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外科](/imgs/1007-1954/0.jpg)
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温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954
- 国内刊号: 33-119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185例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10年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共185例,分别行单纯脾切除21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黏膜下环扎术107例,门腔分流术29例,脾肾分流加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胃底环扎术18例,肝移植术10例.术后随访1~6年.结果 单纯脾切除术的再出血率为14.3%,生存率为85.7%.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黏膜下环扎术的再出血率为10.4%,生存率为78.5%.门腔分流术无再出血病例,生存率为93%.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胃底黏膜下环扎术的再出血率为11.1%,生存率为89%.肝移植术随诊1~5年,存活8例.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
52例肝外伤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肝外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52例肝外伤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52例,治愈49例,手术病例术后并发胆瘘、膈下感染、小肠扭转及呼吸功能衰竭各1例.死亡3例,其中2例右肝叶粉碎性破裂合并肝后下腔静脉损伤,分别于术中死于空气栓塞及失血性休克.另1例为右肝叶多处裂伤,合并脾破裂.左股骨及胫骨骨折,左眼球穿孔;术中术后患者出现严重低血压、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术后次日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在肝外伤的诊断上不能盲目依赖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应选择合适的肝创面处理方法,对于严重多发伤应行损伤控制性手术.
-
术前MRCP对LC难易预测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胆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显像结果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难易程度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对106例惠者胆囊MRCP显像结果(包括胆囊大小、囊壁厚度、结石大小、周围组织粘连度、胆囊颈部结石、胆囊角度、胆囊管长度及胆囊位置)与LC术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C难易程度与胆囊管长短及胆囊颈部有无结石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胆囊管角度、胆囊体积大小、胆囊壁厚薄、胆囊周围情况及胆囊位置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 胆道疾病术前常规行MRCP对预测LC难易程度有很大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9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95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5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13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置管引流保守治愈.结论 清晰解剖胆囊三角,仔细辨认"三管一壶腹",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指征和开腹时机,预防性放置负压引流管是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
早期胃肠复苏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
目的 研究早期胃肠复苏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54例经证实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26例).EN组从入院后立即经鼻放置液囊空肠导管(放置于Treitz韧带下),予以大黄复苏胃肠功能,待X线证实到位后经管内输注肠内营养制剂.PN组行全肠外营养支持.临床观察,分别测定两组营养支持前后患者胃肠复苏情况(腹胀缓解期、肠鸣音恢复时间等)和炎症指标(白细胞)、营养指标(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临床指标(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 EN组的胃肠复苏情况显著好于PN组(P<0.01),与PN组相比,EN组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较高(P<0.05),第14天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EN组炎症细胞数在第14天明显低于PN组(P<0.05);且EN治疗使感染率下降(P<0.05),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下降(P<0.05).结论 早期应用胃肠复苏和肠内营养联合PN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它可以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恢复,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
-
肝胆管结石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全面评估患者,积极术前准备,对大多数患者施行一次性胆道手术,治愈率为95.5%.结论 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经去除胆道结石梗阻,建立有效引流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有可能逆转,故对大多数患者可行一次性胆道手术治疗.
-
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逆行切除术在复杂困难的胆囊切除患者中的手术方法及安全性.方法 对30例因胆囊急性炎症、胆囊充满结石并萎缩及Calot三角严重粘连等在腹腔镜下难以常规顺行切除而改行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35~135 min,平均60 min.全组病例无1例中转开腹,无肝外胆管损伤,无手术死亡.结论 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明显减少一些复杂困难的胆囊切除患者的胆管损伤发生率,降低中转开腹手术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措施和注意点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适应证和治疗措施以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5年61例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 非手术治疗成功57例,成功率93.4%,中转手术治疗4例.中转原因与过早下床活动、合并其他脏器伤、高龄同时伴有高血压痛、CT检查Buntain分型Ⅲ型脾损伤有关.成功病例平均住院20 d,47例获得门诊随访6~12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取患者置入ICU严密监护,绝对卧床休息1~2周,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和红血球压积,动态床边B超检查,病情许可下作CT增强检查等措施,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在基层医院是安全可行的.
-
肝细胞肝癌自发性破裂的预测分析(附18例报告)
目的 研究预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8年12月至2006年5月闽收治的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重点探讨其CT表现及凝血状况,并将其分为破裂组与非破裂组进行对比.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肿瘤突出肝表面的大长度与肝细胞肝癌破裂有关.结论 CT联合凝血指标对肝细胞肝癌自发性破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高脂血症对大鼠急性胰腺炎影响及白蛋白的干预效应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白蛋白的干预效应.方法 分别用Triton WR1339、Cerulein制作大鼠高脂血症和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模型,同时应用两者制作伴有高脂血症的AP模型.应用白蛋白治疗伴有高脂血症的AP,比较各组胰腺病理损害评分、腹水量、胰腺湿,干比、血清淀粉酶和胰腺组织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胰腺组织PKC的膜转位.结果 Triton WR1339诱导大鼠高脂血症以TG升高为主.6 h达高峰,升高达20倍,使部分大鼠出现轻型急性胰腺炎.伴有高脂血症的AP组病理评分、腹水量、胰腺湿/干比和血清淀粉酶较Cerulein胰腺炎组均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UNEL法测得伴有高脂血症的AP腺泡出现凋亡数量多,白蛋白治疗后无明显的变化.合并高脂血症胰腺炎组PKC膜转位比例高.白蛋白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 高脂血症可以诱导AP或加重AP的胰腺损伤.白蛋白治疗不能减轻胰腺的病变.PKC的活化可能是高脂血症加重急性胰腺炎的机制之一.
