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川北医学院学报

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

Journ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천북의학원학보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川北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3697
  • 国内刊号: 51-125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 曾用名: 南充医专学报
  • 创刊时间: 197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川北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康健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右顶叶炎性假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洪军;漆建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又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被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包括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纤维黄色瘤、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黏液样错构瘤、假性淋巴瘤、炎性纤维肉瘤和炎性假瘤等类型,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的类肿瘤性病变。组织病理学上主要由梭状肌纤维母细胞、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等)构成,可原发于全身的软组织及脏器,尤其好发于肺,神经系统的炎性假瘤比较罕见,其倾向原发于脑膜结构并且易复发。炎性假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免疫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亚类及水平分析

    作者:高晓敏

    目的:探讨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与细胞免疫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亚类及水平相关性。方法:选取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健康体检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和 IgG 亚类水平以及 IgG 亚类在缺陷免疫球蛋白中的分布。结果:①观察组患儿 IgM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观察组患儿 IgG2、IgG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检测出缺陷 IgG 亚型共14例,占46.7%,其中单项缺陷8例,占所有 IgG 亚型的57.1%,其中 IgG4为主要亚型,占35.7%,其次为 IgG3,占14.3%;联合缺陷共6例,占42.9%,主要为 IgG2+IgG4,占35.7%;④观察组患儿 CD3、CD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多为具有荚膜多糖成分的细菌导致,患儿多伴 IgM、IgG2+IgG4以及 CD3+、CD4+T 细胞的紊乱。

  • 多层螺旋 CT 对涎腺结石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世康;杨智;李春平;李睿;付兵;杨大兴;杨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DCT)对涎腺结石的诊断价值及 MD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对具有完整头颈部 MDCT 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涎腺结石的 MDCT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共计有阳性结石39个,下颌下腺结石30例(96.77%),7例患者(22.58%)具有多发结石,18例(58.06%)病例伴有明显的炎性症状,结石体积、结石的位置与下颌下腺炎性症状相关,结石越靠后、结石体积越大,下颌下腺炎性症状就越重。结论:MDCT 对涎腺结石的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确定结石的形态、数目、大小并定位,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 强的松增强 HBV 感染小鼠体内病毒复制表达

    作者:于毅;刘凤君;石瑶;陆明娇;魏小丽

    目的:检测糖皮质激素对 HBV 感染小鼠体内 HBV 复制的作用。方法:采用高压注射体内转染法将 HBV 复制型重组质粒 pAAV /HBV1.2导入雄性 C57BL /6小鼠,转染后24 h 按体重、年龄、血清 HBeAg 水平对小鼠进行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连续给予强的松或生理盐水灌胃。于第3天和第10天给药后4~6 h 处死小鼠。采用 Southern 杂交检测小鼠肝脏 HBV-DNA 复制中间体;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 HBeAg 和 HBsAg。结果:对 HBV 感染小鼠连续给予强的松或生理盐水3 d 后,所有小鼠肝脏中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 HBV-DNA 复制中间体,给予强的松的实验组稍高于给予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二者比值为1.127∶1;连续处理10 d 后,实验组小鼠肝脏中 HBV-DNA 复制中间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为2.534∶1。处理3 d 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血清 HBsAg 平均值分别为:1618.28μg /μL、1666.23μg /μL,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小鼠血清对照组和实验组 HBeAg 平均值分别为14.68μg /μL、14.95μg /μL,实验组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处理10 d 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血清 HBsAg 平均值分别为:8059.40μg /μL、11885.87μg /μL,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小鼠血清对照组和实验组HBeAg 平均值分别为183.15μg /μL、286.14μg /μL,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强的松可增强 HBV 感染小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和表达,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作用也越明显。本研究为糖皮质激素及引起 HBV 再激活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再次提醒临床医生,应充分重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中 HBV 再激活的问题。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急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分析及乌司他丁的预防作用

