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是一个复合体,它由红细胞、白细胞、它们的前体细胞及被称为基质(stromal)的结缔组织网架组成.来自基质的细胞,在形态上分别与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形态相似 [1],这些细胞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它们在体外能被不同的诱导因子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肌肉、脂肪等 [2].干细胞的主要特点是结构比较简单,是不具有特定机能的原始细胞,能以自我复制的方式增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向特定的方向分化,产生几个亚系的前体细胞 [3].骨髓基质干细胞就能分化为不同的间充质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及脂肪细胞,因此Caplan等人也将基质干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4].目前已经研究了造血系统干细胞、肝脏干细胞、肌肉系统的干细胞,研究的终目的是器官再造,在有些领域已经应用于临床,例如血液科利用造血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内分泌科利用胰岛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而骨科正在研究MSCs修复骨缺损.
-
专业术语的变化--解决癌症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肿瘤是一个庞大的疾病范围,从惰性肿瘤到速生病变(被标记为癌症)。因此,应对癌症筛查和护理的方法做出一些改变,如使用惰性和癌前疾病的新术语。临床上将其命名为上皮来源的惰性病变(IDLE),这些病变(通常被标记为癌症)和它们的前体细胞如果不治疗也不会造成伤害。此外,癌前病变或癌症高危疾病不应该使用这个词,这种变化的基本原理是 IDLE 与低度恶性潜能。筛查使 IDLE 和前体细胞得到临床关注,如果未确认,可能会过度治疗。为了使潜在的可能性降到低,应采取新策略来更好地定义和管理 IDLE。所以,筛选准则应加以修订,以降低检测“IDLE”的机会和意外来增加筛选实验的灵敏度。这项变化目前被称为癌症的病变术语,将会使医生转变观念并且认知风险,做组织活检时能明确判断,对潜在低度恶性病变建立观察和登记制度。确保利益的同时强调避免伤害,将提高患者的筛查和治疗,并且能有效预防癌症的死亡。
-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Th1/Th2
1986年Mosmann等[1]首次提出鼠的辅助性T细胞(Th)可分为Th1和Th2细胞,1991年Maggie等[2]发现人的Th细胞与鼠相似,也可分为Th1和Th2两型.Th1主要分泌干扰素-γ (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 (IL-2)及淋巴毒素,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及迟发超敏反应;Th2主要分泌IL-4、IL-5、IL-6及IL-10等,介导体液免疫,辅助抗体生成;少数Th细胞称为Th3细胞,它主要分泌TGF-β,起免疫抑制作用.它们均由前体细胞(Th0)分化而来.
-
内皮祖细胞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具有较强增殖分化能力的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能分化成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新近的一些研究证实EPCs可能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本文就EPCs的来源及其表面抗原、EPCs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影响外周血EPCs数量和功能的因素、ESRD患者中EPCs的变化及ESRD中EPCs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
固有淋巴细胞3型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感染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黏膜部位发现一些新细胞群,这类细胞具有3个主要的共同特征:没有重组激活基因(RAG)依赖的重排抗原受体,缺乏髓系细胞和DC细胞的表型分子,具有淋巴细胞的形态[1];因此,这群细胞被命名为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ILCs的前体细胞位于胎鼠的肝脏和成年鼠的骨髓[2],其发育和维持需要细胞因子共用受体γ链[γc,白细胞介素(IL)-2Rγ]、DNA结合抑制因子2(Id2)和IL-7受体α亚单位[3]。ILCs是固有免疫的重要效应细胞,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淋巴器官的形成和组织重塑;近来研究表明,ILCs亚群在抗微生物免疫的早期阶段具有重要的效应功能[4,5],其还能帮助组织修复,共生细菌的控制和上皮完整性的维持。ILCs缺乏特异性抗原受体,但能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来实现其效应功能。值得注意的是,ILCs细胞与辅助T细胞亚群类似,具有差异化的细胞因子分泌模式[6]。如部分ILCs细胞被刺激后能分泌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和IL-22,而一些细胞亚群被刺激后分泌Th2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5和IL-13[6]。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
1 疾病概论定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clrome,MDS)代表了一组异质性的髓系肿瘤,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是一组髓系肿瘤,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外周血血细胞减少,和一系或多系形态学病态造血(发育异常)为特征,病态造血(发育异常)包括:①红系细胞[环状铁粒幼细胞>15%也是红系病态造血(发育异常)],②中性粒细胞及其前体细胞,③巨核细胞.
