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중약신약여림상약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9783
  • 国内刊号: 44-130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10
  • 曾用名: 中药新药及临床药理通讯
  • 创刊时间: 199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宁生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桂皮醛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迁移和M1极化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姜涛;王剑

    目的 研究桂皮醛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迁移和M1极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LPS及药物)、LPS组(加入终浓度为20μg· L-1的LPS)、桂皮醛(0.1μmol·L-1,0.3 μmol· L-1)组.应用Transwell小室法观察桂皮醛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桂皮醛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均显示,LPS(20 ug· L-1)可明显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的迁移及M1极化(P<0.01);与LPS组比较,桂皮醛0.1 μmol· L-1组、桂皮醛0.3 μmol· L-1组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64.7巨噬细胞的迁移和M1极化(P<0.01),且桂皮醛0.3 μmol· L-1组作用优于桂皮醛0.1 μmol· L-1组(P<0.05).结论 桂皮醛对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迁移和M1极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

  • 黄连素对IEC-6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文科;仝小林;冯春鹏;邓岚;李敏

    目的 观察黄连素对IEC-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WST-1)比色法观察黄连素对IEC-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标流式细胞术检测黄连素对IEC-6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胎牛血清培养组比较,黄连素低浓度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其中1 μg· mL-1黄连素组促增殖作用显著,细胞存活率为220.17%,故选用1μg· mL-1黄连素浓度作为工作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黄连素干预24 h后,不同葡萄糖状态下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下降.与高糖组比较,黄连素高糖组细胞凋亡率下降了6.23%;与低糖组比较,黄连素低糖组细胞凋亡率下降了8.51%;与超高糖组比较,黄连素超高糖组细胞凋亡率下降了9.30%.结论 黄连素能够促进肠道L细胞系IEC-6细胞株增殖,并减少其凋亡.

  • 牛膝总皂苷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形态变化及关节液中IL-1β、TGF-β1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雪莲;刘渊;周红海

    目的 观察牛膝总皂苷(TSA)对兔膝骨关节炎(KOA)软骨组织形态变化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硫酸氨基葡萄糖,60 mg· kg-1),牛膝总皂苷高、中、低(200,100,50 mg·kg-1)剂量组.采用改良Hulth法复制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药物干预2个月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兔膝关节液中IL-1β、TGF-β1的水平,分别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兔关节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膝关节液中IL-1β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TGF-β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IL-1β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TGF-β1的含量显著增高(P<0.01).光镜下观察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变化,结果表明TSA呈剂量依赖的抑制了软骨组织的退变.各组兔KOA软骨组织结构Mankin评分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评分明显减少(P< 0.05,P< 0.01).透射电镜下观察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TSA具有呈剂量依赖的保护软骨细胞的作用.结论 TSA能抑制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提高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具有保护软骨组织缓解软骨退变的作用.

  • 益气除痰方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诱导顺铂耐药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张恩欣;周岱翰;侯超

    目的 探讨益气除痰方诱导顺铂耐药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制备益气除痰方含药血清,采用Annexin V/PI双染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益气除痰方对人肺腺癌顺铂耐药细胞株A549/DDP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Caspase分光光度法检测试剂盒检测益气除痰方对A549/DDP细胞内Caspase-8和Caspase-3激酶活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益气除痰方对A549/DDP细胞Akt/FoxO信号通道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A549/DDP细胞经不同浓度益气除痰方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和Caspase-3激酶活性增强(P<0.05),呈剂量依赖性效应.益气除痰方能明显抑制Akt的磷酸化(P<0.05),随着剂量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而Akt总蛋白的水平基本未受影响;相对应FoxO3a蛋白磷酸化水平逐渐降低(P<0.05),而FoxO3a总蛋白的水平基本未受影响;并且经益气除痰方作用后,FoxO3a下游的Bim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效用.结论 益气除痰方可能通过抑制Akt/FoxO信号转导从而激活内源性凋亡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而逆转肺癌细胞顺铂耐药.

