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小关节源性下腰痛伴发膝骨关节炎:小关节倾斜角度的生物力学意义
背景:下腰痛是骨科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并且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膝关节退变的表现。虽然现在已明确提出“腰-膝综合征”这一概念,但目前针对下腰痛病变所涉及到的腰椎小关节及膝关节退变的文献报道并不多见。
目的:对于因小关节源性退变导致下腰痛同时伴发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
方法:计算机检索1998年1月至2014年8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low back pain,knee osteoarthritis,lumbar facet joint,total knee replacement,block treatment,non-fusion techniques,inflammatory factor,drug 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下腰痛,膝骨关节炎,腰椎小关节,膝关节置换,封闭治疗,非融合技术,炎症因子,药物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及部分相关性较低的基础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计检索出157篇中英文文献,终选择60篇文献进行综述。对于小关节源性下腰痛,目前认为继发性促进骨关节炎进展可能性大。在病理生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或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于生物力学中,小关节倾斜角度的生物力学意义、倾斜角度与关节退行性变的关系是研究的重心。在临床治疗中,早期予以常规封闭治疗明确疼痛来源,轻症者行固定、功能锻炼延缓疾病进展,晚期则行手术治疗以恢复功能,缓解疼痛。 -
骨代谢过程中雌激素的影响与作用
背景:绝经后女性出现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疾病,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密切相关。
目的:分别从雌激素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作用综述了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由第一作者使用计算机检索 Medline 数据库,全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词为“estrogen, osteoporosis,bone metabolism,osteoblasts,osteoclasts,osteogenesis,bone resorption”和“雌激素,骨质疏松症,骨代谢,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生成,骨吸收”。从雌激素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216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8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雌激素水平下降破坏了体内成骨与破骨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骨质的吸收,骨量的减少、脆性增加、增加了骨折的风险。雌激素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均产生调节作用,进而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维持骨代谢平衡。 -
肌肉特异性microRNA-206:研究现状及前景
背景:骨骼肌占了人体总体质量的40%,然而许多骨骼肌损伤和疾病的机制问题尚未解决。MicroRNA-206(miR-206)是骨骼肌特异性miRNA,在骨骼肌的发育和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总结分析microRNA-206在骨骼肌损伤和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方法:以“miR-206, skeletal muscle”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92至2014年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的全文,经过筛选终对60篇miR-206在骨骼肌损伤和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MiR-206能调节神经肌肉损伤后神经肌肉接点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控制miR-206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肌肉疾病的新方法。通过细胞培养发现miR-206能促进卫星细胞的分化,缺乏miR-206会导致卫星细胞延迟分化,在骨骼肌损伤中也发现miR-206能促进骨骼肌的再生。miR-206长期运动适应后水平下降,但当运动适应停训一段时间后,miR-206会恢复到原先的水平,而其机制还有待研究。 -
脂肪因子Chemerin在炎症和代谢综合征中的双重效应
背景:近年多项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脂肪因子chemerin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目的:综述脂肪因子chemerin在炎症和肥胖、高血压及糖脂代谢中的作用及机制,概括脂肪因子 chemerin与炎症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至2014年PubMed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脂肪因子chemerin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和分析。
结果与结论:研究表明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与体脂含量、能量代谢、炎症相关,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脂肪因子chemerin在炎症和代谢中的双重作用,它可能成为连接慢性炎症和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一个关键因子。脂肪因子 Chemerin 在不同的炎症状态下作用不同,可能与其在不同的炎症环境中裂解方式的不同有关,但并没有明确脂肪因子chemerin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中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水平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功能恢复中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应用
背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已被证实能用于治疗受损肌肉,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保持肌肉蛋白合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肉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参数选择及临床评价存在争议。
目的:从临床应用评价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肌力康复的效果。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不同电刺激对前交叉韧带术后肌力恢复的文章,英文检索词“ACL,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神经肌肉电刺激”。共检索到92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0篇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与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肌力、增加运动范围、减轻水肿、减缓萎缩、促进组织愈合以及缓解疼痛,对肌肉酶活性也能产生积极影响,亦可提高患者等速肌力。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肌力康复的参数设置差异较大,需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新疆维吾尔族人群SCN5A基因在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中的相关性分析
