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后脐尿管囊肿反复感染1例临床处理
1资料某女,39岁.于2007年10月在外院行输卵管结扎术,术中情况不详,术后切口愈合良好.2008年6月开始腹壁切口处出现红肿包块,后自行破溃,并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不伴发热及其他不适,无腹胀、腹泻,无尿急、尿频、尿痛,无阴道不规则流血,遂在原手术医院行包块切除术,清创缝合,痊愈出院.后原切口处反复破溃及出现脓性分泌物,均经清创缝合后愈合.
-
神经纤维瘤病恶变伴异向分化1例
患者女性,19岁.因左颈部包块术后8年,复发7年伴疼痛收住院.8年前在当地医院曾行颈部包块切除术,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术后1年局部复发,未予治疗.近期包块呈进行性增大,并感觉轻微胀痛,按压包块时疼痛加剧.查体:左颈部枕下方有一肿块,皮肤表面见切口瘢痕,局部皮肤无红热,肿块大小约7cm×5cm×4cm,压痛明显,表面结节状,边界不清,质韧.
-
子宫内膜异位于右腹股沟1例
患者女性,29岁.因腹股沟包块来院就诊.查体:右腹股沟包块大小3 cm×1.5 cm,经穿刺抽出陈旧性血性液体0.1 ml,提示包块为囊肿,后行右腹股沟包块切除术.
-
多重癌1例
患者男性,80岁,僧人.因排便习惯改变伴便血1年,加重8个月入院.直肠指检发现肠腔呈环形狭窄,距肛门6~8 cm处可触及一肿物,质硬,有触痛.肠镜示直肠内有一半环状隆起肿物,表面高低不平,易出血,经活检病理诊断为直肠管状腺癌.腹部B超示膀胱右侧壁发现一面积为2.1 cm×1.7 cm的稍强回声区,向腔内突起.膀胱镜下见右侧壁与前壁交界、距输尿管开口上方2 cm处有一菜花样肿物,直径为3 cm,触之易出血,经活检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此外,在右侧乳晕区还发现一个约3 cm无痛包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及糜烂.遂行肛门钬激光直肠癌烧灼术,经尿道钬激光膀胱癌烧灼术,同日行右侧乳腺包块切除术.
-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腹壁寄生1例
患者,女,21岁,农民,秦皇岛市卢龙县人.2003年12月发现右腹部有一花生米大小的包块,皮肤色泽正常.2005年3月包块逐渐增大,并伴有瘙痒,3 cm×5 cm×6 cm大小,触及疼痛,常感觉能够移动,经当地镇医院诊断为脂肪瘤,行包块切除术,发现包块内有一乳白色带状虫体,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检验科鉴定.
-
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三例
例1女,18岁.因活动后心累2年,胸骨后疼痛1月余于2004年1月5日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9.05×109/L,中性粒细胞76.3%,淋巴细胞13.6%.乳酸脱氢酶(LDH):6.16 μmol*s-1/L.X线照片:前上纵隔明显增宽,双肺及心脏未见异常.CT检查示"前纵隔包块".B超检查发现左肾先天性缺如,右肾代偿性增大,大小为13.5 cm×4.5 cm.入院后行"前纵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分叶状,质硬,大小约10 cm×15 cm×6 cm,部分侵及右上肺及无名静脉,无名静脉壁明显增厚、变细.
-
1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整体护理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会阴新鲜切口受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污染并在此处种植和生长形成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处出现与月经周期吻合的周期性疾病,月经来潮疼痛开始,月经净后疼痛缓解,同时切口瘢痕深处可触及1子宫内膜异位包块,该病临床上罕见.我科于2000年12月10日收治1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并行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包块切除术.针对这一特殊病例,我们以整体护理理论为导向,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
乳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超声表现1例
患者女,54岁.2年前偶然发现右乳有一小包块,无明显疼痛不适.近数月来包块渐增大并伴有瘙痒、疼痛来诊.专科检查: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一30 mm×30 mm包块,质中,表面欠光滑,边界欠清,可移动,腋下淋巴结无肿大.乳腺彩超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腺体内见一24 mm×10 mm的实性包块,边界清,内呈弯曲管状低回声,未见钙化,后方回声无衰减.提示:右乳实性包块,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建议穿刺确诊(图1).穿刺病理提示:嗜酸性肉芽肿.随后在局麻下行右乳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乳外上象限一25 mm×25 mm囊性包块,包膜完整,表面光滑,切开包膜可见一条白色带状物,似寄生虫,屈曲成团,长约250 mm,宽约3~4 mm,头端膨大,并可见虫体蠕动.术后送病原微生物室鉴定,确诊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
B超诊断多发性脂肪肉瘤复发1例
患者,男,42岁,3年前行左臀部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脂肪肉瘤,术后两年复发,半年前又行盆腔脂肪肉瘤切除术.入院前3个月患者左下肢疼痛,并进行性肿胀,一月前患者大便失禁,小便难解,近日左下肢疼痛剧烈,面部浮肿,尿少,每日约400 ml.