    作者:周琮凯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并探讨乌司他丁对其的预防作用。方法:无乌司他丁干预的52例与乌司他丁干预的142例接受 ERCP 术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 ERCP 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5.4%,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44.2%,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8%和22.5%(P <0.01);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均明显增高(P <0.01),且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ERCP 在多种胆道、胰腺疾病中取得了良好诊断与治疗效果,但术后急性胰腺炎以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术后乌司他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急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 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与局部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研究

    作者:莫庸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与局部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于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60名同龄健康者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治疗前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对照组的血清骨代谢指标、骨愈合影响指标、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的骨代谢指标及骨愈合影响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12周的局部微循环指标则均差于对照组(P <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与局部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应注意根据其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 miR-223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与靶基因预测

    作者:钟晓武;青玉凤;杨其彬;何泳龙;赵明才;谢文光;周京国

    目的:分析所有 miR-223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特征,并对 miR-223靶基因进行预测,然后分析 miR-223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 Clustal X 1.83软件分析 miR-223基 因 序 列 特 征,MEGA 5.0软件分析进化关系,再运用 Tar-getScan、PicTar 和 miRDB 进行靶基因预测,后 GO 和 KEGG 进行功能分析。结果:在 miRBase 数据中获得 miRNA-223基因家族成员的序列27条,绝大部分位于基因间隔区,少数成员的基因位置未知。大部分定位于 X 染色体,部分成员位于常染色体。miRNA-223成熟序列长度在20-23nt 之间,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iRNA-223基因家族成员分为三支。预测获得人类 miRNA-223的可能具有27个靶基因,它们主要与信号转导、转录调控以及细胞生长发育等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理解 miR-223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也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丽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67例为观察组,在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同时使用 ETV。另选取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 TH 水平,以及治疗后观察组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和为转阴患者血清TH 和肝功能水平,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HBV-DNA 转阴49例,未转阴16例,转阴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总甲状腺素(FT4)水平及肝功能指标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未转阴患者(P <0.05或 P <0.01),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未转阴患者(P <0.05或P <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ETV 可显著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状态,从而改善血清 TH 水平,且相对安全。

  • 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崔小红;政峰;肖长春;岳增辉

    目的:评估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胆道镜取石和钬激光碎石联合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情况。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和复发。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1.6±56.6)min、(137.6±82.2)mL、(15 1.3±66.6)mL 和(16.6±3.1)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现结石残留。术后随访显示,仅3例(3.8%)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其他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多种微创技术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具有取石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线粒体转录复合物各因子质粒标准品的构建

    作者:罗德艳;冯俊

    目的:构建大鼠线粒体转录因子 TFAM(A)、线粒体转录因子 TFB1M (B1)、线粒体转录 TFB2M (B2)及线粒体RNA 聚合酶(POLRMT)的质粒标准品,为检测内耳细胞线粒体 TFAM、TFB1 M、TFB2M、POLRMT 的 mRNA 表达水平做基础。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提取大鼠内耳组织总 mRNA 逆转录成 cDNA,PCR 扩增、纯化目的片段,将纯化产物与 pZer-oBack /blunt 载体重组,提取重组质粒,经测序鉴定后,用实时荧光绝对定量 PCR 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测序结果与各目的序列一致,获得良好的标准曲线(R2>0.99)。结论:成功构建了各目的基因的质粒标准品。

  • 氟西汀作用于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组织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颜因;曹莉莎;李敏;王继生

    目的: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研究氟西汀对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以探讨氟西汀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 CUMS 建立大鼠抑郁模型。造模完成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3 mg /kg)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1 d。行为学实验检测大鼠抑郁行为的变化。提取的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样品经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标记、强阳离子柱分离、反相液相色谱分离、质谱分析,获取的串联质谱数据通过 Protein. pilot 3.0软件鉴定蛋白质,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功能。结果:共鉴定出5109个蛋白质,41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36个蛋白质表达上调,5个蛋白质表达下调,涉及氧化还原、信号传导、合成代谢、对外界刺激压力的反应等过程。结论:同时筛选到了四个可能与氟西汀抗抑郁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分别是 Neuronal calcium sensor 1(NCS-1)、Re-ceptor-type tyrosine-protein phosphatase zeta、Neurocan core protein 和 Sodium-and chloride-dependent GABA transporter,但这些蛋白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初步探讨南充地区体检者血尿酸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

