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천북의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川北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3697
  • 国内刊号: 51-12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南充医专学报
  • 创刊时间: 197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单纯开窗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观察

    作者:杨勇;陈旭;冯敬桃;黄岳

    目的:总结单纯开窗减压治疗高龄患者腰椎管狭窄症(lumbe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5年10月采用单纯开窗减压治疗42例70岁以上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比较其术前与术后初次下床时、2周、l、3、6、12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椎评分、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JOA评分改善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被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难治性并发症.术后初次下床、2周和1、3、6、12个月随访JOA、腰痛和腿痛VAS评分,除腰痛VAS评分术后初次下床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患者完成12个月成功随访,末次随访JOA评分(22.6±2.6),腰痛VAS评分(2.2±0.9),腿痛VAS(2.2±0.7).JOA评分改善率(71.7±13.4)%,有效率94.7%.结论:对于高龄LSS患者,可充分术前准备后选择单纯开窗减压术.该术式较减压同时固定融合术式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围手术期风险,利于早期康复,并能较好的解除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该术式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有一定手术耐受力又不能耐受同时固定融合的高龄LSS患者的治疗选择方式.

  • 普罗布考对脑梗死进展期患者APTT、FIB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张丽;田苗;刘福兴;张学艳;马艳;张红霞

    目的:考察普罗布考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2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2例予以普罗布考,0.25 g/次,每天2次;对照组40例按常规方法治疗.持续治疗两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PTT、FIB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空腹血糖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但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略偏高;(2)组间比较实验组参数值APTT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APTT增加(6.6±0.24)s,对照组增加(3.7±0.17)s,实验组FIB减少(2.36±0.11)g/L,对照组减少(1.14±0.10)g/L,差异显著,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包括高、低切变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血液切变率、血浆粘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高切变率降低(1.6±0.6),低切变率降低各(4.7±1.2),血浆黏度降低(0.5±0.07),而对照组参数值改变分别为(1.1±0.9)、(3.6±1.0)、(0.1±0.09),二者差异显著,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罗布考能够显著改善进展期脑梗塞患者A PTT、FIB与血液流变学参数,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miRNA21抑制物对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郑鹏超;李磊

    目的:利用miRNA21抑制物抑制食管癌细胞系ECA-109中miRNA21的表达,观察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探讨miRNA21抑制物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正常培养的ECA-109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阴性对照物作为阴性对照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作为实验组,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miRNA21抑制物对ECA-109细胞增殖、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NA21抑制物能够显著性地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P<0.05),并且明显提高ECA-109细胞的凋亡率(P<0.05),促进细胞凋亡.同时,转染miRNA21抑制剂的实验组ECA-109细胞中促凋亡基因caspase3、p53、在mRNA水平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则被显著抑制(P<0.05).结论:miRNA21抑制剂能够抑制食管癌细胞ECA-109的增殖,增强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癌细胞的凋亡;miRNA21具有明显的原癌基因样功能,可作为食管癌细胞治疗的靶标.

  • 184名8~12岁儿童不同阅读距离及阅读时间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的观察

    作者:黄馨慧;王明进;何鲜桂;吕敏之;张宏伟

    目的:分析儿童不同屈光状态及不同阅读距离与阅读时间的调节反应量及调节滞后量的差异,为阐明儿童调节反应状态,以及从调节反应的角度推测阅读距离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84名8 ~ 12岁儿童,采用双眼开放式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WAM-5500)观察阅读距离在20 cm和33 cm时调节反应量与调节滞后量.结果:33 cm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阅读距离正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2.03 ±0.41,2.31 ±0.51)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1 min:1.90 ±0.43,10 min:2.25 ±0.42)D、(1 min:1.75 ±0.35,10 min:2.01±0.34)D;20cm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阅读距离正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3.72±0.63,3.93±0.43)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1 min:3.62±0.49,10 min:3.91±0.23)D、(1 min:3.32±0.60,10 min:3.71 ±0.21)D;33 cm处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正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00±0.41,1.21±0.14)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 min:1.01±0.43,10 min:1.09±0.11)D、(1 min:1.03±0.37,10 min:1.05±0.09)D;20 cm处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正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27 ±0.64,1.42 ±0.26)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 min:1.18±0.50,10 min:1.37±0.10)D、(1 min:1.26±0.63,10 min:1.35±0.15)D.阅读距离为20 cm组的调节需求、反应和滞后均大于33 cm组(P<0.05);阅读时间10 min时的调节需求、反应和滞后均大于1 min.结论:阅读距离与阅读时间是调节反应量和调节滞后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近视进展有关,控制阅读距离是儿童近视预防的关键.

