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分子肝素对静脉溶栓再灌注的临床评价
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疗效及时间的依从性已被临床肯定[1].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溶栓再灌注率,人们已将注意力转移至溶栓前的辅助用药上.目前国内有在溶栓前应用肝素的报道[2],但低分子肝素应用的报道甚少.笔者对近4年来8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评价溶栓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溶栓的再灌注率、再灌注时间、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左室功能的影响.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心脏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
目的:明确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对受检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81例行DSE检查的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随访.对其中190例符合条件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SE检查结果对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有较大影响,阳性组较阴性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提高(40% vs 16%,其中硬事件HE发生率:14% vs 6%);DSE预测未来1年内心脏事件的敏感性52%,特异性76%,若将DSE与是否存在静息状态下室壁运动异常(RWMA)结合起来考虑,则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9%.结论:DSE是预测受检者未来心脏事件的有用指标,如果与静息状态下室壁运动情况相结合,将进一步提高其对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
-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尽管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变化很小.他汀类药物降低LDL的获益早期即可出现,并早于其降低胆固醇的效应,甚至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的患者也是如此.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卒中的风险,但LDL并不是卒中的重要预测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有益作用不仅仅是降低胆固醇,还存在非降脂作用,例如改善内皮功能和抗炎作用等.
-
降低LDL-C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有何益处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非传染性疾病,它可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糖尿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更大.同样,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也较高,预后更差,明确CVD风险较高.此外,尽管进行了降脂治疗,和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仍较高.
-
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复杂病变中的临床近、远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TAXUS)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4月~12月间241例置入308个TAXUS支架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在241例282处病变中弥漫性病变86处(30.5%),分叉病变56处(19.9%),慢性完全闭塞病变4l处(14.5%),支架内再狭窄33处(11.7%),开口部病变24处(8.5%),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7处(2.5%)以及小血管病变或其它病变35处(12.4%).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9.0%,术中无死亡,无急性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闭塞发生,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发生闭塞12例(21.4%),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出血性休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均由分支闭塞所致),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199例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1例院外猝死,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7例靶血管重建,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5%,靶病变重建率为3.0%.结论:与TAXUS I~IV研究相比,本研究放宽病变的适应证后其再狭窄发生率仅轻度升高,提示对于复杂病变应用TAXUS仍是安全和有效的.
-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问题
近些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只要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其心脏事件发生率就会明显降低,例如有关阿司匹林的临床研究(12个试验荟萃)显示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降低46%.近年来的CURE和CREDO研究显示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较单服阿司匹林其心脏事件的相比危险性分别降低20%和27%.以上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在冠心病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老年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60%~70%伴有高血压,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呈正相关.但是血压降到多少适宜?
-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近中期疗效观察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具挑战的病变之一.药物洗脱支架可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从金属裸支架的16.4%减至7.8%[1].2002年10月~2005年4月间,我科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经选择的老年冠心病无保护左主干病变27例,现报道如下.
-
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钙是国内上市的、疗效较好的羟-β-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类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内TC合成的限速酶,有效降低总TC、LDL水平,从而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率[1].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及国产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剂量、产地的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水平达标的效果.
-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条件和技术的提高,全世界接受非心脏手术的人数逐年上升,同时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如果术前对心脏事件风险不能准确评估以及围手术期不能有效防范,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现就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原因、预测及评估风险的方法、诊断及预后指标和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过去的一个世纪,人类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取得了卓越成绩,其中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成绩尤为显著。据统计,近30年来,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已使美国人群平均寿命延长了5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进步。 从上一世纪初开始,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就逐渐从整体转向心脏器官。随着不断的微观化过程,从单一的心肌细胞、亚细胞结构(如肌浆网、线粒体)、细胞膜(包括受体、离子通道等)、收缩蛋白、直到调控基因,并转向血管、血管壁细胞及基质结构、直至相关的生长因子及酶的编码基因。与此同时,心血管的流行病学研究、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与之竞相呼应,形成了以分子和人群为基础的二条途径。心血管病死亡率的降低更直接得益于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的治疗、心电学的器械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及很多重要药物的相继问世和广泛应用,如溶栓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制剂、转换酶抑制剂及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等。