  • 养肝化瘀颗粒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沈阳;朱方方;张光际;杨凡;彭海燕;时乐;徐立

    目的 探讨养肝化瘀颗粒抗肝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10 mg· kg-1,ip)组,养肝化瘀颗粒高、中、低(6,3,1.5 g·kg-1,ig)剂量组,连续给药10d.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及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HE染色观察瘤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β-连环蛋白(β-eatenin)、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并进一步通过氯化锂(LiCl)激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其抑癌作用机制.结果 养肝化瘀颗粒高、中、低剂量和阳性药5-FU作用后,抑瘤率分别为41.29%、50.03%、48.15%、52.83%;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均有所下降(P< 0.01,P<0.05),TSGF也有所下降,其中养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与5-FU组为明显(P<0.01);瘤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与模型组比较,养肝化瘀颗粒中剂量组为明显.养肝化瘀颗粒可以下调HepG2细胞、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LiCl激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iCl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则下调(P<0.05);与LiCl组比较,LiCl+养肝化瘀颗粒含药血清(10%、20%浓度)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则显著上调(P<0.01).结论 养肝化瘀颗粒显著抑制小鼠H22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可能是通过抑制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 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林劲;刘碧好;欧阳辉;梁春玲;周园;钟燕春;周玖瑶

    目的 探讨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模型的影响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改良后的免疫学方法制备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丹酚酸B(100,50 mg·kg-1)连续灌胃5周,探讨丹酚酸B对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指数、24h尿蛋白、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低剂量组可以降低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指数(P<0.01);降低24 h尿蛋白排泄量(P<0.05);降低Scr、BUN的含量(P< 0.05,P<0.01);降低血清中TC、TG(P< 0.05,P< 0.01)的含量,升高血清中ALB、TP的含量(P< 0.05,P< 0.01);降低血清中MDA的含量(P< 0.05,P< 0.01),升高血清中SOD的含量(P< 0.05,P<0.01);降低血清中IL-1α、IL-10的含量(P<0.05,P< 0.01).结论 丹酚酸B可以改善慢性血清病肾炎大鼠肾脏功能,调节血脂异常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及调节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 姜黄素对ox-LDL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刘承;李家富;冯健;钟毅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 line,THP-1)作为研究对象,由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人单核细胞为巨噬细胞,再加入ox-LDL(50 μg· mL-1)诱导复制形成泡沫细胞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4抗体组,TLR4抗体+姜黄素组,TLR4同源非特异性抗体组.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TLR4的表达;酶法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ox-LDL刺激使巨噬细胞胞内红染颗粒显著增多,且细胞大量聚集.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TLR4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姜黄素组、TLR4抗体组、TLR4抗体+姜黄素组胞内红染颗粒显著减少,细胞的聚集减轻,胞内TC、FC、CE和TG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TLR4同源非特异性抗体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通过抑制TLR4表达,降低胞内脂质的含量,减少人单核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

  • 通络生骨胶囊促进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修复的机制研究

    作者:陈达;陈晓波;白昱旸;王鼎;黄世金;魏秋实;陈雷雷;方斌;张庆文

    目的 研究通络生骨胶囊促进新西兰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修复的机制.方法 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和中药组(通络生骨胶囊组)各7只,采用内毒素(LPS)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PS)的方法制备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后一次肌肉注射MPS后24 h,中药组给予0.3 g·kg-1通络生骨胶囊混悬液灌胃,每天一次,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超纯水,连续16周.灌胃16周后进行髋关节MRI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以评估建模效果,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兔股骨头ABCB1、RUNX2、OPN、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兔股骨头ABCB1、RUNX2、OPN、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ABCB1和RUNX2的mRNA表达下调(P<0.05)、ABCB1的蛋白表达下调(P<0.05)、PPARγ的mRN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的ABCB1和RUN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P<0.05,P< 0.01),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通络生骨胶囊促进新西兰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修复可能与调节ABCB1、RUNX2、PPARγ基因的功能有关.