-
右侧巨大腘窝囊肿一例
患者男,57岁,农民,因右下肢腘窝处逐渐增大肿块20年余入院.患者20年前发现右下肢腘窝处包块,局部无红肿疼痛,无活动障碍,未行治疗.后肿块逐渐增大,并伴右膝关节活动障碍.以右下肢肿块入院.体格检查:T 36.5 ℃,P 76次/min,BP 126/76 mm Hg,神志清,面色红润,心肺无异常.右腘窝处见一形状不规则巨大肿块,周径64 cm(图1~3).无触痛,表面光滑,呈囊性,边界清楚,活动度差.辅助检查:X线检查:右股骨下段后缘骨皮质稍变薄,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中下段软组织内见多个密度稍高软组织影.超声检查:右下肢深静脉通畅,见多个大小不等囊性包块.MRI检查:膝关节诸骨结构正常,见多个大小不等囊性包块.于2007年5月2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下肢包块切除术.以腘窝为中心做一"S"形切口,抽出部分囊液减压,囊液呈胶冻样伴有钙化颗粒,沿包块边缘分离,寻找并妥善保护坐骨神经防止损伤.
-
复发性骶尾部孤立神经纤维瘤恶变一例
患者男,51岁.因无痛性包块3个月,于2006年9月19日入院.查体发现包块位于骶尾部皮下,约1.5 cm×1.5 cm大小,与皮肤有密切关系.临床诊断:骶尾部皮脂腺囊肿.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病理报告:骶尾部神经纤维瘤.再因骶尾部皮肤硬红伴痒痛、快速生长6个月,于2010年12月15日人院.
-
大腿内侧血肿术前漏诊血友病一例
患者男,20岁,战士。因发现左大腿内侧包块2月余入院。2个月前因行军事训练后发现左大腿内侧出现一包块,略有疼痛。当时就诊于该部队卫生所,考虑“血肿”,建议休息。休息后包块无明显缩小,逐渐形成一质硬包块,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及淤斑,左大腿中上段内侧可见6 cm ×8 cm包块,局部皮肤正常,皮温不高,质硬,边界清楚,无明显压痛,未触及波动感。血常规正常,凝血四项APTT:59 s (正常值20~40 s),超声提示:左大腿中上段内侧肌层内可见一大小约7 cm ×8 cm混合性低回声区,考虑血肿?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后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发现大腿内侧肌层内有一7 cm ×8 cm包块,质软,连同包膜将包块完整切除后打开包块,见大量血凝块并部分液化,严格止血后逐层缝合伤口,并放置引流片,加压包扎。术后第3天大腿肿胀明显,局部张力高,伤口敷料渗血较多,考虑术后血肿,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局部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创面内大量血凝块,彻底清除血凝块后严格止血,用明胶海绵填塞创腔,严密缝合并放置引流管。术后引流管每日引流量约150 ml,敷料渗血仍较多。反复追问下患者透露在10年前有自发性胃出血难止病史,其舅舅及哥哥均存在出血难止病史,故临床上高度怀疑“血友病”。立即抽血送检凝血因子,同时不待结果回报即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Ⅷ因子制剂、冷沉淀并加强抗感染治疗。凝血因子回报FⅧ:15%(正常值77.3%~128.7%), vWF抗原、FⅨ及FⅪ均在正常范围。复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7 s,继续补充凝血因子,并定期监测Ⅷ因子使其水平控制在80%左右,经治疗后伤口引流量逐渐减少,创面渗血消失,伤口愈合良好后出院返回部队。出院诊断:血友病性左大腿内侧血肿。
-
肝脏浆膜下结核性脓肿一例
患者男,18 岁.发现右上腹包块1 d 入院.患者于1 d 前无意中发现右上腹包块,伴呃逆,余无特殊症状.外院腹部超声提示肝囊肿,今为进一步诊治来院,门诊以肝脏占位(肝囊肿)收入院.患者病后体力下降,余正常.既往史: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 年,上腹部包块切除术3 个月(术后未病检).
