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5'寡腺苷酸合成酶及其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 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 2-5AS)是干扰素(Interferon, IFN)抗病毒、抗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关键酶.由它催化合成的2',5'寡腺苷酸(2-5A)能激活细胞中的内切核糖核酸酶(RNasel)降解病毒的mRNA及细胞的RNA,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和抗细胞增殖的作用.病毒感染、注射IFN或poly(Ⅰ):poly(C)都能诱导机体细胞合成2-5AS.因此,该酶可作为一项生化指标用于评价机体IFN系统的抗病毒作用.仅就2-5AS及其与IFN的抗病毒机制、2-5AS临床测定方法、2-5AS在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等作一简要介绍.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生物体内一种结构简单的自由基。业已证实NO是活化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时产生的毒性效应分子之一,近年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NO还具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作用[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催化合成NO的主要酶。在头颈部鳞癌和结肠腺癌等实体肿瘤中已发现iNOS的表达或活性与肿瘤血管形成呈正相关[2,3],但在膀胱癌中iNOS是否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关,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iNOS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Ag)的表达,探讨iNOS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管形成的关系。
-
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L-赖氨酸-S-羧甲基-L-半胱氨酸盐的工艺研究
以L-赖氨酸盐酸盐、羧甲司坦为原料制备L-赖氨酸-S-羧甲基-L-半胱氨酸盐,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反应参数,并讨论离子交换过程的上柱流量、料液浓度和催化合成的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为提高产率寻求较佳的反应条件。得到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L-赖氨酸-S-羧甲基-L-半胱氨酸盐的较佳工艺参数为:上柱流量为13ml/min,料液浓度为17%,催化合成时间为85min,产率为87.3%。
-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狼疮肾炎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是体内合成内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三种同工酶之一,在某些细胞受到免疫或致炎因子刺激时被诱导表达,其催化合成的NO量多且维持时间较长,在参与机体免疫防御的同时可能对组织细胞造成一定的免疫损伤.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iNOS及其催化合成的NO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某些重要作用.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COX-2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环氧合酶(COX)又名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成酶,通过其COX活性催化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前列腺素G2(PGG2),通过其过氧化酶活性催化PGG2转化成PGH2,PGH2被单个的合成酶或还原酶作用才能转化成具有活性的终产物,如PGE2、PGF2、PGI2、TXA2等.COX是PGs生物合成的限速酶,该酶有两种亚型,即COX-1和COX-2.COX-1是结构性表达基因,参与"看家"活动,它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保护功能,而COX-2是诱导性表达基因,近期的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的癌组织和细胞系中检测到COX-2蛋白及分子水平的高表达,但关于COX-2与宫颈癌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综述.
-
应用正交设计法探讨没食子酸正丁酯的佳合成工艺
目的:改进没食子酸正丁酯的合成工艺.方法:以没食子酸和正丁醇为起始原料,硫酸氢钠做催化剂,探讨了没食子酸正丁酯合成中的影响因素,应用正交设计确定佳工艺条件.结果:在佳实验条件下没食子酸正丁酯收率达93.8%.结论:硫酸氢钠具有催化活性好、可重复利用、不腐蚀设备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是合成没食子酸正丁酯的优良催化剂.
-
iNOS、NO与卵巢癌的关系分析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参与血管、神经系统功能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的调节,并在较高浓度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在哺乳动物体内,NO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催化合成,NOS分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oxide synthase,nNOS)、血管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3种亚型,其中nNOS和eNOS合称为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主要在神经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在生理状态下产生低浓度和中等浓度水平的NO.iN-OS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并能够产生高浓度的NO[1].iNOS的表达和NO的产生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肝纤维化过程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水平的动态变化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新的细胞间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广泛参与生理功能的调节和病理过程的发生.肝脏中存在典型的NO合成通路,能催化合成NO,而且肝纤维化时NO水平升高.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过程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规律,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动态观察肝纤维化过程中NO、NOS水平的变化.
-
固定化重组大肠埃希菌催化合成利巴韦林
构建了一株能高效表达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ase)的重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BL21 (pET-His-pupG).选择不同包埋剂进行细菌细胞固定化,结果显示明胶的包埋效果较好.进一步确定明胶包埋细胞的适反应条件:温度55℃,菌体包埋浓度200 g/L,固定化细胞用量20 g/L,催化周期20 h.在pH 7.6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底物鸟苷和1,2,4-三唑-3-甲酰胺(TCA)浓度均为100 mmol/L,采用上述固定化细胞催化合成利巴韦林,连续反应8次后,固定化细胞仍具有较高的酶活力.
