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体会
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在影像学上存在多个节段连续或不连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对脊髓或硬膜囊前方多个平面的压迫,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低下,全身伴发疾病多,手术风险大,对老年人颈椎病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使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可靠.本文46例60岁以上多节段脊型颈椎病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体会
多节段颈椎病是指在影像学上存在多个节段连续或不连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以及椎间盘变性突出等多种病理改变,造成对脊髓或硬膜囊前方多个平面的压迫,并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颈椎病.由于老年人机体代偿能力低下,全身伴发疾病多,手术风险大,对老年人颈椎病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使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可靠.本文46例60岁以上多节段脊型颈椎病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184例临床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是临床治疗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先后开展了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收集1994年~1999年资料完整的184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回顾分析,同时对并发症防治,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4例,男106例,女78例,年龄45~72岁,平均52岁。住院时间短9d,长24d,平均住院14d。184例中前入路手术10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平均1年6个月。1.2 治疗方法与结果1.2.1 疗效评定按国内标准评定[1],脊髓型颈椎病瘫痪分为5级:Ⅰ级:卧床不起;Ⅱ级:扶双拐可下地,但生活不能自理;Ⅲ级:扶手杖可行走少许,不能工作,但生活可自理;Ⅳ级:痉挛步态,下肢抬举困难;Ⅴ级:轻度下肢痉挛,不能快走,不能跑。评定标准:原属Ⅰ,Ⅱ,Ⅲ级者,术后改进二级者为优,一级者为良。原属Ⅳ,Ⅴ级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减轻50%以上者为良。同级其症状有改进者为有效;症状同前为无效;加重者为恶化。1.2.2 手术方法 106前路手术均采用“徐氏环锯法”[2]。后路手术78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58例,“Z”字形颈椎管扩大成型术20例。
-
终丝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1例
患者女,37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年.查体:双足背屈无力,胸8~腰1,骶1,骶4,5感觉平面的痛温觉消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MRI平扫见腰段椎管扩大,脊髓圆锥左前方至盲囊,有髓外硬膜下占位病灶,邻近的马尾神经向周围推移,T1WI上病灶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经静脉注入Gd-DTPA后,病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印象:胸12~骶1髓外硬膜下肿瘤,考虑胆脂瘤可能性大.与3年前腰椎MRI片比较,上述MRI所见无显著变化.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胸12~骶1黏液型乳头状室管膜瘤(WHO分级Ⅱ级)(图1~4).
-
侧卧位预防颈椎后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方法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既往手术后患者未完全清醒时即回病房,常规采取仰卧位,但体位压迫可能致术后引流管阻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硬膜外血肿(SEH).
-
棘突椎板截骨旋转回植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目的 探讨后路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整块旋转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59例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伴钙化患者行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旋转回植手术.结果 59例获平均49个月随防,复查CT显示椎管扩大、无回植椎板塌陷入椎管内及腰椎不稳.结论 腰椎后路截取棘突、棘上、棘间黄韧带,椎板整块旋转回植手术能扩大椎管消除症状,重建腰椎后部完整性及稳定性.
-
后路减压复位及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胸椎和腰椎的交界区域,而单纯L3~L5的爆裂性骨折则相对少见.对于此类骨折,由于腰椎椎管扩大明显,且该区域不容纳脊髓,因此极少出现完全性瘫痪表现.笔者采用经后路减压复位加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获得满意效果.