  • 新疆两色金鸡菊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醛糖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婷;李慧芳;王露;姚新成;唐辉

    目的 考察新疆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EAE)和正丁醇(BE)提取物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和维生素C(Vitamin C)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提取物对DPPH、ABTS、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等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槲皮素为阳性对照,DL-甘油醛为底物,醛糖还原酶(来源于大鼠眼晶状体)和辅酶NADPH组成的反应体系,测定提取物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结果 与阳性对照BHA和Vitamin C比较,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DPPH、ABTS、*OH和*O2-等自由基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槲皮素相比,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能力用IC50值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取物对醛糖还原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弱于槲皮素.结论 新疆两色金鸡菊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

  • 四妙散及其加减方对高尿酸合并高脂血症大鼠的影响及机理探讨

    作者:梁少瑜;曾永长;李仲秋;姜倩倩;罗焕敏;吴正治

    目的 研究四妙散及其加减方对高尿酸合并高脂血症大鼠血清尿酸、血脂指标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黄嘌呤脱氢酶(XDH)、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四妙散组(10g·kg-1,按生药量计)、四妙散加减方组(13g·kg-1,按生药量计),每组10只.采用腺嘌呤+氧嗪酸钾+高糖高脂饲料制备高尿酸合并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给药30d,戊巴比妥钠麻醉,采血并分离血清测定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水平;取肝组织匀浆测定XOD、XDH、SOD活性及MDA含量,取肾组织匀浆测定SOD活性及MDA含量;取肾脏切片,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四妙散及其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代谢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四妙散加减方能显著降低血清UA、CHO、TG水平(P<0.05),升高HDL水平(P<0.05),显著降低肝组织XOD、XDH水平(P<0.05),显著升高肝、肾组织中SOD水平(P<0.05),降低肝、肾组织中MDA含量(P<0.05).结论 四妙散加减方具有降尿酸和降血脂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XOD、XDH活性及增强SOD活性相关.

  • 百合知母汤对抑郁模型伴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的影响

    作者:杨利;高英;贾丹;李卫民

    目的 观察百合知母汤提取物(Lily-Zhimu extracted substances,L-ZES)对高脂饲料喂养的抑郁模型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K组,正常组;A组,抑郁模型组;B组,抑郁模型百合知母汤给药组;C组,高脂饲养抑郁模型组;D组,高脂饲养抑郁模型百合知母汤给药组.抑郁模型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配合孤养诱发.连续模型复制20周,同时灌胃给药,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运用旷场实验(the Open Field Test)、强迫游泳实验(the forced swim test,FST)评定大鼠的行为学特征.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谷氨酸(GLU)、五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均下降(P<0.01)、抑郁样行为学特征明显(P<0.01,P<0.05),血浆GLU含量升高、5-HT含量降低(均P< 0.01).CUMS配合孤养可致大鼠出现抑郁行为;与抑郁模型组比较,配合高脂饲料喂养抑郁模型组大鼠,除游泳不动时间外,抑郁行为学特征明显(P<0.05,P<0.01),GLU无明显变化,5-HT升高(P<0.05);两个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能显著对抗抑郁刺激,大鼠的体质量增加、行为学特征改善(均P<0.05,P<0.01),GLU的含量降低、5-HT升高(均P<0.05).结论 高脂饲料对抑郁大鼠的神经递质GLU无明显影响,但能升高5-HT加重老鼠的抑郁行为,百合知母汤提取物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抑郁症大鼠的神经递质,降低GLU、升高5-HT有关.

