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内脏反位合并食管癌与胆结石一例
者女性,60岁,进食梗噎1个月。胃镜检查距门齿25 cm中段食管可见3 cm×2 cm×2 cm蕈伞状肿块,表面渗血,活检病理检查为中分化鳞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显示:中段食管3 cm充盈缺损,粘膜中断,右侧胃。CT、B超检查显示:完全性内脏转位,中段食管癌,胆囊多发结石。心电图检查显示右位心。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术前诊断:中段食管癌、内脏全转位、胆囊结石。患者在全麻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探查左肺为3叶,心脏及胸主动脉转位,肿瘤位于中段食管(3 cm×2 cm×2 cm)。经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腹腔脏器,发现腹腔脏器完全转位。脾位于右上腹,肝及胆囊位于左上腹,胃大弯在右侧,十二指肠曲在左侧(图1~5)。行食管次全切除,肿大淋巴结清扫;经左胸将胃提至右颈行颈段食管-胃吻合术(3切口),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2周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为:(1)食管中分化鳞癌,浸润粘膜
-
食管癌术后并发膈疝合并肠梗阻伴结肠穿孔1例
病人男,65岁.食管下段癌切除,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8个月出现腹胀,不排便、不排气10天,伴呕吐胃内容物.外院输液治疗8天无改善.胸部CT检查示左胸腔内见肠管影,考虑左侧膈疝(图1、2).查体:全腹膨隆,压痛、无反跳痛.于2009年12月经左胸后外侧切口行剖胸探查术.术中见胸腔内大量粪臭味脓性胸液,空肠、结肠脾曲及其系膜经食管裂孔胃右前方疝入胸腔;横结肠中段和结肠脾曲处分别见长约3 cm和5 cm破口,破口周围结肠及横结肠系膜污染严重,大量脓苔形成;因此切断肋弓,延长切口至腹部,行部分横结肠切除、近端结肠造口、远端结肠封闭、膈肌修补术.术后发生严重胸腔及肺部感染,胸引液及痰培养均找见白色念珠菌,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出院,等待二期结肠吻合手术.
-
应用左心转流切断缝闭成人粗大未闭动脉导管
1990年3月至2000年3月,我们在左心转流下实施切断缝闭成人粗大未闭动脉导管手术8例,现总结手术方法和经验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中男3例,女5例。年龄23~38岁,平均(30.7±5.6)岁。均为自幼发现心脏杂音,无发绀。有活动后心悸、气急5例。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械样杂音3例,仅有收缩期杂音5例。胸部X线检查示有不同程度的肺充血,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有动脉导管未闭,直径为23~31?mm,平均(25±3)?mm,合并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 手术方法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右侧卧位并左下肢稍外旋,取左胸后外侧切口从第4、5肋间进胸,游离导管上下端的降主动脉并套带,沿膈神经的前缘切开心包,于心包侧游离主肺动脉,全身肝素化(3?mg/kg)后经左心耳和左股动脉插管,将左心房血引流至贮血罐,经人工泵注入股动脉,分别阻断导管上下两端的降主动脉和肺动脉,转流量为每分钟2.0~2.5?L/m2,维持鼻咽温33℃以上,桡动脉压在60~80mm?Hg(1?mm?Hg=0.133?kPa),足背动脉压在60?mm?Hg。切断未闭动脉导管,肺动脉端切口用5-0丙烯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端切口采用直接缝合或用Gore-Tex片修补,然后分别开放肺动脉和降主动脉。 结果全组无死亡和手术并发症。除因行结扎手术发生出血意外改用本方法的2例外,其余6例均未输血。2例术前合并二尖瓣反流病人分别于术后3、7个月后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 讨论成人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具有管壁钙化、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导管周围间隙小等特点,如采用直接结扎或并行循环下缝合等方法,手术困难且危险性大,若采用左心转流技术,可使手术有足够的时间和安全保障,故亦同样适用于因直接结扎发生出血意外的情况。 采用本方法手术中应注意:①因病人肺动脉较粗,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间隙小,需在心包内分离阻断肺动脉;②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与动脉导管上极之间的距离小,分离阻断时应格外谨慎;③肺动脉切端可采用纵向连续缝合,而主动脉侧压力高、导管四周动脉壁薄弱,切口应使用心包片或Gore-Tex补片修补,否则开放主动脉后因张力过大而发生出血,再进行修补将十分困难;④直接结扎导管手术发生出血意外时,应由助手压迫住出血处,迅速肝素化,建立左心转流,再分离和阻断主动脉和肺动脉,然后进行修补。
