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夹闭引流管对失血量的影响
背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年纪较大,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围手术期失血是影响置换安全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夹闭引流管对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夹闭4 h组置换后早期夹闭4 h引流管,夹闭2 h组置换后早期夹闭2 h,对照组置换后不夹管。因置换术中全程使用止血带,术中失血均按0 mL计算,记录置换后引流量,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和置换前后红细胞压积,通过 Gross 方程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进而得出隐性失血量,观察置换后患肢肿胀、皮下瘀斑情况,记录置换后6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结论:对3组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方面3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说明夹闭2 h和夹闭4 h均能够减少总失血量及显性失血量,但夹闭4 h减少幅度更大;而置换后6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隐性失血量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夹闭4 h组关节肿胀及皮下瘀发生率增加(P <0.05)。提示夹闭引流管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及显性失血量,但不能减少置换后隐性失血,全膝关节置换后夹管2 h为较理想的选择,但应注意隐性失血的存在。
-
保留髋臼杯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的髋臼侧翻修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关节翻修过程中虽然保留稳定性良好的髋臼杯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比全髋臼侧翻修具有更多优势,但对于其临床效果,尤其是翻修后降低患者再次翻修率及延长假体寿命等方面目前仍存争议。目的:探讨保留髋臼杯骨水泥固定聚乙烯内衬置换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行保留髋臼杯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的9例患者进行随访,男1例,女8例,平均年龄43.7岁,距离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时间平均为9.4年。随访患者翻修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假体X射线片,进一步评价保留髋臼杯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7个月。翻修前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49.54±18.28)分,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4.82±10.5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377,P <0.05)。其中1例因复发性假体脱位行再次翻修,其余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失败率为11%。提示保留髋臼杯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是保留稳定性良好的髋臼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修复方式。
-
单侧与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成效性对比
背景:由于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多为双侧病变,在采取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还是单侧置换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双侧同期置换是否可在保证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使修复效果得到确实的提升,对于此问题人们一直没有形成共识。目的:从安全性、经济性、成效性3个角度对同期双侧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与骨肿瘤外科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因重度双侧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18例,根据置换方案分为2组,同期双侧置换组47例,单侧置换组71例。设定反映安全性、经济性、成效性的指标进行归集,终通过对比、评价得出结论。结果与结论:同期双侧置换组与单侧置换组在安全性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在经济性、成效性上,同期双侧置换组显著优于单侧置换组(P <0.05)。提示在同一严格的手术管理条件下,以及患者耐受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但对置换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要持慎重态度。置换前合并糖尿病者,要注意置换后感染的监控。
-
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骨质疏松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中的应用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成熟的重建髋关节的功能方法,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然而针对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使用骨水泥型还是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在临床上尚存在较多争议。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时采用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置换前均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测量法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根据股骨柄假体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患者56例,非骨水泥组患者49例。从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假体下沉、骨溶解、重度应力遮挡、异位骨化)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采用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差异。结果与结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骨水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非骨水泥组(P <0.05);而两组患者的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置换后第1,3,6,12个月随访中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总优良率及影像学评估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工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临床修复效果相近,两种假体均可选用;但针对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非骨水泥型假体较短的手术时间可作为优先考虑的一个方面。
-
全膝置换中股骨假体轴向旋转对线与髌股关节生物性能的变化
