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의학구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 影响因子: 0.7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48X
- 国内刊号: 11-545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行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处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给予加压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则仅给予止血带.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肺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T0)相比,两组患者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D(A-a)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8(interleukin-8,IL-8)和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的水平均呈现显著升高(P<0.05),而和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患者炎性因子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可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但对炎性反应的抑制则无明显作用.
-
来氟米特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Th17细胞的影响以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LEF)对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月于笔者医院肾内科进行治疗的HSPN患者84例,8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和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每组42例,另取笔者医院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辅助性T细胞(Th17)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白介素-17(IL-17)的表达使用ELISA法检测.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Thl7细胞在外周血的比例和IL-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Th17细胞比例和IL-17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和P<0.01),但治疗后观察组Th17细胞比例和IL-1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8%(P<0.05).对照组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出现库欣综合征,观察组未见库欣综合征.结论 来氟米特可以显著减低HSPN患者Th17细胞和IL-17因子的表达,临床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早期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制作SAH模型.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以下3组:SAH +3-(5’-羟甲基-2'-呋喃基)-1-甲苯(YC-1)组;SAH+二甲亚砜(DMSO)组;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后24h采集脑组织标本.分别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HIF-1 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应用伊文思蓝法(Evans blue,EB)和干湿重法分别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同时记录大鼠术后24h神经功能评分及死亡率.结果 与sham组相比,SAH+ DMSO组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显著增多,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明显加重(P<0.05);相对于SAH+ DMSO组,SAH+ YC-1组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显著性减少,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明显减轻,同时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大鼠死亡率(P<0.05).结论 HIF-1α可能通过诱导、调控VEGF的表达加重血脑屏障破坏,从而促进SAH早期脑水肿的形成.YC-1通过抑制SAH后HIF-1α、VEGF表达水平,进而减轻SAH后血脑屏障破坏和早期脑水肿,同时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及降低大鼠死亡率.
-
椎弓根皮质劈裂经伤椎置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探讨椎弓根皮质劈裂对椎体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生物力学的影响,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对椎弓根皮质劈裂后不同伤椎置钉方式的螺钉内固定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 取新鲜小牛胸腰段(T11~L3)标本36具,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A、B、C、D组.A组为椎弓根皮质完整组,B、C、D组均为椎弓根皮质破裂组.4组标本于L1椎体上制作单椎体压缩骨折模型,然后对B、C、D3组T12胸椎任意一侧椎弓根行外侧1/4切除,作为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弓根皮质劈裂模型.A、B组均为四钉组,C组为经与劈裂椎弓根同侧的伤椎椎弓根置入一钉组(5钉组);D组为经伤椎置入两钉组(6钉组).各组标本行相应螺钉固定,然后在HY-3080微机控制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上以500N的载荷对4组标本均进行10000次疲劳试验,分别测量疲劳试验后4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T12椎体椎弓根劈裂侧螺钉拔出力的大小及4个方向的活动范围,比较4组的差异.结果 与B组比较,A、C、D3组的模型刚度和大拔出力均高于B组(P<0.05);B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均明显高于A、C、D3组(P<0.05).C、D两组模型刚度大于A组(P<0.05);C、D两组模型在屈伸、侧弯4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及螺钉大拔出力均低于A组(P<0.05).C组各个检测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劈裂将严重影响椎体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经伤椎置钉可以明显提高劈裂椎弓根内固定的稳定性.
-
p21基因nt590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p21基因nt590多态性与鼻咽癌诊断年龄和鼻咽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2例鼻咽癌患者和191名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且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其他已知的肿瘤疾病.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其血液样本中p21基因3'UTR多态性频率.结果 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在健康对照组为93.2% (CC)、5.2%(CT)和1.6%(TT),在病例组为88.2% (CC)、10.8% (CT)和1.0%(TT).p21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鼻咽癌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201).然而,本研究发现p21 T等位基因会增加约4倍早期鼻咽癌风险(OR=3.734,95% CI:1.289 ~ 10.281,P=0.010).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与CC基因型携带者(68.9岁)相比,T等位基因携带者(56.5岁)肿瘤发病的等待时间要早12.4年.结论 p21基因3'UTR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发病的启动要素,但并不导致早期鼻咽癌的恶化.此外,p21基因3'UTR多态性可能与鼻咽癌诊断年龄显著相关.
