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 중국실용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4443
- 国内刊号: 21-134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光动力学治疗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16例16眼经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证实活动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4眼,病理性近视6眼和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比较PDT治疗前后佳矫正视力,散瞳前置镜眼底检查以及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血管造影的资料.典型性为主型CNV14眼,轻微典型性CNV1眼,隐匿性CNV1眼.CNV位于黄斑中心凹下12眼,黄斑中心凹旁4眼.光动力学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结果随访时间:1~14个月,平均(5±4.28)个月.1次治疗14眼,重复治疗2次1眼,3次1眼.终患眼视力提高8眼,保持不变8眼.FFA检查示CNV渗漏停止1眼,渗漏减少10眼,渗漏无明显减少5眼,渗漏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CNV复发3眼.仅1例在输液时发生光敏剂渗漏,但未发生光敏反应.治疗后视网膜一过性出血增加3眼.结论光动力学治疗为继发于不同病因的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CNV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部分患者治疗后短时间内复发,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远红外瞳孔测量仪对屈光手术患者适应度的评估
目的使用双眼远红外动态瞳孔测量仪在屈光手术前测量不同光线条件下的瞳孔直径,来评价其有效性.方法使用P2000 SA瞳孔测量仪测量58例患者瞳孔直径,每位患者测量3种光线水平,双眼同时测量.结果各种光线条件下瞳孔均在运动着,平均瞳孔活动度为:暗光线下0.14mm,中等光线下0.35mm,强光下0.30mm.双眼瞳孔不等,在暗光线下平均0.26mm,中等光线下平均0.35mm,强光下平均0.16mm.结论不同光线条件下瞳孔活动度不同,在中等光线下大,且双眼很少相同.所以双眼瞳孔测量仪可以更好的获得屈光手术前患者的瞳孔运动,评价其手术适应度.
关键词: 数字化远红外瞳孔测量仪 屈光手术 -
用A超、B超及IOL-Master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眼轴的精确性比较
目的比较A超、A超和B超联合、IOL-Master三种方法测量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4年5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患者23人(35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A超和B超联合、IOL-Master三种方法测量眼轴长度,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SRK/T公式计算IOL度数,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屈光状态.结果接触式A超测量的眼轴均值为(29.80±1.95)mm,A、B超联合方法为(29.88±1.76)mm,IOL-Master为(29.96±1.99)mm;接触式A超与A、B超联合方法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43,P=0.887),和IOL-Master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t=-0.353,P=0.725).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误差≤±0.50D者接触式A超多于A、B超联合方法,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04,P<0.05),与IOL-Master间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2.95,P>0.05);绝对屈光误差≤±1.00D者,接触式A超与其他两组间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采取注视状态下,接触式A超测量眼轴准确性较高;而A超和B超联合方法测量变异度较大;IOL-Master为我们提供了生物学测量的新选择,对高度轴性近视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
一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54眼)人工晶体眼(ECCE+IOL 45眼,PHACO+IOL 9眼)视网膜脱离,均放弃单纯巩膜外扣带术,直接采用一期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2眼(22.22%)行硅油填充,其余42眼均行C3F8内填充,术中同时取出人工晶体者14眼(25.93%).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一期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现新裂孔17眼(31.48%),视网膜终完全复位48眼(88.89%),部分复位2眼(3.70%),未复位1眼(1.85%),后者系严重aPVR所致,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对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行一期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具有良好的手术野,可发现术前未检出的周边部隐匿性视网膜新裂孔,彻底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同时可去除混浊的屈光间质,从而减少PVR的形成,提高患眼的视功能,临床上值得推广.
-
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彩色多普勒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与彩色多普勒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运用mfERLG检测正常对照组22例(22眼)、糖尿病无DR组52例(52眼)及DR单纯期组32例(32眼).在上述患者中运用彩色多普勒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及S-N-K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中,无DR组mfERG环1至环3中P1波反应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RA的血流则无异常变化(P>0.05).在DR单纯期组,mfERG除上述指标异常以外,Pt波潜伏期也出现延长(P<0.05).CRA的流速比正常对照组及无DR组降低(P<0.05).结论在DR的临床早期诊断中,mfERG比彩色多普勒检测CRA血流的方法更敏感.
