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左腹股沟区Amyand疝嵌顿并乙结肠滑疝一例

    作者:潘智裕;丁军彬

    患者男,83岁,因发现左腹股沟区不可复性肿块伴停止排气排便3d急诊入院。既往有左侧腹股沟疝病史多年,长期阴囊肿大;有前列腺癌病史,曾行去势治疗;长期便秘,久居养老院。入院当天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加剧等症状。查体:神清,精神萎靡,腹稍膨隆,左侧腹股沟区见一约20 cm ×15 cm梨形突起肿物,肿物进入阴囊。质韧,囊实性感,压痛明显,活动度差,不能还纳,左侧睾丸触摸不清。腹肌紧张,中下腹及左下腹压痛明显,伴反跳痛,肠鸣音未闻及,腹部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WBC:4.16×109/L,N:74.2%;CT示:左侧腹股沟嵌顿疝,左侧腹腔广泛渗出(图1)。诊断:(1)急性腹膜炎;(2)左腹股沟嵌顿疝。急诊于全身麻醉下行左腹股沟探查手术。打开疝囊,有大量脓性渗出混合粪渣,发现疝内容物为回盲部,包含阑尾,回盲部肠段水肿明显,阑尾充血水肿,距回盲瓣2 cm处末端回肠缺血坏死,并可见约2 cm穿孔灶,疝囊壁大量脓胎附着,乙状结肠形成疝囊后壁一部分,无明显缺血坏死。进一步取腹部正中切口进腹,探查见腹腔内少量脓性渗出混合粪渣,回盲部较游离,末端回肠轻度扩张。切除回盲部(包括穿孔处回肠及部分盲肠),末端回肠经右下腹托出造口,盆腔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关腹。游离疝囊,切除部分污染严重疝囊后2-0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关闭疝囊,回纳疝囊后,2-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修补腹横筋膜缺损,左侧腹股沟区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后常规关闭左侧腹股沟切口。术中诊断:(1)急性腹膜炎,末端回肠穿孔;(2)左腹股沟疝嵌顿( Amyand疝合并滑疝)。术后病理:回盲部肠段局部肠黏膜脱落,粘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局部肌层断裂,浆膜面见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符合肠穿孔改变。阑尾充血水肿。术后积极抗感染、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左侧腹股沟区切口感染,经积极清创换药治疗后好转出院。

  • 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胸骨骨髓炎一例

    作者:周业平;王浩;荣艳华

    胸部正中切口开胸术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发生率为0.4%~8%,冠脉搭桥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9%~8.5%[1-2].胸骨骨髓炎会使临床治疗变得复杂,严重的感染甚至会造成心肺功能恶化,大大增加死亡风险.根据不同的病情,以往的伤口局部治疗手段包括清创、去除感染坏死的死骨及去除钢丝等异物、皮瓣移植等方法[3].其中,皮瓣移植多选择邻近的胸大肌皮瓣或腹直肌肌瓣,大网膜轴型皮瓣也多有应用,手术选取该类皮瓣因其本身带有丰富的血运,但是,使用该类皮瓣造成的损伤范围也比较大.从2011年起,笔者单位应用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胸骨中下段的感染创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典型病例一例如下.

  • 先天性精囊囊肿伴同侧肾缺如、输尿管异位开口于精囊二例

    作者:柳宏林;肖智彬;刘红军;徐贻良

    患者1 17岁,因“尿频、尿急伴下腹胀痛8个月余”于1999年8月12日入院.外院B超、CT检查提示“右独肾,左输尿管囊肿”.入院后复查B超提示右独肾,左输尿管囊肿(3.5 cm×1.6 cm).膀胱镜检查:右输尿管开口正常,未见左输尿管开口,膀胱三角区左侧有4.0cm×2.0 cm隆起,黏膜光滑,考虑为膀胱底部肿物向膀胱内突出.输精管造影检查:左精囊囊肿,左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左精囊,输尿管近端至第五腰椎水平,呈盲端.术前诊断:左精囊囊肿,左肾缺如,左输尿管异位开口于左精囊.手术取脐下正中切口,沿输精管进入精囊方向找到输尿管,沿输尿管向上分离约15 cm,呈一盲管,完整切除.再经膀胱路径,横断膀胱颈部,保护好双输尿管口,抬高膀胱颈部后壁,分离、显露左侧精囊囊肿并切除.术后病理检查:精囊囊肿及输尿管畸形.术后患者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囊肿复发.