-
胆道损伤一期修复术后是否需留置T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 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胆道损伤,大限度地减少再手术.方法 切开兔胆管并自十二指肠乳头行胆管内支撑方法建立模型,将不同时期梗阻段胆管壁进行V.G染色和β1型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测定TGF-β1阳性区域的光度以及胆管组织胶原含量积分光密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结果 兔胆管壁TGF-β的含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60 d左右达到高值,以后逐渐减少,在90~120 d接近正常水平.胶原组织积分光密度对比在30 d内未放置导管组与放置导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0 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及精细的手术操作,胆总管损伤一期修复后不放置T管是安全可行的.评价治疗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的客观标准是治疗手段能否恢复胆道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性.
-
局部切除术治疗Vater壶腹部肿瘤临床体会
目的 评价局部切除术治疗Vater壶腹部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1995年1月~2006年10月行局部切除治疗的19例Vater壶腹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及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3/19).3例良性肿瘤已分别存活3年、6年和8年.16例恶性肿瘤中,1年生存率为87.5%(14/16);3年和5年生存率现已达50.0%(8/16),25%(4/16),其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局部切除手术符合胆汁引流的生理状态.创伤相对小,恢复快,手术合并症及病死率也较低,因早期较小的肿瘤以及良性肿瘤局部恶变而肿瘤被完整切除,患者得到较长生存时间或得以治愈.
-
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继发全身炎症反应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对胰腺炎过程中免疫异常的调整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胰腺炎组、美洛昔康(莫比可)和塞来昔布(西乐葆)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6,24小时三个时段各处死每组大鼠3只,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腹水发生情况.测定腹水量.收集各时段血液标本检测白细胞计数、血液淀粉酶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10水平.切取各时段大鼠胰腺组织称湿重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莫比可和西乐葆治疗后第24小时,除胰腺湿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较胰腺炎组明显好转,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X-2抑制剂通过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减轻胰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同时调整致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达到低水平平衡状态有效改善胰腺炎大鼠的预后.
-
创伤性肝胆管损伤的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创伤性肝胆管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我院收治的220例肝创伤中12例肝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外院转入1例因来院过晚,失去手术时机衰竭死亡外,另11例均获痊愈.其中7例再手术治疗:1例持续胆漏予以近端漏口缝扎,胆总管引流;3例因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另3例伴有肝萎缩、创伤性胆道出血分别行肝段、叶切除术.尚有4例胆漏维持通畅引流,亦获满意结果,于2周内停止胆漏.结论 肝创伤合并肝胆管损伤,经初期和后期认真处理,均可获得良好预后.
-
异位胰腺的外科诊治(附2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与外科处理要点,提高异位胰腺的外科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21例经病理证实的异位胰腺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诊断及外科处理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21例异位胰腺异位于十二指肠的9例,胃7例,空肠3例,肠系膜2例,均为单发.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梗阻型4例,出血型1例,溃疡型1例,肿瘤型3例,憩室型1例,隐匿型11例.分别行胃部分切除术、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决切除.手术后,由异位胰腺引起的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 异位胰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多,常易被误诊和漏诊,当症状明显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
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诊断、病因和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原因.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在年龄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手术时间、术前血氨水平、术中输血量、血总胆红素、血肌酐、住ICU时间,免疫抑制剂浓度、术后感染等方面,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病因及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积极预防及时处理,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效果.
-
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疗效观察
目的 现察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拉咪夫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临床资料.观察此方案对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疗效.结果 4例肝移植术后发生乙肝复发,复发率11%.其余31例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结论 联合应用拉米呋定和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小样本短期随访效果满意,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
-
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Ca2+]i的影响
目的 现察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及细胞内Ca2+的影响,探讨其在肝癌化疗中的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测定不同浓度As2O3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作用;Fura2-AMP标记细胞内Ca2+,荧光分析仪测定不同浓度As2O3对SMMC-7721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As2O3在0.5~2.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2O3在0.5,1.0 μg/ml浓度时,对SMMC-7721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As2O3浓度为2.0 μg/ml,作用时间为48 h,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作用时间至72 h,细胞内Ca2+又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As2O3对SMMC-7721细胞内Ca2+的影响不仅与浓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
-
大鼠自体肝移植中三种不同肝脏灌注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的肝脏冷灌注方法的灌注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60例,通过不同的冷灌注方法(A经门静脉灌注法、B经腹主动脉灌注法、C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同时灌注法),比较其灌注效果、术后存活情况和手术时间.结果 A法灌注后光镜下可见小叶间动脉红细胞残存;B法、C法灌注后小叶间动脉、静脉均未见红细胞残留.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3.0)min,(53±4.0)min,(58±3.5)min;术后存活率分别为95%(19/20),90%(18/20),80%(16/20).结论 B法是三种不同冷灌注方法中相对既简单又彻底的一种,对大鼠自体(或异体)肝移植冷灌注可优先选用;但对于非吻合肝动脉及与肝动脉无关的研究也可选用A法灌注;而C法并非必需.