-
深板层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lamellar keratoplasty,DLKP)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的变化情况,以明确这两种术式对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Specular microscopy)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IMAGEnet2000)连续采集分析17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及13例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内皮细胞情况,观察术后患者1、3、6、12及24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例(眼)PKP术前供体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390.4±259.5)个/mm2,术后1个月为(3073.7±392.1)个/mm2,术后3个月为(2834.0±456.1)个/mm2,术后6个月为(2591.2±366.7)个/mm2,术后12个月为(2180.6±250.8)个/mm2,术后24个月为(1820.5±198.2)个/mm2.13例(眼)DLKP术前患者健眼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3442.7±178.7)个/mm2,术后1个月为(3224.3±315.4)个/mm2,术后3个月为(3062.2±277.2)个/mm2,术后6个月为(2978.3±287.3)个/mm2,术后12个月为(2968.3±312.9)个/mm2,术后24个月为(2888.5±296.7)个/mm2.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内皮细胞丢失速率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小,术后细胞存活数目较穿透性角膜移植多.
-
真菌性角膜炎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临床分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对经87例真菌性角膜炎者术后病变角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照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病理组织损害为广泛化脓性炎症,病理切片可见病变区角膜上皮细胞缺损,炎细胞环绕溃疡部位大量浸润分布,距病灶较远处的基质层其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并将其与正常角膜组织相隔离,PAS染色可见溃疡边缘的板层纤维内大量菌丝,真菌菌丝在角膜基质内的生长无明显规律,可与角膜板层平行、斜行或垂直生长,部分标本浅基质层为坏死组织覆盖而不易找见菌丝.结论病理检查对确定真菌在角膜内的生长情况、临床分型及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帮助,但各菌种之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差异.
-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注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及眼内注药联合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11眼)确诊化脓性眼内炎患者予以玻璃体腔内注药再行玻璃体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11例中有8例治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3眼治疗元效.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是目前治疗眼内炎理想的方法.
-
儿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二期植入术矫正儿童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手术适应症.方法对57例(71只眼)后囊膜和悬韧带完整或仅中央区后囊膜缺损的儿童无晶状体眼,二期植入丙烯酸酯(Acrysof)折叠式IOL,术后随访3~25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矫正视力,其中术后裸眼视力≥0.5有38只眼(53.5%),术后矫正视力≥0.5有60只眼(84.5%).并发症包括虹膜后粘连16只眼(22.5%),前房渗出物11只眼(15.5%),IOL偏位6只眼(8.45%),后发障9只眼(12.7%).结论对于尚存完整或部分后囊膜支撑的儿童无晶状体眼,折叠式IOL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治疗严重眼外伤34例分析
目的探讨现代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的疗效.方法对2000~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严重眼外伤34例应用现代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治疗,一期清创缝合联合玻璃体手术者10例,一期清创缝合二期行玻璃体手术者24例.术后随诊3~24个月(平均10.5个月);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34例眼球完全保留,33眼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应用现代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治疗严重眼外伤,不仅能保留眼球完整,视力也会有不同程度提高.