  • 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的比较研究

    作者:曾丽娟;丁月文;陈俏妍;王玉涛;杨子峰;张奉学

    目的 比较两种经典方麻杏石甘汤(MXSGT)和银翘散(YQS)抗流感病毒药理特点.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法(CPE)和MTT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体外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qPCR法和ELISA法检测病毒感染后诱导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分泌.结果 麻杏石甘汤体外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H1N1、H6N2、H9N2等亚型及乙型流感)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在0.1~1 mg·mL-1之间,银翘散体外未显示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与病毒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汤(3 mg· mL-1)和银翘散(0.5 mg· mL-1)体外均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包括IL-6、IP-10、TNF-α、IL-8、CCL5(P<0.05),其中麻杏石甘汤对IP-10、IL-6的下调作用更显著(P<0.05) 结论 对两个经典治疗流感的复方比较发现,麻杏石甘汤兼具直接抗病毒和抑制病毒介导炎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待后续实验进一步验证.银翘散仅显示了抗炎药效.

  • 参苓白术散对NAFLD大鼠肝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金玲;杨钦河;张玉佩;王观龙;韩莉;梁荫基;何毅芳;李媛媛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高、低剂量组(30,10 g·kg-1),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16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给药组大鼠同时灌服参苓白术散浸膏剂进行干预,16周后取血和肝组织样本,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rf2)、醌氧化还原酶(NQO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油红O染色结果表明肝组织脂质蓄积严重,提示高脂饲料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LDL-C、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高、低剂量组大鼠肝组织脂质蓄积程度明显改善,两组血清TC、TG、LDL-C含量及AST水平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血清HDL-C及肝组织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呈不同程度升高(P< 0.05,P< 0.01),其中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够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紊乱,减轻肝脏脂质蓄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有关.

  • 罗勒多糖对HLECs中VEGFR-2/3表达的影响

    作者:朱庆均;连松刚;李兰;张成博;张丹

    目的 研究罗勒多糖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HLECs)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3(VEGFR-2/3)表达的影响,揭示罗勒多糖抗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乏氧条件下体外培养HLECs,实验分为3组,A组为不加罗勒多糖处理的空白对照组,B组(罗勒多糖,200 μg· mL-1),C组(罗勒多糖,400 μg· mL-1),观察各组HLECs体外成管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罗勒多糖处理的HLECs中VEGFR-2/3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分析VEGFR-2/3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HLECs体外成管数目分别为:29.6±5.47(A组),23.6±3.68(B组),19.2±2.00(C组);与A组比较,B、C组均能减少HLECs的体外成管数目(P<0.05).VEGFR-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A组),0.59±0.25(B组),0.90±0.13(C组);与A组比较,B、C组VEGFR-2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A组),0.52±0.19(B组),0.19±0.09(C组);与A组比较,B、C组VEGFR-3 mRNA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2蛋白表达累积光密度分别为:2.51±0.03(A组),2.42±0.03(B组),2.12±0.03(C组);与A组比较,B、C组VEGFR-2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VEGFR-3蛋白表达累积光密度分别为:3.72±0.28(A组),2.91±0.26(B组),2.82±0.20(C组);与A组比较,B、C组VEGFR-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勒多糖可降低HLECs体外成管能力和并显著下调VEGFR-3的表达,这可能是罗勒多糖抑制淋巴管新生,抗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 补肾活血汤提取物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及CXCR4表达的研究

    作者:罗毅文;王斌;吴志方;黄永铨;刘亚梅;陈东风;蔡炎;罗辉

    目的 筛选补肾活血汤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迁移的活性部位并研究其对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补肾活血汤采用索氏提取法,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无水乙醇及水提物4个部位.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BMSCs,取第三代(P3)BMSCs进行实验.补肾活血汤4个部位按照10,50,100 μg·mL-1浓度梯度对BMSCs进行Transwell实验,筛选出有效部位.使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补肾活血汤有效部位对CXCR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Transwell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汤石油醚部位具有明显促进大鼠BMSCs体外迁移的作用,以100 μg· mL-1浓度佳(P<0.05).Western blot、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补肾活血汤石油醚部位呈浓度依赖性上调大鼠BMSCs的CXCR4蛋白表达(P<0.05).结论 补肾活血汤促进大鼠BMSCs体外迁移的有效部位为石油醚部位,其相关机制可能与上调CXCR4蛋白表达,激活SDF-1/CXCR4信号轴有关.

