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变异病毒株的动态变化
目的:建立定量检测及监测乙肝病毒DNA的rtM204I/V(YMDD)及rtL180M变异的方法.方法:以克隆、测序鉴定及构建乙肝病毒DNA YMDD及变异(YIDD和YVDD)质粒作为标准,4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00mg/d,疗程48wk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为对象,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检测变异位点核苷酸的频率,并计算变异株的含量比例,通过检测不同变异株类型的标准质粒,确定测序峰图的背景信号.结果:通过检测标准质粒后,确定背景信号为5%,变异位点调整后的核苷酸频率转化为变异病毒株的比例后,4例患者治疗前均检测出变异的病毒株(4.5%-33%),并且随治疗时间延长呈增多的趋势.病毒载量及ALT分析提示基因型耐药发生后,将发生病毒学反跳及临床耐药.结论:焦磷酸测序可以定量检测及动态监测变异病毒株的含量.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株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已存在,并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出现病毒学反弹及临床耐药.
-
泮托拉唑四联5d疗法与7d疗法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泮妥拉唑四联5d疗法和7d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和症状缓解率.方法:Hpylori阳性的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患者70例随机接受5d(34例)或7d(36例)泮妥拉唑四联疗法:泮妥拉唑40mg、克拉霉素250mg、阿莫西林1.0g和胶体枸橼酸铋钾220mg,均为2次/d.根除治疗后第4周复查Hpylori是否根除,了解症状缓解情况.结果:5d组Hpylori根除率为84.8%(PP)和82.4%(ITT),7d组Hpylori根除率为88.2%(PP)和83.3%(ITT),5d组疼痛缓解率为72.0%(PP)和69.2%(ITT),7d组疼痛缓解率为83.9%(ITT)和89.7%(PP).按PP及ITT组群分析,两组方案Hpylori根除率及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泮妥拉唑四联5d疗法可以获得较高的Hpylori根除率和疼痛缓解率,可以作为Hpylori根除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
-
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血缺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9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Pringle法Ⅰ组、半肝阻断Ⅱ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Ⅲ组.阻断肝血流30 min后,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1,2,6,24 h,抽血检测ALT和AST水平,然后取肝组织用于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凋亡.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ALT,AST,肝组织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肝组织SOD活力明显升高.Ⅲ组肝功改变、肝组织MDA含量、SOD活力及肝细胞凋亡率与Ⅱ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轻,效果好,操作简单,因而优于半肝血流阻断法.
-
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TGF-β1,Smad3,Smad7水平动态的变化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TGF-β1,Smad3,Smad7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三者在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于实验开始时处死6只大鼠作为wk 0正常对照组,剩余大鼠,600 mL/L四氯化碳3 mL/kg,sc,2次/wk,复制肝硬化动物模型.于wk 3,6,9,12各处死一批大鼠,用RT-PCR检测动物肝组织中TGF-β1,TGF-βRⅡ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Smad3,Smad7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动物肝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正常肝组织中有少量TGF-β1,TGF-βRⅡ的mRNA表达.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模型组wk 0,3,6,9,12,TGF-β1,TGF-βRⅡ和Smad3表达量分别逐渐递增(TGF-β1:0.19±0.12,0.29±1.02,0.89±0.23,0.98±0.77,1.7±1.00;TGF-βRⅡ:0.30±0.22,0.49±0.16,1.02±0.33,1.51±0.72,2.14±1.02;Smad3:0.44±0.24,0.84±0.69,1.10±0.16,1.40±0.12,1.75±1.05),Smad7表达量呈逐渐减少(1.35±0.12,1.09±0.78,1.14±0.31,1.11±0.91,0.74±1.21).正常肝组织TGF-β1可见少量表达,主要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中.随着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TGF-β1表达增强(P<0.01).结论:随着肝硬化的形成,肝脏中TGF-β1,TGF-βRⅡ和Smad3表达增加,Smad7表达下降.
-
中药胃肠舒对胃肠平滑肌细胞ATP生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胃肠舒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能的影响.方法:胃肠平滑肌细胞离体培养,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西沙必利组(0.51 g/L)、胃肠舒Ⅰ组(25 g/L)、胃肠舒Ⅱ组(50 g/L)、胃肠舒Ⅲ组(75 g/L),采用Celltiter-GloTM法和Rhodamine fluorescence法分别检测胃肠舒对胃肠平滑肌细胞ATP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的影响.结果:胃肠舒作用24h后与对照组和西沙必利组相比能显著增高平滑肌细胞ATP的含量.随着胃肠舒用药浓度的增加改变ATP的含量也加大(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胃肠舒明显加大了胃肠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跨膜电位,并且随着胃肠舒用药浓度的增加,跨膜电位的增加也越大.结论:胃肠舒可能通过改变胃肠平滑肌细胞的动能促进胃肠运动.
