首页 > 文献资料
-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病毒潜伏期基因表达的研究
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和免疫功能缺陷病人的淋巴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等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约2%~16%的胃癌组织EBV阳性.EBV具有潜伏感染的特点,通常认为EBV潜伏期基因如核抗原家族基因(EBNAs)和潜伏膜蛋白基因(LMP)1与病毒的细胞转化功能有关.明确EBV在肿瘤组织中的存在状态和表达活动,是研究其致癌机理的基础.
-
抗Sm D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具有广泛直接对抗核抗原、胞浆抗原和核抗原的自身抗体谱[1],抗Sm(抗Smith抗体)被认为是诊断SLE的特征性抗体[2].近期研究发现,Sm抗原由U-RNA、B′、B、N、D1、D2、D3、E、F和G等多种成分组成;D1是主要的Sm抗原,其以多肽序列(aa83-119)取代整个Sm分子作为抗原,可极大地提高Sm抗体的检出率[3].本研究对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症(SS)和皮肌炎(DM)等患者血清进行抗Sm D1、抗Sm、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分析,以探讨抗Sm D1在SLE诊断中的价值.
-
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涉及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1].EB病毒(EBV)感染是与SLE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之一.EBV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诱发SLE[2]:EBV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B淋巴细胞中EBV抗原的表达在基因易感人群中诱发SLE;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成为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SLE的自身抗原与EBV的一些蛋白如EBV核抗原1(EBNA-1)、EBV核抗原2(EBNA-2)存在同源性,针对病毒抗原的抗体能与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从而诱发SLE.已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血清中抗EBV-抗体滴度及阳性率显著升高[3],但以往的抗体检测不能反映体内EBV的感染状态.本研究采用欧蒙印迹法检测针对EBV 5种抗原的抗体,该方法能明确反映体内EBV的感染状态,据此分析SLE患者EBV的感染状态以及EBV不同感染状态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
-
食管癌早期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相关基因产物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用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已显示出可喜前景.核抗原Ki67、P53、P21、p27、c-myc蛋白和Bcl-2蛋白过量表达,cyclin D1基因蛋白表达及DNA倍体的定量检测,抑癌基因FHIT缺失、P16基因点突变,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P53抗体的联合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与D3S4513、D5S2501等标志物,iNOS,Cox-2蛋白,TSGF,端粒酶,Egr-1 mRNA和蛋白,脂肪酸合酶,TGFβ1和TGFβR Ⅱ,维甲酸受体RAR β等在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中均不同程度的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对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
p27Kip 1和Ki-67抗原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因子作用的结果,其中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是其重要特征.抑癌基因p27Kip 1是CIP/KIP成员,是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Ki-67核抗原的合成、表达与增殖细胞的增殖周期有关.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p27Kip 1和Ki-67抗原在胰腺导管腺癌、CP和正常胰腺组织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Ki-67和DNA拓扑异构酶Ⅱα表达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移植手术预后的价值
目的 研究Ki-67及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与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1-2012年行经典原位肝移植治疗的10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和TopoⅡα的表达,并对临床病理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Ki-67阳性率为43.8%.TopoⅡα阳性率为49.5%.Ki-67和TopoⅡα共同高表达者占33.3%,而Ki-67或TopoⅡo低表达者占66.7%.Ki-67与TopoⅡα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9,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与Ki-67高表达(HR =2.296,P<0.05)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患者与Ki-67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4%比57.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5年总生存率与肿瘤大小(HR= 1.743,P<0.05)、AFP水平(HR= 2.291,P<0.05)、肿瘤分化(HR =0.283,P<0.01)以及Ki-67(HR= 1.977,P<0.05)和TopoⅡα(HR= 1.883,P<0.05)高表达相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TopoⅡα高表达患者与Ki-67低表达/TopoⅡα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比61.1%,P<0.01)/(13.5%比63.8%,P<0.01).TopoⅡα和Ki-67共同高表达患者比TopoⅡα或Ki-67低表达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10.7%比54.5%,P<0.01).结论 Ki-67高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相关,Ki-67和TopoⅡα高表达与肝癌肝移植患者的总生存率相关,Ki-67及TopoⅡα可作为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
急性发热性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一例