-
11578例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抗核抗体和抗核抗体谱阳性分布趋势,及其在就诊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检测抗核抗体.资料分布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抗核抗体(ANA)阳性患者总阳性率为16.3% (1886/11578),女性阳性率(20.6%,431/6955)高于男性(9.8%,5/4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7,P<0.05).21 ~40岁组阳性率(1.5%,38/2036)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P<0.05).抗核抗体谱阳性患者2722例,阳性率为23.5%.抗核抗体谱中抗SS-A、抗Ro-52、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高,分别为31.7%、28.4%和8.3%.女性抗U1-nRNP、抗核糖体P蛋白、抗dsDNA等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组的抗核抗体谱阳性率分析结果显示抗U1-nRNP、抗Sm、抗核糖体P蛋白等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3例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中抗核抗体谱阳性率的分析显示RA、SLE、SS、MCTD、PBC组阳性率高的自身抗体分别是抗Ro-52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U1-nRNP抗体和抗M-2抗体.结论 舟山海岛地区就诊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在临床检测中应采用多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以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率.
-
狼疮抗凝物质对大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肠癌患者血浆狼疮抗凝物质(LAC)水平,探讨LAC对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测定65例大肠癌患者、31例大肠良性疾病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血浆LAC、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抗凝血酶(AT)水平,分析LAC与其余三者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阳性率.结果 大肠癌组LAC、D-D、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AT水平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01).有转移组LAC、D-D和FIB水平显著高于而AT水平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01).LAC与D-D和FIB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8和0.776,P<0.001),与AT呈显著负相关(r=-0.595,P<0.001).有转移组各指标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LAC与D-D、FIB和AT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C与大肠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监测LAC水平对评价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病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
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用笔者科室2009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96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分别实施双极股骨头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和影像学检查随访4年,手术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及髋臼的侵蚀程度在两组均被记录.结果 随访到第4年时,在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对患者进行了X线片评估,10人出现了髋臼的侵蚀,占12.0%(10/83).在随访第4个月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并持续到随访的第4年(P<0.05),在随访的第1年时,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疼痛程度评分及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并持续到随访的第4年(P<0.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式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没有认知功能障碍、全身状态较好、预期寿命较长及活动量大的患者可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
宁波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及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宁波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情况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分析Hp现症感染与PG水平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ASSURE H.Pylori Rapid Test)和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宁波市医疗中李惠利医院体检中心852例体检人员的Hp现症感染率与血清PG Ⅰ/Ⅱ水平,用SPSS软件对该人群不同性别和年龄段间血清PG Ⅰ、PGⅡ、PG Ⅰ/PGⅡ比值以及Hp现症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间以及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Hp现症感染率并无差异;男性PG Ⅰ较女性高;血清PG Ⅰ含量随年龄段的升高基本呈上升趋势,血清PGⅡ含量随年龄段的变化相对较小;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Hp现症感染阳性组的PG Ⅰ、PGⅡ的值都明显高于Hp现症感染阴性组人群,而PG Ⅰ/PGⅡ比值则明显降低.结论 宁波地区体检人群中,血清PG水平与年龄、性别、Hp现症感染相关,定期进行Hp现症感染的检测及血清PG Ⅰ/Ⅱ水平的检测对早期胃部疾病的评估与筛查可能有重要意义.
-
老年胃癌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研究
目的 了解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况,为营养治疗提供依据,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术后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 2013年10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52例老年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分,NRS2002评分为3分以下的10例患者未进行营养支持治疗(no nutrition,NN).采用数字表法将存在营养风险的42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肠外营养(parental nutrition,PN)组,EN组2O例术中置鼻肠管,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N组22例给予肠外营养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营养指标以及血CD3%、CD4%、CD8%、CD4/CD8免疫指标并比较.结果 NRS2002评分结果显示,总评分在3分以上者在老年胃癌患者中所占比例为80.8% (42/52);EN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 ±0.6天,平均住院天数17.1 ±3.5天,均低于PN组(P<0.05),住院费用3.3±0.6万元,显著低于PN组(P<0.01);治疗1周后EN组血前白蛋白由116.2±11.7mg/L升高为289.5±18.6mg/L(P<0.01),比较PN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N组治疗1周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升高(P<0.01),治疗后同PN组相比,CD4%、CD4/CD8上升更明显(P<0.01),而CD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组在治疗1周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NRS2002评分指导老年胃癌患者营养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老年胃癌患者营养风险概率较高,术后早期EN能更好地加强老年胃癌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应用.