  •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永奇;黄军;陈超庭;斯韬;王志祥;谢华东;孔祥应;刘金娥;韩朝稳

    目的:探讨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RALOX)应用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疗效及药物毒性反应.方法:选取34例中晚期PLC患者为观察组,对其进行RALOX方案化疗,将同期符合化疗条件但行对症支持治疗的36例中晚期PLC非化疗患者纳入对照组.每2个周期评价客观缓解率(O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生存时间(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1年存活率(SR)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OR、DCR、mOS及mPF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毒副反应多为轻中度消化道反应、肾毒性、肝毒性、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经积极处理以上毒副反应均可缓解.结论:RALOX方案对中晚期PLC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病情控制和生存获益,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CK20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佳雷;李霖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IHC)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细胞角蛋白20(CK20)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全组CK20检测有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1例(11/40,27.5%);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HE染色法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 (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结论: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结合亚甲蓝染色法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发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作者:马毅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并选择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比较不同研究对象间血清Hcy、NT-proBNP及LVEF,并比较不同Hcy水平患者的预后.结果:CHF患者血清Hcy为(17.88 ±4.16)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2±4.61) μmol/L(P<0.05);CHF患者血清Hcy、NT-proBNP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增高,LVEF则逐级下降,不同分级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血清Hcy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Hhcy组与正常Hcy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Hcy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Hhcy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血清Hcy水平增高,且其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有关.

  • 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超声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茂春;王琦;张红薇;郭媛媛;陈娇;周洪贵

    目的:总结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诊断准确性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接受超声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剖宫产切口妊娠的44例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超声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出剖宫产切口瘢痕37例,符合率为84.09%,误诊7例,占15.91%.分为单纯孕囊型与不均质包块型,其中单纯孕囊型27例,检出20例,检出率为74.07%;不均质包块型17例,全部检出;阴道超声共误诊7例,均为单纯孕囊型,患者无特异性症状,4例误诊为宫内早孕,2例误诊为难免流产,1例误诊为宫颈妊娠.超声显示孕囊距剖宫产切口瘢痕超过2.5 mm,认为孕囊距剖宫产切口瘢痕距离可能为影响超声诊断准确率的相关因素.结论: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操作简单,无创,诊断准确率高,而孕囊距剖宫产切口瘢痕距离则为影响超声诊断准确性的相关因素.

  • 18F-FDG SPECT-CT显像对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勇;梁羽;温琥玲;魏龙晓;王俊燕

    目的:讨论18F-FDG(氟-18-2-脱氧-D-葡萄糖)SPECT-CT显像对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进行18F-FDG SPECT-CT显像的肺单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在显像前均经过正规抗炎治疗1周或以上.对37例患者的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病理确诊为恶性27例,良性10例;18F-FDG SPECT-CT显像阳性病例29例,阴性8例;其中假阳性5例,假阴性3例.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89%,50.0%.结论:18F-FDG SPECT-CT显像对鉴别抗炎治疗后肺单发占位病灶良恶性的价值较高.

  • 华蟾素胶囊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珊;陈琳;何阳科;刘迪

    目的:应用华蟾素胶囊联合三阶梯止痛药物对存在癌痛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在三阶梯止痛药物基础上加用华蟾素胶囊0.5g口服3次/d,对照组单用三阶梯止痛药物.采用NRS法评估治疗疼痛缓解情况,NCI-CTC3.0比较两组厌食、便秘的发生率和程度,KPS评分进行生存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患者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后轻、中度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6.7%和44.4%(x2=8.812,P=0.032),68.4%和42.9%(x2=8.244,P=0.041),重度疼痛缓解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厌食的发生率分别为36.7%和58.3%(x2=5.647,P=0.017),两组厌食的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现化疗后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35%和53.3%(x2 =4.089,P=0.043),联合用药组发生1、2级便秘的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x2=6.637,P=0.036).结论:华蟾素胶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轻中度疼痛的有效辅助用药,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和应用.