    作者:袁芳桃;柳弥

    目的:初步探讨南充地区体检者血尿酸(UA)升高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下降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集5453名健康体检者血尿酸检查结果,并测量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1400 cm /s≤baPWV <1700 cm /s 为血管弹性轻度下降,1700 cm /s≤baPWV <2000 cm /s 为血管弹性中度下降,baPWV≥2000 cm /s 为血管弹性重度下降。用 Kruskal-Wallis 单因素秩方差分析、Dunn′s Method 及卡方检验分析比较。结果:在不同血管弹性下降程度的体检者中血 UA 水平均要高于血管弹性正常组。血管弹性下降的体检者中高 UA 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且血管弹性下降程度越高,高 UA 发生率越高。男性和女性体检者高 UA 发生率在血管弹性下降者中均较高,女性高 UA 发生情况随血管弹性程度的下降而增加,男性则没有这种趋势。结论:初步推断 UA 水平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有一定相关性。

  • 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作者:方荣;王倩;冯丽伟;欧阳洋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以及对 T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和免疫球蛋白 IgA、IgM 与 IgG 的影响。方法:本组研究病例共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补液、化痰以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奈唑胺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1次/12 h,600 mg /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腺肽粉针治疗,100 mg /次,采取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滴注,1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变化;分析两组治疗2 周后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 T 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以及 IgA、IgM 与 IgG 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χ2=4.242,P <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 APACHEⅡ评分和 PaC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 PaO2和 Sa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 T 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和 IgA、IgM 和 IgG 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利奈唑胺注射液联合胸腺肽治疗重症肺炎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水平,提高 APACHEⅡ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 T 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和 IgA、IgM 与 IgG 水平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 电视胸腔镜下两孔法与三孔法治疗良性胸部疾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赵志宏;黄杰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下两孔法与三孔法治疗良性胸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行两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良性胸部疾病患者94例,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行三孔法电视胸腔镜手术的良性胸部疾病患者87例,评估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 VAS 评分(术后1 d、5 d、7 d)。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胸腔镜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 >0.05)。与三孔组比较,两孔组的胸腔引流量少,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 VAS 评分(术后1 d、5 d、7 d)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孔法 VATS治疗良性胸部疾病安全可行,可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优选。

  • 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

    作者:李孟秦;王飞;赵双全;曹小平

    目的:探讨非出血倾向蛇咬伤患者的局部治疗。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切开组(A 组)与保守组(B 组),两组患者全身治疗方法相同。切开组患者给予局部皮肤切开排毒,以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保守组患者局部给予饱和盐水浸泡及33%硫酸镁溶液湿敷患肢,交替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脏器损伤、血肌红蛋白(Mb)水平、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感染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器官功能障碍、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情况、血 Mb 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切开组患者疼痛程度及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保守组患者(P <0.05),且住院时间显著长于保守组(P <0.05)。结论:对于脏器损伤水平为轻型且无出血倾向的蛇咬伤无需将伤口切开引流,局部治疗可采用患肢的高渗液体浸泡与湿敷。

  • 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和管理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作者:杨青;侯燕;谢红珍;黎蔚华

    目的:研究2000年至2015年中国手术室专科护士现况,为培养及管理手术室专科护理人才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检索2000年至2015年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和管理有关的文献,对文献数量、年度分布、文献类别、研究对象、高频词等进行分析。结果:重复数据去重后,检索到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文献227篇,且数量有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文献来源于我国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其中广东省数量多,其次为四川、黑龙江、江苏及湖北省。文献类型主要有临床实践、理论探讨、调查研究、临床试验、质性研究等。高频词为“体会”、“设置”、“实践”、“探索”、“思路”、“效果”、“评价”、“作用”、“应用”、“构建”及“规范化”等。46篇文献(20.3%)有基金资助。结论:建议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扩展、加深专科领域学习,对培养模式实行标准化,加紧管理体制完善,从而加快手术室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提升其护理水平。

