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保护探头一指手套的制作与应用
患者进行手术时,监护仪是必不可少的仪器,每台监护仪都配有—探头,用于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探头的使用方法是打开夹于患者食指或中指,但如果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或不合作,探头极易与手指接触不良,导致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测不出,甚至探头脱离手指,触地损坏.为此,特制作一指手套用来保护探头,以便不影响监测,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
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
漂浮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自1970年由SWAN等发明后,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的两腔导管只能测压,后来发展到常用的四腔导管可通过热稀释法测定CO浓度,目前还有五腔导管,带起搏器电极的导管,能连续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或CO浓度的导管[1].
-
B超在卵泡发育监测中的价值
本文对62例不孕症的卵泡发育进行监测,并对其分析总结。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29岁。采用ALOKA SSD-1400型超声诊断仪,使用3.5MHz凸阵探头及5.0MHz经阴道探头。适度充盈膀胱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从月经第8天起开始监测,连续监测到月经第15~16天,监测3个周期以上,监测期间停药,并留资料进行分析。排卵征象分为3类[1]:A:卵泡外形消失或缩小,可同时伴有内壁塌陷;B:在缩小的卵泡腔内有细弱的光点回声,继而厚腔穴增大,并有较多的高回声;C:陶氏腔内有少量的无回声区。结 果 62例于监测排卵前常规检查子宫、附件均正常53例,子宫正常伴多囊卵巢5例,卵巢正常伴双角子宫3例,卵巢正常伴纵隔子宫1例。子宫、附件全正常53例中,子宫内膜增殖早期,双侧卵巢均可见生长的卵泡,卵泡直径3~4mm。到了子宫内膜增殖中期,卵泡逐渐长大,45例见一侧卵巢生长卵泡,大多3~4个,并有一个优势卵泡,其中40例对侧卵巢也可见到生长卵泡,但无优势卵泡,到了子宫内膜增殖中晚期,这40例卵泡不再长大,一般停留在17mm以下。排卵期时,45例中的40例见(A+B)征象,40例中21例见(C)征象,余5例卵泡继续生长,直径大于27mm以上,无排卵征象。53例中的另8例双侧卵泡生长到12~16mm不再长大,也无优势卵泡,无排卵。子宫正常伴多囊卵巢5例中,早中期双侧可见生长卵泡,待卵泡生长到16~20mm不再长大,数量多在6~7个,无排卵征象。卵巢正常伴双角子宫3例及卵巢正常伴纵隔子宫1例,早中期卵泡逐渐长大,一侧可见优势卵泡,排卵时均可见(A+B+C)征象。
-
血型不合幼儿亲体肝移植清除血型抗体的血液净化治疗
在紧急情况下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血型不合肝移植已成为挽救生命的一种方法.但受体内作为天然抗体的A/B凝集素,可引发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导致移植物失功.所以,在围手术期进行针对性血液净化以降低IgM和IgG滴度是移植物成功的关键.中国武警总医院于2012年11月开展血型不合幼儿亲体肝移植1例,对血型抗体滴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并实施了针对性血液净化,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1例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的护理
心源性猝死是现代医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Mirowski早设计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体内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连续监测心律及心率的仪器,以锂电池为电源,可以在10~20秒内感知和识别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复律、除颤、起搏的方法,纠正各类心律失常,在这段时间除颤成功率几乎为100%.这种装置可以对自发性室颤做出有效的反映,感知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1]我院于2000年7月17日对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安装了ICD,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
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
不孕症治疗中超声监测卵泡及子宫内膜的价值
排卯障碍是导致不孕症的原因之一.我院应用超声检查对110例不孕患者进行卵泡发育情况连续监测,探讨超声监测卵泡生长及子宫内膜状况在不孕症治疗中的价值.
-
血压波动性的研究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对血压的波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BPV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1987年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意大利学者Mancia的实验室报告了BPV与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伤有关.这项报告所显示的BPV的临床意义,促使更多的学者对BPV研究感兴趣[1-2].