  • 血清降钙素原对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琛;邹同荣;陈国双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烧伤脓毒症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27例与死亡组19例.46例烧伤脓毒症患者在确诊为脓毒症时及确诊后的第1、3、5、7、9天检测血清PCT和Hs-CRP及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在烧伤脓毒症确诊时绘制46例患者血清PC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死亡的预测效果.结果:死亡组血清PCT在确诊脓毒症时及确诊后的第1、3、5、7、9天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存活组血清PCT下降,且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Hs-CRP和APACHEⅡ评分在确诊脓毒症时及确诊后的第1天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Hs-CRP和APACHEⅡ评分在确诊脓毒症后的第3、5、7、9天高于生存组(P<0.05).46例烧伤脓毒症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对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总面积为0.931,11.23 ng/mL为血清PCT的佳阈值,灵敏度为90.6%,特异性度为100%.结论:血清PCT值可作为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指标,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降低病死率.

  • 吞咽表面肌电图评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分析

    作者:王颖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评估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效果.方法: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人90名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了在静息状态与空吞咽状态的吞咽sEMG检查评估与疼痛评定,然后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咬肌、口轮匝肌、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的吞咽时程都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息状况下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sEMG平均振幅为(6.09±2.19)μV和(6.06±1.82)μV,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空吞咽状态下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sEMG平均振幅为(35.92±8.14) μV和(34.44±9.13)μV,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息、空吞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为(2.95±0.45)分和(3.87±0,91)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7±0.14)分和(0.89±0.56)分(t=5,398,9.104,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鼻炎患者的疼痛评分跟空吞咽状态下的振幅和呈现明显正相关性(P<0.05).结论:sEMG技术可快速检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吞咽过程中相关肌群肌电活动,能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超声引导胃内注水鼻肠管置入法在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商雄跃

    目的:探讨床边超声引导下胃内注水鼻肠管置入法在ICU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需行肠内营养的65例ICU脑外伤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胃内注水法33例,盲插法32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当天和7d后鼻肠管幽门通过率、置管后达到目标营养值所需时间、置管营养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置管营养7d后相关营养指标的差异.结果:和盲插组相比,超声引导组置管当天及7d后的幽门通过率明显提高(28/33 vs.9/32,P<0.05;29/33vs.11/32,P<0.05),达到目标营养值所需时间明显缩短[(2.1±0.9)d vs.(3.7±1.5)d,P<0.05],置管营养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置管7d后相关营养指标改善明显(P<0.05).结论:超声引导胃内注水鼻肠管置入法方便易行,可提高营养管的幽门通过率,能安全快速达到目标营养,是ICU脑外伤患者建立肠内营养通道的良好选择.

  • 不同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

    作者:马红;张荣驿;谭春燕;刘杰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药物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治疗联合瑞舒伐他汀组10 mg,n =40),B组(常规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n=40),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正常人员作为C组(对照组,n=5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血清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Bcl-2、c-myc癌基因产物的表达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各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结果:①他汀治疗后A,B两组TC,LDL-C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A组的TC和LDL降低较B组更明显(P<0.05);②治疗后A、B两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1β、c-myc浓度均有显著下降(P<0.05),Bcl-2浓度显著升高(P<0.05),但A、B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mg瑞舒伐他汀和20 mg阿托伐他汀均能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清TC、LDL水平,前者更显著;两组他汀均能降低血清CRP、TNF-α、IL-1β、c-myc蛋白浓度,并使Bcl-2蛋白浓度显著升高,且两者疗效相当.结论:他汀类药物除能有效调脂作用外,还能通过降低CRP、TNF-α、IL-1β、c-myc蛋白浓度,升高Bcl-2蛋白浓度发挥抗炎、抗凋亡的作用.