  • 综合疗程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康复影响

    作者:杨青美

    目的:探讨综合疗程治疗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 =30)与观察组(n =32),对照组采用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M-1)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HBO)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体征改变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运动发育评分、各能区智能发育商评分。结果:(1)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 <0.05);(2)治疗后在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惊厥停止时间与肌张力正常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 NSE 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在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适应能力与社交行为评分方面,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5)观察组治疗后各能区智能发育商(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及言语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综合疗程治疗干预能够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康复,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婴儿利什曼原虫细胞免疫优势抗原预测

    作者:敬昊东;敬保迁

    目的: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全基因组编码蛋白中刺激细胞免疫应答的优势抗原。方法:以计算机软件NetCTLpan 对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进行分析,确定与各类人 HLA I 类分子超型强结合抗原蛋白,综合预测细胞免疫优势抗原。结果:84个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编码蛋白可与人 HLA A2超型强结合,其中13个蛋白质还可与人 HLA A1、A3、A26、B44、B7、B8、B58、B62、B39及 B27超型强结合,它们大多数为膜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结论:预测婴儿利什曼原虫优势抗原可为发展抗内脏利什曼病疫苗提供新的视角。

  •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明新;赵炜

    目的:观察和分析微创经皮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 Pilon 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 MIPPO 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5.623、7.368、4.756,P <0.05),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U =6.489,χ2=5.005,P <0.05)。结论:MIPPO 技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Pilon 骨折,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促进骨折的愈合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低剂量 X 线照射对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

    作者:邓晔坤;周晓中

    目的:探讨低剂量 X线照射(LDI)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 RAW 264.7细胞株作为破骨前体细胞,诱导构建破骨细胞模型。将破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0 cGy LDI)、照射组(10 cGy LDI)和 P2X7-/-照射组(shRNA,10 cGy LDI)。采用生物发光试剂盒检测各组培养基中三磷酸腺苷(ATP)的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评估破骨分化成熟度,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破骨细胞 P2X7受体、组织蛋白酶 K (cathepsin K)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LDI 显著提高了照射组和 P2X7-/-照射组细胞基质中 ATP的释放,照射组中 ATP 分泌更加显著。形态学实验提示,LDI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能力。与对照组比较,照射组 P2X7受体及 cathepsin K mRNA 表达明显升高,而 P2X7-/-照射组明显降低(P <0.05);照射组 MMP-9 mRNA 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而 P2X7-/-照射组 MMP-9 mRNA 表达明显降低(P <0.05)。结论:LDI 通过 ATP 偶联 P2X7受体,从而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分化及骨吸收能力。

  • 去铁胺减少老年大鼠急性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常远;王敏娟

    目的:探讨去铁胺(deferoxamine,DFX)降低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诱导的神经元凋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 SD 大鼠右侧基底节区尾壳核注射100μL 自体全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ICH 后2 h 注射 DFX,以后每12 h 注射一次,直至7 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两组均在 ICH 后1、3、7 d 进行行为学检测,并检测血肿大小、神经元凋亡、铁蛋白、血浆铁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 ICH 后7 d 前肢放置明显恢复(P <0.01),ICH后3、7 d 右转百分比明显降低(P <0.01);ICH 后7 d,观察组血肿分辨率明显降低(P <0.01);ICH 后1 d,观察组 TUNEL 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 <0.05),但 ICH 后3 d,两组 TUNEL 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铁蛋白重链和轻链表达显著减少(P <0.05);血浆铁蛋白水平在 ICH 后3、7 d 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FX 缓解老年大鼠急性 ICH 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是通过影响急性 ICH 的内源性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

  • 秦巴地区产杜仲皮急性毒性实验的研究

    作者:曾吉祥;王健;张晓林;龚远林

    目的:比较秦巴地区产的杜仲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杜仲临床应用和杜仲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应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杜仲水提组分的大耐受量(MTD)和醇提组分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且在整个急性毒性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灌胃后的活动状态以及体重变化。结果:杜仲水提组分的 MTD 为24 g /kg,杜仲醇提组分的 LD50(95%的可信限)为54.51(49.72~59.77)g /kg,主要毒性症状有倦怠、俯卧不动、抽搐等。结论:秦巴地区产杜仲水提组分与醇提组分相比,其中醇提组分的急性毒性较大,水提组分较为安全。