-
右小趾平滑肌瘤术后并发右足背内侧丹毒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足小趾包块4年,性质待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min,呼吸:22/min,血压:140/90mmHg。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右足小趾背侧跟部可见一约1×2cm大小包块,皮肤不红,无溃疡,轻度肿胀,局部有明显压痛,右小趾活动受限,血运可。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辅助检查。在局部麻醉下行“右小趾包块切除术”,手术顺利,包块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血管平滑肌瘤。术后吸氧,心电监护,行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治疗。右小趾伤口处未见渗血渗液,各趾血液循环良好,术后第3天查房患者诉右足背内侧烧灼样痛,局部可见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急查血液分析:白细胞为12.29×109/L ,中性粒细胞79.20%,淋巴细胞16%;诊断为右足背内侧丹毒,给予抗感染,活血消肿等治疗,右足背内侧湿敷50%硫酸镁及止痛消炎膏,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抬高,嘱严格卧床休息。坚持上述治疗,2周后查房观右足背内侧皮肤无肿痛,右小趾伤口无疼痛,右足各趾血运良好,伤口愈合好,拆线后遂予出院。
-
原发性附睾恶性肿瘤五例报告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收治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1 442例,有原发性附睾肿瘤10例,其中恶性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5例.年龄18~57岁,平均41岁.从有症状或发现包块至就诊时间5 d至1年,平均4.4个月.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包块长大不明显,无触痛,表面尚光滑;2例包块进行性增大,触痛,结节状,与睾丸界限不清,伴同侧精索增粗,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癌灶.肿瘤位于右侧4例,左侧1例.肿瘤大小1.0 cm×1.0 cm~3.0 cm×2.5 cm.3例因术中探查或冰冻病理检查高度怀疑恶性而行患侧精索高位切断的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术前诊断结核,行单纯附睾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后再次行患侧精索高位切断的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误诊为良性病变仅作单纯包块切除,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腺癌、梭形细胞型横纹肌肉瘤、混合性生殖细胞性肿瘤(主要由不成熟畸胎瘤与胚胎性癌组织组成)各1例.
-
腹膜后及腹腔多发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5岁,因腹部包块反复手术后复发12年并腹胀、恶心呕吐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于1996年4月在外院行腹腔包块切除术,此后于2001年7月、2003年8月、2004年6月、2005年1月、2006年4月多次因肿瘤复发在北京市多个医院行肿瘤切除术,2006年12月4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腹腔多发巨大脂肪肉瘤切除术,共切除腹膜后、肠系膜等部位40个大小不等的肿瘤,术后出现肠瘘,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
14次开胸手术治疗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两肺转移1例
病人 男,67岁.1988年2月行右前胸壁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即行局部放疗共60Gy,局部未再复发.1990年5月体检X线胸片示右上肺及左下肺各有一圆形块影,确诊为"DFSP肺转移".同年5月及7月分别行右上肺及左下肺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DFSP肺转移".此后约每半年两肺交替发生转移瘤,均在发现后及时手术切除.截止1997年7月共14次开胸手术(左右侧各7次).目前病人一般情况良好,自主呼吸平稳,头颅及胸、腹部CT扫描未见转移瘤,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
-
胸壁冬眠瘤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近3年发现右前下胸部有一稍微隆起包块,具体出现时间不详,局部无红肿、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患者自以为是肥胖所效而未重视,包块白发现以来大小无明显变化,未经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家族中无肿瘤及类似肿物史.检查:右前下胸壁约第7~10肋区稍降起,局部皮肤正常,皮下见一粗大静脉,局部皮下可触及一约7 cm×8 cm大小包块,边界清除,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波动,无触痛,基底稍可推动,无血管杂音,周围及右侧腋窝未扪及包块(图1)彩超提示皮下脂肪层肌层之间有一约75 mm ×80 mm × 17 mm 稍高回声包块,境界清,CDFI见少量血流束.诊断:脂肪瘤.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右前下胸壁皮下浅深筋膜层之间,有包膜包裹,体表侧包膜稍厚,基底部包膜薄并与深筋膜相连,肿物呈红棕色,分叶状,约8 cm×6 cm×2 cm大小,表面有较多细小血管,质软有弹性(图2),剖开后切面为暗红略带灰黄色实性物,分离肿物内侧时出血明显,并有喷射状出血,完整切除肿物后间断缝合切口,8d后拆除切口缝线,患者痊愈出院.
-
剖宫产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一例
患者41岁,因剖官产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术后1年余、发现腹壁包块3月余,于2008年7月14日人院.患者既往有2次剖宫产史,2007年2月曾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腹壁瘢痕内异症,于当地医院行子宫全切除术及腹壁包块切除术.入院前4月余再次发现下腹部切口处包块,时感胀痛,无明显规律,无压痛,腹痛可自行缓解.
-
t(15;17)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儿女,3岁.入院前3个月无明原因前额出现一黄豆大小的包块,突出表皮,表面青紫,质硬,无压痛.在当地医院行包块切除术,在我院病理科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侵犯入我院.体检:前额有一约2 cm长的瘢痕,双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肝右肋缘下3 cm,质中,脾左肋缘下1 cm,质中.双膝关节压痛.血常规:WBC 8.9×109/L,淋巴细胞0.73,幼稚细胞0.12,原始粒细胞0.04,中性分叶核细胞0.05,中性杆状核细胞0.01,成熟单核细胞0.03,中幼红细胞0.02,网织红细胞0.002;RBC 2.98×1012/L,Hb 89 g/L;PLT 82×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