  •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对高龄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全信保;邹佩钢;杨学军;贾映东;吴建平;刘静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对高龄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46例高龄胃癌患者,将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纳入腹腔镜组,24例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且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术后CD3+、CD4+、CD4+/CD8+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腹腔镜组患者CD3+、CD4+、CD4+/CD8+术后7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开腹组术后14 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09%,低于开腹组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相对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 乙肝病毒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

    作者:吴荣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确诊HBV感染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患者278例,检测并比较HBV感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特点.结果: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7.8% (133/278).HL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7.0%,低于NHL组的54.7%(x2=8.263,P=0.003),HL组重度肝功能损害(Ⅲ度+Ⅳ度)率3.7% (4/108),低于NHL组的13.5% (23/170)(x2=7.271,P=0.005).治疗前HBV-DNA> 104 copy/m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3%(58/137),<104 copy/m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3.2% (7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82,P=0.045);但是治疗前HBV-DNA> 104 copy/m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4.6%(20/137)高于<104 copy/m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0%(7/141)(x2 =7.355,P=0.006).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NHL患者更易感染,临床诊疗时需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

  • 糖尿病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

    作者:李治;罗羿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状体植入术患者的术后视力影响.方法:选取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作为研究组,非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8例(60眼)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同分级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测评视力显示,视力≥0.5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上均高于对照组,但仅有纤维素渗出、前房积血及后囊混浊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分级角膜消退时间稍长于同等级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改善术后视力,但相比非糖尿病而言效果要稍差,可见糖尿病会影响术后视力恢复,需加强重视.

  • 不同储存条件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刘茜;豆虎

    目的:了解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及储存温度对主要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住院患儿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77例,其中20例放25℃室温,20例放4℃冰箱,17例放10℃坏境,20例放37℃水浴箱,每个标本于2h、4h、6h、8h、24 h、48 h、72 h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仔细记录不同时段测定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仅血小板平均体积在6h检测结果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于24 h、红细胞计数于24 h、血小板计数于24 h、红细胞压积于48 h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的测定结果不稳定.4℃条件下标本可稳定更长时间,10℃条件下相对稳定,37℃水浴箱各个项目都不稳定.结论:血细胞计数应在6h内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送检或检测,应该保存在4℃条件下.

  • 脑性瘫痪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适应性发育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晶;王晓东

    目的:探究脑性瘫痪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与适应性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GMFM-88)评分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4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NF-α、IgA、IgG水平以及DQ与GMFM-88评分情况;分析病例组患儿血清TNF-α与DQ、GMFM-88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血清IgA及Ig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病例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4.57,P<0.001);病例组DQ与GMFM-88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t=10.18,P <0.001)(t=14.11,P<0.001);病例组血清TNF-α与DQ(r=-0.478,P<0.001)及GMFM-88(r=-0.538,P<0.001)均呈负相关,DQ与GMFM-88(r=0.679,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瘫患儿血清TNF-α表达显著升高,且与DQ与GM-FM-88评分均呈负相关,提示TNF-α水平上升伴有脑损伤加重,影响智力发育和粗大运动发育,同时粗大运动发育与智力发育具有同步性,临床应加强相关的早期干预治疗.

  • 子宫腺肌病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与盆腔疼痛的发生机制研究

    作者:邓丽;刘其友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蛋白表达水平与盆腔疼痛的关系.方法:选取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全切除的患者51例,根据疼痛情况分为无痛组(无盆腔疼痛)15例,疼痛组36例;选取同期子宫肌瘤及行子宫切除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32例为对照组.无痛组和疼痛组术中取子宫腺肌病病灶,对照组取子宫内膜;免疫组化检测NGF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基因产物(protein gene product,PGP)9.5阳性神经纤维数.结果:疼痛组NGF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组PGP 9.5阳性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无痛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腺肌病盆腔重度疼痛者NGF蛋白表达强于轻中度痛和无痛者,PGP 9.5阳性神经密度明显高于轻中度痛和无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NGF蛋白表达水平提升参与盆腔疼痛的发生机制,促进病灶内膜神经纤维植入为其机制之一.

  • Ki-67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价值

    作者:郑小东;罗键;罗义;魏成刚;刘榛榛

    目的:评价Ki-67在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治疗反应的潜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3年于本院行乳腺癌根治术,且术前已成功行新辅助化疗者114例.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免疫组化指标,明确其与新辅助化疗反应的相关关系.结果:4例(4.5%)达到临床完全缓解,86例(75.4%)为临床部分缓解,24例(21.1%)为疾病稳定,尚未发现疾病进展.病理完全缓解为26例(22.8%).Ki-67是预测乳腺癌病理缓解的独立因素(P =0.027).根据ROC获得Ki-67预测化疗反应的佳截断点为25%.结论:高表达Ki-67是预测乳腺癌对新辅助化疗反应的有效指标,其佳截断点为25%.