  • 不同时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谢惠;覃川;吕发金;刘波;邓小林;杨俊潇;荣天;张丽娟;姚开情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技术(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1.5T 磁共振 DWI 和 FLAIR 序列检查,以双盲法对比分析发现病例的敏感度和病灶面积。结果:DWI、FLAIR 发现病例的敏感度:在超急性期内,分别为100%和26.67%(P <0.05);在急性期内,均 为100%;在亚急性期内,分别为80%和86.67%(P >0.05);在慢性期内,分别为1 1.11%和94.44%(P <0.05)。梗塞灶面积显示,在72 h 内 DWI 大于 FLAIR(P <0.05),亚急性期间基本相当(P >0.05),慢性期 FLAIR 大于 DWI(P <0.05)。结论:联合应用 DWI 和 FLAIR 能准确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并有助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新旧病灶的鉴别。

  • 内毒素吸附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 NO,IL-6及 IL-12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海;赵剑秋;彭晓静;刘洋;刘冰冰;蔡立松

    目的:探讨内毒素吸附剂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及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 SD 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和药物组各20只。模型组和药物组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药物组造模前30 min 采用内毒素吸附剂进行灌胃。复苏后1 h、2 h、4 h、8 h、12 h 检测所有大鼠血清 NO、IL-6、IL-2及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和药物组血清 NO、IL-、IL-2及内毒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模型组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毒素吸附剂可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血清 NO、IL-、IL-2及内毒素水平,对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组织损伤有显著作用。

  • 股骨重建钉和解剖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比较

    作者:刘玉春;刘亮;吴翔

    目的:对比应用股骨重建钉(femoral reconstruction nail,FRN)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roximal femoral anatom-ic locking plate,PFALP)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扶拐下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 评分及不良事件等的差异。结果:FRN 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扶拐下地时间均少于 PFALP 组[(62.4±19.3) min vs (79.1±22.7)min,P =0.02;(41.3±13.7)d vs (71.2±16.0)d,P <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 PFALP 组[(190.2± 45.9)mL vs (161.0±39.3)mL,P =0.04];两组患者平均输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2±96.4)mL vs (106.2±94.4)mL,P =0.38;(82.7±1 1.5)d vs (89.7±1 1.3)d,P =0.06]。术后3个月,FRN 组患者平均 Harris 评分优于PFALP 组[(81.10±7.25)分 vs (75.26±8.17)分,P =0.02];术后6个月,两组 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61±5.20)分 vs (83.28±6.92)分,P =0.21]。FRN 组和 PFALP 组患者分别发生不良事件2例和 5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结论:FRN 和 PFALP 均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方式,FRN 较 PFALP 手术时间和扶拐下地时间更短,但 PFALP 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 FRN 组。

  • 胃癌及癌前病变黏膜组织中环氧化酶-2、p53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路敏敏;刘京运;金世禄;屈冬冬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上皮内瘤变(IN)、胃癌患者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COX-2、p53的表达,组织学改良 Giemsa 染色联合快速尿素酶试验(HPUT)检测 Hp,分析各病变组 COX-2、p5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 Hp 感染的关系。结果:各组黏膜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及 Hp 感染率差异显著(P =0.000),其中胃癌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Hp 感染阳性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60.3%,Hp 感染阴性组织中 COX-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9%、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p 感染伴 COX-2和/或 p53表达阳性均为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 =12.366,25.394,22.516,P <0.05)。结论:Hp 感染,COX-2、p53阳性表达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指标的联合检测。

  • 高敏 C 反应蛋白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作者:杜柯君

    目的:探讨分析高敏 C 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08例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入院均接受 hsCRP 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将所选患者分为 A、B 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状况。结果:比较 A、B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状况,从心力衰竭、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比较,A、B 两组存在明显差异,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总病死率方面进行比较,A 组(4.76%)与 B 组(1.51%)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187)。分析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并将所分析的因素列入多元回归方程中,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独立预测因子和年龄、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糖尿病等因素有关(P <0.05)。结论:hsCRP 可预测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状况,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的发生。