患儿女,9岁,因发热、皮疹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多呈弛张热,无寒战。面、胸背部散在淡红色丘疹,柔软,有触痛,无搔痒。口腔粘膜多处溃疡,牙龈肿痛,关节肿痛,活动无明显受限。在当地医院查提取性核抗原多肽抗体、抗核抗体均阴性,血沉增快,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ASO)正常,血培养阴性。给予多种抗生素及阿司匹林治疗2周,体温时升时降,皮疹变为暗褐色色素沉着斑,转我院治疗。体检:T 39℃,P 106次/min,R30次/min,神志清,中度贫血貌,面、胸背部皮肤可见非对称性暗褐色色素沉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花生米大小。咽充血,口腔粘膜多处溃疡,牙龈红肿,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肋下2 cm,质地中等,无触痛,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Hb 82.9g/L,WBC14.8×109/L,N 0.80,PLT 363×109/L,未见幼稚细胞,复查2次,结果相似。骨髓检查示感染性骨髓象,符合增生性贫血骨髓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阴性。提取性核抗原多肽抗体、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四联免疫抗体均阴性,血沉72 mm/h,ASO 200 U,肝、肾功能、电解质、X线胸片、心电图、双下肢关节X线片均未发现异常。
-
海洛因致肾病综合征1例
患者 男,25岁,因"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半年,再发5 d"收住我科,曾经拟诊"肾病综合征"收住外院,予正规治疗后好转,但拒绝行肾穿刺术,半年来再次复发收住我院.入院时查体示颜面浮肿,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双肘关节屈侧可见较多针眼.入院时辅助检查示:尿蛋白(++++),血白蛋白12.5 g/L,甘油三酯7.17mmol/L,总胆固醇15.90 mmol/L,初步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入院后查24 h尿蛋白为3.61 g/L,纤维蛋白原9.54 g/L,乙型肝炎三系阴性,HIV-Ab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阴性,补体C3正常.
-
EB病毒潜伏抗原功能的研究
EB病毒是由Epstein于1964年从1例Burkitt淋巴瘤患者的B细胞培养物中首先发现.自从被发现以来,EB病毒已被证实与多种淋巴系统有关,包括Burkitt淋巴瘤、何杰金病,某些种类的T细胞淋巴瘤和在器官移植或AIDS患者中,由于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的B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此外,所有鼻咽癌和10%胃癌的发生也与此病毒有关.
-
小儿狼疮性肾炎
1、概述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反应性疾病,其特征为患儿血中出现大量的抗核抗原的自身抗体,并表现为多系统损害.该病在亚洲地区女孩发病率高,有报道白种女孩为1.27~4.4/10万,而亚洲女孩则为6.16~31.14/10万.
-
应用HeP-2细胞检测抗核抗体的临床评价
风湿性自身免疫病的共同特点是患者血循环中存在一系列针对核抗原的抗核抗体[1].它的检出是疾病的诊断依据和标准.为了不断提高检测的阳性率,本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应用HeP-2细胞和鼠肝切片两种材料为底物,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如下.
-
Toll样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针对核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沉积于器官和组织,引起临床上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和狼疮性肾炎常用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为一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肾损害者称为狼疮性肾炎(LN),约占SLE的60%.SLE在国内并非少见,虽然在患者已发现许多免疫学异常,其发病机制中起主导地位的直接因素仍不十分明了.由于免疫调节异常导致自身耐受缺失,继之发生自身免疫效应;而免疫调节异常,细胞毒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减少,辅助性(CD4+)T细胞增多,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刺激和激活自身反应性B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产生大量多种对抗核抗原的自身抗体.
-
滥用糖皮质激素致股骨头坏死三例
例1:男,33岁.主因胸、背、腰痛1个月,于2005年4月于当地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的核抗原(ENA)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红细胞沉降率(ESR)15mm/1h,C反应蛋白(CRP)3 mg/L,骶髂关节CT:双侧0~1级,脊柱正侧位及髋关节X线正位片:正常.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Ki-67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之一,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损害和威胁[1].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过表达,降解、破坏靠近肿瘤表面的细胞外基质,使肿瘤细胞能够沿着受损的基底膜向着周围组织浸润,终导致肿瘤的侵袭和转移[2].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核抗原是一种反映细胞增殖状态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证实Ki-67能可靠而迅速地反映恶性肿瘤的增殖率,与多种肿瘤的发展、转移、预后有关[3].目前关于MMP-9和Ki-67在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两者在RB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了其与RB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为深入研究RB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诊断治疗及其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
ENA抗体与 SLE
为了探讨抗ENA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我们以猪脾制备了提取性核抗原(ENA),采用免疫参比电泳来鉴定不同的抗体,对466例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40例ANA阴性患者及140例正常人同时作ANA、抗ds-DNA及ENA对照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
抗核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ANA)是所有核抗原的相应抗体的总称:我们重点介绍抗核可溶性成分的抗体,也就是ENA抗体,包括抗Sm-抗RNP、抗SSA、抗SSB等.其中四种抗体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和简单的操作过程.