-
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心脏代谢性疾病预测价值的比较
目的 探索不同肥胖测量指标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3 ~2014年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4个县开展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实际入选5402人,有效数据4704人.利用该资料分析体重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身体脂肪率及内脏脂肪指数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内脏脂肪指数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67(95% CI:0.65~0.69),而腰围对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预测价值较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66(95% CI:0.63~0.69)和0.67(95% CI:0.65~0.68).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体力活动、吸烟、饮酒及教育程度因素后发现身体脂肪率对高血压(标准化OR =1.71,95% CI:1.57~1.87)和血脂异常(标准化OR=1.88,95% CI:1.72~2.06)的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糖尿病来说,腰围的预测效果较好(标准化OR=1.62,95% CI:1.45 ~1.80).结论 本次调查发现身体脂肪率对我国35~64岁中年人群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较好,而腰围对于糖尿病的预测效果较好.
-
232名医护人员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医护人员的人格特征,为医护人员的选拔与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6PF人格问卷对23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结果 ①医生和护士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世故性和实验性等因素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医生与护士在适应焦虑型、怯懦与果敢型、心理健康因素、专业成就个性因素和创造能力个性因素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工龄与聪慧性、有恒性、世故性等3个人格因素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279 ~0.333,P<0.001).结论 医生和护士的人格特征各有不同,在医护人员的选拔与培养上应考虑人格特征因素.
-
益髓生血颗粒对血红蛋白H病患者铁负荷和抗氧化损伤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益髓生血颗粒对血红蛋白H(HbH)病患者铁负荷和抗氧化损伤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实验组45例患者服用益髓生血颗粒,安慰剂组15例患者服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Hb、SI、SF、SOD、MDA、GSH-Px水平.结果 (1)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45例HbH病患者Hb、SOD、GSH-Px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0.01),MDA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SI和SF于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治疗3个月后,Hb、SI、SF、MDA、GSH-Px、SOD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益髓生血颗粒治疗3个月后,缺失型HbH病患者和非缺失型HbH病患者Hb、SOD、GSH-Px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升高(P <0.01);MDA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缺失型HbH病患者SI、SF水平与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非缺失型HbH病患者SI水平与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SF水平与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HbH病患者尤其非缺失型HbH病患者需要警惕铁超载,应定期复查SI水平.益髓生血颗粒改善HbH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可能机制之一可能与降低体内铁负荷有关,仍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
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自然病程中HBsAg变化规律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血清表面抗原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清中HBV DNA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HBV感染自然病程的不同阶段,收集20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其中免疫耐受期(IT)组53例,免疫清除期(IC)组60例,低复制期(LR)组52例,HBeAg阴性肝炎组(ENH)组40例.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sAg,采用FQ-PCR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用IFCC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LT和AST.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中HBsAg的中位数各不相同.免疫耐受期(IT)为1079IU/ml,免疫清除期(IC)为2005.5IU/ml,低复制期(LR)为5276IU/ml,HBeAg阴性肝炎期(ENH)为5923IUml,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sAg与HBV DNA在免疫免受期及免疫清除期两者存在相关性,且呈负相关(IT r=-0.452,P=0.001;IC r=-0.455,P<0.001),在低复制期与HBeAg阴性肝炎期两者无明显相关性(LR r =0.241,P=0.086;ENHr=-0.069,P=0.633).结论 HBV慢性感染的不同阶段,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免疫耐受期到HBeAg阴性肝炎期,患者血清中HBsAg浓度呈递增的趋势,而HBV DNA的浓度则呈递减的趋势.虽然在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HBsAg与HBV DNA之间存在负相关,但低复制期及HBeAg阴性肝炎期两者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在临床实践中HBsAg的定量检测能否代替HBV DNA作为监测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
-
乳腺癌相关基因(BRCA1)与新辅助化疗敏感度研究
目的 探讨散发性乳腺癌基因BRC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敏感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癌组织BRCA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用同一化疗方案(TEC)对该组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分析其与新辅助化疗敏感度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患者BRCA1表达阳性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进展率分别为24.6%、70.1%、5.2%、0;乳腺癌患者BRCA1表达阴性患者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进展率分别为9.2%、55.6%、31.5%、3.7%.两组相比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CA1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敏感度呈显著正相关,BRCA1可能作为一项预测化疗疗效、指导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新指标.