背景:全膝置换中需要使用股骨假体,假体会产生一定的轴向旋转对线,并影响到到髌股关节的生物性能。目的:探讨全膝置换中股骨假体轴向旋转对线对髌股关节生物性能的影响。方法:从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标本室获得10个新鲜人尸体膝关节,建立膝关节实验平台,模拟人体踝关节和髋关节,提供3个胫骨自由度以及2个股骨自由度。测定股骨假体旋转角度,实施全膝关节置换,利用敏感型压敏片测定以经股骨上髁轴内旋2°、经股骨上髁轴外旋2°、经股骨上髁轴内旋4°、与经股骨上髁轴平行、股骨上髁轴外旋4°、与 Whiteside 线平行情况下的髌股接触压以及髌股接触面积。结果与结论:对股骨假体轴向与经股骨上髁轴平行方位旋转的关节内、外侧峰值接触压均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且与其他方式旋转的关节内、外侧峰值接触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股骨假体轴向不同旋转方位髌股接触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全膝置换中股骨假体轴向旋转对线会对髌股关节生物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经股骨上髁轴平行状态下髌股关节内、外侧峰值接触压未出现一侧过低或者过高的情况,处于较为均衡的状态,术中可以选择将其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参照标准。
-
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变化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翻修的主要原因除感染外,聚乙烯衬垫磨损以及假体松动也是常见的原因,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变化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膝关节屈曲度在0°,30°,60°和90°时不同关节线高度对股四头肌拉力、骸韧带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变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屈曲0°时,关节线高度在-3-4.5 mm变化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没有太大影响。②在膝关节屈曲30°-90°时,关节线高度在3 mm以下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影响不大;关节线高度超过3 mm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的影响比较明显。③因此建议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的高度好控制在正负3 mm以内。
-
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Meta分析
背景:目前退变性脊柱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症状,手术矫正侧凸畸形恢复脊柱的平衡及功能,但目前修复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收集2015年5月前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关于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试验。采用RevMan 5.3.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11篇文献,共533例患者。其中短节段组272例,长节段2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相比,脊柱Cobb角的改善(P<0.00001)、脊柱前凸角的改善(P <0.00001)方面,长节段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短节段组。冠状面失衡的矫正(P=0.06)、侧向滑脱矫正(P=0.24)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P=0.93)、目测类比评分(P=0.22)以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P=0.13)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并发症(P=0.0006)以及术后再手术率方面(P=0.03),长节段组高于短节段组,两组在临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1)。提示长节段固定融合在纠正脊柱畸形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但修复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在选择固定融合方案时应综合考虑。
-
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胸腰椎骨折的文献荟萃
背景:研究表明,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胸腰椎骨折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并得到广泛的推崇,但其在修复术中和修复后存在潜在风险;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使软组织创伤和并发症降到低。微创经皮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何种方法更具优势尚无定论。目的:对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进行质量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CBM及VIP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全面收集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并追溯纳入研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由4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根据CONSORT声明和相关的外科临床评价指标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8篇文章(25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3个回顾性比较研究),12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病椎高度丢失少(P <0.05)。但术后疼痛等级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中期随访对伤椎畸形的矫正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然而,大多数的相关方法和结果不够详细。建议根据相关标准报告随机对照试验,提高整个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和真实性。
-
植入物内固定与保守疗法修复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系统评价
背景:尽管对于RockwoodⅠ、Ⅱ、Ⅳ、Ⅴ、Ⅵ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植入物内固定还是保守治疗有了一致意见,但对于Ⅲ型的治疗却仍然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植入物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从建库到2015年5月。提取合格文献中的数据比较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植入物内固定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个研究。植入物内固定组207例,治疗措施包括 Bosworth 螺钉、锁钩钢板、TightRopeTM(固定物为钛板及Arthrex纤维缝线)、Weaver-Dunn(喙肩韧带移位代替喙锁韧带固定技术)、Phemister(克氏针固定)及聚对二氧杂环己酮缝线技术。保守治疗组137例,治疗措施包括使用肩肘带、Kenny-Howard brace或采用肩肘带结合锁骨带或单纯固定,或采用肩肘带或胶带固定。两组的Constant评分(P=0.90)、感染率(P=0.0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植入物内固定组的美容效果更好(P<0.00001),但喙锁韧带钙化的发生率更高(P=0.03);保守治疗能更快的返回普通工作和日常活动,但植入物内固定能更快的返回赛场。提示植入物内固定和保守治疗能获得相似而满意的肩关节功能,但保守治疗的康复时间更短。