  • 肾切除术后肾动脉下腔静脉瘘一例

    作者:张鸿坤;李鸣

    患者女,72岁,主诉呼吸困难伴乏力入院.36年前曾因肾结石在外院行右肾切除.27年前因反复出现急性呼吸困难被诊断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后病人因不明原因的心力衰竭先后7次住院.体检:血压:130/75 mm Hg,双肺湿罗音,双下肢胫前水肿,右上腹可扪及一质软肿块,无压痛.CT:下腔静脉明显扩张,宽处为8 cm.主动脉造影:右肾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右肾动脉下腔静脉瘘(图1,2).取正中切口剖腹探查,打开右侧腹膜,显露下腔静脉,见下腔静脉明显扩张,且可扪及明显的震颤音.再分出右肾动脉,由近端向远处分离,暴露出假性动脉瘤.但假性动脉瘤与下腔静脉和周围组织粘连紧密,难以切除.遂在近端结扎右肾动脉后离断,同时结扎右肾静脉,假性动脉瘤旷置.结扎后下腔静脉张力明显下降,震颤消失.术后心力衰竭明显好转,10 d后出院.

  • 逐步吻合式全弓置换术治疗伴有远端延伸的主动脉弓部瘤

    作者:汪黎明;陈鑫;获野均

    对于主动脉弓部到远弓部的主动脉瘤,特别是伴有远端延伸时,应采用胸部正中切口还是胸后外侧切口,各学者意见尚不一致[1-7].

  • 对微创胸外科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作者:何建行

    胸外科先驱们在探索如何诊治胸部疾病的过程中,创造了后外侧标准切口、正中切口和横断胸骨的赫氏切口.这三种切口几乎满足了所有胸外科手术的需要.考虑到当时医疗条件及科技水平有限,虽然切口创伤较大,但这三种切口的相继应用提高了人们对人体解剖和疾病形成的认识,并且经过70余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胸部疾病治疗方法.

  • 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及肺囊肿的同期外科治疗

    作者:刘大仲;刘轶男;张凯;蒋树林;崔键

    我院于1997年6月至2005年3月间收治13例漏斗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或肺囊肿患者,均采用正中切口同期行带蒂胸骨反转术及先心病矫治术、肺囊肿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体外循环下中纵隔副神经节瘤切除1例

    作者:廖舒坦

    患者女,47岁。2年前体检时发现纵隔肿物,胸部CT如图1所示。因无任何症状,故未进行任何治疗。2007年7月胸部CT复查结果见图2。查体无阳性体征,查血、尿、大便常规,血生化,出凝血常规等均无异常。2008年3月行手术。手术取平卧位正中切口,常规开胸,见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明显扩张,肿物位于上腔静脉、无名静脉及升主动脉后方,左房被推向下,肿物向上至无名静脉下方并延伸至右胸腔,向下紧贴左房及肺静脉。肿物呈实质感,包膜完整,血运丰富,与周围组织粘连,术中可能出现大出血,因此在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右上肺静脉插管,转流,在体外循环非停跳下将肿物完整切除,肿物切除后创面弥漫渗血,用无创血管缝线加垫片连续缝合和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术中收集术野出血体内回输。术后病理报告中纵隔副神经节瘤。

  •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双下腔静脉右下肺静脉异位连接1例

    作者:陶忠;李勇;王晨;张正君

    病儿女,10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查体:血压104/6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略扩大,第2、3肋间闻及2/VI级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尖圆钝、上翘,肺动脉段平直。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房缺)2.2?cm,肺动脉压40 mm Hg。 1999年4月手术。复合麻醉下经胸部正中切口进胸,探查见右心房、室增大,主肺动脉根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左、右2支下腔静脉汇入右房,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下腔静脉插管置入左下腔,右下腔静脉套带直接阻断。切开右房,见下腔型房缺,直径 2.3 cm。用4-0双头针带垫无损伤线先在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的共有壁上缝合3针于补片上,并连续缝合修补房缺,同时将右下腔静脉与右下肺静脉隔开,使右下腔静脉汇入右房,右下肺静脉汇入左房,左下腔静脉已汇入右房,无需处理。术毕心脏自动复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术后超声检查示房间隔缺损修补完好,右下肺静脉血流汇入左房,左、右下腔静脉血流汇入右房。病儿住院20 d后痊愈出院。 讨论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双下腔静脉、右下肺静脉与右下腔静脉异位连接是一种复杂畸形,临床上罕见。我们采用的矫治方法从手术效果看是合理的,操作也较为方便。

  • 纵隔小细胞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1例

    作者:李震;王道喜;汪忠镐;陈秀;李耀奇;侯高峰

    我们成功治疗1例纵隔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结合文献资料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47岁男病人,头颈部及双上肢肿胀伴胸闷1月余.查体见面颈部肿胀,结膜充血,双侧颈静脉怒张.胸部CT示纵隔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图1).2007年5月经胸部正中切口探查,见肿瘤位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处及上腔静脉后方,与右上肺动脉、奇静脉及心包粘连,突入升主动脉与气管之间,包绕上腔静脉左后壁约2/3周(图2).