-
狼疮性肾炎与Th1/Th2细胞因子关系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多脏器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B细胞异常激活,自身耐受丧失,直接针对自体核抗原产生高水平抗体,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构成了SLE的发病基础[1].狼疮性肾炎(LN)是中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
如何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体检测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其发病机理与自身免疫有关,血清学的特点是具有多种自身抗体.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为育龄妇女,临床表现大多发病急缓不一,可为发热、皮疹、秃头、胸膜炎、心包炎、肾炎、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等,因此常被误诊或漏诊.当今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尤其是风湿病学的发展.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自身抗体的检测已成为诊断SLE的重要手段.目前常检测的自身抗体有抗核抗体、抗胞浆抗体、抗细胞膜抗体等,所用的检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其结果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也各异.因此作为临床医生正确评价自身抗体的检测对SLE诊断的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1 抗核抗体(autoantibody to nuclear antigen,ANA) 1948年Hargraves发现狼疮细胞后,人们认识到ANA.自从1957年间接免疫荧光法问世后人们才对ANA有了深入的了解.ANA过去是指抗细胞核成分(DNA,RNA,蛋白质和酶)的抗体,目前认为抗核抗体是抗核酸(nucleic acid)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某些核抗原成分在核仁和胞浆内比核质内更丰富.ANA在多种疾病中均呈阳性,但以SEL、药物性狼疮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为多见且滴度也高,ANA检测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筛选实验.临床上不能仅凭ANA阳性就诊断SLE,还应做进一步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常用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有:(1)狼疮细胞检查;(2)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其中狼疮细胞检查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目前在国际上基本上被淘汰,但在我国一些基层医院目前仍在应用.IFA是目前国际上应用广泛的一种检测ANA的方法.但不同的底物因所含的抗原不完全相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相同,因此用IFA检测到的结果亦不尽相同.如鼠肝含SSA/RO抗原远低于HEP-2细胞,可导致含SSA/RO抗体的血清在鼠肝为底物时检测ANA呈阴性而改用为底物时为阳性.这说明用一种底物检测阴性时并不能就此判定检测ANA阴性.临床上常用鼠肝、鼠肾的冰冻切片或HEP-2细胞为底物作为核抗原.用IFA检测ANA可发现有不同的核型,在临床上其具有不同的意义.均质型(homogeneous):核呈均匀染色,此种染色型别和抗组蛋白抗体有关,引起狼疮细胞形成,许多自身免疫病病人血清中有此种染色型别的抗核抗体.核膜型:称周边型(membranous)近核的边缘部分着染较强的荧光中心厚发暗,与此型相对应的为抗双链DNA抗体,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特别是有肾炎的狼疮病人.斑点型(speckled):核内散布大小不等着染荧光的斑点,此型相关的抗体为抗可溶性核抗原抗体,呈现此型的血清应进一步做有关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核仁型(nucleolus):仅核仁着染荧光.此类染色型别与核内的核糖体抗体有关,这种抗体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SSc病人的阳性率可达到40%.着丝点型(centromere):此种染色型别的检测必须以组织培养细胞为底物,才能检测到染色特点为分裂时相的细胞核,核膜消失,染色体向两端整齐排列,着丝点部位着染荧光,荧光斑点不会超过染色体数.着丝点抗体过去认为是CREST综合征的标记抗体,现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中也可存在.ANA存在一个谱,不同的ANA其临床意义也不一样.根据细胞内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将ANA分为4大类:(1)抗DNA抗体;(2)抗组蛋白抗体:(3)抗非组蛋白抗体或抗ENA抗体;(4)抗核仁抗体.
-
发热多浆膜腔积液
1 病历报告患者,女,40岁.因胸闷,腹胀11个月,加重伴发热7d于2000-02-1入院.患者于1999-03始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温波动于37.2~38.0℃,活动后感心慌、胸闷、腹胀,面部及双手水肿,2周后去当地医院查血、尿、粪常规均(-),ESR83mm/h.X线胸片示心脏大小及结构正常,肝、胆、胰、脾、肾均无异常.旧结核菌素(OT)皮试(-),纯结核菌素(PPD)皮试(-),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系列抗体(-),抗核抗体(ANA)、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ASO)、抗双链DNA抗体(ds-DNA)、C3、C4、CH50均正常.肥达氏反应及外斐氏反应(-),血培养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