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促红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组综合征[1]。随着年龄的增大、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贫血的发生率就越高,程度越重。有统计资料表明,约有40%的CHF患者合并有贫血。如果合并了贫血,预示着患者心力衰竭程度进一步加重、运动耐力进一步降低,患者住院率与病死率会随之升高[2]。临床上在治疗CHF患者时,贫血往往被忽视。由于人体内的促红细胞生长素(EPO)作用于红系前体细胞,有促进红细胞生成作用。有动物试验表明:EPO 在非红细胞生成组织中可有神经保护与心脏保护活性,EPO组织保护作用能与其促红细胞生成作用相分离[3]。本研究观察了112例CHF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
从骨髓和脐血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成骨样细胞
骨髓有2个重要的功能:造血和成骨.骨髓中存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CD34+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这2种干细胞共同存在于骨髓腔中,MSC对HSC不仅有空间位置的机械支持作用,还分泌多种造血因子支持其造血功能,有助于HSC未分化状态的维持.这2种干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或交叉呢?我们分离了脐血CD34+细胞,并在体外培养扩增,探讨其中是否含有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
-
波形蛋白阳性细胞在人胚脑中的分布
波形蛋白(Vimentin)是中间丝蛋白的一种,其表达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性,主要表达于尚未发生终末分化的细胞,即神经祖细胞/前体细胞.
-
大鼠脊髓祖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采用bFGF、EGF及神经元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大鼠脊髓祖细胞,并对脊髓祖细胞进行了分化和电生理实验.脊髓祖细胞可增生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具有电流特性.有希望应用于脊髓创伤的治疗.
-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元的增殖
成年哺乳动物的齿状回中仍保有一群具有增生能力并能分化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增生后分化成的神经元移入颗粒细胞层并发出轴突到苔藓纤维通路组成突触连接.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很低,但在特殊环境或某些病理条件下增殖水平急剧升高,产生大量新生神经元.本文综述迄今为止有关这一类神经元前体细胞的研究结果.
-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肠道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本文主要综述肠病型肠道T细胞淋巴瘤与不伴肠病的肠道T细胞淋巴瘤不同病变实体的病因学、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基因型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二者均以肠道溃疡形成为特点,瘤细胞多为中等至大细胞性,表达T细胞标记,TCR 基因重排.但前者多见于欧美国家,中老年患者居多,以腹痛、贫血和肠梗阻为主要症状,预后较好,与麦胶病相关,瘤细胞源自黏膜上皮内 CD8(+)a/β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多见于亚洲国家,青壮年多见,以贫血、便血、B症状、肠穿孔为主要临床表现,预后差;与EB病毒高度相关,肿瘤前体细胞尚不确定.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其他病变实体尚需进一步定义.
-
Th17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辅助 T 细胞(helper T,Th)17是 Th1和 Th2亚型之外,新近发现的能够产生 IL-17的 CD4+辅助 T 细胞,因此被命名为 Th17,其主要分泌 IL-17A(IL-17)、IL-17F、IL-21、IL-22、IL-23、IL-25(IL-17E)、IL-8、IL-26和 TNF-α等细胞因子[1]。人 Th17起源于 CD161+CD4+T 前体细胞,其成熟后表面表达 IL-23R、趋化因子受体 CCR6[2]和植物凝集素受体 CD161[3]。研究显示,Th1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由多种细菌和真菌引发的免疫反应,尤其是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界定为“促炎”免疫细胞。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多细胞参与的异质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 Th17分化的转录调节、Th17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人微小病毒B19感染引致骨髓造血细胞凋亡的研究
近年来,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检出人微小病毒B19(HPVB19)的报道日益增多,已有报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免疫损害或缺陷者的慢性贫血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可能与HPVB19感染有关.这至少提示骨髓中三系前体细胞均可成为HPVB19感染的靶细胞,而且HPVB19感染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破坏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对13例再障患儿骨髓细胞学涂片进行了凋亡细胞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骨髓细胞涂片中Bcl-2、Bax及Fas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凋亡在HPVB19感染致病机理中的作用.
-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引起脊髓损伤的原因包括脊柱损伤、脊椎退变及脊髓缺血等,其中以脊柱损伤为常见.然而,目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尚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近几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通过细胞移植治疗SCI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干细胞作为各种成熟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具有分化能力,还可以在体外方便的扩增自身数量,成为细胞移植的理想材料.目前的干细胞移植主要集中在: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
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应用研究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分化方向更加明确的子代细胞,从而产生特定的机体组织,由于其来自于胚囊的内层,所以又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 cell,ES).ES能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不断增殖并保持产生各谱系体细胞的能力;而分化方向更加局限的干/前体细胞,则可以在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组织乃至成年动物或人类体内分离得到.近年,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加快了ES的体内移植研究的步伐.
