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腹结合部腹壁肿瘤的扩大切除与重建
手术切除是腹壁肿瘤首选的治疗手段.随着修复材料学的快速发展,疝和腹壁修复水平大大提高,对多数腹壁肿瘤行手术切除和修复并不困难.然而,对于胸腹结合部的腹壁肿瘤,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治疗仍十分棘手.近年来,我们应用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技术治疗腹壁肿瘤,取得一些经验[1].现结合文献资料,谈谈胸腹结合部腹壁肿瘤治疗有关问题.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患者男,75岁.2年前右足跟部无明显诱因出现黑色皮肤肿物,绿豆大小,当时无疼痛无破溃,不影响活动,未进行特殊检查,20多天前无诱因突然发现肿物增大、伴疼痛和破溃,局部渗液,当地医院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转入我院.住院检查:心肝肺肾功能正常,全身B超和骨扫描未见有转移,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右足跟可见一个黑色皮肤肿物,2 cm×2.5 cm大小,境界清楚,质底中等,内有破溃伴白色渗液(图1).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经过积极术前准备后进行了手术,术中环形扩大切除肿瘤3 cm,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创缘和基地切除干净.切除后创面8 cm×6.5 cm大小,以同侧外踝后上5 cm为旋转轴在小腿的中上段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瓣大小9cm×7.5cm(图2).经过皮瓣游离后将小隐静脉的远端予以结扎;将皮瓣中腓肠神经近端与足内侧可见的皮神经进行了吻合,小腿供瓣区经过游离缝合后残余创面进行了游离植皮.术后肿胀3 d后减轻,术后3周皮瓣完全成活,局部有一定的感觉(图3).愈合后进行其他肿瘤治疗,随访3年尚存活.
-
皮肤瘢痕癌两例的临床治疗分析
不稳定瘢痕可以发生恶变而成为瘢痕癌.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上瘢痕癌的病例数渐趋增多.笔者单位2011年7月收治2例瘢痕癌,均通过手术扩大切除病灶后,应用整张中厚皮片修复创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时邻近器官病变的处理策略
目的 评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联合邻近器官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开展的15例LPD联合邻近器官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0~ 86岁,体重指数19.6~34.5 kg/m2.术前有腹部手术史者2例,行新辅助化疗者2例.结果 15例患者中,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肝脏部分切除4例,联合远端胃癌根治术3例,联合结肠切除术6例,联合右肾切除+下腔静脉取栓及整形修补1例,联合脾动脉瘤双头结扎1例.手术时间280~450 min,出血量100~ 450 ml,并发症发生率33.3%,无术后90 d内死亡.术后住院时间10~42 d,中位时间18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胃、十二指肠双重癌1例,胃癌累及胰头和十二指肠2例,壶腹癌伴左肝内胆管结石1例,壶腹癌伴左肝良性肿瘤1例,壶腹癌伴肝寡转移1例,胆管癌侵及右肝管1例,壶腹癌伴梗阻性黄疸1例(首次误诊为胆管结石而手术),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伴结肠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十二指肠巨大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肉瘤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脾动脉瘤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侵及下腔静脉右肾静脉汇合处伴瘤栓形成1例.随访3~40个月,12例存活,3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7.5个月.结论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邻近器官切除的肿瘤治疗效果可.对拟行LPD,术前或术中发现合并肝脏、胃和结肠等邻近器官病变的患者,应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
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转移癌
传统观念认为,腹壁出现转移癌预示着肿瘤已发展至晚期,手术治疗并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然而,腹壁转移癌常引起慢性腹壁疼痛,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肿块可浸润至肠壁,引起肠瘘或肠梗阻.近年来,随着新型补片的出现,腹壁缺损修复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治疗腹壁原发性肿瘤的应用[1].我们有选择地对腹壁转移癌患者行扩大切除联合补片修补术,取得一些经验,报道如下.