-
玻璃体手术治疗后段眼内异物及其创伤性视网膜裂孔
目的分析现代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后段眼内异物及其创伤性视网膜裂孔和临床特点.方法修复角、巩膜伤口,玻璃体手术,内路摘出异物,剥除异物床区玻璃体后皮质,眼内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临床随访评估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38例(38眼)均摘出异物.术中共查见55个视网膜裂孔,裂孔成因分别为:①异物直接刺伤,异物弹跳二次撞击刺伤;②贯通伤发生裂孔;③不合理选择外路反复磁吸异物且失败.结论眼后段眼内异物及其创伤性视网膜裂孔应选择玻璃体联合手术,尽量去除诱发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
白内障术后早期人工晶状体眼对比敏感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CSF)的变化.方法试验组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ntrocular lens,IOL)植人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术后患者105例(150眼),术后1个月用FACT对比敏感度测试仪进行CSF测定.与试验组年龄匹配的门诊患者84例(150眼)为正常对照组.双眼矫正视力均≥0.8.结果白内障术后患者CSF大致恢复到正常范围,但其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三个年龄组昼及昼眩光状态低、中频(1.5、3、6cpd)白内障术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高频(12、18cp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70~79岁组在12cpd时无显著性差异(t=1.11、0.61,P>0.05).三个年龄组夜及夜眩光状态低频(1.5、3cpd)白内障术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70~79岁组在3cpd时无显著性差异(t=0.80、0.38,P>0.05);6cpd比较各组差异无显著性.且不论白内障术后组还是正常对照组,CSF值随年龄增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可恢复患者的CSF,但尚未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IOL的设计原理对CSF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
多焦视网膜电图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功能改变.方法选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患者共27例54眼,其中干性ARMD 11眼、湿性ARMD 21眼,正常组22眼.所有患者均对其双眼进行检查.应用Veris视网膜功能分析仪对后极部视网膜的局部反应振幅和潜伏期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刺激总体、四个象限和6个环的潜伏期及反应振幅值,应用SPSS统计软件中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干性ARMD组与正常组、湿性ARMD与正常组及干性ARMD组与湿性ARMD组之间分别对1环(0.0°),2环(2.7°),3环(5.5°),4环(9.0°),5环(13.1°)和6环(18.7°)的反应振幅及潜伏期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1、干性ARMD组与正常组MERG的6个环的反应振幅的比较:P值均大于0.05均无显著性差异;6个环的潜伏期的比较:P值均大于0.05均无显著性差异.2、湿性ARMD与正常组间MERG的6个环的反应振幅比较:P值均小于0.0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6个环的潜伏期的比较:1环、5环、6环无显著性差异(P>0.05)、2环、3环、4环有显著性差异(P<0.05).3、干性ARMD组与湿性ARMD组间MERG的6个环的反应振幅的比较:1环、3环、4环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环、5环、6环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环的潜伏期的比较:1环无显著性差异(P>0.05)、2环、5环、6环有显著性差异(P<0.05)、3环、4环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研究证实,MERG能够对视网膜功能进行评价,对视网膜黄斑区功能异常进行初步定位[1],其作为一种无损伤的检查手段,在ARMD的早期诊断、随访观察及视网膜功能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
鼻窦源性肿瘤侵犯眼眶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侵犯眼眶的继发于鼻窦肿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侵犯眼眶的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特点及治疗.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单眼眼球突出.其中副鼻窦黏液囊肿29例,腺样囊性癌11例,鳞状上皮癌6例,其他恶性肿瘤6例.CT检查平扫25例,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鼻窦内形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眶内侧壁及眶下壁可见骨质中断,可见肿物向眶内突出,增强后肿瘤眼明显强化.MRI检查12例,均为平扫+增强扫描,可见上颌窦或筛窦肿块与眼眶内肿块信号相等且连续.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58例全部行手术治疗.结论鼻窦肿瘤易侵及眼眶,临床多以眼球突出为首发症状.CT、MRI检查有助诊断.多学科联合诊治,对提高鼻窦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研究弱视眼视网膜功能
目的用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方法对两种类型单眼弱视弱视眼与健眼的视网膜功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弱视的视网膜功能状况.方法使用视觉诱发电位仪,刺激图形为黑白同心圆形阵列,共有63个刺激单元,刺激野30°,检测52例单眼弱视儿童,对弱视眼与健眼一阶反映的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值进行比较.结果 (1)弱视眼与健眼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双眼第二至第五环P1波振幅密度值、双眼各环P1波潜伏期值均无统计学差异.(2)所有弱视眼与健眼在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弱视眼第一环P1波振幅密度值在不同程度及类型弱视中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存在异常,而周边视网膜功能无异常改变,信息传导时间在视网膜层无异常.(2)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功能异常的程度未见明显差别.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干光断层成像
目的通过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图像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25例50只眼进行相干光断层成像检查,观察形态特点并进行厚度测量.结果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黄斑区的相干光断层图像,通常有6种表现:1.神经上皮层弥漫性增厚即水肿(厚度>170μm),13只眼(26%).2.黄斑囊样水肿8只眼(16.7%).3.神经上皮层萎缩薄变(<120μm),18只眼(36%).4.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薄变,见于所有患者.5.黄斑前膜4只眼(8%).6.黄斑正常厚度.结论相干光断层成像有助于较早地发现RP的各种黄斑病变,是很有用的检查方法.