  • 胃蛋白酶原联合智能染色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江娜

    目的:观察和分析胃蛋白酶原(PG)联合智能染色内镜(i-San)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58例老年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 PGⅠ水平、血清 PGⅡ水平及血清 PGⅠ/PGⅡ值进行观察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进行 i-Scan 检查。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 PGⅠ水平和血清 PGⅠ/PGⅡ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 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早期胃癌组(EGC 组)、进展期胃癌组(AGC 组)患者的血清 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05);浅表性胃炎组(CSG 组)、EGC 组、AGC 组、胃溃疡组(GU)组患者的血清 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 <0.05),EGC 组、AGC 组患者的血清 PGⅠ/PGⅡ值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 <0.05);单独应用血清 PG 检测与 i-Scan 检查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3,P >0.05),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两种单独检测(χ2=1 1.733、5.779,P <0.05)。结论:血清 PG 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胃黏膜病变的进展和胃癌的发生,血清 PG 检测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手段,与 i-Scan 检查联合时,可提高针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度。

  • 口腔正畸患者微型种植体支抗钉稳定性危险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

    作者:戴兵;杨柏霞;王海艳

    目的:探讨影响微种植体支抗钉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80例错牙合患者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根据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有无移位、松动或脱落)分为稳定组57例(241枚种植体)和不稳定组23例(28枚种植体)。对10项可疑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微种植体的长度、口腔卫生状况、微型种植钉周围组织的肿胀情况、微型种植体植入部位、植入角度、加载时机、加力方式和受力时间)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出5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年龄、加载时机、受力持续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加载时机、受力持续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与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年龄、加载时机、受力时间、口腔卫生状况和周围组织肿胀情况是影响支抗微型种植体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这些信息将有利于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

    作者:罗玲娟;张立平;谢新梅;张洪亮

    目的:探讨 CD4+CD25+调节性 T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恶性肿瘤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组,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和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研究组胸腔积液和外周血、对照组外周血中 CD4+CD25+ /CD4+比例、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研究组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 CD4+CD25+ /CD4+比例及 TGF-β1、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胸腔积液高于外周血(P <0.01),而 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胸腔积液低于外周血(P <0.01)。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及 TGF-β1、IL-10和 IFN-γ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预后和转归。

  • 地佐辛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建国;詹丽春;任志明;王永谊

    目的:探讨采用地佐辛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股骨头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66~78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分别采用舒芬太尼(S 组)和地佐辛(D 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记录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舒张压(DBP),并于T1、T3抽取静脉血测量血浆皮质醇浓度;两组患 者 分 别 于 术 后1 d 和3 d 进行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疼痛数字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量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 HR、SBP、MAP 和 DBP 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之间各时间点的血浆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1 d 和3 d 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发生率和 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D 组明显低于 S 组。结论:地佐辛和舒芬太尼进行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 POCD 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地佐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

  •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涛;魏人前;邓睿

    目的:观察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6例于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另取46例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对照组)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及 Cobb′s 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手术优良率为25例(54.3%),实验组为39例(84.8%),后者显著优于前者(P <0.05)。对照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老年胸腰段脊椎柱骨折采取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内固定失败率低,可在临床推广试用。

  • 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对输液安全及护理效率的影响

    作者:胡媞;刘帆;刘逸文

    目的:探讨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对输液安全及护理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液体挂杆、不同液体标识、不同输液器实现静脉液体与非静脉液体分离,使用问卷调查评价该方法的效果。结果:通过对52名医护人员问卷调查,使用分离方法后混淆经历明显减少(P <0.05)、误连接经历减少(P <0.05)、管道整理时间及管道交接班时间明显缩短(P <0.01)。结论:实施静脉与非静脉液体分离,可节省管道护理时间、提高护理效率、提高静脉输液安全。