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召开了第六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其主要内容即反映了上述研究的方向和趋势,包括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控制及变化趋势的研究,有关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冠脉血流的研究及药物治疗(他汀类、溶栓药物等),有关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研究及射频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有关高血压包括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现状分析、左室肥厚、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高血压一级预防及药物治疗等,还涉及基础及分子水平的研究。此外尚有心力衰竭、血脂、超声等专题报告内容。近年的研究发现,除了传统所认识的危险因素以外,还有一些生化物质可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它们包括:雌激素缺乏、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Ⅶ因子、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抑制物、内源性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D-D二聚体、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衣原体感染等。这些物质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血栓形成、炎症等过程,是病变发展、斑块破裂、形成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原因或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控制或降低这些危险因子,可能是在目前已经卓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预后、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
尼可地尔降低非心脏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目的 评估尼可地尔是否能减少危险手术进行过程中或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案 多中心研究.试验点 日本的13家医院.患者 通过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心脏衰竭、糖尿病和心电图异常等风险因素来评定的中危患者.给药方案 在手术过程中给予这些患者尼可地尔.试验方法和主要结果 术中和术后连续5天监控心脏事件,比较尼可地尔治疗组患者与非治疗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尼可地尔治疗组患者8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237例.与常规治疗相比,术中和术后给予尼可地尔治疗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术中给予尼可地尔:比值比0.15;95%置信区间,0.03~0.76;P=0.02;术后给予尼可地尔:比值比0.24;95%置信区间,0.06~0.90;P=0.04).结论 在非心脏手术术中或术后给予尼可地尔,均能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与急性心脏事件的临床价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斑块破裂大多发生于非钙化的不稳定斑块,是发生急性心脏事件(ACE)的主要原因[1],因而早期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帮助,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且能有效地显示和区别软、硬斑块.目前关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64层螺旋CT成像结果与急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预后的干预作用.方法 103例有Ⅰ/Ⅱa类ICD适应证患者中,21例植入ICD(ICD组),另82例未接受ICD(非ICD组);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比较两组入选后第3个月,第6个月及第12个月累计死亡率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在观察时间达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ICD组累计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ICD组.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用于保护心脏猝死(SCD)高危人群,可使死亡率降低23.17%.ICD可降低SCD高危人群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死亡率 心脏事件发生率 -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治疗90例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心肌缺血患者围手术期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心肌代谢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90例我院外科手术且术前有心肌缺血的患者,分别用3种抗心肌缺血药进行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术后7d和30d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术后7d及30d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可以改善预后,能量合剂与雷卡,心先安相比,作用相似,不良反应均很小,但能量合剂可能费用更低.
-
C反应蛋白与心电图ST段的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大量临床试验已证实,作为再灌注为主要手段的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心功能[1].但仍有少数患者发生急性泵衰竭甚至猝死.临床如何早期识别这些高危患者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近几年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的升高水平与AMI的发生及心源性猝死有很强的相关性.我们将AMI时CRP峰值水平与梗死部位相关导联ST段高值之和(ΣST)作相关分析,以期提高AMI后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报告如下.
-
冠脉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远期后果
作者比较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472例稳定心绞痛(SA)患者和15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的5年随访后果。两组的临床成功率无明显差别,但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UA组较高(22.3%比11.1%,P<0.001)。随访期间,虽然两组的心脏性病死率无显著差别(UA组2.2%比SA组1.6%),但是,UA组的再狭窄率和心肌梗死率均高于SA组,分别为48.5%比30.4%(P<0.001)和8.8%比3.0%(P=0.004)。UA患者因冠脉发生再狭窄或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或者二者兼有而再施行治疗的干预率也较高(53.7%比34.1%,P<0.001)。UA患者的无事件的生存率明显低于SA患者(43.4%比61.3%,P=0.02)。单项或多项变量分析证明,即使基线特点有可查觉的差别,UA仍是再狭窄、再干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子。根据Braunwald分类的UA患者亚组分析揭示,梗死后心绞痛(C类)在随访中的成功率较低和心肌梗死发生率较高,而新发作非静息心绞痛(Ⅰ类)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静息心绞痛(Ⅱ类和Ⅲ类)。结果表明,经气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UA患者的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再狭窄和再干预率较高。虽然UA组在5年随访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但与SA组相比,生存率均高,且两组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明显差别。作者们认为,不稳定心绞痛是远期不良后果的一个有力的独立危险因子。(摘自Int J Cardiol,2001,77: 13)
-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策略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60%~70%伴有高血压,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呈正相关.笔者就血压及降压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
高危的高血压性心律失常的无创识别指标
高血压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左室肥厚(LVH)、左房扩大、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等.继而引起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增多,导致更高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能否在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前,通过无创方法加以预测,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
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及UA的影响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因其具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质,被划归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肌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近年研究发现,UAP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在急性期水平明显升高,hs-CRP、UA在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斑块破裂及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前列地尔(PGE1)是一种高效的血管扩张剂,它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等功能。作者通过在UAP的治疗中对比使用前列地尔,了解前列地尔对血清hs-CRP、UA水平的影响、临床疗效以及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