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自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我们采用针前端带孔的胥氏克氏针张力带钢丝[1]治疗髌骨骨折11例,效果良好,因与针尾带孔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法[2]有所不同,我们称之为改良的带孔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现报告如下.
-
颈椎前路内固定失败翻修一例报告
我科于2011年5月收治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钢板松动行翻修手术病例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术后8个月,发现内固定松动40余天"于2011年5月入院.患者2010年8月因头颈部外伤导致C5、C6椎体骨折并四肢瘫痪,在外院行C5、C6椎体切除钛笼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电刀的使用及缝合技术等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关[1~3].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
-
关节镜监视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
-
全国第二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全国第二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于2000年4月21~25日在西安市召开。这是继1987年全国第一次口腔颌面创伤专题研讨会后总结我国近13年来口腔颌面创伤临床救治经验和创伤基础研究成果的又一次盛会。本此会议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召开,既是对这一重要的专业领域的一次全面总结,又是继往开来,为我国口腔颌面创伤工作者指引方向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邱蔚六教授,副主任委员刘宝林教授,全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周树夏、章魁华、东耀峻教授出席了会议,并给予大会具体指导。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02篇,稿件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大多数来自颌面创伤救治的基层首诊单位。有8位专家作了大会专题报告,精选的100篇论文以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技术、面中部骨折和下颌骨骨折的诊治处理、颌面创伤基础研究等5个单元展开交流,体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和重点。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术气氛十分浓厚。与上一次会议相比,内容涉及广泛,水平显著提高。
-
关于"Rigid internal fixation"译法和应用的说明
关于"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一词,国内有"坚强内固定"、"坚固内固定"、"坚硬内固定"等不同译法,在学术交流中颇感不便.国内一些学术杂志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明确的反映[1,2],似乎主张使用"坚固内固定".为此,我再次陈述自己的意见.
-
关于"Rigid internal fixation"中文译名的商讨
目前国内医学文献中出现了有关"Rigid internalfixation"英文字汇的多种中文译名,如"坚固内固定"、"坚强内固定"、"坚硬内固定"等[1,2].这并不奇怪,因为它是一个新词汇.即使是在一些大部头的英汉词典里,目前也难找到这个词汇.但是对任何一个新的外来词汇的翻译还是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首先希望它的中文译名能准确反映原外来词汇的含义,其次,这个中文译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有其确切的中文含义.
-
Objective. An internal fixation apparatus— — 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DRFS) was designed to satisfy the clinical needs for spondylolisthesis. Methods. Since 1996, 53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DRFS. Among them, 35 had spondylolisthesis, 12 had lumbar canal stenosis accompanied with instability, 2 had vertebral tumors and 4 suffered from spinal fracture. The average age was 53.6 years old (ranged 24~ 72yrs). The mean time for follow-up was 30.6 months (16 ~ 44 months). Results. The slip rate was 0.15± 0.10 before operation, and decreased to 0.09± 0.07 after operation. Entire slip reposition was achieved in 19 cases (54.3% ). The change in height of the intervertebral space within the fixation segments was 0.7± 0.17. Conclusion. DRFS achieved better results for spondylolisthesis less II degree and no other adverse effects were found. Compared with other foreign and domestic techniques, it had advantages in less implants, less operation gears required and ease to utilize in operation. It was proved to be an ideal internal fixation apparatus.
-
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对施行内固定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新鲜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随访,总结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材料及方法:我们对1997年6月-2004年10月间施行内固定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5岁以上)进行随访,获得随访58例,其中A组24例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B组3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其手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平均随访时间3.8年。结果:34例全髋关节置换(T H A)患者术后优良率91.2%(22例);24例内固定(I F)患者术后优良率62.5%;A组严重并发症中有7例为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2例。结论: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能够有效降低较高的骨折不愈合率,多枚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
后踝骨折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矫形手术。Haraguchi等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外斜型;Ⅱ型,内侧延伸型;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Mangnus等认为可将后踝骨折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后外型和后内型。Bartonícek等在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因素,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Ⅰ型,切迹外骨折;Ⅱ型,后外侧骨折;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后踝骨折的形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分型方法能够充分体现骨折的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骨折块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后踝骨折是否需行内固定术的重要因素,患者伤后应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踝关节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等情况,同时通过CT及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等进行详细地术前评估和计划,确定适宜的手术入路,如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与后内侧联合入路,并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选择螺钉或钢板内固定,以达到后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
侧前方入路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骨样变脊膜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45岁,因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10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10年余,近1个月劳累后加重,呈钝痛,双下肢麻木、无力,以右下肢麻木明显,无发热、咳嗽症状,大便干结,小便基本正常,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颅神经和双上肢检查未见异常,胸椎活动受限,T5~7棘突叩痛,剑突平面以下痛、温、触觉减退,右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趾背伸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双侧腱反射减退,肌张力减低,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可疑.