  • 不同饮食护理对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

    作者:夏红斌;粟露;易兰;杨宁梅

    目的:研究不同饮食护理对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方法:按照不同饮食护理方法,将食管重建术后病例分为 A、B 两组,每组842例,A 组采用传统饮食护理,B 组采用积极饮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上消化道炎症发生情况。结果:①吻合口狭窄 A 组60例,发生率7.13%,B组38例,发生率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吻合口瘘 A 组8例,发生率0.95%,B 组10例,发生率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切口感染率、平均住院时间、上消化道炎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积极饮食护理能够降低食管重建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 临床路径对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 Bankart 损伤复发性前向不稳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武艳瑾;任哲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对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 Bankart损伤复发性前向不稳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8例术后肩关节 Bankart 损伤复发性前向不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术后第4天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第4天 VAS 为(4.08±2.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2±2.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45%)显著低于对照组(27.59%),而护理满意度(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关节镜下肩关节 Bankart 损伤复发性前向不稳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 肝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讨

    作者:张燕;吕春香

    目的:探讨肝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对策。方法:294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并发肺部感染)63例和对照组(未并发肺部感染)231例。观察两组死亡发生情况,分析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死亡率(19.05%)显著高于对照组(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年龄、肥胖、吸烟、脑血管意外史、既往肺部疾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阻断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术后带呼吸机及使用镇痛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 P <0.01)。结论:年龄、肥胖、吸烟、脑血管意外史、既往肺部疾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阻断与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术后带呼吸机及使用镇痛泵可能是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加强术前及术后护理是降低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有效护理措施。

  • 循证护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蒋红;张梦云;杜华英;贾艾敏;姚亚希;雷佳红;杨明辉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采用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风湿血液科收治的100例 SLE 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 EBN,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90%)(P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90%)显著高于对照组(72%),而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4.47±4.98)d 明显短于对照组(20.94±7.01)d(P <0.05)。结论:对 SLE 患者实施 EBN 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大范围推广。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杨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危重症,呼吸支持治疗是 ARDS 的基础治疗方案,在呼吸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用药,控制过度全身性炎症反应,促进促炎/抗炎平衡的恢复,对治疗 ARDS 至关重要。ARDS 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炎治疗(糖皮质激素、他汀类药)、抗氧化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类及氨溴索)、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血管活性药物(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 E1)、重组人活性蛋白 C、干细胞治疗等。综合考虑多种病理机制,联合多种药物,或药物与非药物干预联合应用是目前较为公认的 ARDS 治疗方向。

  • ARTN 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陈雅琪;文彬

    ARTN(Artemin)又名 ENOVIN,是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配体家族成员之一,ARTN 及其受体 GFRα3(GDNF family receptor alpha-3,GFRα3)在一些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并参与了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 ARTN 及其受体 GFRα3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或许能发现恶性肿瘤新的靶点,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帮助。本文就 ARTN 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ARTN GFRα3 恶性肿瘤
  • 常温下肾动脉阻断后缺血时间与术肾泌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作者:张凡;郑航

    目的:探讨常温下肾动脉阻断后缺血时间与术肾泌尿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例常温下行肾动脉阻断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的肾动脉阻断时间<20 min(A 组),40例的肾动脉阻断时间≥20 min(B 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肾泌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 组的术肾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 B 组(P <0.05);A 组孤立肾患者术后1年内无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B 组孤立肾患者术后1年内有3例发生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B 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术肾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者(P <0.05);A、B 两组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者的泌尿功能恢复时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B 组开腹手术者和腹腔镜手术者的泌尿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 A 组(P <0.05)。结论:在肾动脉阻断手术中,肾阻断缺血时间越短对泌尿功能的恢复越有利,同时还能减少远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风险。

  •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52例报告

    作者:杨雪松;邬韬;李雨根;朱平宇;廖波;唐铁龙;李建勇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5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观察清石率,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52例患者中有51例成功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51例成功软镜术病例的清石率为96.1%,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无效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值得推广。

  • 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研究

    作者:鲍业忠;祁德安;张力;黄金叶

    目的:观察和比较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与钬激光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近3年来本院就诊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62例,应用钬激光处理碎石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处理碎石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I 期和 II 期的除石率,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发热情况以及手术安全性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碎石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I 期和 II 期除石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发热率6.4%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5%均低于对照组16.1%、22.5%(P <0.05);SF-36量表中八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的除石方式可缩短手术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术后发热率低,同时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前列腺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细胞来源的初步探讨