  • 三七皂苷R1上调miR-146a水平和减轻ApoE-/-小鼠肝脏炎症损伤的研究

    作者:周兴宏;刘晓瑜;温子云;何泽淮;程赛博;张宇;赵丹丹;苏志杰;周凤华

    目的 观察三七皂苷R1 (R1)对ApoE-/-小鼠肝脏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微小RNA-146a(miR-146a)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E-/-小鼠,建立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R1低、中、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另设同龄C57BL/6J雄性小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糖、血脂、肝功能(AST,ALT)以及肝匀浆TNF-α、IL-6等指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PCR测肝脏miR-146a表达.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糖、血脂、ALT、AST、TNF-α、IL-6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P<0.01),血清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肝脏切片可见小鼠肝细胞质内充满脂滴,大部分肝细胞呈现脂肪变性;与模型组比较,R1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血脂、AST、ALT以及肝脏中的TNF-α、IL-6(P< 0.01),同时升高HDL-C和miR-146a水平(P< 0.01);R1各组小鼠肝脂肪变性较模型组有所减轻.结论 三七皂苷R1能降低AS小鼠血糖、血脂水平,并保护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主要与三七皂苷R1升高肝脏miR-146a水平,降低TNF-α、IL-6等炎症因子有关.

  • RP-HPLC法测定五生饮中3种单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

    作者:姚奇志;张转霞;于征淼

    目的 建立五生饮中3种单酯型乌头类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YMC-Pack ODS-AM C18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5℃,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000 mL加冰醋酸0.5 mL)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进样量:10μL.结果 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146.96~ 1469.6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05%(RSD为1.87%);苯甲酰乌头原碱在16.78 ~ 167.8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为1.94%);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在20.30 ~ 203.00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5%(RSD为1.53%).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为五生饮水煎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HPLC-ELSD法测定全蝎中牛磺酸的含量

    作者:郑晓媚;黄瑶;王新雨;陈飞龙;谭晓梅

    目的 建立一种测定全蝎中未衍生化牛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法,采用Prevail C18(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7%三氟乙酸为流动相进行洗脱,洗脱时间为15 min.结果 牛磺酸峰面积的自然对数与相应浓度的自然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方程为Y=1.4475X+4.0088,R2=0.9998,线性范围为0.05~0.5 mg· mL-1,平均回收率为102.77%,RSD为2.25%,4批全蝎牛磺酸含量为0.81%~2.02%.结论 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作为全蝎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活络油中8种成分的含量

    作者:张润容;叶雪峰;陈海燕

    目的 建立活络油中有效成分α-蒎烯、桉油精、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桂皮醛、丁香酚、麝香草酚的气相色谱测定法,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以PEG-20M毛细管柱(30 m×0.25 mm× 0.25μm),程序升温:起始温度80℃,保持3 min,每分钟升15℃,终止温度180℃,保持10 min,分流比50∶1,FID检测器.结果 线性范围:α-蒎烯0.50~7.54 mg ·mL-1,桉油精0.51~7.59 mg· mL-1,樟脑0.16~2.44 mg· mL-1,薄荷脑0.67~10.01 mg·mL-1,水杨酸甲酯1.17~17.54 mg·mL-1,桂皮醛0.16~ 2.47 mg·mL-1,丁香酚0.34~5.04 mg· mL-1,麝香草酚0.17~2.51 mg·mL-1,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9994~0.99998之间.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气相色谱法操作快速、简便、准确,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好,可用于活络油的质量控制.本方法也可适用于含有类似成分的药油的检测和质量评价.