  • 透光旋切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作者:李丹阳;王新民

    目的:回顾性分析传统方法与透光旋切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329例患者按采取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组与透光旋切术(transilluminated powered phlebectomy,TIPP)组,传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的方法手术,TIPP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曲张静脉透光旋切的方法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皮肤麻木、皮下血肿、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术后皮肤溃疡愈合情况以及术后复发率(长期随访)等指标.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皮肤麻木、皮下血肿、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TIPP组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皮肤溃疡愈合快、术后复发率低.结论:透光旋切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远期临床效果显著,特别适合于静脉曲张严重及合并下肢皮肤溃疡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 和肽素、血浆分化生长因子-15与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李三喜;吕杨;李涛

    目的:探讨和肽素、血浆分化生长因子-15与NT-proB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46例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纳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49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PP、GDF-15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YHA分级增加,观察组患者血清CPP、GDF-15及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扩张性心肌病组(t=12.15,P <0.001),观察组患者CPP与NT-proBNP呈现正相关(r=0.368,P=0.012),血清GDF-15与NT-proBNP水平亦呈现正相关(r =0.347,P=0.018);ROC曲线分析显示:当NT-proBNP取值为441.1 ng/L时,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敏感性为79.09%,特异性为85.71%,诊断价值优于CPP及GDF-15.结论:CPP、GDF-15及NT-proBNP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预测指标,具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

  • 西部某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满意度研究

    作者:罗秀;段凯岚

    目的:了解西部某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及满意度情况,为进一步改善该市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于2015年6月对450例就诊患者采取偶遇抽样的方法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EpiData 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常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为54.5%,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体满意度为29%;对医生的服务态度、护理人员的态度满意度高,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价格、医疗服务设施满意度低.结论:西部某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度处于为中等偏低水平,总体满意度较低.

  • 2010-2014年上海地区医院抗高血压药物利用趋势

    作者:席宇飞;吴英理;归成;寿佳慧;朱冠华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医院高血压治疗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为药监管理部门、医疗保险机构以及药物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医疗机构用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法:统计2010-2014年上海市地区119家样本医院采购的高血压治疗药物的分类、规格、用量等,运用药物利用研究中的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钙通道阻滞剂(CCB)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等药物用药频度处于领先地位.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类的抗高血压药物用量增长迅速,传统固定复方制剂的用药频度下降明显.结论:上海地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基本符合治疗指南,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需求呈增长趋势,市场前景良好.

  • ING4基因在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萌;伍季

    ING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4)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作为抑癌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广泛参与基因调节转录、细胞周期、凋亡、细胞衰老、接触抑制、DNA修复、抑制血管生成、促进细胞自噬等多个过程,对肿瘤的进程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肿瘤细胞的凋亡在肿瘤研究中处于热点话题.ING4基因在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依赖性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还可以通过调节凋亡基因参与肿瘤细胞的凋亡.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京运;金世禄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一种癌前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流行病学统计,CAG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近年来,不同年龄段CAG患病率正发生改变,各年龄段的发病影响因素也有独特特点.本文就CAG与年龄的关系及发病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 影响儿童骨密度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继宏;王勇

    骨密度是指骨骼的矿物密度,是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是骨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影响骨密度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以及行为因素,不同的疾病和药物亦对患儿骨代谢产生影响.影响儿童骨密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长期观测,定期随访,促进儿童骨骼健康,减少远期骨骼疾病.

  • 循证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部神经功能、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作者:桂程丽;程彩涛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8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入院及出院时自我效能及负性情绪变化,评估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出院时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各项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或P<0.01).两组出院时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用药依从性、足部护理及高低血糖预处理的自我效能评分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两组出院时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入院时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出院时,观察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显著提高DPN患者的自我效能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感染风险的影响