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能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但喙锁韧带钙化的发生率更高。保守治疗能更快的返回普通工作和日常活动。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其手术治疗方式包括人工全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但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据来评价两者疗效的差异。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分析检索从1990至2015年期间关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全髋置换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采用 Meta 分析方法对2种关节置换和2种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修复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修复后1年并发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21篇文献;(2)出血量比较,全髋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方面高于内固定组;(3)手术时间比较,全髋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与内固定组接近;(4)修复后并发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而人工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组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接近;(5)结果说明,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优于内固定,但仍需前瞻性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
保留双侧半棘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钢板置入:减少轴性症状及颈椎曲度丢失
背景:临床上使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修复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效果确切。为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医生提出了不同的改良修复方案,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减少修复后并发症方面疗效欠佳。目的:评价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修复入路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钢板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入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3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固定材料为Centerpiece钛板固定系统。统计对比治疗前及随访时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椎总活动度及颈椎曲度,并评估治疗后轴性疼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随访12-24个月。所有患者修复过程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及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修复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但无需口服止疼药。日本骨科协会JOA 评分改善率为(76.96±17.61)%;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由治疗前12.29±3.82降为末次随访的8.24±2.86;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活动度为(47.41±17.33)°,为治疗前的(93.0±4.2)%;颈椎曲度由治疗前(13.47±10.54)°变为末次随访时(12.88±8.56)°。提示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肌间隙入路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钢板置入治疗中,可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有利于患者修复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轴性症状发生率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
金属植入物固定与修复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舟状骨骨折:半年随访
背景:桡骨远端骨折与舟状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以及所采用的石膏外固定体位、固定时间均有所不同,当两种骨折同时出现时,无法选择固定体位及确定固定时间。同时对桡骨远端骨折及腕舟状骨骨折行一期内固定修复治疗能够获得良好功能。目的:回顾性分析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合并舟状骨骨折行锁定加压钛板及Herbert钉置入内固定的修复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4年6月山西大医院共收治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舟状骨骨折获得完整随访患者共12例,均采用桡骨远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舟状骨切开复位或经皮Herbert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期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治疗后6个月采用改良 McBride 评分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测量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握力,X射线片下测量桡骨远端短缩情况(桡尺骨茎突高度差)以及尺偏角和掌倾角的角度,分别进行健侧与患侧对比。结果与结论:①1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时间6-24个月。②桡骨远端及舟状骨骨折全部愈合,桡骨远端愈合时间6-12周,平均7周;舟状骨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③腕关节功能评分采用改良的McBride评分标准,治疗后6个月时进行评定,其中优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2%。④患者腕关节健侧与患侧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握力,掌倾角、尺偏角、桡尺骨茎突高度差,以及改良Mcbide评分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经过术后探查减压后均于6个月内恢复。无感染、背侧肌腱激惹症状、腕管综合征、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⑥提示新鲜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舟状骨骨折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舟状骨切开复位或经皮 Herbert 钉内固定修复,具有内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腕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修复效果满意。
-