-
在Fas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中p38MAPK调节Bcl-2的表达
目的:探讨p38MPAK是否参与Fas和AD诱导Bel-7402细胞的凋亡过程,以及p38MPAK和bcl-2的关系,进一步揭示p38MAPK的凋亡途径.方法:在Fas和AD作用24h后,用MTT法检测Bel-7402细胞的活力,用Western-blot和RT-PCR法检测p38MAPK,p-p38MAPK和Bcl-2 expression,用免疫荧光法对p-p38MAPK进行细胞定位.结果:随着Fas浓度的增加,Bel-7402细胞的活力明显抑制,p38MAPK和p-p38MAPK表达明显增高(P<0.01),且p-p38MAPK由胞质易位到胞核.Bcl-2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并且这种降低趋势被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所阻止.结论:p38MAPK参与Fas诱导的凋亡途径,以磷酸化形式激活后抑制Bcl-2的表达,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
COX-2抑制剂联合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抗胰腺癌BxPC-3细胞的效应
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和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联合应用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胰腺癌BxPC-3细胞进行研究,将BxPC-3细胞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Celecoxib 80 μmol/L)组.C组(300 nmol/L survivin ASODN),D组(80 μmol/L celecoxib+300nmol/L survivin ASOD).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caspase-3试剂盒检测caspaseμ3活性,并用RT-PCR检测Bcl-2、survivin和Mcl-1的mRNA的变化.结果:将80μmol/L celecoxib和300 nmol/L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单独或联合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24h和48h,D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B,C组(24h:41.0%±0.4% vs 71.0%±2.2%,63.3%±4.5%:48h:34.2%±1.1% vs 61.6%±1.7%,55.0%±3%;P<0.01).作用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D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B,C组(30.33%±3.49% vs 11.93%±1.17%,22.07%±0.93%;P<0.01).caspase-3活性在B,C,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04867±0.0021,0.02967±0.0021,0.08767±0.0042 vs 0.007±0.0001:P<0.01),D组细胞的caspase-3活性明显高于B,C组(0.08767±0.0042 vs 0.04867±0.0021,0.02967±0.0021:P<0.01).用10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于胰腺癌BxPC-3细胞24h后,survivin/β-actin和Mcl-1/β-actin的mRNA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68±0.05 vs 1.05±0.06,P<0.0 1),而Bcl-2/β-actin的mRNA的比值无明显变化(0.99±0.02 vs 1.07±0.06,P>0.05).结论:联合应用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并能够明显提高caspase-3活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诱导细胞凋亡可能通过survivin和Mcl-1途径,而非Bcl-2途径.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屏障损害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逆行胆胰管注射50g/L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SAP 3h,6h,12h,24h,48h 5个亚组,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处理组(PDTC组),每组8只.PDTC组于建模后24h取材.测定血浆内毒素(LPS)、二胺氧化酶(DAO)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HMGB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 6h组大鼠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显著增高(0.41±0.06 vs0.26±0.03,P<0.01),12h呈现进一步升高趋势,24h达峰值(0.62±0.06),并持续至48h.PDTC干预可显著降低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0.35±0.06 vs 0.62±0.06,P<0.01).PDTC组较SAP 24h组肠组织HMGB1 mRNA表达,血浆LPS和DAO显著下降(HMGB1 mRNA表达:0.35±0.06 vs 0.62±0.06,P<0.01:LPS:0.433±0.120 KEU/L vs 0.852±0.232 KEU/L,P<0.01:DAO:0.65±0.12 kU/L vs 1.36±0.22kU/L,P<0.01).结论: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上调;PDTC可以明显抑制SAP时肠组织内HMGB1表达.
-
抵抗素基因启动子-420C/G多态性与日本高知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抵抗素(resistin)基因启动子-420C/G多态性与日本高知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别检测77例NASH患者和107例正常者resistin基因启动子-420C/G多态性的变异.酶链免疫测定法测定NASH组患者空腹12h血清resistin水平等,同时采用HOMA公式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分泌指数HOMAIR和HOMA-β,并用糖负荷30min净增胰岛素/净增葡萄糖Δ130/ΔG30比值评价早期胰岛素分泌反应及应用CT扫描评估内脏及肝脏脂肪浸润面积.结果:在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之后,Resistin基因启动子-420C/G的多态性分析中发现,NASH患者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552 vs 0.407,P<0.01).NASH患者组中GG基因型携带者的resistin血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携带者(27.1±4.7μg/L vs 16.4±6.2μg/L,P<0.001),GG基因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更重(2.25±0.68 vs 1.61±0.65,P<0.02)且更易发生糖耐量异常(OR=3.80,95%可信区间:1.14-12.67,P<0.05).结论:Resistin基因启动子-420位点的G等位基因与NASH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相关性.