  • 16例硅橡胶替代心包致重症缩窄性心包炎的瓣膜再置换

    作者:马延平;王春祥;刘鲁祁;王明华

    心脏手术采用正中切口后引起的胸骨心脏粘连,在心脏需再次手术时(如再次瓣膜置换等)易造成大出血及损伤冠状动脉,死亡率明显大于首次手术者.1989年3月至1994年6月,我们采用医用硅橡胶片(山东济南医用硅橡胶厂)代替部分心包置入16例首次生物瓣膜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胸骨背侧切口与心脏之间,以期防止粘连.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经右胸外侧小切口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90例

    作者:王明海;曹素文;徐振海;陆志楷;冯志英;林薇

    1997年3月至1999年7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右胸外侧小切口行小儿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9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全组90例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9个月~18岁,73例小于7岁,占81.4%。体重8~56 kg,平均(19.00±0.95) kg。术前均经查体、心脏X线摄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心胸比率0.46~0.71。全组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62例,其中干下型2例,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右室双腔心(DCRV)各1例;法洛四联症(TOF)5例,其中合并LSVC 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右室双出口(DORV)及Ebstein畸形各1例。  手术方法 全组病儿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右侧肢体抬高60°~80°,腋下弧形切口,前至腋前线与第6肋骨交点,后至腋中线与第3肋骨交点,于第5或4肋骨上缘切开骨膜进入胸腔,膈神经前2 cm纵行切开心包并悬吊。肝素化后,建立CPB,上腔静脉为直角插管,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4℃高钾停跳液,冰屑保护心肌。ASD直接缝合12例,涤纶布补片9例;VSD直接缝合40例,涤纶布补片22例,其中肺动脉瓣下型VSD 2例均经肺动脉横切口修补。矫治TOF时,经右室切口,采用涤纶布补片修补VSD,自体心包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RVOT),其中3例跨环补片。DCRV、DORV也经RVOT切口处理,经右房切口矫治Ebstein畸形。合并LSVC者,术中游离阻断,阻断时间如长于30 min,需间断开放。合并PDA者,循环阻断后,经肺动脉纵切口直视下闭合。全组CPB 31~119 min,主动脉阻断10~114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4~20 h。胸腔、心包引流量80~730 ml,平均(225.00±28.48) ml。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肺不张4例,胸壁小血肿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随访2~25个月,1例Ebstein病儿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律失常,余均恢复良好,无残余分流或残余梗阻。  讨论 我们通过右外侧剖胸小切口手术,成功矫治了90例先天性心脏畸形病儿。我们认为,此切口主要有以下优点:(1)切口隐蔽,且远离乳腺组织,不影病儿发育。(2)切口沿肋骨上缘切开骨膜进胸,不切断肋间肌肉组织,出血少。本组术后胸腔及心包引流量平均(225.00±28.48) ml,明显少于同期90例正中切口手术病儿(316.00±33.77) ml,P<0.05。(3)创伤小。因腋下肌肉组织少,术中仅切断部分前锯肌,不破坏胸廓的连续性,避免了正中切口导致术后鸡胸、胸骨裂开等并发症的可能。  由于升主动脉位置较高,显露稍差,所以主动脉插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1〕。我们体会,应注意:(1)正确选择切口。一般经第4肋间进胸,但遇有年龄大于15岁者、肋骨走行下垂者应采用第3肋间手术径路。(2)牵开右心耳。右侧剖胸切口,右心耳遮盖升主动脉,用一丝线向右下方牵拉右心耳,则主动脉能得到满意显露,为主动脉顺利插管创造条件。(3)血管钳引导动脉插管。因胸腔较深,手持动脉插管操作不便,血管钳引导动脉插管,则术野清晰,插管准确。  小儿与成人相比,具有胸壁薄、胸腔相对较小、肋骨弹性好的特点,所以侧切口也能有良好术野显露,能较安全地完成一些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手术。即使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如TOF根治术,也可经此切口矫治,但术者应有熟练的胸骨正中切口矫治手术的基础。因为心脏复跳后,RVOT隐蔽,一旦漏血,止血非常困难。另外,阻断循环后,心肌变软,将心脏轻轻向右后旋转,即可得到良好显露,所以,心内畸形合并PDA、LSVC等也不是侧切口绝对禁忌证。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干下型VSD因显露差、修补困难不宜采用侧切口。当然,如心脏畸形比TOF更复杂、胸膜肥厚严重粘连或术前诊断不明确者,仍应采用正中切口〔2〕。

