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胃癌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其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8例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T检出胃癌病灶,检出率100.00%,患者病灶分布:胃体小弯26例、胃窦部22例、贲门胃底15例、胃体大弯5例.多层螺旋CT检查肿块型、浸润溃疡型、局限溃疡型、弥漫浸润型分型分别为9、25、27、7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11、27、28、2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检查胃癌T1、T2、T3、T4期分别为11、11、32、14例与术后病理诊断的13、13、31、11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也可对胃癌的分型、分期及治疗后疗效评价等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
大肠癌生存时间与相关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应用了无瘤操作和扩大根治术,但大肠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1].我们对96例大肠癌根治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大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阳性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及类固醇激素受体表达对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
基于MRI图像纹理特征的膀胱肿瘤浸润深度检测
对膀胱肿瘤浸润深度进行无创检测,为膀胱肿瘤的检测及分期判断提供参考.基于膀胱MRI图像,利用尿液和膀胱壁的天然密度对比,结合统计分析,得到在肿瘤及膀胱壁组织有统计差异的纹理特征.通过提取肿瘤及周围膀胱壁组织的均值、均匀度、标准差、粗糙度、自协方差系数和对比度等特征,再经分类器判断,得到感兴趣区域肿瘤浸润情况的伪彩图.就16位患者MRI扫描数据及术后病理分析结果,用于测试的56幅图像中,判断准确率为82.1%;15位患者的标记结果与病理分期相符,正确率为93.8%,与病理分析吻合较好.利用分类器和纹理特征判别肿瘤区域的属性,实现了膀胱肿瘤浸润深度标记和边界的初步划分,为膀胱肿瘤的无创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
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标本病理学规范化检查的建议
胃的早期癌指的是癌瘤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首选方法。 Kudo[1]创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以代替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在此基础上,2005年Oyama等[2]将其发展为在内镜下将整块黏膜切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就是在内镜直视下,抬举黏膜下层,把黏膜层病变完整地剥离下来, ESD已成为目前消化道早期癌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方法。以早期胃癌为例,行ESD的绝对适应证是不论病变肉眼形态,且不伴有溃疡或溃疡瘢痕形成,病变大小在2 cm以下的黏膜内癌( pT1 a )。随着ESD手术的日益成熟和改善,ESD的适应证也得以扩大(相对适应证)[3]。
-
经直肠超声对放化疗后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价值探讨
目的 比较术前经直肠超声(TRUS)对未经放化疗及放化疗后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分析放化疗后TRUS在直肠癌分期中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分为2组:术前未经放化疗组179例,术前放化疗组14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TRUS检查,并经手术切除.按直肠癌TNM分期标准进行浸润深度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未经放化疗组直肠癌TRUS的准确性为78.2% (140/179),TRUS对pT1~pT4各期直肠癌灵敏性分别为83.3%(15/18)、50.0% (21/42)、88.0% (95/108)、81.8 (9/11).术前放化疗组直肠癌TRUS准确性为62.2% (92/148),对pT0~pT4各期灵敏性分别为0、12.5% (1/8)、42.9% (21/49)、87.3% (62/71)、88.9% (8/9).TRUS对未经放化疗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放化疗组(P<0.01),pTI期直肠癌未经放化疗组TRUS灵敏性明显高于放化疗组(P<0.01),而对pT2~T4各期直肠癌TRUS灵敏性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放化疗后TR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下降,尤其对放化疗后pT0期及pT1直肠癌准确判断困难.TRUS对pT3及pT4期直肠癌判断的灵敏性较高,放化疗组与未经放化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胃癌超声诊断与术后对照分析
目的:通过305例胃癌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对比,找出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的差距,以便诊断方法的改进.方法:通过超声观察胃癌的病变部位、范围、浸润深度及邻近脏器与远处脏器转移,按PTNM分期,行超声分期与术后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91.48%,在进行浸润深度评价较准确,在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要低一点.结论:超声是一种有价值的辅检手段,对胃癌的筛选,进行过胃镜或X线检查的患者,超声可以弥补其不足.
-
B超首诊30例胃癌与胃镜及手术病理对照
B超对胃癌检出率日趋增高,且对判断胃癌的浸润深度及范围已被临床所认可.本文就我院2002年以来经B超首诊胃癌30例报告与胃镜及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如下.
-
多层螺旋CT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价值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术前判断胃癌胃壁浸润深度的效果.方法 58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T1至T4)在术前接受MSCT扫描.每个病例都根据CT图像进行胃壁浸润深度的判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的胃壁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为66%(33/50例),其中T4判断准确率较高,为82%(19/23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而T1无法单独依靠CT图像进行诊断.结论 MSCT对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很有价值,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仍必须综合其他的检查手段.
-
国际抗癌联盟胃癌TN M分期系统第七版解读
众所周知,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TNM分期系统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评估胃癌预后及提供临床治疗重要的参考标准。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颁布了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过近8年的临床验证,第6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缺陷逐步呈现出来。由此,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颁布了第7版TNM分期系统,相对于第6版而言,第7版TNM分期系统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的内容上做了较大变动。自第7版TNM分期系统应用以来,部分学者对第6版与第7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比较,故本文对此做一解读,试图阐明第7版胃癌TNM分期系统的优劣。
-
内镜下胃癌活检标本PC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癌活检标本增生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PCNA)的表达及其对判断胃癌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55例胃癌患者胃镜下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CNA.结果:PCNA标记指数与肿瘤浸润深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与胃癌pTNM分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胃癌胃镜下Borrmann分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CNA低表达者术后5 a生存率为68.4%(13/19),显著高于PCNA高表达者术后5 a生存率33.3%(12/36)(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CNA与胃癌浸润深度、器官转移和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是一种有效判断胃癌的预后指标.