背景:SCN5A是目前报道多的编码心肌钠离子通道的基因,SCN5A基因编码人心脏电压门控钠通道的α亚基,在人心肌细胞中高度表达,其主要负责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细胞的扩展,对控制心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起着关健作用。
目的:研究SCN5A基因H588R,C5457T,R1193Q位点多态性与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150例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病例组,150例新疆维吾尔族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SCN5A基因H588R,C5457T, R1193Q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
结果与结论:两组比较多态位点 C5457T,R1193Q 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多态位点H588R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5457T 位点在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等位基因T分布增加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3.636和3.467。R1193Q 位点在房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和卵圆孔未闭患者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等位基因A分布增加房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和卵圆孔未闭的发病风险,OR值分别为3.413,3.839和4.059。结果证实,SCN5A基因多态位点C5457T,R1193Q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易感因子;未发现多态位点H558R与新疆维吾尔族单纯性先天性心脏病直接相关。 -
脊柱疾病后路修复后感染:感染、肥胖及转入ICU为独立危险因素
背景:随着新型钉棒系统、融合器、微创技术的应用,脊柱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多、手术范围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脊柱术后感染率逐步增高也日趋显现。脊柱术后感染常常导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增加,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后果。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患者857例,根据是否术后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对脊柱术后感染的影响,通过分析34例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治疗策略。
结果与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率为3.97%(34/85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肌力≤3级、术前免疫功能减退、有急慢性感染、肥胖、手术时间≥180 min、出血量≥600 mL、输血、植异体骨、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尿便失禁或留置导尿时间≥3 d、术后转入 ICU、引流管根数、留置引流管天数等变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变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急性或慢性感染、肥胖(体质量指数>30 kg/m2)、术后转入ICU这3个因素是脊柱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预防这3个危险因素及其他可能影响脊柱术后感染的因素,另外不同脊柱术后感染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疗,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
锥形束CT评价直立体位下上气道正常值:山东地区6-19岁人群测量分析
背景:随着锥形束 CT 在口腔颅颌面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明确正常人群的上气道指标对于诊断和预防气道相关的异常有重要意义。
目的:确定山东地区6-19岁人群上气道的长度、宽度、横截面积及体积的锥形束CT测量值范围,为山东儿童及青少年上气道阻塞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
方法:对254例(男120例,女134例)山东地区健康的6-19岁人群的锥形束CT图像进行分析,应用Mimics 10.01软件分别测量鼻咽、腭咽、舌咽3个平面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各部分的体积,确定正常值范围,还利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性别差异,并计算95%置信区间。
结果与结论:得出山东地区正常6-19岁人群上气道各径线、横截面积及体积的正常值范围及男女间差异对比,得出8-9岁、10-11岁、16-17岁、18-19岁上气道的部分指标存在性别差异。提示上气道的径线、横截面积及体积的正常值及95%置信区间为本地区青少年儿童上气道阻塞的诊断及评估治疗后上气道恢复解剖形态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的心肌保护作用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
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 <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
585 nm脉冲激光修复病理性瘢痕的系统评价
背景:585 nm脉冲激光作为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法,其疗效及安全性未得到证实。
目的:评价585 nm脉冲激光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等。对同质研究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6个研究,208个瘢痕。结果显示585 nm脉冲激光在改善温哥华量表评分方面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0001,WMD=-2.79,95%CI(-3.12,-2.46)]。585 nm脉冲激光在总体改善瘢痕情况方面效果是肯定的,但不能得到在具体改善瘢痕大小、红斑、弹性及硬度等单一方面确切有效的证据。585 nm脉冲激光并不优于其他治疗方法。可以认为585 nm脉冲激光治疗病理性瘢痕是安全的。由于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结果具有一定的偏倚性。 -
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进高糖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背景:糖尿病会通过影响成骨作用降低种植体的成功率并引起各种并发症。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通过酶反应直接或间接清除自由基,从而对成骨细胞的成骨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高糖环境下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对糖尿病兔骨缺损修复的影响,初步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将成骨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还原型谷胱甘肽组,通过对3种情况下MTT、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在糖尿病新西兰兔骨缺损处放置还原型谷胱甘肽和骨粉的混合物,通过X射线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糖尿病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有效促进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高糖+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较高糖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高糖+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比高糖组细胞细胞分化程度显著提高(P<0.05)。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糖尿病模型兔胫骨骨缺损处的骨密度影较单纯骨粉修复兔更明显(P<0.05)。结果证实,还原型谷胱甘肽能促进高糖环境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促进糖尿病兔胫骨骨缺损处新生骨修复。 -