-
高血脂症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非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的血脂改变,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260例(男120例,女140例)进行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检查,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组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t=3.70、5.01,P<0.05),女性患者胆固醇含量高于男性患者(t=2.44,P<0.05),甘油三酯水平男女性别无差异(t=0.35,P>0.05).结论高脂血症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
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植入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体和普通一片式Acrysof人工晶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42例(314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应用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一组(164眼)植入AcrysofNatural人工晶体,另一组(150眼)植入普通一片式Acrysof折叠人工晶体(对照组).对其手术后的视力及颜色感知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两组术后1天、7天、30天和90天的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异.植入普通一片式折叠人工晶体组90%视物发白,74.4%有眩目感.而植入Acrysof Natural人工晶体组无视物发白和眩目感.结论蓝光滤过型Acrysof Natural人工晶体与普通一片式Acrysof折叠人工晶体一样安全、有效,对视觉质量无负面影响,而蓝光滤过型人工晶体可以避免或减轻手术后患者的眩目感和畏光.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上皮植入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引起角膜的严重并发症--角膜上皮植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本院1997~2001年间采用相同的微型角膜刀(Hansotone)共行1万多只眼手术,随诊的6000例中12例(14眼)发生角膜上皮植入,其中资料完整的10例(11眼).观察年龄、术前及术后屈光状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年龄19~59岁,7例8眼为高度近视,3例3眼为中度近视;2眼术中发现角膜瓣薄;11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层间弥漫性角膜炎(diffuselamellar keratitis,DLK);6眼上皮植入明显,伴有较大的不规则散光;2眼上皮植入局限但伴角膜瓣局部溶解.结论角膜上皮植入可能与角膜上皮是否完整、手术器械的质量和医生的操作技巧、术后伤口反应轻重、及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关.
-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目的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方法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正常人13例(13眼)和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例(12眼)进行检测,并将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的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各环N1、P1波潜伏期均明显长于正常人而反应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结论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有明显异常改变.
-
滤蓝光人工晶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滤蓝光人工晶体在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1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26例(26只眼)白内障患者植入滤蓝光人工晶体(试验组),25例(26只眼)植入普通折叠式人工晶体(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对比敏感视力、中心30度视敏度、周边60度视敏度及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0.5试验组92.3%,对照组84.6%,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比敏感视力40%对比值时,试验组为0.20±0.05,对照组0.20±0.06,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0度视敏度试验组为(25.79±1.98)DB,对照组为(25.72±1.96)DB,周边60度视敏度试验组(17.78±2.07)DB,对照组(17.32±2.18)D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一例术中后囊破裂.结论滤蓝光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其近期临床效果类同普通折叠式人工晶体,但是,从远期疗效看,滤蓝光人工晶体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视网膜保护作用.
-
表面麻醉下的斜视显微手术
目的观察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斜视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表面麻醉剂0.5%爱尔卡因于铺巾前,开睑前及每条眼外肌手术前各滴1次后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120例斜视手术麻醉效果达Ⅰ级者89例(74.17%),Ⅱ级者31例(25.83%),Ⅲ级者0例;术中视野清晰,操作精确,无一例肌肉误勾、漏勾、滑脱发生,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预期的手术效果.结论表面麻醉下的斜视显微手术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手术快捷,美容效果好.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以及因人而异选择合作病例是表面麻醉手术成功的保证.