-
骨组织工程MSCs及其种植载体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是存在骨髓组织中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前体细胞,也是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种子细胞.增加MSCs的了解并选择适当的载体支架用于MSCs的种植是当前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紧迫任务,同时掌握MSCs与载体支架的接种技术和相关的辅助方法也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微环境造就的干细胞凝集态骨髓细胞球
细胞分化受到细胞自发信号和周围环境的调控.体内的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形成了复杂的微环境,而微环境对于骨髓中的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存活、分化、增殖和迁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的造血过程发生在骨髓腔中,造血细胞与其周围环境始终呈动态变化过程.在骨髓腔中的稳态下,大部分造血细胞都是以一种凝集态的方式存在,这就是造血干细胞球.而这种凝集态的改变是以作为细胞微环境的细胞外基质的改变为前提,直到发生造血干细胞在骨髓腔中迁移并到血流中循环.同样,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凝集态也是以一种球状体的形式存在.只是在分布形式及动员条件与造血干细胞球有所不同,本文就干细胞在骨髓中的这种凝集态形式骨髓细胞球做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内的一种多能干结缔组织前体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也是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本文从BMSCs诱导成软骨细胞的方法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体外细胞团聚集诱导培养、体外单层细胞诱导培养、体外三维支架环境中诱导培养、体内软骨微环境诱导培养、和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诱导以及基因转染诱导培养等,这也是软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目的:目前认为大脑和脊髓中有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存在,但脑和脊髓损伤后这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机制仍不清楚.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体内标记的方法,观察了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变化过程.方法:实验于2007-04/09在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1]实验材料:36只同一窝别雌性SD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质量200~22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预标记组和损伤后标记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2]实验方法: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连续10d腹腔注射Brdu来标记损伤后活化增殖的细胞;对照组采用Brdu连续10d腹腔注射,以标记脊髓内保持分化活力的细胞;预标记组在Brdu连续10d腹腔注射标记后,于第12天进行脊髓损伤.[3]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du标记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对照组可见整个脊髓切片均有大量的Brdu阳性细胞存在,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外侧区域.[2]与对照组比较,预标记组Brdu阳性细胞在损伤后1d明显减少,7d后增多,21d后逐渐恢复并超过对照组水平.[3]损伤后标记组在损伤后1d即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增殖,阳性细胞数亦较预标后损伤1d时明显增多,损伤后7d Brdu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并超出对照组水平,这些细胞分布于损伤周围的灰质及室管膜区,但在损伤后21d, Brdu阳性细胞数未见继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损伤后标记组有较多的巢蛋白阳性细胞在室管膜区表达,1d即有增加,在7d达到高峰,21d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增殖、分化反应,主要存在损伤后1周以内,1d即可见明显增生,尤以7d时明显,21d保持平稳,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损伤脊髓中央管周围的室管膜区和损伤区域周围.
-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
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mmune neutropenia),系一组因中性粒细胞抗体介导的粒细胞减少(<10岁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成人低于2.0×109/L)和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因患者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1].大多数患者的抗体是作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因此患者的骨髓象大多呈增生象伴粒细胞系"成熟障碍",但也有少数患者的抗体可直接作用于粒细胞系的前体细胞,导致严重粒细胞减少,这是因为不仅有粒细胞的破坏,还有生成障碍,骨髓象呈现"纯白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起步远迟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只是近年来获得重视.因此,其诊断和治疗方面尚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
-
脂肪组织和它的前体细胞:以干细胞辅助的脂肪移植方式行软组织填充术
在脂肪组织中存在着组织特有的前体细胞,并能分化演变成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些前体细胞称为"脂肪来源十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它在细胞基础疗法中的应用是有广泛价值的.ASCs作为脂肪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存在于脂肪细胞之间或细胞外基质中,特别是血管周嗣,并且有助于脂肪组织的转化过程,该转化过程在人类脂肪组织中是非常缓慢的(2~10年).我们发现,抽出脂肪中的ASCs与切除整块同体积脂肪组织中ASCs相比,仅约有一半的数量.那么,如果在抽出脂肪组织中,组织特有的前体细胞相对缺乏,就可能会导致脂肪组织移植的低成活率和远期萎缩.
-
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近况
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研究始于1998年,它已成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生命科学中活跃的研究领域.利用hES细胞修复或替代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人体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是人类疾病治疗模式划时代的革新.用于细胞替代治疗的hES细胞必须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免疫豁免性三大特点,因而很多研究集中于以下课题:(1)纯化hES细胞培养环境,避免动物源性物质的污染.(2)hES细胞诱导分化为各种成体细胞及其前体细胞以及移植.(3)体细胞核移植与hES细胞系的建立.(4)hES细胞与基因治疗.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新进展
巨噬细胞来源于CD34+骨髓髓样前体细胞,后者不断增殖并以前单核细胞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成为单核细胞并移行到组织称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参与多种不同的生命活动,包括组织重塑、炎症、免疫调节与抗肿瘤、清除凋亡细胞及创伤愈合等.本文仅就目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研究新进展做简要概述.