-
胃癌腹膜转移临床病理分析76例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我科1994-09/2003-09收治胃癌腹膜转移76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下1/3胃癌和瘤体直径≥5 cm的胃癌易发生腹膜转移,分别占67.1%和82.9%;以低分化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低分化黏液癌)多见,占81.6%.术中探查发现腹水31例(40.8%),浆膜侵犯75例(其中Se 26例,Si 49例),高达98.7%.行手术切除58例术后病理资料表明,发生腹膜转移者大多数属T3和T4期,共55例(94.8%).手术总切除率为76.3%.术中探查无腹水者手术切除率为86.6%(39/45),明显高于有腹水者60.6%(19/31,P<0.05).P1和P2的手术切除率显著高于P3(P<0.001).生存分析表明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未切除者(P<0.05).结论:胃癌腹膜转移与肿瘤部位、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浆膜侵犯密切相关.P3和合并腹水者手术切除率明显降低.手术切除可以明显延长胃癌腹膜转移术后生存时间.
-
大肠癌组织胸苷磷酸化酶/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cell growth factor,PD-EC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即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分析TP/PD-ECGF和MVD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P/PD-ECGF表达强度和MVD与大肠癌的肿块大小、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MVD与TP/PD-ECGF表达二者呈正相关(r=0.72).结论:TP/PD-ECGF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大肠癌的生长与浸润转移起促进作用.TP/PD-ECGF与MVD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预后和指导辅助治疗的有效指标.
-
HSP90α蛋白在人结肠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HSP90α在我国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为应用HSP90α抑制剂治疗结肠癌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88例人结肠癌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SP90α在结肠癌细胞质表达,胞质被染成深浅不一的棕黄色.HSP90α表达在不同Dukes分期阳性率差异显著(P<0.01).其在Dukes B期及C期的阳性率分别为47.17%、80.0%.HSP90α表达分别与患者性别、年龄、癌发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SP90α的表达与结肠癌的浸润进展密切相关,HSP90α抑制剂可用于结肠癌的辅助治疗.
-
cFLIP基因表达与胃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cFLIP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LIP short/long基因在48例胃癌、48例肠化胃黏膜及42例慢性胃炎黏膜中的表达,并经计算机图像分析,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结果:cFLIPshort/long基因全部表达于胃癌组织,部分表达于肠化胃黏膜及慢性胃炎黏膜.胃癌组织中cFLIP基因表达强度(强阳性占70.8%)显著高于肠化胃黏膜(P<0.01)及慢性胃炎黏膜(P<0.01),且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胃癌TNM分期(P<0.05)显著相关.而肠化胃黏膜与慢性胃炎中cFLIP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FLIPshort/long基因特异性高表达于胃癌组织且在胃癌转化过程中是一较晚期事件,与胃癌的发生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探讨其与胃癌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检测51例胃癌患者和10名健康人血清中VEGF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高于健康对照(P<0.05),与胃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1),肿瘤分期(P<0.05)及肿瘤组织学分型(P<0.05),生长方式(P<0.05)密切相关,与性别无关(P>0.05).肿瘤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高于VEGF蛋白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血清VEGF浓度与胃癌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胃癌患者血清VEGF浓度升高是其对应肿瘤组织VEGF蛋白高表达的结果.
-
结直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2和3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黏膜中TGF-β1,2和3的表达.结果:TGF-β1和TGF-β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黏膜(P<0.05);结直肠癌中TGF-β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TGFβ-2仅与肿瘤的Dukes分期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GF-β3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TGF-β1和TGF-β2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反映为结直肠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
-
CD44V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7例结直肠癌中的CD44V6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8.6%,结直肠癌中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进展期胃癌HSP90α、CD44v6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HSP90α、CD44v6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为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9 3例进展期胃癌及其5 6例淋巴结转移癌中HSP90α、CD44v6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结果:HSP90α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51/93)、66.07%(37/56).HSP90α在胃癌中表达分别与癌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CD44v6在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54%(47/93)、73.21%(41/56),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分别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中HSP90α、CD44v6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患者可能预后较差,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
血清、组织E-钙黏附素变化与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关系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钙黏附素(E-Cd)浓度和组织E-Cd的mRNA水平,探讨E-Cd与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的关联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黏附方法测定28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Cd浓度;应用点杂交法和计算机灰度扫描分析组织的mRNA灰度均值.结果:结直肠癌组血清E-Cd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Dukes C组或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Dukes A、B组或无淋巴结转移组(P均<0.05),切除瘤体后上述各组的血清E-Cd浓度均明显下降(P<0.01-0.05).各组的组织E-Cd mRNA均值变化与血清E-Cd浓度的一致,且两指标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组织E-Cd可能与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端粒酶在大肠癌细胞中的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的改变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活性检测作为一种新的大肠癌临床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的可行性.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结合聚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46例配对大肠癌及癌旁组织,4例大肠癌肝转移病灶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并用Southem-blot-ECL(enhanced chemiluminescecce)法对上述标本内端粒酶平均长度进行检测.结果:肿瘤组内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在肿瘤组织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升高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P<0.01,t=8.3477),而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浸润深度、CEA表达水平等无显著相关性,与肿瘤组相比,在肝转移病灶内,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无显著升高,肿瘤组内的端粒酶平均长度明显大于对应的癌旁组织.端粒酶平均长度与大肠癌的病理学分期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及其长度的缩短可能成为早期检测大肠癌癌变的临床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