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
脑干梗死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康复医疗方案的制订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以偏侧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及认知障碍等功能损害.据流行病学调查[1],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1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00万,患病后的幸存者高达500万以上,其中75%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约占40%以上.
-
大面积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它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病情重、预后差.为探讨其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我们对近4年来收治的4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卧床患者32例护理体会
压疮是由于身体的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或局部皮肤长期摩擦、受潮湿刺激及全身营养不良、水肿等因素影响,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皮肤缺血坏死、溃烂而形成.卧床患者由于疾病、体位、营养不良等原因容易出现压疮,如不及时治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会巨大地消耗住院费用,所以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精心护理.现将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卧床患者32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尿毒症患者的钙化防御(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
钙化防御是一种以系统性小动脉钙化和组织缺血为特征的罕见的但是严重的疾病.这种病常见于终末期肾病透析治疗或近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4].但是,它也偶可见于包括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milk-alkali syndrome,特发性新生儿高钙血症和各种血液肿瘤等引起的高钙血症[4].
-
应用中药油纱治疗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因神经、血管慢性渐进性病变,足部局部组织缺血失去营养及感觉障碍,使组织抗感染及修复能力下降,轻微挤压伤或皮肤破损即可导致感染,发生经久不愈的溃疡,甚至坏疽,严重时需要截肢.我们采用自制的"中药油纱"治疗糖尿病足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胆固醇栓塞综合征是指心导管术后,患者主动脉或髂动脉近端等部位存在弥漫性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的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胆固醇结晶"阵雨样"的脱落,阻塞末梢血管致组织缺血或坏死. 文献报道[1]:心导管术后发生率0.1%,病历罕见,死亡率高.我院于2000年7月成功地救治了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紫趾"综合征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透光直视下超声刀交通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顽固性溃疡的临床体会
下肢静脉顽固性溃疡是由下肢局部软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的,其主要病因为静脉曲张、静脉炎或深浅静脉交通支功能不全,导致静脉回流不畅或静脉血液反流,使含氧量低的静脉血在局部组织长时间淤滞所造成[1-2].近年来,透光直视下超声刀技术的出现为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法,并在国内多家中心得到开展.本中心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该技术对5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现将结果及体会报道如下.
-
丁基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1].缺血性脑卒中后致残率高达80%,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迈进,脑血管病更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科采用丁基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的应用价值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也明显提高,目前手术死亡率已低于2%,但仍存在较多术后并发症,如由于术中血管误夹、脑过度牵拉、小穿支血管损害、血管狭窄等因素所致脑组织缺血和损伤,术后可产生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1].
-
冻伤与烫伤,糖友冬季怕冰火两重天
冬季冻伤的防与治冻伤是寒冷引起的身体局部组织的损伤.局部的皮肤等组织处于过度寒冷的环境中,会因血管收缩而导致组织缺血;导致细胞间形成冰晶,使细胞变性、坏死.在脱离寒冷的刺激,回到温暖的环境中后,组织的温度逐渐恢复,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浆渗出增加,就会形成组织水肿甚至水疱,造成冻伤.因此冻伤常发生在身体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耳、鼻、面颊等处,其中以四肢和面部为多见.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机制和研究现状
缺血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近年来,治疗组织缺血的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治疗等技术手段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是仍有一部分病人由于血管病变过重、病变范围长且弥漫等原因不适宜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和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PTI),且血管成形术后高达25%~50%的再狭窄率目前尚无解决办法,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又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
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腺苷(adenosine)是腺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效应,可由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分泌释放,是组织缺血时所释放的一种内源性因子.自1985年Ely等[1]研究发现腺苷对心肌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以来,针对腺苷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近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笔者就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此期间心律失常表现征象,对指导临床实践、提示患者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1.1 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静止右冠状动脉或左冠状动脉回旋支近端闭塞,可导致窦房结和周围心房组织缺血或梗死,致使窦房结功能和窦-房传导功能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且出现在发病早期(1 h内)[1].
-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除了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外,其脑动脉及周围动脉也同时存在硬化改变,而且AMI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可导致心排血量锐减、血压骤降,此时脑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血,甚至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
警惕老年人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
钙性尿毒症性小动脉病(CUA),亦称钙化防御(calciphylaxis),是以系统性小动脉钙化和组织缺血为特征的一种少见、致命性的血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动脉血管钙化和周围组织缺血性坏死,严重者出现坏疽.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质粒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
以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治疗组织缺血的方式被称为"治疗性血管生成"或"分子搭桥",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下肢或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我们在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基础上对VEGF基因的疗效进行了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糖尿病小鼠缺血诱导的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
目的 观察糖尿病动物缺血诱导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动员是否存在障碍,以及这种障碍是否和缺血诱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释放降低有关.方法 链脲霉素40 mg/kg诱导C57BL/6雄鼠糖尿病,非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缓冲液.饲养2个月后,进行左侧股动脉高位结扎离断术造成后肢缺血模型,通过红四氮唑染色法与后肢血管造影确定造模成功.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1天,3天,n=8;5天,7天及14天,n=5),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Kit+/Sca-1+/flk-1+早期EPC比例.ELISA法测定相应时间点血浆VEGF水平.结果 基础状态下,糖尿病组循环EPC数量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减少[(0.60±0.03)%比(0.95±0.09)%,P<0.001],血浆VEGF水平低于试剂盒检测灵敏度.两组动物缺血诱导的骨髓早期EPC释放曲线相似,即术后1天显著增加,术后3天达峰,动员持续至2周以上.但是在EPC早期快速动员阶段(术后前3天),糖尿病组外周血早期EPC数量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减少[1天,(1.16±0.29)%比(1.80±0.32)%,P<0.05;3天,(1.38±0.34)%比(2.37±0.52)%,P<0.05].同时组织缺血也伴随着血浆VEGF浓度的显著增高:非糖尿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术后一天快速增加并达到峰值,此后渐降至相对较低水平持续两周以上;而糖尿病组术后1天血浆VEGF快速释放明显降低[(73.1±18.6)pg/ml比(128.5±44.2)pg/ml,P<0.05].结论 糖尿病动物基础状态下外周血早期EPC数量减少,组织缺血诱导的骨髓EPC动员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与缺血诱导的VEGF释放减少有关.
-
从"络脉空虚"论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实质是组织缺血,微循环灌注不足.这与中医"络脉空虚"所反映出的疾病有着相同的病理.从临床症候分析,气虚是发病的根本病机,络脉空虚是气虚运血无力引起的病理改变.即气虚为本,络脉空虚为标,益气则络充.笔者从"络脉空虚"立论,以益气为根本治法,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护理干预对压疮预防和治疗的影响——以35例患者样本为例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引起压疮基本、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压力而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压疮本身不是原发病,它大多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未能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延长疾病的康复时间,严重时还会因继发感染而引起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护理,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加强压疮的治疗和护理.2009年12月~2011年3月,我院对病人压疮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