-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动力学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观察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例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载量进行连续监测,同时测定每一时相点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结果:不管是间隔1 d、1 wk还是1 mon,3例慢性HBV感染者体内HBV DNA水平均存在自发波动,且与血清ALT和总胆红素变化相关性不确定.结论:3例慢性感染者体内HBV载量的自然波动表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我们提出一种宿主对病毒负反馈控制的PID模式,以期对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体内生态演化作出评价和预测.
-
解读新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静坐多活动少易患病
记住以下这些数字,会离糖尿病远一些"90,85,45,4……记住这些数字,可以帮助你远离糖尿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版本已正式与全国人民见面.已患糖尿病,要记住这些数血糖要咋测?2~4:使用口服降糖药者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3天,每天需要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的7个时间点的血糖.
-
糖尿病患者怎样进行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有助于提高血糖控制的达标率并改善临床结局.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目前临床上有多种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测定.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手段.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
依诺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前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仍常规应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但UFH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高等缺点, 同时由于其抗凝效果的不可预见性在PCI术中需要连续监测凝血时间(ACT).
-
射频消融治疗所致心肌损伤的药物干预初步探讨
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在使病变部位心肌脱水、凝固、坏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心肌组织造成损伤.本研究利用心肌肌钙蛋白T(cTnT)进行RFCA治疗前后的连续监测,并作防治研究,旨在判断RFCA造成心肌损伤的程度,初步探讨减少心肌损伤的方法.
-
入院时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不能反映心肌梗死面积
曾有报道指出,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患者,连续监测其发作后24 h内每隔6 h的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浓度及峰值,可以很好预测患者梗死面积和远期预后。无论是峰浓度还是固定时间点的hsTnT浓度都与发作后48 h内总肌酸激酶(CK)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
诱导痰在研究气道炎症中的应用
支气管哮喘(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气道炎症,治疗的目标在于抑制炎症。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亦应以气道炎症的改变为准。经支气管镜检获取的下气道组织,可直观的了解气道炎症的状态,但因有创及操作复杂而难以普及。目前通常仍仅以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变作为间接指标。由于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症状得以改善,但气道炎症并未完全消除,且可能影响肺功能的检测值,甚至掩盖临床症状。有报道认为,如以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情况为治疗导向,症状及肺功能虽已改善,但气道活检显示,其炎症仍持续存在。 近年来,相对无创但又能直接反映气道炎症的检测技术已引起关注。诱导痰不仅能客观地反映气道炎症状态,且与气道活检的结果基本相符,能早期、敏感地发现病情变化,客观评估抗炎平喘药物的疗效,适于连续监测及动态观察,并可藉此深入研究气道炎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干预。
-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专家共识》解读
血糖监测是评估糖代谢紊乱及治疗效果的必要手段.由于人体血糖呈连续性变化的特点,常规的点时血糖无法全面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变化,因此实现血糖的连续监测一直是广大临床工作者的梦想.早在1967年Updike和Hicks首次使用动物模型进行了连续血糖监测的尝试[1].其后,动态血糖监测(CGM)技术日益成熟,并完成由试验监测手段到临床监测工具的成功转型,1999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首台回顾性CGM系统在美国上市使用.
-
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
一、血压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血压不是恒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对血压的波动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1969年,英国人Bevan等首次运用动脉内插管技术对人的血压进行了连续监测.从此,人们对血压的自发性波动有所了解.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了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简称BPV)的概念.BPV的高低反映血压波动的程度.
-
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诊断标准探讨
我们通过严密的观测,对法乐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心脏指数,以建立TOF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LCO)的定性定量诊断标准.报告如下: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同条件下,我们在活体犬心脏模型的冠脉内直接注入不同类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含巯基组与不含巯基组),并使用球囊导管插入胸主动脉维持正常后负荷,连续监测血液动力学及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进而探讨ACEI对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肺手术后早期换气功能的变化
1995~1996年我们对73例肺癌病人全麻手术后肺换气功能进行连续监测,观察肺手术后早期换气功能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