-
142.组织干细胞
1.定义组织按相应的分化阶段分为①干细胞(stem cells);②前体细胞(progenitor cells/transit amplifying cells);③成熟细胞(mature cells)三类.组织干细胞或称躯体性干细胞,既有多分化能力,也保持未分化性的胚胎性干细胞特征.干细胞具有多分化能力的同时,也具有干细胞产生干细胞的自我复制能力.这样的由干细胞系统产生的细胞群有血细胞、皮肤表皮细胞、消化道黏膜细胞、睾丸生殖细胞等.干细胞占构成组织的全体细胞的比例很低,例如造血干细胞仅以有核细胞的1/100000的低比率存在.但是,利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和干细胞特有的药剂排泄活性、荧光细胞分离技术(FACS),使分离干细胞成为可能.干细胞的细胞转化周期非常慢,该集团中一部分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后,区别于前体细胞可显示出高的增殖能力.明确什么刺激使干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子细胞的不均等分裂,或自我复制(birth)和细胞分化(death)两个不同的方向是由怎样的机制产生的是今后的课题.
-
丙型慢性肝炎时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一、什么是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内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刺激天然T细胞的细胞.人树突状细胞依系统分类为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 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 PDC).由骨髓中CD34阳性干细胞诱导为MDC和PDC的前体细胞,并在GM-CSF、TNFα及FLT3配体等细胞因子与造血因子作用下分化为DC.
-
γδT细胞在皮肤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皮肤γδT细胞是一种存在于表皮中具有树突样结构的独特T细胞,我们又称之为树突状表皮T细胞( Dendritic epidermal T cell ,DETC) ,它在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皮肤位于人体的外层并具有非常重要的防御保护功能,然而它也经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侵袭损害. 表皮γδT细胞源自于胚胎的胸腺前体细胞并表达一种固定的Vγ3Vδ1TCR,能够监控周围表皮细胞,识别邻近病变角化细胞表达的相关抗原并做出反应,在皮肤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化的表皮γδT细胞可以产生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调节损伤部位细胞的增殖、迁移、募集以及各种炎症细胞、表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创伤愈合. 本文就皮肤γδT细胞在皮肤稳态、炎症反应、创伤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MHC/肽四聚体复合物技术及其在T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的进步促进技术的革命,而新技术的诞生则又进一步推动科学的飞跃发展.自1996年Altman[1]建立了新型的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检测技术-MHC I类分子-肽四聚体复合物标记CTL的流式细胞检测法,即tetramer技术以来,为解决CTL及其前体细胞的定量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被诺贝尔奖获得者Doherty教授称赞这是在病毒特异性CTL和记忆性CTL方面的一项革命,目前已成为定量检测特异性CD8+T细胞的金标准[2].tetramer技术初作为直观、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工具,新近又结合细胞表面标志分子、胞内效应分子染色(如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细胞毒素)以及通过对tetramer阳性T细胞进一步分选等,用于对T细胞的功能评估,使人们对T细胞的活化增殖、凋亡老化、效应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前景有了更为全新的认识.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病人的护理
中性粒细胞是抵御病原菌的第一道重要防线.中性粒细胞由骨髓造血祖细胞产生,在外周血内其半衰期约7~8 h.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高增殖活性和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高度更新特性,使其成为迅速杀灭体内增殖细胞的细胞毒制剂的靶细胞.因此,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具有高度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
94例成人急性普通B淋巴细胞白血病CD20表达与预后相关分析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起源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根据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依次分为早前B型、普通B型、前B型、成熟B细胞型,患者在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有很大的异质性,对治疗反应有很大差别[1,2].Common-B-ALL是常见的B-ALL类型,约占成人ALL的50%,其免疫学特征是CD19+ CD22+CD10+ TdT+,CD20+/-,CD34+/-.研究显示,B-ALL生存期与发病年龄> 50岁、初诊高白细胞数(> 30×109/L)、髓系抗原、Ph/bcr-abl+表达,以及首疗程未获得CR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CD20阳性可作为前B细胞型ALL的不良预后因素,但对Common-B-ALL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4例成人Common-B-ALL患者CD20表达,与发病年龄、初诊时白细胞数、髓系抗原表达、Ph/bcr-abl+表达、CR1及生存期的相关性,旨在探讨CD20表达对Common-B-ALL的预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