  • LC-MS/MS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雷公藤饮片中4种萜类成分的含量

    作者:张本永;龙观洪;朱华旭;郭立玮;杨磊;曹慧婷

    目的 建立简便、快速、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雷公藤饮片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酮和雷公藤内酯甲的含量,为雷公藤饮片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2.1 mm×150 mm,3.5μm)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 min-1,柱温为35 ℃;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检测成分的离子对质荷比分别为:雷公藤甲素(361.1/145.1)、雷公藤内酯酮(358.9/143)、雷公藤红素(451.2/201.1)、雷公藤内酯甲(455.3/409.2).结果 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分别在100~3000 ng· mL-1、100~3000 ng·mL-1、20~600 ng·mL-1和50~1000 ng·mL-1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5%~102.74%,其RSD<3.15(n=6).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LC-MS/MS色谱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同时检测雷公藤饮片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内酯甲4种萜类成分的含量,可为雷公藤饮片及雷公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不同地区的雷公藤饮片成分含量差异明显.

  • 黄芪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作者:殷采苇;许荣龙;陆婷;何海浪;周贤梅

    目的 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限 各库建库时间至2015年10月,查找黄芪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方案与单纯含铂化疗对比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任何文种的文献都在搜索范围之内,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含铂化疗比较,黄芪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OR=3.15,95%CI(1.79,5.53),P< 0.0001];改善临床症状[OR=3.57,95%CII(1.89,6.77),P< 0.0001];减少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RR=0.51,95%CI(0.39,0.66),P<0.00001];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9,95%CI(0.96,2.02),P>0.05];在肾功能损害方面与单纯化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0,95%CI(0.22,1.13),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含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近期疗效上无优势;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但现有小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较低,其结果还需要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 补气益精生血中药对β地贫患儿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作者:卢焯明;钱新华;张春红;杜广亮;陈致雯;肖达民

    目的 观察补气益精生血中药对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入选β地贫患儿50例随机分配进入中药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中药治疗组患儿口服黄芪、党参及龟板颗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颗粒,疗程12周.观察血常规及胎儿血红蛋白比例等血液学指标.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p38MAPK基因mRNA水平,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蛋白水平.结果 12周疗程结束后,中药组患儿血红蛋白值为85.90±13.30 g·L-1,对照组为75.80±9.50 g·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0,P=0.004).中药组治疗后胎儿血红蛋白比例较治疗前亦有显著提升(58.13%±20.52%vs.66.80%±21.63%,t=-4.972,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中药治疗对p38MAPK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升磷酸化p38MAPK蛋白水平(0.33±0.19 vs.0.81±0.40,t=-7.652,P<0.001).结论 补气益精生血治法方药治疗小儿β地贫具有较好疗效,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从而诱导胎儿血红蛋白生成有关.

  • 甘草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关研究

    作者:姜懿纳;罗林明;陈乃宏

    甘草在中医药中被誉为“国老”,因其作用广泛,副作用小,故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除其在中医药里常用的功效之外,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的神经保护作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有显著疗效.本文综述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些相关疾病,并就甘草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

  • 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其中药药理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阳;李雪溦;姚雪莲;朱继孝

    肝损伤所引起的肝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肝损伤分子机制以及中药抗肝损伤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本文从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方面综述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其中药药理研究进展,并建议进一步开展中药对肝损伤的整体协同作用、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关键靶点作用的研究,重视基础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 唾液成分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研究及中医药防治思路

    作者:刘洪;李海文;刘凤斌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与环境因素导致进行性胃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病率成正相关.唾液是人体重要的外分泌液之一,其成分与血清相关,同时参与消化食物.该文总结、回顾唾液成分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中医脾虚证相关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研究唾液成分变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影响,并提出中医药防治思路.