    作者:丁华;罗光恒;孙兆林

    目的:探讨前列腺术后前列腺部尿道创面修复的细胞来源。方法:12只成年雄性中华田园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对照组仅膀胱切开后缝合。于术后3 d、1周和2周处死动物留取前列腺部尿道标本,采用HE 染色观察前列腺部尿道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 CK34、PSA 表达。结果:HE 染色示术后 1周散在新生上皮形成,术后2周时基本覆盖创面。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 d 前列腺部尿道创面未见 CK34、PSA 表达;术后 1周创面出现新生散在、岛状分布的 CK34阳性细胞,未见 PSA 阳性细胞;术后 2周新生上皮覆盖创面,CK34表达阳性,与正常尿道上皮相延续,但仍未见新生PSA 阳性细胞。结论:创面下残余前列腺组织是前列腺切除术后修复来源,基底层 CK34阳性细胞是参与该修复的细胞来源,而 PSA 细胞未直接参与。

  • 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及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对膀胱癌新生血管相关因子的影响

    作者:闫小晨;张连栋

    目的:研究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对膀胱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到本院泌尿外科就诊的91例膀胱癌患者,Ⅰ期24例,Ⅱ期30例,Ⅲ期26例,Ⅳ期 1 1例,对各期患者血清 TS-GF 及 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促血管生成素1(Ang-1)进行检测。结果:Ⅱ期患者 TSGF 及 HGF 较Ⅰ期出现显著升高(P <0.05),Ⅲ期患者 TSGF 及 HGF 较Ⅰ期、Ⅱ期均出现显著升高(P <0.05),Ⅳ期患者 TSGF 及 HGF 较Ⅰ期、Ⅱ期、Ⅲ期均出现显著升高(P <0.05);Ⅱ期患者 VEGF 较Ⅰ期显著升高(P <0.05),Ⅲ期患者VEGF 较Ⅰ期、Ⅱ期均出现显著升高(P <0.05),b-FGF 及 Ang-1较Ⅰ期患者均出现显著升高(P <0.05),Ⅳ期患者 VEGF 较Ⅰ期、Ⅱ期、Ⅲ期出现显著差异(P <0.05),b-FGF 及 Ang-1较Ⅰ期、Ⅱ期出现显著差异(P <0.05)。TSGF 与 VEGF、b-FGF 及Ang-1呈显著正相关(P <0.05),HGF 与 VEGF 呈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TSGF 及 HGF 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膀胱癌进展的重要因素,该过程与新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升高可能相关。

  • 钬激光碎石术在老年泌尿系结石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鑫

    目的:探讨输尿管下钬激光碎石(holmium laser lithotripsy,HLL)及气压弹道碎石(ureteroscopy swiss lithoclast, URSL)治疗老年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老年输尿管结石及膀胱结石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 HLL 组与 URSL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HLL 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 URS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LL 组与 URSL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84% vs 11.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LL 组输尿管上段结石单次手术碎石有效率及总的单次碎石有效率分别为93.33%、96.08%,均明显高于 URS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LL 治疗老年泌尿系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碎石效果好的优点,尤其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更好。

  • 经皮肾镜手术继发出血的处理分析

    作者:谢云峰;郭鹏;黄一鸣

    目的:分析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发生继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824例 PCNL 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1.94%)发生继发出血并发症,其中术中出血3例,术后30 d 内继发出血13例。所有16例 中 采 用 输 血 治 疗 者 10例(62.5%),全部患者均未行肾切除,其中7例经气囊压迫、绝对卧床休息、抗感染、止血药物等综合治疗痊愈,9例患者急诊行肾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digital subtrection angiography,DSA)治疗成功。结论:PCNL 继发出血是该手术难以绝对预防的并发症,与穿刺通道选择是否理想、是否暴力操作及是否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术中操作规范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要准确把握介入治疗(DSA)时机。

川北医学院学报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