-
应用眼底断层扫描检测青光眼视盘改变与视野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眼底断层扫描(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 HRT)检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对照个体视盘参数与其相应视野改变的一致性.方法对100例正常个体、32例开角型青光眼进行HRT及视野检查,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00例正常对照组视野检查、HRT检查均正常,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野、HRT则出现不同程度改变.对于开角型青光眼在视野缺损一侧HRT检查显示视盘参数改变较视野正常一侧杯盘面积比、缘面积、纤维层厚度等特异性指标改变更加明显.这一结果表明视野出现不对称性改变,盘缘组织亦出现不对称,HRT参数反映出视盘的改变与视野损害的部位一致.结论应用HRT及视野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开角型青光眼,且HRT较视野具有更高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二者同时进行检查,有助于在开角型青光眼尚未出现症状时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
574例儿童眼部肿瘤的临床统计与分析
目的了解儿童眼部肿瘤的常见种类,临床与病理特点以及新的研究动态.方法对我院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574例儿童眼部肿瘤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及病理分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4例儿童眼部肿瘤中,男性316例,女性258例,发病年龄从56天至14周岁,在2~3岁和10~11岁时呈两个高峰,平均发病年龄5.63岁,其中良性肿瘤347例(60.5%),恶性肿瘤227例(39.5%).眼睑和眼表肿瘤225例(39.2%)中,良性肿瘤占98.7%,主要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而罕见的一例鳞癌见于着色性干皮病患儿;眼眶肿瘤136例(23.7%),良性肿瘤(87.5%)中常见的是皮样囊肿,血管源性和神经源性良性肿瘤,恶性肿瘤(12.5%)以横纹肌肉瘤和神经母细胞瘤多见;而眼内肿瘤213例(37.1%)中恶性者占97.2%,视网膜母细胞瘤205例,脉络膜淋巴瘤和睫状体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儿童眼部肿瘤与成人眼部肿瘤不同,以先天性和胚胎性肿瘤为主,其中恶性肿瘤主要为原发性肉瘤和胚胎性肿瘤,有时与良性肿瘤和炎症鉴别诊断困难.
-
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前界膜的切开对恶性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9例(34只眼)恶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A组: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18只眼;B组:在A组术式的基础上,于术中增加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16只眼.结果 34只眼中,术后前房加深、眼压控制21只眼,总的手术成功率为58.8%.其中A组18只眼中,有5只眼获得手术成功,成功率为27.8%.B组15只眼手术后在随访期内获得了前房加深、眼压控制的治疗效果,成功率为93.7%.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P=0.000),差异有显著意义.且两组手术成功持续时间的比较,经生存分析的log-rank检验,亦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P=0.001).结论在治疗恶性青光眼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联合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建立前房-玻璃体之间的通道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坏死性巩膜炎3例
坏死性巩膜炎发病率低,但在巩膜炎中破坏性大.现将我院3例坏死性巩膜炎报道如下.
-
眼外伤致眼球摘除及眼内容剜除术53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1年6月至2004年6月行眼摘术125例,其中因眼外伤53例,占眼球摘除及眼内容剜除术的42.4%,居首位.现总结分析如下.
-
眼眶炎性假瘤1例
患者 女 52岁 于2004年4月首次来诊,主诉左眼突发疼痛难忍数天.两眼视力均为1.2.两眼眼压均正常.双侧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左侧结膜充血,颞上方结膜下见紫红色结节(图1).诊断:左巩膜炎.使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但停药后反复多次发作.多次复发过程中,病人双眼视力均保持在1.2左右,眼压正常,未出现眼球运动受限.
-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患者女47岁于2005年1月5日因双眼干涩、流泪、异物感1y余而来诊.否认夜盲及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5(-8.50DS→0.2),左眼0.05(-8.50DS→0.1).双眼泪河线极窄,眼表面干燥,角膜轻度混浊,双晶体轻度混浊,双眼底呈豹纹状,视盘边界清楚,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分布正常,双眼呈对称性分布在后极部、围绕黄斑中心凹,散在大小均匀、边界清楚、位于视网膜血管之后的类圆形黄白色萎缩斑,其周边围绕以较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及萎缩斑,双眼病变对称(图1).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5mmHg.双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3秒,动脉期:双眼后极部散在小圆形斑痕,色素游离,遮蔽背景荧光(图2);静脉期:双眼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大片班驳样透见荧光(图3);晚期:双眼后极部斑痕组织染色.
-
全身性白化病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例
白化病是指人体黑色素缺乏的先天异常,眼为本病经常累及的组织.全身毛发,皮肤和眼全部受累称为全身性白化病.全身性白化病合并视网膜脱离很少,现将我院2例报告如下.