    作者:衣凤莲;塔娜;王丽琴;任少达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142例,根据患者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48 h)和晚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开始时间>48 h).主要观察指标为入院后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颅内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肺炎、总感染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结果:与晚期肠内营养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率显著降低(2.47% vs.12.90%,P=0.036);总感染率显著降低(7.41% vs.37.10%,P=0.000);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8.85-±8.49)vs.(35.83±11.82)]d,P=0.018).两组患者颅内感染、肺炎与败血症发生率、死亡率和入院30 d时G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性颅内出血患者感染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心理疏导及口腔健康管理在孕妇牙周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肖会能;吕德平;陈朝霞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及口腔健康管理在妊娠期妇女牙周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口腔科治疗牙周疾病的孕中期孕妇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口腔健康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在术中以及术后第1d、3d的疼痛感均轻于对照组(P<0.05),第7天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牙周状态方面:两组治疗后第7天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没有差异.至产后1个月,实验组各项牙周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与初检时比较有加重趋势(P<0.05).结论:在孕妇牙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心理疏导及口腔健康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觉,并显著改善患者牙周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血性液引流袋更换频率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艳;罗涛;宋亚欣;张杰敏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减少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选择8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C.A组24 h更换1次引流袋,B组48h更换一次,C组不更换直至拔管.分别留取引流管、引流袋内液体及手术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观察各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24 h,A、B、C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3例,阳性率11.53%,B组均为2例,阳性率7.40%,C组阴性,x2值=3.1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5例,阳性率19.23%,B组均为3例,阳性率11.11%,C组阴性x2值=5.4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术后第2天,x2值=3.103,P<0.05;术后第3至7天,x2值=4.2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的护理,直接于每24 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至拔管即可,不必常规每24 h或48 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可显著降低或杜绝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切口妊娠护理体会

    作者:唐晓英;耿雪雪;何娅娟;张秀华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护理要点.方法:将6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实施术前、术后及出院宣教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阴道出血量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t=-3.163,P=0.002),实验组阴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U=14.000,P=0.000).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给予术前、术后及出院宣教的综合护理,有利于患者恢复,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半数有效血药浓度的影响

    作者:谢颖超;叶靖;周全;秦再生

    目的:通过改良序贯法测定右美托咪定对依托咪酯血浆靶控输注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半数有效血浆浓度(CpS0)的影响.方法:将择期全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诱导时A组预注0.5 μg/kg右美托咪定,B组配同容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恒速输注10 min,静脉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目标血浆靶浓度按照改良序贯法设定,根据预试验设定A组第1例起始浓度是0.30 μg/mL,B组是0.40μg/mL,相邻浓度增加或降低0.1μg/mL,出现6个交叉点时试验结束.结果:实际A组21例、B组18例纳入统计.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A组依托咪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CpS0为0.62 μg/mL (95% CI:0.49~0.76 μg/mL);B组Cp50为0.91 μg/mL(95% CI:0.79 ~ 1.07 μg/mL).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明显减少依托咪酯血浆靶控输注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Cp50,联合应用时应注意适当减量.

  • 蛛网膜下腔小剂量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手术的理想注药时长探讨

    作者:陈旭;樊雅玲;卓刚

    目的:探讨经L2~L3间隙0.5%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中理想的注药时长.方法:ASA Ⅰ-Ⅱ级产妇150例,年龄18 ~45岁,按蛛网膜下腔注药时长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20 ~25 s,B组26 ~35 s,C组36~45 s.于L2~L3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0.5%布比卡因1.5 mL,硬膜外腔置管作为腰麻效果不佳时的补救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动脉压(MAP)、麻醉平面、麻醉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切皮反应、术中牵拉反应、升压药使用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MAP均较B、C组低(P<0.05).B、C组各时点MAP均无差异(P>0.05).给药后5 min、10 min、15 min,A组麻醉平面较B、C组高(P<0.05).在10 min和15 min时B组平面较C组高(P<0.05).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A组麻黄碱使用率(16%),明显高于B、C组(2%,2%)(P<0.05).C组切皮时的疼痛反应与A组、B组无差异(P> 0.05),术中对腹直肌鞘、腹膜牵拉反应者均多于A组、B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0.5%布比卡因1.5 mL蛛网膜下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手术,较为理想的注药时长为26 ~35 s.

  • 丙泊酚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生化指标影响的比较

    作者:伍志超;王涵;李云祥

    目的:探讨比较手术前后血糖、转氨酶、肌酐在小儿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选择接受全身麻醉的小儿患者20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4~7岁,择期手术时间在60min以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为P组(n=100);七氟烷吸入麻醉为S组(n=100).手术前和手术后即刻分别抽取静脉血,对患儿血糖、转氨酶(ALT,AST)、肌酐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手术前和手术后两组患儿的血糖、转氨酶、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化指标分析显示4~7岁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时使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和七氟醚吸入麻醉是安全的.