-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3月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小切口在食道彩超下行小儿P D A封堵手术治疗15例,与同期的20例左胸后外侧切口的小儿人P D A结扎术相比较.结果 结扎组2例存在残余分流,1例出现声嘶同时合并微量残余分流,随访中无明显改变.封堵组1例出现降主动脉轻度狭窄,其余无异常情况.2组相比,封堵组切口小[(2.5±1.0)cm vs.(10.6±1.2)cm,t=2.408,P<0.001],术中出血量少[(0)u vs.(0.50±0.1)u,t = 6.249,P<0.01],手术时间短[(1.5±0.2)h vs.(2.0±0.3)h,t=2.338,P<0.05]ICU住院时间短[(2.9±0.85) hvs.(6.2±1.25)h,t = 1.593,P <0.001].结论 经胸小切口PDA封堵术安全、方便、有效
-
左胸多脏器刀伤并冠脉断裂抢救成功1例
1 病例介绍病人男,28岁,被他人刀刺伤左胸部多处,0.5 h后急诊入院.查体:呈失血性休克状态,BP40/0 mmHg,HR20次/min,SpO280%,呼吸微弱,全身冷湿,皮肤及黏膜苍白,脉搏不能触及.ECG显示,ST段明显下移,T波倒置,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因病情危急,故直送手术室抢救并剖胸探查.快速输注平衡盐液1 500 mL,BP上升至80/40 mmHg后,全麻,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入胸腔探查所见:胸内大量积血约3 500 mL,过滤后自体回输1 500 mL,吸去余血,见左下肺叶近肺门处贯通伤并左下肺动脉干部分断裂出血,裂口呈斜形长达1 cm,舌叶贯通伤失活.
-
胸腔内食管胃吻合术的改进及应用
从1995年1月至1999年6月,我科采用胸腔内食管、胃后壁一层吻合并重建一“小胃底”的方法行食管下段癌、贲门癌根治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共31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消化道吻合重建方法 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按常规方法行食管下段癌或贲门……
-
贲门癌手术方式的探讨(附1069例分析)
我院1984年6月~1997年12月共施行贲门癌手术1069例,现对贲门癌的手术方式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069例中男性915例,女性154例,男女比例为5.9∶1;年龄27~82岁,平均59.4岁.1069例中肿瘤切除965例,切除率90.3%,其中根治性切除821例,144例属姑息性切除.386例行胃近端大部分切除,食管胃端端吻合术;534例行端侧吻合术;全胃切除45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72例延伸为左胸腹联合切口.
-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120例分析
动脉导管未闭常规在全麻、常温、左胸后外侧切口或小切口胸膜外结扎.近来不少医院在胸腔镜下手术行未闭导管栓塞法治疗,合并心内畸形则需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一期手术.我院近年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手术120例,无一例死亡,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左胸后外侧单切口与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比较
探讨左胸后外侧单切口与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食管癌的效果.选取收治的食管癌患者61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经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治疗,观察组31例经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6/31),对照组为13.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胸后外侧及腹正中双切口治疗食管癌较左胸后外侧单切口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但手术时间长,两者治疗效果相当.
-
食管癌、贲门癌120例手术治疗体会
1997年3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对12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6例,女14例;年龄40~72岁,平均57.5岁;病程1~6个月.食管癌66例,贲门癌54例;病变长3~5cm;经左胸后外侧切口99例,右胸前外、腹、颈部三切口21例.
-
胸腔巨大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65岁,因气喘伴咳嗽半年入院.查体:颈静脉无怒张,左下胸叩诊呈浊音,左下肺呼吸音低,心音遥远.胸部CT示:左胸腔内占位,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纤维疏松组织.术前临床诊断:左胸腔肿瘤,脂肪瘤可能.患者于2013年3月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经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见左下胸腔巨大肿瘤,大小约25cm×20cm×15 cm,包膜完整,质软,色黄,无分叶,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周后顺利出院.术后病理:脂肪源性肿瘤,倾向脂肪瘤(图1).