  • 疟疾治疗方案的创新研究

    作者:冯丽玲;罗晓莉;周耀芳;詹利之;杨家庆;胡四化;郭兴伯;李国桥

    阐述创新方案青蒿素复方及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诊断技术查源灭源、快速消灭疟疾的研究经过.作者总结了抗疟工作的概况,提出并开展了疟疾治疗方案的创新研究,经长期的临床试验,总结出一个新的快速灭源除疟技术方案,该方案能快速、彻底地消灭传染源,以快速控制以至彻底消除疟疾.

  • UPLC-MS/MS同时测定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10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作者:彭国梅;张启云;李冰涛;姚蓉;姜丽;徐国良

    目的 建立定量分析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的多个有效成分的方法.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UPLC-MS/MS)技术,色谱分离条件:Shim-pack XR-ODSⅢ(75 mm×2.0 mm,1.6 μm)色谱柱,以5 mmol· L-1甲酸铵-0.1%甲酸(A)与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 min-1,柱温为35 ℃;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各化合物进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结果 含药血清中10个有效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00),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均符合方法学测定要求.结论 本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同时检测大鼠血清中葛根芩连汤中10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药理实验中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提供质量控制方法.

  • 柳树叶、茎挥发油成分及解热、抗菌作用研究

    作者:卫强;邵敏;周莉莉

    目的 研究柳树叶、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法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柳树叶、茎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化学成分,并观察其抑菌、解热活性.结果 共鉴定127个化合物,柳树叶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38.62%)、二十八烷(4.06%)、苯甲醇(9.15%)等;柳树茎挥发油中主要有苯甲醛(14.26%)、二十八烷(8.86%)、(S)-松油醇(7.36%)、2-羟基苯甲醛(9.00%)、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4.62%)、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3.92%)、香叶醇(3.18%)、3-烯丙基-6-甲氧基-苯酚(2.66%)等.柳树叶、茎挥发油对大鼠均有具有解热作用,乙醚组解热作用强于环己烷组,柳树茎解热效果优于叶.柳树叶乙醚挥发油、柳树茎挥发油可显著降低大鼠下丘脑组织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柳树叶、茎不同萃取挥发油对特定病原菌有抑菌效果.结论 柳树叶、茎挥发油成分差异大,其乙醚挥发油解热效果良好,对特定病原菌有显著抑菌活性.

  • 岗梅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作者:李俊仁;陈秀珍;张振山;邢建永;詹若挺;何瑞

    目的 建立岗梅种子的检验方法.方法 参考《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的方法,通过对岗梅种子扦样、真实性、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生活力及千粒重等7项指标进行研究,确定各指标标准检验方法.结果 扦样时种子批的大总质量可选为5000 g,送检样品的质量少为150 g;真实性可利用岗梅种子外观结构、大小和颜色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净度分析可按照GB/T 3543.1-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总则》中的相关方法进行;发芽试验条件为50 mg· L-1赤霉素浸种24 h后于20℃、光照10h,砂上发芽;种子水分测定采用高恒温[(130±2)℃]烘干法烘2h;生活力测定采用四氮唑(TTC)染色法,浸种时间为4h,种子横向切去1/3后于40℃、0.5%TTC溶液中避光染色24 h;质量测定采用百粒法.结论 确定了可控指标检验的优条件,本规程可用于岗梅种子的质量检验.

    关键词: 岗梅 种子 检验规程
  • 别旁茶总苷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干预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作者:宋雨鸿;韩亮;王凤云

    目的 观察别旁茶(BPC)总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干预的药效作用,考察不同分组小鼠的尿液代谢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BPC组、三硝基苯磺酸(TNBS)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和阳性药组,药物干预后测定药效指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分析动物尿样,数据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法(PLSDA).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BPC组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SOD活性升高(P<0.01),MPO活性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代谢组学模式识别分析各组区别明显,PLSDA方法区分尤为明显.结论 代谢组学初步研究显示,别旁茶总苷可明显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病变,PLSDA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可靠.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