  •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60例

    作者:王文生;李树森;王占明;陈晓慨

    1998年12月至 1999 年12月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施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6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病人,男28例,女32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4.8±1.2)岁。体重9~32 kg,平均(15.3±4.4)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8例,房间隔缺损(ASD)2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VSD+RVOTS)4例,法洛四联症 (TOF)4例。病儿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三位像及心电图明确诊断。  手术应用静脉和吸入复合麻醉,取下1/2~2/3胸部正中切口,依据病儿体重及身高,切口在4~8 cm,切除剑突,纵劈下段胸骨至胸骨角水平,8岁以上病儿从胸骨角下方用胸骨锯横断右半胸骨,用撑开器撑开胸骨,心包切开、心脏显露及心内操作同常规正中切口。此切口心底部显露稍差,主动脉插管和阻断时应特别注意,需将升主动脉向足侧牵引,以提高显露效果。我们用带芯直插管(美敦力公司)行主动脉插管,效果满意。本组24例单纯ASD者中,直接缝合关闭缺损20例,其中16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涤纶片修补4例。28例VSD者均经右心房三尖瓣口修补缺损,直接缝合23例,其中20例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修补;涤纶片修补 5例。VSD加RVOTS和TOF病儿均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片修补VSD,切除肥厚的隔束、壁束,自体心包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2例TOF因需跨环补片,故延长切口为常规切口完成手术。  结果 全组均于体外循环后4~12 h拔除气管插管,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发生。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手术切口在能满足心内操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短长度;尽可能不破坏胸廓原有支架结构,以减轻手术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尽可能缩短心肌缺血时间等。许多学者〔2〕采用右外侧剖胸法完成了一些心脏手术〔1〕。但右侧剖胸法手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主动脉插管更需要一些特殊的器械,而且经该切口处理右室流出道非常困难,对术前诊断及心外科医师处理术中意外的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右侧剖胸可引起右侧胸膜的广泛粘连,影响术后的呼吸功能。我们采用胸骨下段切口,切口小、胸骨后创面小、术后失血少、皮肤切口愈合美观;保存了胸锁关节以及胸骨上段完整,胸骨稳定性好、减轻了术后切口疼痛,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并降低术后鸡胸的发生率;术野浅、显露好,手术操作易于掌握,不延长手术时间。而且一旦术中遇到特殊情况,可随时延长切口成为常规正中切口,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本组多采用不阻断主动脉并行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由于不中断冠状动脉血流,保持心肌氧和能量的供应,避免了心脏停跳后造成的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为心肌保护开拓了新的途径〔2〕。本组中16例房间隔缺损、20例室间隔缺损均在常温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修补术,未发生空气栓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由于不需要复温及降温,简化了手术程序,大大缩短了非生理状态下的体外循环时间,效果十分满意。

  • 应用正中切口经纵隔治疗主支气管胸膜瘘

    作者:王柏春;王胜发;李野;王巨

    正中开胸经纵隔治疗全肺切除术后主支气管胸膜瘘是一种新兴术式.自1999年6月至2002年1月,我们采用该项术式治疗4例主支气管胸膜瘘病人,现报道如下.

  • 食管癌腔镜手术60例

    作者:李勇;张月峰;温士旺;徐延昭;李振华;田子强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国内、外都已开展了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现总结报道我们开展60例食管癌腔镜手术的体会.资料和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5~76岁,平均60.5岁.包括食管上段癌21例,中段癌26例,下段癌13例.33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胸腔镜游离食管,腹腔镜游离胃,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患者取左侧卧位,游离食管,清扫食管旁、隆凸下及右、左侧喉返神经淋巴结.向上游离至胸膜顶,向下游离至膈裂孔.患者改平卧位,两组同时从颈部游离食管、腹腔镜下游离胃.颈部食管游离完成后掏出食管切断,腹腔游离胃部后将食管拉出,腹部正中切口约5 cm,胃部用闭合器做成管状胃,腹腔镜下将管状胃送入胸腔,关腹.将管状胃拉出颈部,与食管行端侧吻合.