-
贲门癌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手术入路.方法对10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切除67例,其中经胸腹联合切口40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12例,经腹切口15例.结论基本术式以胸腹联合切除为宜,合理选择左胸后外侧切口及经腹手术.
-
肺原发性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一例
肺内原发性横纹肌肉瘤(primary pulmonary rhabdomyosarcoma,RMS)极为罕见,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50岁.因胸闷、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少量血丝1月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血常规、血生化及粪、尿常规均未见异常. X线表现:左肺中野内带显示3.0cm×4.5cm大小类圆形肿块影,边界尚清,无毛刺,轻度分叶,其内密度不均,似见囊样密度减低区(图1). CT检查:左肺下叶背段见3.0cm×4.0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尚光整,轻度分叶,可见短细毛刺,密度不均,肿块背侧胸膜轻度肥厚、凹陷,CT值35HU(图2);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50~90HU(图3). 手术所见:于左胸后外侧切口,第6肋间进胸.胸膜粘连,胸腔无积液,肿块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大小约5.0cm×4.0cm×3.0cm.质硬,表面光滑,肺表面无皱缩,行左肺下叶切除送检. 病理检查:肺泡壁完整,瘤细胞侵入肺泡腔,瘤细胞呈圆形或梭形,胞浆红染,核异型性明显(图4),瘤细胞横纹肌源性肿瘤的特异性标记肌红蛋白(myoglobin)阳性.病理诊断:(左肺下叶)原发性胚胎型横纹肌肉瘤.
-
Denis Browne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6例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左胸后外侧切口作为常规手术路径在心外科得到广泛应用.但手术创伤较大,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和美学的需求,自1989年~1997年我们采用Denis Browne氏切口施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66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和美容效果.
-
食管癌切除手术死亡2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80年1月~2000年1月进行食管癌切除手术466 例,术后1月内死亡22例,总切除病死率4.7%。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年龄50~73岁,中位年龄60岁。男16例,女6例。颈段癌2例,胸上段癌4例,胸中段癌10,胸下段癌6例。全部为鳞癌。病灶长度≥5 cm 16例,<5 cm 6例。分期:Ⅲ期12例,Ⅱ期1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例,严重贫血4例,低蛋白血症6例,糖尿病2例。1.2 手术方式经左胸后外侧切口主动脉弓上吻合12例,弓下吻合4例;右胸前外侧、腹、左颈部三切口4例;非开胸食管内翻拨脱术2例。1.3 结果手术死亡22例,原因为吻合口瘘10例,肺部并发症6例,大出血4例,乳糜胸2例。总切除病死率4.7%(22/466),1990年前手术72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9%;1990 年后手术394例,死亡12例,病死率3.0%。
-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用于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治疗
我国中胃癌高发国家,发生在胃贲门部的贲门癌是胃癌的特殊类型,迄今为止,手术治疗仍是贲门癌的首选治疗,手术多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切除癌变的贲门和毗邻的部分食管和胃,经食管床行胸内食管胃端侧吻合术及胃周等淋巴结清扫.
-
左侧腋下直切口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97例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PDA手术多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进胸,切口长、创伤大,部位明显,术中多需输库血.近年开展的胸腔镜手术和介入封堵术,由于需要特殊器械和设备及相关技术,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开展.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7月,采用左侧腋下直切口手术结扎PDA 97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其治疗经验.
-
经上腹及正中"T"形劈开下段胸骨行贲门癌切除术
贲门癌手术一般常规采用经左胸后外侧切口手术径路,但开胸手术对患者打击大、出血多,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及心肺功能不全者,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对腹腔淋巴结转移者清扫困难.我院1986~2001年采用经上腹及正中劈开下段胸骨手术径路行贲门癌切除术73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
创伤性胸主动脉损伤三例
例1 男, 46岁,交通伤后2 h入院.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右胫腓骨骨折.入院第2天出现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行呼吸机辅助呼吸48 h.第13天螺旋CT证实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第20天手术,双腔气管插管,左胸后外侧切口,在股-股并行转流下,分别于左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之间及瘤体下端3 cm 处阻断,打开瘤体,主动脉峡部内膜撕裂1/2周径,4-0 Proline连续缝合修补,主动脉阻断17 min.患者于术后20 d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