-
热休克蛋白70与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与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其中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建立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分为A组(冷保存1 h同基因组),B组(冷保存18 h同基因组),C组(冷保存1 h异基因组),D组(冷保存18 h异基因组),术后收集大鼠肝脏组织和血清,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SP70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观察其与病理学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冷保存时间的延长可以诱导移植肝组织HSPT0的高表达.移植肝HSPT0表达水平的升高与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病理学评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r=0.928).结论 HSP70的升高可能与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早期发生以及大鼠移植术后2周存活卒密切相关.
-
阻塞性胆汁淤积大鼠肝细胞MRP3与Lrh-1蛋白表达的关系
目的 通过建立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在蛋白水平观察多耐药相关蛋白MRP3(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3,MRP3)和接受体Lrh-1(1iver receptor homologue-1)表达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胆总管结扎术法制备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检测肝功能;提取大鼠肝细胞膜蛋白与核蛋白,测定提取液蛋白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RP3和Lrh-1蛋白表达.结果 梗阻性黄疸大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白蛋白显著降低;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梗阻性黄疸组大鼠肝细胞MRP3和Lrh-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27和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P3表达上调可能与Lrh-1激活有关,Lrh-1蛋白可能对MRP3蛋白表达有正性调控作用.
-
环氧化酶-2和nm23H1蛋白表达及其与胆管癌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nm23H1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胆管癌和10例正常胆管组织中COX-2及nm23H1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胆管癌中COX-2及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32/46)和54.3%(25/46).胆管癌中COX-2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而nm23H1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胆管组织(P<0.05).COX-2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和转移相关(P<0.05),而与胆管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nm23H1表达与胆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转移相关(P<0.05).结论 检测COX-2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估胆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
胰腺癌组织DNA倍体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的DNA倍体与其生物学行为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DNA含量,分析DNA倍体与胰腺癌惠者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 胰腺癌组织中DNA倍体异倍体检出率及增殖指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倍体检出率在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组织中DNA倍体异质性及增殖指数能有效地反映肿瘤的增殖情况和恶性程度,并且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DNA倍体的检测可以作为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指标.
-
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
胰腺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常见病,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失去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本文就近几年国内外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肝细胞癌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本文对肝细胞癌的基因治疗的两个要点即基因转移系统和基因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肝细胞癌的溶瘤病毒、诱导细胞凋亡、基因前药系统、干扰RNA技术以及基因免疫治疗等策略.
-
68例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体会
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周围炎症粘连,组织充血水肿,三角区解剖不易致使手术困难,增加手术风险,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早期,曾被视为LC的绝对禁忌证[1-2].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及手术方法的改进,这一禁忌被逐渐打破[3-6].2002年12月至2006年8月间,我院共行急性胆囊炎LC68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
创伤性急性胰腺炎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附1例报告)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增加,外科创伤性疾病不断增多,尤其对复合伤的诊治不及时、不准确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回顾性总结了2006年12月收治的1例创伤性急性胰腺炎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15例
细菌性肝脓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起病急、病情重的化脓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的严重疾病.以往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新发展,病死率显著下降,但文献报道病死率高达5.8%~9%[1].我院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2月间,在B超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15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肝脏深部微小肝癌的诊疗
2001年1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制定标准.将单发的直径≤2 cm的肝癌定为微小肝癌,单发的直径2 cm、≤5 cm的肝癌为小肝癌[1].随着对肝癌知识的普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对健康体格检查的重视,微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高,其临床治疗已逐渐成为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然而至今为止,针对微小肝癌的多种治疗方法各有所长,仍无相对统一的治疗标准,尤其对于位于肝脏深部的微小肝癌的处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
胆、胰管异位开口引流致胆、胰炎症2例报告
先天性胆总管异常引流及胰胆管异位开口实属罕见.现将我院遇到2例报告如下.
-
巨大肝癌伴瘤内出血1例报告
患者男性,50岁,因右上腹隐痛,检查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否认外伤史.肝功能:ALT 217 U/L,其余基本正常;PP 14 s,APTT 24 s,PLT 439×109/L;乙肝,J、三阳;AFP,CEA,CA19-9均为阴性.B超示肝右叶巨大囊实混合区11cm×9.4 cm,以液性为主.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