-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颌骨外科中的应用
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RIF)是通过运用各种钢板、钛板或夹板、螺钉进行骨间内固定的一种治疗方法,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过去的20多年中,特别是近10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颌骨外科治疗中.这项技术系统中包括加压固定技术、螺钉固定技术、小型接骨板固定技术、微型接骨板固定技术和重建接骨板固定技术,除应用于骨折固定外,还扩展到正颌外科和肿瘤术后骨缺损重建外科等领域.
-
注射针头经皮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应用
指骨骨折临床上较多见,传统采用克氏针固定,近年用微型钢板、螺丝钉固定器械,但由于医疗、经济条件的限制,使用克氏针具有其优点,而采用注射针头作为内固定物,却也能有效控制骨折复位固定,其优点明显.笔者对52例指骨骨折患者采用注射针头经皮内固定治疗,手术简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后应力遮挡效应的研究进展
坚强内固定(rigid internal fixation, RIF)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颌骨骨折内固定新技术.它改变了以往颌间固定和单颌固定的传统固定模式,其治疗机制较以往任何方法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是实现骨折直接愈合的直接手段[1].但是随之而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RIF中广泛使用的坚硬金属接骨板阻挡不良外力的同时也遮挡住了部分对骨折愈合部位骨质改建有利的正常应力作用.这会使接骨板下骨组织愈合的同时导致局部骨质疏松,在骨折实现一期愈合并取出接骨板后易发生再骨折[2,3].这一现象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手术损伤和接骨板固定时骨外膜微血管遭到破坏后,骨内血循环障碍所致[4].
-
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钛板系列过敏1例的观察与护理
颌骨是人体颌面部较突出的部分,外伤后骨折情况时有发生.下颌骨占据面下1/3及两侧面中1/3的一部分,位置突出,更易遭受损伤而导致骨折.治疗方法以手术切开复位钛板坚强内固定为主.钛板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术后可长期留存在体内,固定后一般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是目前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中常使用的接骨材料,对钛板过敏者罕见.2009年我科收治1例下颌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后1年对钛板系列过敏的病人,经手术取出钛板系列后,过敏症状缓解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
针尾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康复护理
髌骨骨折占全部骨骼损伤的1%,患肢膝关节不能主动伸直活动,表现为伸膝装置中断及支持带撕裂的体征,需手术治疗[1].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病人的手术配合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由于其稳定可靠的力学特点,在下胸椎及腰椎骨折、肿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中上胸椎椎弓根直径小,与之相邻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组织脏器多,给椎弓根螺钉置入增加了难度和风险,在中上胸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报道很少.我院骨科自2001年3月-2004年5月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2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钢板内固定治疗胸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
胸腰段椎体是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是压力承上启下的交接处,当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恢复其脊柱正常生理弧度和序列尤为重要.我院于1998年10月-2002年12月,对21例急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人,行后路椎管减压,骨折复位,steffee钢板内固定手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护理
脊柱结核在全身关节结核中发生率高,具有较高致残率,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清除结核病灶附加植骨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尝试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恢复脊柱稳定性,以期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我院2003年4月-2007年8月共收治12例胸腰椎结核病人,采取此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小切口跖骨颈截骨免内固定治疗拇外翻的护理
拇趾外翻是成年女性常见足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被推荐用于拇外翻治疗的手术有130多种,但无一是结论性的观点,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作为通用方法使用.我院2005年1月-2010年7月,采用小切口、跖骨颈梯形截骨致嵌插骨折、辅以软性外固定治疗拇外翻106例(182足),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