-
超敏肌钙蛋白Ⅰ水平高低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血清水平的超敏肌钙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91例传统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Ⅰ)阴性的患者,住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检查超敏肌钙蛋白Ⅰ(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Ⅰ,hs-cTnⅠ),根据超敏肌钙蛋白检测值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hs-cTnⅠ≤0.005 ng/ml,B组为0.005ng/ml< hs-cTnⅠ≤0.01 ng/ml,C组为hs-cTnⅠ>0.01 ng/ml.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记录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结果 随着超敏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逐渐加重(P<0.05),且冠脉病变支数增多(P<0.05).结论 超敏肌钙蛋白是预测心肌损伤的独立标志物.对于传统肌钙蛋白阴性的患者,可以用超敏肌钙蛋白来预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危险分层.
-
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
目的 观察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中的变化规律,对比CRP、ESR及IL-6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接受初次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61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3、5、7天对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测量数据结果提示所有患者的CD64指数、CRP、ESR及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CD64指数术后3天达到高峰,其后开始明显下降,至术后第5天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2、3天的CD64指数测定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0,t2 =4.53,t3=9.64,P<0.05),术后5、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1.77,t7 =0.49,P>0.05).CRP及ESR在术后3天达到高峰,但在术后7天均未下降到正常.而IL-6在术后第1天达到高峰,在术后第5天下降至正常.结论 CD64指数在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先迅速升高3天内可达高峰,然后快速下降,5天内基本恢复正常.这种变化可以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提供参考.
-
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分析
目的 探讨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能的发病因素,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诊断及疾病的预防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纳入235例痰湿型PCOS患者,收集其个人资料、体格检查、生活方式、家族遗传史情况、中医四诊等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数据.结果 按年龄分为16~20岁(4.26%)、21~25岁(28.94%)、26 ~30岁(46.81%)、31~35岁(17.44%)和36 ~40岁(2.55%)组.173例患者达到肥胖标准,其中Ⅰ度肥胖患者多,占37.45%.175例患者WHR≥0.8,提示存在腹部脂肪堆积.家族遗传疾病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高血压(38.72%)、糖尿病(23.83%)、母亲及姐妹月经紊乱(15.32%)、男性早秃(10.64%)、妇科肿瘤(8.94%).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家族父系患病的发生率均高于母系.在饮食习惯上,食用零食、甜食或油炸食品的人数居多,不食用的人数较少.在运动习惯上,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的患者人数占88.93%.结论 痰湿型PCOS肥胖者居多,以腹型肥胖为主.家族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较高并且没有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
heparanase通过调控EMT促进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迁移及侵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否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方法 利用荧光定量PCR来检测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EJ、MGH-U1以及BIU-87中heparanase的表达水平;设计并合成靶向heparanase的特异性shRNA,通过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paranase表达高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T24以构建稳定低表达heparanase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和定量PCR来验证shRNA的干扰效率;通过transwell法检测干扰后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指标E-cadherin和N-cadherin以及其上游信号分子Snail和WNT-5a的变化.结果 heparanase-shRNA转染后,能够有效抑制T24细胞中heparanase的表达;Transwell法结果显示,heparanase干扰组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 <0.001).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发现,heparanase干扰组细胞的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的表达降低;此外,heparanase干扰组细胞的Snail以及WNT-5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 运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有效沉默T24细胞的heparanase基因,并诱导其迁移侵袭能力的下降,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EMT的上游信号分子Snail、WNT-5a的表达来调控EMT,从而影响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提示heparanases可能在膀胱移行癌T24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heparanase的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新方法.