-
有机合成文摘
S32-26 NBS催化合成缩醛或缩酮 Karimi B等[Synlett,1999,1456] 醛或酮和原甲酸三乙酯在中性介质(乙醇或二氯甲烷)中经NBS催化可合成缩醛或缩酮。该法特别适用于对酸敏感物质。17例收率67%~98%。[赵长阔摘]S32-27 氟水杨酸的合成 Micklatcher ML等[Synthesis,1999,11∶1878] 2-氟-4-溴苯酚在TFA中90°C以下与乌洛托品反应生成3-氟-5-溴水杨醛,经氧化、脱溴后得3-氟水杨酸,总收率54%。本法也可用于制备3-(三氟甲基)水杨酸。[周琦奕摘]
-
环氧合酶在炎症疼痛性疾病中的作用
环氧合酶(COX)又称前列腺素(PG)H2合成酶,是PG合成初始步骤中的关键性限速酶.20世纪90年代初,Xie和Simmons等发现COX存在两种同工酶,即COX-1(组成型)和COX-2(诱导型)[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COX-1为要素酶或管家酶,它产生的PG参与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保护功能,如维持胃肠黏膜完整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肾血流;而COX-2是经刺激迅速产生的诱导酶,具有催化合成PG参与炎症反应的功能特点.
-
对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方法改进的探讨
目的减少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的环境污染,保护设备.方法合成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时,改用磷钨酸作催化剂.结果对影响化学转化和各种因素分析,确定了佳反应条件,苯酐转化率超过95.2%.结论应用磷钨酸替代硫酸作催化剂,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设备的腐蚀.
-
环氧化酶-2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是前列腺素(PGs)合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限速酶,可将花生四烯酸(AA)代谢成各种前列腺素产物,从而维持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过程.COX存在两种同功酶,即COX-1和COX-2,分别由Ptgs-1、Ptgs-2基因编码,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COX-1是结构表达基因,参与"看家"活动,其mRNA和蛋白质在人体组织内表达水平相对稳定.它催化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机体正常生理过程和保护功能,如参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调节肾血流;控制血小板聚集等.而COX-2是诱导表达基因,其mRNA及蛋白质在正常组织几乎检测不到,但可被炎症和丝裂原包括细胞因子、内毒素、白细胞介素和佛波脂所诱导,因而导致恶性肿瘤组织和炎症中前列腺素合成.
-
11β羟化酶,醛固酮合成酶和类固醇合成因子基因在醛固酮瘤中的表达
原醛症的特点是醛固酮的自主分泌及肾素被抑制.在肾上腺皮质中,醛固酮在球状带由醛固酮合成酶催化下合成,皮质醇由皮质醇合成酶在束状带催化合成.
-
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内源性脂肪酸由位于细胞胞浆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S)催化合成,有研究表明减少内源性脂肪酸合成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但其机制尚未阐明[1].本研究旨在对其作用机制作进一步探讨.
-
减少内源性脂肪酸合成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内源性脂肪酸由位于细胞胞浆中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催化合成,Cerulenin是FAS的强抑制剂.我们应用四甲基唑蓝(MTT)方法在体外研究Cerulenin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FAS直接产物软脂酸对Cerulenin抑癌作用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端粒酶与消化系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在稳定染色体及防止染色体在复制时缩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维持端粒一定序列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热门的课题之一.现就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作一踪述.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及其术后复发监测中的意义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是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它虽不带基因,但却具有稳定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端粒酶是催化合成并维持端粒序列稳定的一种核糖核蛋白,也是RNA依赖性的DNA多聚酶(1).近年来研究发现约90%的人类癌症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而大多数的成熟组织则不表达(2),这表明端粒酶的活化和上调可能与癌症的演进存在相关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活性抑制具有潜在的诊治应用前景.
-
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布洛芬化学名称为4-异丁基-2-苯丙酸,本品具有镇痛、抗炎、解热等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关节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骨节炎等疾病.尽管本品有一个光学活性中心,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为外消旋体.研究表明,只有S构型的对映体具有抗炎的特性,单独使用S-布洛芬的药效比外消旋体更高,且能大大降低其副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将重点介绍S-布洛芬的合成进展.
-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测定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
谷氨酸脱羧酶(glutar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是催化谷氨酸形成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关键限速酶,它主要存在于脊椎动物和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及胰岛组织中,其他组织如睾丸、卵巢、胸腺、肝脏、脾、肾脏中亦存在GAD.在胰岛组织中,GAD催化合成GABA,激活α2细胞中GABA分泌的抑制作用[1].自1982年Backkescov等首先提出GAD是1型糖尿病的自身抗原后,GAD抗体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趋受到重视.现对128例糖尿病患者血清进行了测定分析,探讨GAD抗体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分型及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