-
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再障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简称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贫血,其特点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以及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erythroid precursor)缺乏,而其它细胞系正常.多数获得性纯红再障的病因不清楚,部分继发于胸腺瘤、淋巴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如细病毒B19)或与某些药物(如苯妥英、氯霉素等)有关.近年来,有学者报告部分患者使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后诱导机体产生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导致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再障.
-
第二心脏发育区在心脏发育中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是指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对心功能产生了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先天畸形,CHD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6%~0.8%[1]。第二心脏发育区(second heart field,SHF)前体细胞在心脏螺旋成型过程中加入线性心管,参与心脏的右心室和心脏流出道的形成。该细胞异常发育将导致CHD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发现参与调节SHF心脏前体细胞发育的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作一系统综述。
-
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生与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脏传导系统(CCS)是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组成,它担负着心脏起搏和传导冲动的功能,保证心房心室协同收缩.因此心脏传导阻滞,特别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成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除了安装人工起搏器外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及临床患者的迫切需要,CCS损伤修复的研究也逐步铺展开来.组织工程技术包括种子细胞、材料以及构建方法三个方面,然而对于组织工程构建CCS为重要也为棘手的是种子细胞的来源和获取.由于CCS在人体中为心脏特有,终极分化,无扩增能力,体内含量稀少,获取也困难,故无法利用自身CCS细胞来构建组织工程传导束.所以选择替代的种子细胞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这一难点,学者们展开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众所周知,利用干细胞或者前体细胞,通过一定的方法诱导分化到需要的成熟细胞,是目前组织工程获取种子细胞的重要手段和研究热点.我们要想通过干细胞来分化诱导到传导细胞,首先必须了解CCS细胞的胚胎起源、发育与调节机制.本文就目前为止相关CCS细胞的研究和进展作简要综述.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前体细胞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和外周血CD34与VEGFR-2共同标记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CD34+/VEGFR-2+EPCs)水平的测定,探讨高血糖促进动脉硬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CHD患者41例和CHD合并DM患者44例,抽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CDM+/VEGFR-2+EPCs水平,并对CHD合并DM的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结果 (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DM+/VEGFR-2+EPCs有下降趋势(P<0.05).(2)EPCs等级逐渐升高,HbAlc水平逐渐下降(P<0.05).(3)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水平上,CHD合并DM患者体内CD34+/VEGFR-2+EPCs水平均较CHD患者低(P<0.05).结论 高血糖易造成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的内皮受损,EPCs水平的降低可能在高血糖加速动脉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肺癌骨髓转移一例
患者男,63岁.于2009年12月体检时血常规示:WBC:23× 109/L,LY%:80%,PLT:80×109/L,2009年12月4日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Ⅲ级,成熟淋巴细胞占72%.骨髓活检示:小梁问区可见淋巴细胞弥散或小片状分布.造血组织粒红两系增生活跃.粒系前体细胞、红系原早阶段细胞可见,两系中晚阶段细胞散在.
-
流式细胞术四色荧光分析人脐血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亚群的设门方法
检测循环中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pDC)亚群对评估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等具有重要价值[1-3].
-
肝脏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是不分化而长期生存,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保持多种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群.从功能上定义,肝脏干细胞(hepatic stem cell,HSC)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增殖分化为有功能的肝脏组织的细胞.根据肝脏干细胞的存在位置,分为内源性肝脏干细胞和外源性肝脏干细胞2种.内源性肝脏干细胞存在于肝脏组织本身,是未分化的、多潜能的、具有干细胞以及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标记的、非肝实质细胞的上皮细胞前体细胞,目前认为卵圆细胞和小肝细胞属于这一类.外源性肝脏干细胞,本身不存在于肝脏内,包括:骨髓细胞、胰腺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血细胞等,但在特定的微环境中可以分化为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
-
血管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又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而且近几年研究发现,EPC也参与出生后的血管发生过程,提示它在缺血性疾病、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治疗作用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 4].本文就目前有关EPC的来源、生物学特征、发育分化、动员与归巢及其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提出体内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其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之后有关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日益增多。EPCs在动员、迁移后也能形成新血管,这一过程后来也被称为“血管新生”,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本文主要结合内皮祖细胞的基础及临床相关研究结果,对其与冠心病、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恶性心包积液中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疗法,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5年生存率仍较低,大多数患者终死于肿瘤转移或肿瘤复发.临床上有时可见肺癌心包转移,因转移部位的特殊性,预后很差.在此,我们尝试利用心包置管引流患者的心包积液,从中提取树突状细胞(DC)的前体细胞,在体外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使其分化成熟为功能性DC,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