  • 颅内巨大脑包虫囊肿摘除游离大网膜移植填充一例

    作者:雷恩忠;杨爱德;陈保光;丘奕军;冯毅;陈状;刘华

    患者 男性,6岁,蒙古族。因头痛头晕1月,伴恶心呕吐,右侧肢体无力10天入院。病程中无发热、盗汗、癫痫发作。查:发育营养欠佳,精神萎糜。视乳头水肿,颈抵抗(+),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Ⅳ-级,Babinski征(+)。CT平扫:左侧额顶部脑内可见类圆形8.6cm×8.0cm×6.3cm囊性占位病变。Casonis试验阳性。诊断:左额顶部脑包虫囊肿。于1998年11月9日全麻下脑包虫囊肿摘除。左侧额顶部开10cm×8.5cm骨窗。见脑组织膨出骨窗缘3cm,脑回变平,脑沟变浅消失。在顶后部无血管区切开皮层,皮层下2cm见粉皮状透明膜囊肿,用漂浮法完整摘除囊肿,残腔形成袋状,运动区脑皮层塌陷、皱折。取上腹部正中切口,以大网膜左动脉血管为蒂,游离切取胃、结肠及左右两侧网膜血管之间的整块大网膜。与左侧颞浅动静脉端-端吻合,大网膜重叠填充残腔,大脑皮层塌陷皱折消失。术后脱水、神经营养药综合治疗。2周后脑血管造影:大脑前、中动脉显影佳,CT复查:左额顶叶4.8cm×2.9cm低密度区,轻度水肿。病理报告:包虫囊肿囊内见包虫头节。诊断:脑包虫病。半年随访,神志精神正常,肢体瘫痪恢复,无锥体束征。

  • 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杜尚贤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闭合性复杂胫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单切口组、双切口组、正中切口组,各20例.分别采用膝前外侧单切口钢板法、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 单切口组手出血量低于双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单切口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双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单切口组的骨折再塌陷发生率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率分别高于双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切口组和正中切口组的Merchant评分及优良率分别高于单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前外侧单切口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时的出血量少,但骨折再塌陷和内固定失效率较高;膝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法和膝前正中直切口双钢板法有利于关节面复位且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显著.

  • 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80例临床分析

    作者:孔建国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在体外循环下正中切口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正中切口下处理8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 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4例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各种心内畸形常合并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意叉重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提高CPB技术,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 经骶尾、腹腔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作者:胡祥;沈忠义;张世绵;吴功侃

    我科自1995-1998年,共行经骶尾、腹腔直肠癌切除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5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3~74岁,平均56.7岁。其中低位直肠癌3例,复发性直肠癌3例,全部病例经内镜及病理学诊断证实。Ducks分期B期21例;C1期10例,C2期4例。1.2 手术方法 选用硬膜外麻醉辅加全身麻醉术,患者取俯卧位、头低臀高似折刀位。骶尾部操作,以尾骨尖、双侧坐骨结节为连线,以肛门为中心,菱形切口显露,结扎直肠下动、静脉,切断肛尾韧带,切除末2节尾骨,沿盆壁切断肛提肌,显露直肠固有系膜,沿骶前间隙剥离直肠固有系膜达骶骨岬,直肠前方剥离在直肠前列腺间隙或直肠子宫阴道间隙的Denonvilliers筋膜层进行,剥离达Douglas窝。其后,于双侧盆壁,结扎直肠中动、静脉,清楚周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至此完成骶部剥离。其后仔细止血,防治引流一枚,关闭切口。转换体位呈平卧位,腹部操作切口选择下腹绕脐正中切口。入腹探查后,打开乙状结肠侧方腹膜及盆腹膜,将直肠由盆腔内拉出,然后清楚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将其动脉结扎切断。切除直肠及乙状结肠,沿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进行淋巴结廓清,以及闭孔部淋巴结廓清,保留盆腔植物神经丛,仔细止血。乙状结肠造口,放置腹腔引流,关闭盆腹膜,关闭切口,结束手术。

  • 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

    作者:刘迎龙;张宏家;孙寒松

    胸正中切口以其良好的术野显露,易于处理术中意外情况等优点成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常规入路,但纵劈胸骨创伤大,可引起胸骨后感染、鸡胸并遗留前胸瘢痕,影响美观,产生心灵创伤.随着心外科技术日益成熟,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某些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手术死亡率几乎为零,术后生存年龄及活动量也与健康人无明显区别,因此如何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美观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134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