钛合金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肱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可采用保守治疗或者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但关于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尚缺乏明确的定论。目的:探讨钛合金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修复效果和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老年肱骨骨折患者41例,均为儋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按照患者意愿选择修复方案,其中对照组22例实施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19例实施钛合金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肘关节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经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较之治疗前均得到显著的提高(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疗效评定,对照组评定为优、良的分别有4例和3例,观察组为8例和4例,对照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患者钛合金植入取出时内固定物周围软组织有2例存在轻微的炎性增生现象,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炎性增生或者组织包膜等。观察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尺神经支配区麻木,实施营养神经治疗之后麻木感觉消失。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实施积极抗生素治疗之后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未引起严重后果。经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骨折不愈合或者内固定物松动等。结果表明,钛合金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较之保守治疗更好的修复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且钛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中国首个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国家标准草案即将颁布
2016年3月15-17日,中英第三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国际论坛于安徽合肥举行,会上讨论了中国首个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的国家标准草案。草案内容涉及安乐死、疼痛管理、运输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对实验动物的饲养设备和人员培训做出了规定。我国1988年制定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并没有动物福利方面的内容,随着国际上对动物福利的重视,国内研究论文到国际上发表时,不仅要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还要提供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证明,我国许多医院、医学院校则根本无此机构,影响了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和认可。会议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参会者包括一些国内动物实验研究团队和英国实验动物3R 研究中心( NC3Rs )的专家们。《科学》( Science )杂志也于近日发表文章,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
三维有限元分析椎体联合后部结构损伤胸椎转移瘤的生物力学特性
背景:转移瘤常累及脊柱,以往的生物力学实验多限于模拟转移瘤累及椎体部分或椎体后部结构,而转移瘤同时累及胸椎椎体和后部不同结构时的生物力学改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转移瘤同时累及胸椎椎体及不同后部结构时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包括椎间盘、韧带、肋骨的胸椎(T9-T11)几何模型。模拟胸椎转移瘤累及T9椎体和不同后部结构的三维模型,分别为解剖结构完整的对照组,T10椎体右侧半椎体缺损组,椎体缺损基础上破坏同侧椎弓根组,椎体缺损基础上破坏同侧肋椎关节组,椎体缺损基础上破坏同侧椎弓根和肋椎关节组,椎体缺损基础上破坏同侧椎弓根、肋椎关节、横突组。在 Abaqus软件中建立相应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前屈压缩负荷下的位移和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前屈压缩负荷时,随着胸椎转移瘤累及后部结构的增多,整体刚度减少,其中椎体、椎弓根破坏有明显影响,而胸肋关节、横突等后部结构破坏影响并不大。椎体、椎弓根破坏时大 Von Mises应力值明显增加,而胸肋关节破坏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大Von Mises应力值反而有所减少。
-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股骨颈合并同侧转子下骨折:生物力学性能比较
背景:选择强度和刚度良好的内固定器植入物是修复股骨颈合并同侧转子下骨折的关键。目的:比较不同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股骨颈不和同侧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24根成年防腐尸体标本制作成为股骨颈骨折合并同侧转子下内侧皮质缺损5 cm的骨折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股骨近端锁定板组、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比较3组轴向压缩实验、扭转实验以及轴向压缩破坏实验结果。结果与结论: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轴向抗压刚度、破坏载荷大于股骨近端锁定板组和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大于股骨近端锁定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股骨近端锁定板组扭转刚度大于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大于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标本内固定后4,8周的生物力学性能指标与内固定后0周比较,虽然有轻微的增加,但是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一定程度上讲,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颈合并同侧转子下骨折相对股骨近端锁定板和加长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而言,更具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
-
基于有限元分析腰椎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征
背景:后路椎板切除常使脊柱稳定性丧失,故术中多需要使用钉棒内固定技术维持腰椎稳定性。利用有限元分析可以模拟脊柱修复术后脊柱及内固定系统受力情况。目的:构建脊柱腰椎L1-L3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全椎板切除及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后脊柱稳定性变化和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采集1例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L1-L3CT数据,应用Mimics14.01、3-matic(V6.0)、Ansys 15.0等软件构建L1-L3完整有限元模型(A组)、L2行全椎板切除后L1-L3有限元模型(B组)、L2全椎板切除后双侧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限元模型(C 组)。模拟腰椎行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分别对3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根据不同运动状态下的VonMises大应力比较可知,B组大应力大于A组(P <0.05),C组大应力大于B组(P <0.05)。②根据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大位移可知,B组大位移大于A组(P<0.05),C组大位移小于A、B组(P <0.05)。③提示椎板切除后椎体局部受力增加,尤以椎板、椎弓根及关节处增加明显,椎体活动范围增加,影响椎体稳定性;内固定可使椎体活动度减小,使腰椎应力集中于螺钉,椎板及椎弓根应力减小,椎体稳定性增加。过大的应力集中于钉棒系统会增加断钉风险。