-
椎板可回植式切除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术式的改进已有一些报道,如:椎板切除自体棘突造盖术[1],椎板后移回植椎管扩大术[2],保留完整脊柱后部结构的椎管重建术[3].自2003年以来,笔者应用椎板可回植式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1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药物加急诊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外伤后不全瘫
颈椎管狭窄外伤后不全瘫,临床多表现为脊髓中央索综合征,影像学检查多无骨折和脱位,采取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何时手术仍有争议。我们采取药物加急诊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此类患者24例,按ASIA'92标准[1]进行脊髓损伤运动与感觉评分,作自身对照和各时间组间相互对照,观察其疗效。
-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与SLAC手术
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其疗效可靠,并能够明显减少椎板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常用方法。本文分别对椎板成形术的起源和发展、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介绍,并介绍积水潭医院设计的改良术式--SLAC手术及相关经验。我们认为,棘突纵割式椎管扩大将成为椎板成形术今后的发展方向,人工骨的应用将在椎板成形术中起到重要作用。
-
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
我院采用保留棘突、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的腰椎管扩大术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传统术式是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椎管扩大.这种传统术式因减压彻底,近期疗效尚好.但广泛的后部结构切除可导致腰椎不稳,并易引起医源性椎管狭窄.鉴于此,作者自1994年起采用保留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棘突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21例,随访3年以上者55例,疗效满意.
-
颈椎病外科治疗进展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常存在颈部疼痛及僵硬.Kawaguchiz在
2003年第12期发表了其研究的结果.28例颈椎病患者接受标准的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及术后处理作对照组,另28例同样患者接受了改进的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作为研究组.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后脊髓后移的MRI测量及具临床意义
Harabayashi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式易掌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在国内已广泛应用.
-
扩大减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为扩大径椎间孔腰椎体间隔合术(TLIF)手术适应证,简化手术操作,增加安全性,我们对常规TLIF的手术方法进行改良,采用椎管扩大减压结合椎弓根钉固定辅助下的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效果满意.
-
颈髓硬脊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患者 男,48岁.以颈背痛5个月余,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3个月入院.查体:左颈肩部、左上肢肌肉萎缩,左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高,右侧上肢桡侧面及右侧胸腹壁痛温度觉减退,触觉正常,肩胛区痛温度觉减退,左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及桡骨膜反射减退,左侧腹壁反射消失,左侧提睾反射消失,左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跃,左下肢位置觉、运动觉减退,左侧Hoffman,Babinski征阳性.MRI颈椎生理屈度变直,C4~6椎体水平髓外硬膜下可见椭圆型短T1长T2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脊髓明显受压,椎管扩大,相应C5~6椎体略向前移位.手术所见:硬脊膜张力高,剪开后有大量脑脊液流出.穿刺肿瘤囊腔抽出灰褐色粘稠液体,分离切除囊壁,将肿瘤完整切除,探查硬膜下腔通畅后缝合.病理所见:单层性囊肿1个,囊壁厚约0.5~2.0mm,囊内壁平滑,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内衬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外结缔组织中富有血管.病理诊断:C4~6硬脊膜下支气管源性囊肿,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间有杯状细胞,上皮下有基底膜.
-
一次完成颈椎、胸椎多节段椎管扩大和椎弓根固定术的医生——杨明连
杨明连,53岁,主任医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主任.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81年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6~1987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创伤和矫形;2002年赴美国领导干部培训班进修学习;2004年赴美国旧金山骨科协会进修学习.
-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迟发性四肢瘫痪
病例男,70岁.主因四肢末梢麻木2年,进行性加重半年入院.脊柱MRI示:颈2~7骨质增生并椎间盘突出,黄韧带钙化,硬膜囊受压呈"串珠"状.诊断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即感上肢麻木减轻.
-
高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后椎管重建手术配合
颈椎椎管内病变,如肿瘤、狭窄症等的治疗主要是以椎板切除达到暴露视野、椎管扩大、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为主,往往需要将椎板甚至连同小关节一并切除,此类手术颈椎脊柱后路的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脊柱的节段稳定性将会丧失,同时缺乏椎板的有效保护.
-
Halo氏架在颈椎外科的应用
由于颈椎损伤后稳定性重建是防止和减少继发性颈间盘和脊髓损害的关键.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二种,一种为保守治疗.另一种为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或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植骨术.但此二种方法均须长时间牵引,卧床休息或头颈胸石膏等固定治疗,大大延长了术后康复及术后护理的时间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