-
电视胸腔镜下行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从1999年7月-2004年6月我院共对32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
93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971年4月至1997年3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纵隔肿瘤9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临床资料本组93例中男44例,女49例.年龄2~66岁,平均33岁.其中畸胎类肿瘤36例(良性35例、恶性1例),神经源性肿瘤18例(良性17例、恶性1例),胸腺肿瘤13例(良性7例、恶性6例),胸内甲状腺良性肿瘤7例,恶性淋巴瘤5例,心包囊肿、淋巴组织增生、支气管囊肿、小细胞肉瘤各2例,局限性间皮瘤、嗜铬细胞瘤、淋巴管瘤、纤维脂肪瘤、间皮肉瘤、平滑肌肉瘤各1例.症状以咳嗽、胸闷、胸痛和发热多见.术前确定纵隔肿瘤52例,误诊41例.单纯肿瘤切除66例,扩大切除20例,单纯探查7例.无手术死亡.
-
局部晚期肺癌扩大切除预后分析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局部晚期肺癌包括T4和(或)N2-3病人,一些学者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提倡扩大切除手术[1,2].但是,鉴于局部晚期肺癌的手术治愈率低,以及扩大切除手术的创伤大和可能伴随的严重并发症,我们认为对其手术适应证应该谨慎选择.现回顾我们扩大切除手术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例,总结报道如下.
-
乳腺癌保乳术后背阔肌微小肌瓣即时填充修复
随着诊断技术和综合治疗的进步,为保乳手术的开展提供了机会和保证.但国人乳房相对较西方人小,在局部扩大切除后如不适当地进行填充修复常可出现局部凹陷畸形,造成保乳术后乳房外观上的缺陷.我们采用背阔肌带蒂微小肌瓣即时转移的方法进行保乳术后乳房塑形32例,获得良好效果.
-
109岁皮肤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皮肤神经内分泌癌又称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易局部复发及转移的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国内首先由吕宁等[1]报道.2011年7月我们收治了1例109岁高龄的右下睑MCC的女性患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游离皮片移植术,痊愈出院.
-
胫前肌修复胫前骨外露溃疡
病例男,29岁,汉族,1999年以左小腿胫前贴骨瘢痕合并溃疡外露1个月余入院。缘于198 7年因高压电线火花烧伤,面积达84%,Ⅲ度 45%。检查:四肢躯干可见大面积瘢痕,质较软,无明显挛缩。左小腿胫前有约10cm×4cm表皮薄,呈暗褐色,固定,与胫骨粘贴紧密的区域。在膝关节下约10cm处,有一直径约2cm骨外露的溃疡创面,周边呈暗紫色,不易出血,有触痛。 手术切除溃疡后,以胫前肌移转植皮片法修复。胫前肌位于胫骨外侧,紧靠胫骨,其血供来自胫前动脉,胫前动脉发出8~12支短小血管,呈节段性供养胫前肌,血管入肌后分成数支环绕肌肉,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纵向间有小血管互相吻合。麻醉显效后,左下肢上止血带,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沿胫骨外缘纵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长约11cm,钝性分离胫前肌后,沿肌肉外侧中间向内纵向切开肌肉到距胫前肌内侧缘约0.5~1cm处,保留内侧部分肌肉,并以此为蒂部。按贴骨瘢痕所在部位,在分开的胫前肌上端横向切断,形成约11cm×4cm肌瓣。按肌瓣所能覆盖的范围扩大切除溃疡及贴骨瘢痕,凿除骨外露皮质至出血,反复冲洗伤口后,向内翻转移位胫前肌肌瓣填充覆盖创面,用3-0线缝合固定,松解止血带,见肌瓣血供丰富,彻底止血后,在腹部取中厚皮片移植于肌瓣上,缝合打包,肌瓣下置橡皮条引流,适度加压包扎。术后第2d,拔引流条,术后第9d打开包扎拆线,皮片完全成活。住院月余,治愈出院(图1,2)。
-
股薄肌肌皮瓣用于外阴、阴道转移癌扩大切除的即时重建
源于直肠癌的外阴、阴道转移癌的发生率仅为1.6%[1].由于部位特殊,又是转移癌,且手术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外阴阴道缺损而难于修补缝合,故一般只采用放疗、化疗等保守疗法.但肠道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其对放疗不敏感,效果较差.因此,在癌灶扩大切除的同时行肌皮瓣移转修复,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股薄肌肌皮瓣行外阴、阴道转移癌切除术后外阴、阴道即时重建2例,取得良好效果.