-
X综合征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
患者女29岁因左眼胀痛、视力骤减、偏头痛2个月,于1999年11月8日转入我院.患者4个半月前起床后发现左眼视物模糊.于外院初诊为左眼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给予血塞通治疗14d,视力仍逐渐减退.转内分泌科,诊断为"X综合症"对症治疗.患眼于发病50d后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激光封闭治疗期间眼底再次大量出血.视力由0.6降至眼前手动,眼科复查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全身检查:患者超力型,身高165cm,体重85kg,体重指数(BMI)31.22kg/m2,向心性肥胖体态.BP 135/95mmHg.空腹血糖(FPG)6.7mmol/L.空腹总胆固醇(TC)223mg/dL,甘油三酯(TG)187mmH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2mg/dL,低密度脂蛋白(LDL-C)153mg/dL.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检查:RBC 1~2/HP,WBC 3~4/HP.凝血4项检查正常.
-
Sturge-Weber综合征青光眼滤过术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临床分析
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内眼手术术后一种较少见、但后果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SturgeWeber综合征成年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病例分析如下.
-
青少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愈2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一旦错过抢救时机将导致终身失明.一般来说,该病往往发生在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血脂高的老年人.但是,我院先后接诊了2位此病的青少年患者,并抢救成功,现报道如下.
-
Urrets-Zavali综合征3例
Urrets-Zavali综合征为一种内眼手术后瞳孔强直的综合征.现将我院3例报告如下.
-
鱼腥草雾化治疗干眼病的疗效观察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泪液缺乏或泪膜缺损性眼病.我们从1999~2001年调查了上海闸北区545位60岁以上老人的干眼症情况,发现患病者为37%.2002年我们报道了柴胡喷雾治疗干眼病,今年我们用鱼腥草喷雾治疗干眼病34例取得更好的疗效,并与柴胡、润舒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
角膜鳞状细胞癌病理分析
鳞状细胞癌相当常见,可发生在全身被覆鳞状上皮的部位,如食管、宫颈、口腔等,亦可发生在其它正常非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肺、子宫内膜等,主要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来.角膜上皮为鳞状上皮,固然可发生鳞状细胞癌,但临床上相当少见.多年来,我们共遇到5例,现分析如下.
-
牵牛花综合征合并内斜视1例
患儿女6岁右眼视力障碍伴内斜5年余,曾经多家医院诊为"牵牛花综合征",嘱择期手术治疗,于2004年2月22日来院就诊.询问病史患儿足月剖腹产,母亲怀孕7个月时曾患皮疹否认有用药史,否认有家族类似病史.查体:全身及智力发育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指数/30cm,左眼0.8.
-
头部外伤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例
蔡××男40岁工人以右额部撞伤后右眼视物不清5d为主诉入院.患者5d前从高处坠下,头撞地后右眼视力障碍.
-
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眼部不良反应
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病理性近视等疾病中,对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界棘手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使用维替泊芬的光动力疗法(PDT)对CNV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然而,在治疗中也暴露出一些眼部的不良反应,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视盘玻璃疣
视盘玻璃膜疣(optic disc drusen简称ODD),又称视盘透明体(hyaline bodies of the optic disc),是一种与视网膜玻璃膜疣名称虽然相同,但其病理改变及发病机制迥然相异的疾病.因为大部分患者不影响中心视力,容易被临床忽视.
-
长期应用抗青光眼药物与滤过性手术成功率的关系
目前,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治疗,通常情况下,医生都会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疾病进展的时候,则选择滤过性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有效、持久降低眼压的治疗手段[1~3].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以Broadway[4]及Lavin[5]为代表众多学者提出:长期药物治疗会影响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近,一项大型多中心临床为期四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首选手术治疗的患者眼压控制比首选药物治疗的患者好,但是前者视力损害的的危险度比后者要大,而且术后,病人白内障进展速度比用药组快3倍,因此不提倡首选手术治疗[1].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是否影响手术治疗的结果,其机制以及怎样降低这种危险度成为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围绕药物治疗是否及怎样影响滤过性手术成功率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年 | 期数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