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压氧治颅脑损伤:越早越好
近日下午,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昏迷,呼吸暂停.经紧急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急诊脑CT检查,诊断为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动脉瘤破裂引起.当晚,医生为他紧急实行脑血管介入检查,确诊基底动脉尖夹层瘤破裂,术中行动脉栓塞术.术后第四天患者仍处于昏睡状态,经专家讨论认为再出血可能性很小,除加强监护治疗外,应尽早高压氧治疗.经高压氧6次后患者神志已经完全清醒,脑核磁DWI影像对比显示原脑缺血范围和程度明显好转.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术后监护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高压)临床较为常见,特别是合并重度肺高压时,尽管手术纠治心内畸形较满意,但术后常会并发肺高压危象而严重危胁患儿生命,这也是心外科医护人员感到非常棘手而需潜心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我院近年经手术治疗的52例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者的术后监护治疗.
-
患者带气管导管突发气管导管滑到食管内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体重65kg,身高162cm.主因"意识不清1小时"入院,诊断为: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剖颅血肿清除术.术毕患者11∶00送ICU病房进一步监护治疗.
-
社区高血压患者远程监护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社会健康观念更新、疾病谱改变、老龄化社会到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必然会回归到以预防为主、以社区医疗(含家庭和个人保健)为中心的模式上来[1].解决长期慢性病的监护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高血压属慢性病,需要长期、系统、动态规范的监护治疗.事实上,现有的医疗体制和技术方法还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血压监护系统给了患者较大的活动自由,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得到医院监护中心的监护,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被及时发现并救治.
-
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ICU管理中的应用
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ICU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医院为减少医疗成本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1].该管理方法一经提出,立即受到美国医学界的重视,尤其在心脏外科术后监护治疗领域,以其一整套先进的程序化管理模式而显示出其优越性.
-
泻胃化瘀止血糊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
颅脑损伤或脑卒中尤其是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是病情严重的表现.笔者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加强治疗病房(ICU)、颅脑外科及神经内科监护治疗的270例脑卒中或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预防治疗,观察中药泻胃化瘀止血糊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内科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危重病急救医学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较为新兴的医学专业,EICU作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的加强监护治疗阶段,成功救治了许多急危重症患者.
-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46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而暴发性心肌炎是其重症表现,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猛,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常常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及突发心博骤停,使该病的抢救成功率较低,病死率高.因此,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积极监护治疗<'[1-4]>极为重要.本文总结了1998年1月至200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6例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抢救治疗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
重视和发展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一门跨专业新型边缘学科,亦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后的加强监护治疗阶段,为急诊医学的知识技能和设备集中场所.它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是当前医学发展必然产物和社会发展对医学的需求.为此,加强发展危重病医学是当务之急.国家卫生部对医院等级评定,明确将ICU列为评审内容.目前ICU规模、专业队伍、救治水平等全国发展不平衡,其模式有综合、专科和混合型等格局.从我国20多年临床实践分析,部分医院建立脑外科、胸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新生儿等专科ICU,虽对专科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常无从事危重病专业医生,未能达到加强监护治疗目的.根据我国医院经济实力医疗设备和人力等情况,建立综合性ICU,不仅符合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大效益,亦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模式.当前不少医院将"急诊-综合性ICU"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训和专业水平提高,这是成功之路.为了更好更快更理想发展危重病医学,现将有关学术问题粗谈个人看法.一、重视营养支持危重病常有感染、炎症反应、高代谢、负氮平衡,由于营养不良造成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受损、缺乏抗感染力.以往认为危重病人常因胃肠道出血,功能衰竭,肠内营养(EN)有困难,故注重肠外营养(TPN),此法起到较好营养支持.但是,大量临床实践发现,长期深静脉TPN易发生血源性感染,而禁食和使用制酸剂又可诱发胃肠粘膜屏障破坏发生肠源性感染,细菌与毒素易位吸收导致全身性脓毒菌血症.故目前观点提倡尽量使用EN,其方法可经鼻空肠管或空肠造口喂养,既符合生理要求,又能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
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监测及护理
后天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是瓣膜外科目前面临的危重病之一,本文报告近一年来10例瓣膜置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均为高龄重症,术后在ICU监护治疗,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57~74岁(平均65.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Ⅳ级3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例<40%,5例>50%;术前陈旧性心肌梗塞史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6例,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脑梗塞2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搭桥1根5例,2根3例,3根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者2例;术后均带气管导管回ICU室,6~8小时拔除导管8例,12小时拔除导管1例,行气管切开,呼吸机支持7天1例;术后24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7例,48小时内拔除胸腔引流管3例.
-
1例地震伤致双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并急性肾衰伤员保肢治疗的护理
伤员,男,17岁,因地震伤及左下肢2 d于2008年5月14日入院,8h后意识不清、烦躁、无尿,转入我科监护治疗.查体:双下肢肿胀明显,有大量张力性水疱,皮温冷;左足背动脉未扪及,皮肤呈紫色花斑样,大腿外侧约20 cm×3 cm皮肤及肌肉缺失,肌肉外露,渗出液多,呈淡黄色,有异味.B超及X线检查示双肾挫伤,双下肢无骨折,腰椎骨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K<'+>7.01 mmoL/L,ALT 599 U/L,AST 799 U/L,肌酐364.8 mmol/L,尿素氮32.11 mmol/L,总蛋白40.71 g/L,白蛋白26.24 g/L;白细胞12.29×10<'9>/L,血红蛋白82 g/L;尿中红细胞7 224.8个/ml,蛋白质(+++);伤口分泌物培养为阴沟肠杆菌感染.