-
外阴前庭大腺腺样囊腺癌患者存活20年一例
1989年4月,患者50岁,因外阴左侧结节增大伴疼痛5~6年于外院行局部肿物切除术后24 d、肿瘤未控首次收入本院,初次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前庭大腺腺样囊腺癌、分化程度较差.入院后即行左侧外阴肿物扩大切除+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腺样囊腺癌(图1),切缘净,淋巴结阴性.
-
幼儿软腭平滑肌肉瘤一例
患儿男,26个月.因软腭部肿物4个月余入院.体检:软腭近中线处有一呈外生性生长的肿物,直径约为1.5 cm,表面多乳头状,质硬韧.经辅助检查无异常.在全麻下行手术将肿物切除.送病理检查报告为"乳头状瘤”.1周后拆线痊愈出院.4个月后肿物复发,第2次入院,见术区至软腭后缘有2个分别为2.5cm×2.5 cm×1.0cm大小相同的肿物,呈结节状,基底相连,考虑为第1次手术不彻底所致的复发,故行第2次手术扩大切除,再次送病理检查,报告仍为"乳头状瘤”.5个月后肿物再次复发,充满整个口腔,无法再手术.特将二次病检送往天津肿瘤研究所及内蒙古民族医学院病理教研室鉴定均报告为"平滑肌肉瘤”.
-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外科治疗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在临床上较常见,过去视为手术禁忌证.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对这类患者主张选择性地施行扩大切除.1998~2003年我们对12例侵犯上腔静脉的肺癌行扩大切除,现报告如下.
-
食管癌术前同步化疗加放射治疗的研究现状
一、术前同步化放疗的理论基础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食管癌公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尽管近10年来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术后5年生存率无明显提高,仍维持在20%左右[1].为了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改善远期生存率,近年来进行了食管癌局部及区域淋巴结扩大切除的研究.目前尚无可靠的资料证实扩大根治术可以提高远期生存率,相反,这种复杂的外科手术的并发症高达58%[2];即便是接受了扩大根治术的患者,其局部复发率仍然高达21%[3].可见,单纯手术无法更为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
胶质瘤扩大切除术后神经状况和生命质量的评估
目的 探讨颅内胶质瘤扩大切除术所致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心理学状态的改变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扩大切除术的58例胶质瘤患者.分别于手术前1d、出院时、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Addenbrooke改良认知评估量表(ACE-R)、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以及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与成套神经心理学测验来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心理学状态,生命质量则使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的总体生命质量评分在术前1d(58例)、出院时(50例完成评估)以及术后3个月(获随访46例)分别为67.8(48.9,86.7)分、66.7(47.5,85.9)分以及64.8(41.4,88.5)分,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24% (11/46)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恶化,有28%(13/46)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神经心理状态方面,66%(33/50)的患者出院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学功能退化,但这些退化的功能大多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 对于具有合适适应证的胶质瘤患者,行扩大切除术不会造成其生命质量的明显下降,在术后早期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心理状态的恶化,但恶化的功能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
关于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一些问题
随着人们对恶性肿瘤生长与转移规律不断深入认识,100余年来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经历了局部切除→根治性切除→扩大切除→缩小切除(保留患瘤器官功能的手术)等几个时期.而当前肿瘤外科治疗正在进入一个日趋成熟的崭新时期,不但强调手术的根治性,而且特别关注手术后生理器官的功能保全性(conservation surgery).它不是姑息性手术,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综合治疗)缩小手术范围的肿瘤根治性手术.换言之,即在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前提下,保证或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
上唇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urans,DFSP)为发生在真皮里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躯干和四肢近段,在头颈部发生率甚为罕见.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肿瘤根治性扩大切除.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2010年5月诊治左上唇部DFSP一例,现报道如下.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治进展
1838年 Muller 将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 AF)命名为desmoid tumor,即硬纤维瘤,又称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type fibromatosis)等。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AF定义为发生于深部肌腱膜组织的克隆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性肿瘤,以产生丰富胶原纤维为特征,累及骨骼肌腱膜和筋膜,具有进行性侵犯周围肌肉软组织生长,局部复发倾向,无转移能力的特点[1]。扩大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其无包膜浸润性生长特性导致手术不易达到切缘阴性,累及重要脏器时常难以切除,甚至危及生命。放疗等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现将国内外对该病诊治新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