-
粪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用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价值.方法:UC患者82例,60例经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留取结肠镜检查1wk内的粪便样本10g,采用ELISA方法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对23例活动期3级患者实施随访,监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并观察疗效.结果:UC缓解期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603.2μg/g vs 8.2μg/g,6.6μg/g,P<0.01),活动期1级(103.5μg/g)、2级(582.9μg/g)和3级(1340.6μg/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UC内镜分级显著相关(r=0.89,P<0.01).UC活动期3级患者23例经治疗后至缓解期,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其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3.5μg/g vs 8.0μg/g,P<0.01).结论:粪便钙卫蛋白能较准确地诊断UC活动期和缓解期,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较好.
-
多层螺旋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20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并将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同时,术前检测该220例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72-4,CEA和AFP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SCT对胃癌T和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8.64%和74.09%,对胃癌远处转移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5.63%,99.47%和94.55%,对胃癌肝脏、腹膜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判断的敏感度及TNM分期和可切除性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3.33%,33.33%和78.57%,58.54%和91.36%.采用ROC分析评价时,血清CA125对胃癌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腹膜转移和TNM分期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血清CA19-9对胃癌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率较高,血清cA72-4对胃癌腹膜转移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当10μg/L和11μg/L分别作为血清CEA和AFP的临界值时,血清CEA水平与患者性别、胃癌大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远处转移、远处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但血清AFP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大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转移、TNM分期和可切除性均无关.结论:多层螺旋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72-4和CEA对胃癌术前评估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血清AFP对胃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有限.
-
胃癌组织中caspase 9的表达及其多态性变化
目的:探讨胃癌中caspase 9基因的表达及其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的分布.方法: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70例胃癌患者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caspase 9的表达情况.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结合测序,分析70例胃患者及100例正常人caspase 9基因rs1052576位点基因型.应用列联表法统计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51.4%(36/70)的胃癌组织caspase 9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caspase 9基因第5外显子的SNP位点rs1052576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9% vs 13.0%,P<0.05),AG基因型频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caspase 9基因在胃癌中低表达,rs1052576多态位点G等位基因和胃癌的发生相关,AG基因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放大内镜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放大内镜在消化道疾病尤其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并能指导活检,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创伤,有着普通内镜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放大内镜在胃部疾患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同时结合临床操作体会,总结放大内镜的操作要领.
-
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的超声内镜下治疗进展
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的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超声内镜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目前已成为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回顾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的超声内镜下治疗进展,希望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对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超声内镜下治疗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超声内镜下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和普及.
-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胆道疾病内镜治疗常见的途径有经口(peroral)、经皮(percutaneous)和腹腔镜(Lc)治疗三种,根据适应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肝内外胆管结石经口十二指肠镜及经皮胆管镜治疗的进展,具体操作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合并症的产生、预防和治疗.
-
胶囊内镜的临床使用价值
小肠是消化道长的器官,各种小肠疾病目前越来越被人们认识,而既往传统的各种检查方法敏感性和准确性都较低,很难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可靠、操作简便的内镜,他能对小肠进行全程实景观察,使小肠不再是内镜检查的盲区.
-
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问世于1980年,自美国的Dimagno首先报道了超声内镜用于检查动物的消化道试验以来,这种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1988年,日本Olympus公司开发出具有360度环行扫描可在7.5MHz及12MHz之间切换的GF2UM3超声胃镜以及7MHz的超声微探头以后,超声内镜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超声探头随内镜插入脏器腔内时更接近病变部位,缩短了超声波的传导途经并降低了声衰减,提高了图像分辨率,相应大大地提高了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近年来,超声内镜对于食管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超声内镜对于食管黏膜下病变的鉴别诊断和食管癌的深度、分期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其他食管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超声内镜在食管常见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加以综述.
-
介入性超声内镜技术的研究进展
随着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 graphy,EUS)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EUS在仪器性能和临床运用上已经发展成一项成熟的技术,其应用也已从初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介入治疗工具,并且在临床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EUS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EUS引导下注射技术已成为内镜医生诊治疾病的有力武器.随着超声内镜设备的不断改进,更多的EUS新技术将不断涌现.本文就目前的介入性超声内镜技术作一概述.
-
食管癌内镜治疗进展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是全球第九大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还很低,患者确诊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而晚期食管癌患者由于吞咽梗阻而不能正常进食,全身情况极差,有时根本不能耐受常规放、化疗,因而食管癌的内镜下治疗显得更重要.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早期或中晚期食管癌的患者均可通过镜下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