-
血缘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一例
我院于1997年6月30日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血缘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术,现已存活1年,患儿长高4cm,体重增加1kg.肝移植术后的营养支持,对于渡过排异反应期,肺部感染期,移植肝脏的功能修复及提高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病例报告 女,9岁,体重24kg,身高121cm.出生7周后持续9年来每月2~3次屡发高热、寒颤,不时伴轻度黄疸,确诊为先天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在全麻下行活体部分移植术,历时10小时.因肝断面渗血,分别在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两次入腹止血,术后进入隔离病房监护治疗.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在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1 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急性胰腺炎是症状较轻且为自限性的疾病,而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需要进ICU监护治疗.SAP的死亡率为30%~50%,平均住院天数>30d[1].
-
镇静剂与止痛剂在ICU中的应用
镇静与止痛治疗是ICU 中危重患者,尤其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治疗的重要部分,可使患者减轻疼痛,减少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的舒适度,耐受气管插管,抑制呼吸中枢的驱动力,使机械通气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减少意外脱管或管道的移位。但由于所有镇静剂都有潜在的危害性,过度镇静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 天数,增加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概率[1]。如何更好地合理应用镇静止痛剂,规避或减少其在使用中的风险,是摆在ICU 医师面前的课题。本文就镇静与止痛剂在ICU 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伊布利特转复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目的: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阵发性房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循环功能,同时也显著延长患者术后监护治疗和住院时间。目前常规的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方法,在缩短和实现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和成功率上,效果均不理想。
方法:20例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患者,男性1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6(48~80)岁。其中,冠心病搭桥术后17例;动脉瘤术后2例;先天性心病术后1例。当患者术后早期出现阵发性房颤时,分别单独或在常规的胺碘酮控制心率的基础上,加用伊布利特1mg静脉注射(首次0.6 mg,二次0.4 mg,间隔30分钟)。观察在用药后60分钟、120分钟、240分钟及以后时间段内,患者房颤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效果。同时,记录用药开始和转复窦律后,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均值。 -
老年人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处理
南京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胸外科(邱志兵、陈鑫、徐明、陈振强、郭子黄、蒋英硕),麻醉科(刘乐乐) 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患者,在术前诊断、手术处理及监护治疗等方面有别于单纯瓣膜病或单纯冠心病.自1998年1月至2002年7月我们为29例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肝癌切除术后近期死亡的原因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占有首选的重要地位.但国人肝癌的特点是与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关系密切,合并率80%以上,它严重制约着肝癌切除的治疗效果,包括:切除指征的掌握,肝切除量的限制,对出血的耐受力,余肝的代偿及贮备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与死亡率及切除后复发等等.随着影像诊断、切除技术及围手术期监护治疗的飞跃发展,肝癌切除死亡率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20%~37%降至4%~10%,但减少术后近期死亡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于肿瘤的部位、肝硬化合并的有无与严重程度,肝功能分级,围手术期出血量,合并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肺、肾功能受损情况,及手术医师的素质,判断能力,手术方式与技巧,应急处理能力及围手术期管理等等.有鉴于此,分析认识肝癌切除术后危及生命的因素并加以避免是至关重要的.
-
重症急性胰腺炎当前诊治应注意的问题
一、 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判断临床上为了便于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常将AP分为轻型AP和重症AP(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轻型占80%,仅引起极轻微的脏器功能紊乱,临床恢复顺利.重症可出现休克、ARDS、肾功能不全等多器官和系统功能不全,甚至死亡,需积极的监护治疗.
-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治近况
随着医学的发展,择期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AAA)的救治却仍无重大突破.近期资料表明,开腹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1个月内死亡率高达34.7%~50.5%,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死亡率也达29.9%[1].Banke等[2]也调查发现即使在术后良好的监护治疗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1个月内的死亡率也高达39%.Grant等[3]则通过对过去13年的资料统计,表明住院腹主动脉破裂患者死亡率仍维持不变,手术死亡率达37.8%,住院总死亡率达48.3%.但也有学者认为,近15年来,RAAA的救治率没有提高主要是因为手术患者的年龄也随之增高[4].本文就近年来RAAA的诊治作一综述.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埃索美拉唑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盐酸氨溴索(商品名:兰苏)为白色或类白色冻干粉末,生产厂家为"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适用于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为白色冻干粉状剂,生产厂家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适用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2011年4月在临床执行医嘱过程中,我们发现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埃索美拉唑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因"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反流性食管炎"人住我科监护治疗,遵医嘱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盐酸氨溴索30 mg和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埃索美拉唑40mg依次静脉推注,输液管中出现白色混浊,少许絮状物,立即停止推注,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