-
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相关急性肺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参麦组(US组)、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C组给予常规治疗,U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000U/kg),U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乌司他丁(6000U/kg)和参麦注射液(0.6ml/kg).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测定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U组和US组治疗后3和7天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下降,治疗后7天氧合指数升高(P<0.05);与U组比较,US组治疗后7天血清TNF-α、IL-1β和IL-6浓度下降,氧合指数升高(P<0.05).结论 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能进一步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
-
耳蜗听神经亚临床损伤模型的制备
目的 采用庆大霉素联合呋塞米建立小鼠耳蜗听神经亚临床损伤模型.方法 5~6周的C57/BL6小鼠3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分别取生理盐水(A组)、20mg/kg(B组)、30mg/kg(C组)、40mg/kg(D组)不同浓度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溶液皮下注射,后分别40mg/kg速尿腹腔注射.用药后7、14天测定各组小鼠的ABR值、行耳蜗组织切片HE染色及耳蜗基膜铺片.结果 A、B、C3组听性脑干反应(AB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ABR值的升高存在明显差异(P<0.05).耳蜗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相对于A组,B未见明显受损的螺旋神经元细胞,C组开始出现受损的螺旋神经元细胞,D组更多.基膜硝酸银染色铺片显示:A、B、C3组均可见内、外毛细胞及其表面的纤毛;而D组未见明显的内、外毛细胞,纤毛也缺失.结论 庆大霉素引起小鼠耳蜗听神经亚临床损伤模型的小剂量为30mg/kg.
-
葛根黄酮胃肠道黏附漂浮颗粒的制备
目的 制备葛根黄酮胃肠道黏附漂浮颗粒,考察其体外黏附性、漂浮性及其Caco-2透膜吸收.方法 用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葛根黄酮胃肠道黏附漂浮颗粒,通过组织留存量法和直接观察法分别评价其体外黏附性和漂浮性,以Caco-2细胞模型考察其透膜吸收.结果 葛根黄酮胃肠道黏附漂浮颗粒收率为59.60%,黏附性达到71.43%,立即漂浮,持续漂浮时间为15min,且与原料药相比,其透膜吸收提高9.3倍.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葛根黄酮胃肠道黏附漂浮颗粒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和漂浮性,能够增加药物在Caco-2细胞的透膜吸收,为体内吸收研究提供了依据.
-
现代化通讯办公设备对公职人员耳、眼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现代化通讯办公设备对公职人员耳、眼的健康影响.方法 采用人体能量监测仪对2468例公职人员进行健康评估,重点分析耳、眼的健康状况,了解公职人员耳、眼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并分年龄段比较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的性别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段公职人员26.65%~38.99%存在眼亚健康状态,39.31% ~43.33%存在耳亚健康状态.31 ~ 40岁和51 ~ 60岁男性眼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30岁以下和31 ~ 40岁男性耳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于女性(P<0.01,P<0.05).结论 现代化通讯办公设备对耳、眼的健康有负面影响,手机等通讯设备对耳的健康危害高于电脑等办公设备对眼的健康危害,男性抗辐射能力或许低于女性.
-
孟鲁司特对儿童鼾症疗效的初步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儿童鼾症的新治疗和解决途径,将孟鲁司特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 取笔者医院47例确诊的鼾症儿童,分为孟鲁司特治疗组(n=26)和手术方案组(n=21).经过6个月的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生活质量、PSG监测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鼾症患儿PSG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睡眠结构、AHI、微觉醒指数、氧减指数和LSaO2方面有改善趋势(P<0.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如睡眠障碍、身体症状、对监护人的影响和OSA-18总评分方面(P<0.05).另在改善不佳情绪方面,孟鲁司特组有一定的改善趋势(P<0.1),而手术治疗无此作用.在睡眠障碍和OSA-18总分方面孟鲁司特组略优于手术组.结论 孟鲁司特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与手术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更安全更经济.其改善鼻塞鼻涕等相关症状和鼾症可能与控制鼾症患儿腺样体扁桃体大小及抗上呼吸道变态反应抗炎症有关.
-
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高剂量他汀对老年高血脂患者降脂效果Meta分析
目的 客观评价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与高剂量他汀组对高血脂患者降脂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建库至2014年1月收录的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与高剂量他汀对老年高脂血脂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对纳入的中英文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RCT,355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有176例,高剂量他汀组有179例.Meta分析显示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组降低LDL-C的效果较高剂量他汀组更佳(WMD=-7.09,95%CI:-13.65~-0.5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治疗组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WMD=-0.85,95% CI:-2.10~0.40,P=0.18),总胆固醇(WMD=-4.62,95% CI:-10.80~1.57,P=0.14),甘油三酯(WMD=-2.42,95% CI:-8.25~3.41,P=0.42)的治疗效果相当,都可有效降低血脂.结论 低剂量他汀联合依折麦布组降低LDL-C的效果较高剂量他汀组更显著,两治疗组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
-
预防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凋亡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n=32)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盐水(CC组)、对照+星状神经节阻滞(CS组)、慢性应激+盐水(SC组)、慢性应激+星状神经节阻滞(SS组).采用不可预测的慢性应激致抑郁模型,用布比卡因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所有动物观察21天后测量体重变化,行糖水实验.放血处死后,留取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Bcl-2、Bax的表达.结果 21天的慢性应激后,应激组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糖水摄取量也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在Western blot法检测中,应激组大鼠海马中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经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后,大鼠蛋白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5).Bax的表达在应激组中明显升高,但在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后,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下降(P<0.05).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改善慢性应激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是抑制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比较
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较为理想的术式.方法 选自2005年1月~2011年1月308例进展期Ⅱ型、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病人,进行了两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死亡例数、术后半年各种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病死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半年营养指标方面,3S空肠间置组明显优于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组(P<0.05).3S空肠间置组在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发生方面,明显优于食管空肠吻合组(P<0.05).该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 3S空肠间置消化道重建术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重建术式.