  •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先政;杨帆;许斌兵;钟礼平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3)与对照组(n=23).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增加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而对照组不用.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完成时(t1)、手术进行1 h(t2)、手术结束时(t3)以及气管插管拔管时(t4)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比较气管拔管后镇静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在t1、t4时点显著高于T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AP、HR在t1、t4时点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t1、t2、t4时点,两组患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均显著高于t0时点,且观察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拔管后5 min,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以有效减轻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程度,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术后恢复有利.

  • 球周麻醉与单纯表面麻醉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徐楠

    目的:探析球周麻醉和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4例(8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46眼)和对照组(球周麻醉,3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整体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眼压控制情况良好.观察组术后无球结膜水肿及眼睑皮下出血症状.结论:青光眼患者在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下接受小梁切除术有效、安全.

  • 右美托咪定对炎症性疼痛大鼠的超前镇痛作用

    作者:文松;王捷;肖智;李瑛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炎症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以及对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ubstance P,SP)表达的影响;明确DEX对炎症性疼痛大鼠具有超前镇痛效应.方法:建立福尔马林诱导的炎症性疼痛SD大鼠模型并给予鞘内注射DEX;观察大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L4-6)SP阳性表达变化.结果:炎症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增加,脊髓背角SP阳性表达上调;给予鞘内注射DEX可降低炎症性疼痛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以及脊髓背角SP阳性的表达(P均<0.001);鞘内预注射DEX大鼠的疼痛行为学评分和脊髓背角SP表达低于DEX后处理组(P均<0.001).结论:鞘内注射DEX通过抑制炎症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SP表达产生镇痛作用,该作用具有超前镇痛效应.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生物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癌痛的治疗效果

    作者:邓芸;卓兴峰;彭娟娟;杨玉玲

    目的:探讨盐酸考酮缓释片联合生物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痛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度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盐酸考酮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物电刺激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镇痛时间相比对照组更持久(P<0.05);治疗后7d,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便秘、恶心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睡眠质量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人体穴位生物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癌痛,可增强止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乌司他丁辅助全身麻醉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的影响

    作者:郑静;张红芹;徐璐;王付霞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辅助全身麻醉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8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乌司他丁辅助全身麻醉治疗,对照组仅用全身麻醉方式,探讨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后各个阶段气道峰压均明显低于同阶段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血清TNF-α、IL-6和IL-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在建立气腹后30 min和60 min后以及术后的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全身麻醉能够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峰压,抑制炎性因子和减少肾功能受损.

  • 布托啡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七氟烷MACBAR的影响

    作者:黄艳;杨小霖

    目的: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中观察布托啡诺复合瑞芬太尼对七氟烷阻滞肾上腺素能反应的低肺泡有效浓度(MACBAR)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行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预计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2 mg/kg、顺阿曲库铵0.15 mg/kg、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血浆浓度3 ng/mL).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试验组吸入七氟烷同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 μg/kg.观察气腹刺激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序贯法测定七氟烷MACBAR.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七氟烷MACBAR分别为(1.76±0.28)%和(0.92±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20 μg/kg静脉注射可使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七氟烷MACBAR降低48%,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 全身多发性肺外结核18F-FDG显像1例

    作者:石野宽;李素平;游金辉

    1 病历资料患者,女性,42岁,因“左侧腰骶部疼痛9+月,加重伴高热4+月”入院.9+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腰骶部胀痛,伴有压痛感,与体位改变及活动无关,无发热、盗汗,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胀、腹痛、头晕,无双下肢水肿及麻木感等,于外院考虑“腰椎间盘突出”,并同时予以理疗治疗,患者自述疼痛感未见明显缓解;4+月前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加重伴畏寒、寒颤、高热,体温不详,可自行恢复正常,未予重视,未治疗;1个月前患者于外院行骨盆CT示:左侧骶髂关节骨质破坏,考虑肿瘤骨转移可能,不排除关节结核可能,并于该院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治疗期间患者体温稍有下降,发热时间稍有缩短,但体温仍反复,且高体温达40.4℃,后回当地医院继续行上述方案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自行停药,患者体温仍高,临床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川北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