-
基于3D打印股骨远端骨折标准件库接骨板的数字化内固定
背景:CT重建骨折三维模型不能进行虚拟复位、内固定,不能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数字化设计可以满足临床骨科医师的需要。标准件库为虚拟及现实手术选择理想的内固定物提供了可能性,而3D打印使得合理的修复方案得以在临床准确实施。目的:分析在数字化软件设计配合3D打印模块基础上进行标准件库接骨板、螺钉导航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探讨其准确性、可行性及微创性。方法:①9侧成人下肢解剖标本,连续进行薄层多平面CT扫描,采集Dicom格式图像。利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处理数据,按AO分型,虚拟制作股骨远端骨折A1-3、B1-3、C1-3型各1例。从标准件库中选择接骨板、螺钉虚拟内固定。设计带钉道的导航模块,并通过3D打印机生产出实体模块,将导航模块在手术中进行导航放置接骨板、螺钉,观察卡位、板钉位置情况,利用X射线、CT扫描评价内固定置入效果。②将上述内固定方案临床应用于3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随访进行影像学评价及疗效评定。结果与结论:①9侧解剖标本内固定术后再次行X射线、CT扫描,三维重建结果显示接骨板位置、螺钉进钉点,进钉方向、长度、直径均与Mimics软件中模拟预设的一致。导航模块和相对应的股骨远端外侧骨性结构贴合紧密,嵌合度良好,在导航应用时卡位及稳定性良好,可以很好指引接骨板放置、螺钉置入。②临床应用30例,手术时间(104.63±26.12) min,术中出血量(121.74±11.49) mL,术后引流量(30.29±6.38)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根据Schatzker标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3%。修复术中应用术前选择的接骨板和螺钉规格,进钉长度、直径、位置、角度等与术前高度一致。③提示在3D打印导航模块的辅助下,股骨远端骨折标准件库接骨板内固定置入准确率高,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少、内固定精准等优点。基于3D打印的标准件库接骨板数字化内固定技术有望良好实现骨科内固定物置入导航并普及应用。
-
有限元分析髋臼横行骨折不同植入物的内固定方式
背景:髋臼横行骨折多累及髋臼前后柱。常用的前柱和后柱钢板固定需要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创伤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有限切开或经皮微创拉力螺钉置入虽能减少软组织损伤,但其固定强度缺乏生物力学验证。目的:对比横行骨折不同类型的内固定方式,并结合修复入路及软组织损伤情况探讨既能达到有效内固定,又能减少软组织损伤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以第4代人工合成半骨盆sawbones为模板建立髋臼横行骨折模型,采用5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横行骨折。在模拟患者内固定后不完全负重站立下,对比髋臼前后方移位大小以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前柱锁定钢板+后柱螺钉固定骨折断端前方移位小,前柱螺钉+后柱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后方移位小,两种内固定方式移位均小于对应的重建钢板固定。采用前柱+后柱拉力螺钉固定骨折前后方移位均大,固定效果差。前柱锁定钢板+后柱螺钉可采用前单一入路即可完成内固定,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能直视下置入后柱拉力螺钉,减低螺钉置入的难度,是行之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
胫骨平台骨折植入物内固定修复中3D打印技术的辅助应用
背景:在胫骨平台骨折修复过程中,由于骨折形式多样化、解剖变化复杂、X射线片或三维CT平扫受到二维平面的局限,使得医生在术前计划和修复治疗时难度增大。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已引起重视。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计划和修复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纳入30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经三维CT扫描,以DICOM格式储存,经Mimics软件处理,转换数据为可打印STL格式,通过熔融沉积型3D打印机,制作出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参照3D骨折模型制定修复方案。对照组患者常规参照影像学资料制定修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于治疗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通过对1∶1等比例的3D打印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明确骨折类型后均顺利完成术前制定的修复方案。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3个月。治疗后12个月采用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试验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3D打印骨折模型有助于精确制定内固定修复方案,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的修复治疗更加精确、个性和直观。
-
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修复前的规划作用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对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出现了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其并非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局部应力遮挡,维持系统的佳稳定性,但却经常出现因钉板选择不当致使骨折固定失效等问题。目的:探讨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前的规划作用。方法:选取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上段CT断层扫描患者40例,分为两组,常规组在常规X射线及CT阅片后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计算机规划组修复前根据Mimics软件建立骨折模型、分割骨折碎块、模拟手术复位并运用3-matic重建锁定加压钢板及螺钉,在Mimics装配锁定钢板,取得佳钢板安放位置、佳螺钉置入角度、螺钉长度后行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透视次数、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与结论:重建得到股骨近端三维模型,测量得到一系列解剖数据,得出每例患者锁定钢板的佳安放位置,预测螺钉长度,可以实现修复术前规划。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计算机规划组患者修复过程中透视次数、手术操作时间及失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 <0.05),而骨折愈合时间与常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将数字骨科技术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以在修复术前模拟锁定钢板的安放位置,提前确定螺钉置入角度及螺钉长度,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透视次数、手术操作时间、失血量及螺钉位置失准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