-
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1日~ 2014年4月1日因肺部感染入院的、患者年龄≥65岁、卧床时间>3个月的患者,共58例,分为低龄老年组(≤80岁)及高龄老年组(> 80岁),比较组间临床及实验室等特点的差异;并对肺部感染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8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34∶24,患者平均年龄80±8岁,卧床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病死率13.8% (8/58).100%的患者有新发咳嗽咳痰或原有咳嗽咳痰加重,临床起病以低热为主(30例,55.6%),入院1周内谵妄、显性呛咳比例分别为53.4% (31/58)及58.6% (34/58).入院后首次化验显示高龄组CRP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高于低龄组,而血肌酐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及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均高于低龄组.影像学以双侧渗出为主(37例,63.8%).致病细菌中,G-杆菌感染居首位(46例,79.3%),G+球菌次之(11例,19%).真菌感染31例(53.4%),白假丝酵母菌常见(19例,6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有COPD病史、入院前已留置导尿、入院后血肌酐水平高于正常、首次动脉血pH> 7.446、首次动脉血氧分压(PaO2)<79mmHg、入院后需肠外营养支持、合并真菌感染及双肺受累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继发肺部感染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高,加之临床特点不典型容易漏诊或延迟诊断,临床医师应尽可能做到及早发现、严密监测并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治疗.
-
湖北海棠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目的 优化湖北海棠总黄酮分离纯化工艺.方法 以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进行纯化,确定总黄酮纯化工艺条件.结果 湖北海棠总黄酮佳分离纯化工艺为:选用HPD100型大孔树脂,树脂与药材的质量比为1∶1.74,上样药液浓度为0.15g/ml,上样流速为2BV/h,树脂径高比为1∶10,洗脱时先用4BV水洗除杂,再用4BV70%乙醇洗脱,洗脱速度为1BV/h.结论 纯化工艺简便、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
颗粒蛋白前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炎、血管翳及对称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RA的病理过程与多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RA病程中早产生、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促进炎症进程.近期研究获得重要发现,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可通过结合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结合并影响其信号转导,抑制TNF-α诱导的炎性反应,发挥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因此,对PGRN的功能和相关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RA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从PGRN生物学效应、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RA的联系做一综述.
-
右美托咪定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的研究进展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肾上腺素能α2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分布于人体α2-AR,产生镇静、镇痛和抗焦虑作用,且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近年来,DEX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其在镇静、镇痛、抗交感、抑制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DEX临床应用优势明显,本文就DEX用于心血管病手术麻醉的应用以及心肌保护做一综述.
-
胆石病的外科诊疗与展望
胆石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胆石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很多,但各自均有不足,因此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胆石病的主要方法.在评估患者身体状态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检查手段了解结石的大小、分布、性状以及有无胆管变异、狭窄及其他合并症,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取净结石、切除病灶、解除梗阻是当今治疗胆石病的新理念.
-
GRIM-19蛋白在非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GRIM-19是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物Ⅰ中的一个亚基,其被命名为NDUFA13,初是由IFN-β和维甲酸共同作用发现,其在复合物Ⅰ的组装,电子传递以及线粒体ROS生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其在肿瘤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胞内多条信号通路有调控.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在近几年来,关于GRIM-19肿瘤之外的作用,研究也越来越多,GRIM-19在非肿瘤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大家的重视.本文阐述GRIM-19蛋白在非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新研究进展.
-
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
维生素D在钙磷内稳态中起着关键的内分泌作用,而且维生素D还参与宿主防御、炎症、免疫调节和修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胃肠道疾病有关,如炎症性肠病、大肠癌、胃癌等.本文就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探讨低血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随着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事件的频率也逐渐增加,低血糖增加了心脏猝死风险.在细胞水平,低血糖改变了心肌组织电生理功能.低血糖抑制了复极化K+电流,延长QT间期,而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密切相关.低血糖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本身也增加了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Ca2+超载也参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低血糖被公认为是致心律失常的因素之一.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治疗作用的研究
帕金森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椎体外系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受到遗传、环境、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免疫学异常的作用.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于帕金森病临床症状的对症处理,其用药的不良反应不可避免.随着帕金森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为一种多肽激素,在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随后又有研究证实脑源性营养因子对于帕金森病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现就脑源性营养因子对帕金森病有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肾精、端粒酶与血管老化
在人生、长、壮、老、死过程中,中医的肾精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中医对肾精描述与性激素作用很相似.随着现代医学发展,老龄化是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衰老尤其是血管老化备受医学研究者重视.为此,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发布了2013年的《中国衰老与抗衰老专家共识》,呼吁国家加大对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基金投入.近年来抗衰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端粒酶活性方面,力求通过延缓端粒缩短,从而实现抗机体衰老的目的.本文就肾精、性激素、端粒酶三者的关系进行阐述,对衰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转基因小鼠胃癌模型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建立胃癌小鼠模型的初期,研究者利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化学致癌等方式诱导近郊品系小鼠胃发生癌变.然而,该系小鼠胃癌模型产生的肿瘤多为鳞状细胞胃癌,不同于人常见的胃腺癌.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转基因小鼠胃癌模型的出现.转基因小鼠胃癌模型是直接将调控胃癌发生的相关基因转染到小鼠胚胎中而形成肿瘤的一种新技术,其形成肿瘤的形态特征与人肿瘤的自然发生极为相似,且发生于特定组织,特异性较高.因此,转基因动物在胃癌形成、发展机制,尤其是信号通路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研究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遗传疾病发病机制十分有效,是一种极为理想的胃癌模型.
-
恶性间皮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mesothelioma,MM)是一种高侵袭性的肿瘤,预后极差.石棉暴露是目前认为与间皮瘤发生、发展较为密切的致病因素.由于20世纪50 ~ 70年代石棉材料的广泛应用,我国间皮瘤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为(0.1 ~0.6)/10万,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总的发病人数多于其他国家.目前治疗恶性间皮瘤的疗效不佳,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无手术机会.
关键词: -
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腹膜转移是胃癌进展过程中以及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常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建立一个成熟、稳定、可靠、价廉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病理机制以及抗癌药物的作用,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效应等.研究者曾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动物,化学致癌物质诱导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等方式建立胃癌模型.这些方法具有造模时间长、腹膜种植转移率低、潜在生物威胁、价格昂贵的缺陷.这些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成瘤率高、可以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建立针对性模型等特点,极大推动了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当前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
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进展
应用PubMed、HighWire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03~2013年的相关文献.通过回顾文献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研究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
心房颤动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及进展
近年来,人们利用重组技术从天然生物体内合成了一些新的抗凝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弥补华法林功能上的局限性,却有着与华法林相同,甚至优于华法林的疗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DTIs),Xa因子抑制剂(F Xa inhibitors),Ⅸ因子抑制剂(factorⅨinhibitors),组织因子抑制剂和新型的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s,VKAs)等.未来可能作为心房颤动抗凝新药用于临床的主要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两类药物.
关键词: -
从中外差异中找到适合国情住院医师培养体制
住院医师的有效培养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前提基础.本文就中外住院医师培养的一些异同进行比较.由于国情的不同,完全照搬西方的住院医师培养体制恐有难度.本文以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养为例,在比较差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
-
临床教学路径在骨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教学路径在骨科临床实习带教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76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8人,实验组采用临床教学路径带教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对比两组学生实习结束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职业态度及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同时比较两组学生对带教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实习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带教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教学路径带教方法优于传统的实习带教,适合在临床医学骨科实习中应用.
-
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的典范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由英国的教育家首先提出,国内部分高校于21世纪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模式下,由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导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目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尽管目前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争论,笔者对现在存在的争议进行讨论,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在中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成功的基础,是教育创新的曙光.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