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发病中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年龄差异
背景:由于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年龄差异,骨质疏松所致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同。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在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发病中的年龄差异情况。
方法:选择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患者72例作为骨质疏松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的非髋部骨质疏松老年女性7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合并疾病等状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进行雌激素受体基因XbaⅠ与PvuⅡ位点的PCR-RFLP分析与骨密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的等位基因X的比例和基因型XX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XX基因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Xx和xx基因型(P <0.05)。Logistic多元回归的线性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XX基因型的髋部骨质疏松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说明雌激素受体基因XX位点的多态性对于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发病有一定的影响,且有相关的年龄分布差异。 -
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意义
背景:骨质疏松症并非一个简单的骨定量的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评估是年龄、性别、骨代谢、骨形成和骨生物力学动态结果。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和骨碱性磷酸酶分别反映的是骨吸收和骨形成的两个重要指标。目的:分析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年龄分布:65-70岁30例、71-75岁40例、76-80岁30例;排除合并糖尿病、肿瘤及其他影响骨质状况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检测骨生化4项,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以及25-羟维生素D。据检测结果患者分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升高组和骨碱性磷酸酶升高组,分别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3个月。分析患者骨密度和骨生化4项检查结果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两组治疗前后骨生化4项差异性比较及组间差异性比较。
结果与结论: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0.05);男性组的腰椎和股骨颈Wo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值较女性组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 N 端中分子片段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升高(P <0.05),而25-羟维生素D随年龄增加在人体内含量降低(P <0.05);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高,而25-羟维生素D在人体内含量较男性患者低。两组患者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后骨生化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结果提示,骨代谢标志物检测能明确患者体内是以成骨细胞功能为主和还是以破骨细胞功能为主,以便指导临床针对性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和监测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
10株人癌细胞基因组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
背景:为了解实验室常用人癌细胞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情况。
目的:从基因组微卫星水平分析各组织来源人癌细胞株的遗传背景差异。
方法:取10株指数生长期的人白血病、结肠癌、胃癌、肝癌、肺癌、宫颈癌、膀胱癌细胞及2株人正常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提取细胞DNA,对BAT-25,BAT-26,CAT-25,NR-24,SEC-63五个几近单态性的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对产物进行检测,同时用ABI 3720XL自动测序仪测序。
结果与结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5个微卫星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具有一致性及稳定性,可作为正常对照。人结肠癌细胞、人膀胱癌细胞在BAT-25、BAT-26、CAT-25或NR-24位点扩增片段长度均较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及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缩短,缩短产度为7-13 bp,属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细胞。其他细胞在5个位点扩增片段的长度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一致,属于微卫星稳定细胞。实验结果揭示了受试人癌细胞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水平,为未来选择合适的细胞株进行药物活性筛选等试验奠定了基础。 -
内皮细胞分化功能在替米沙坦干预高血压患者过程中的变化
背景: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受损的特征性改变是内皮素释放失衡。替米沙坦能够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杓型”血压模式,其降压效果优于氯沙坦、氨氯地平等常规药物,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分化功能及血清脂联素的影响。
方法: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海捷亚治疗,治疗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1片/d,晨口服,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浆脂联素、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值变化,并进行血浆脂联素与高血压患者的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值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5.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脂联素和一氧化水平量都明显上升,血浆内皮素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内皮素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显示血浆脂联素与血浆内皮素值呈现显著负相关(P <0.05),与血浆一氧化氮值呈现显著正相关(P <0.05)。说明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能提高预后疗效,其作用的发挥与改善内皮细胞分化与提高血清脂联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
人参皂甙Rg1对脊髓神经元细胞增殖的影响
背景:不同的神经受体通过不同的受体介导产生各自的生物功能,脊髓损伤的根本原因是神经元的死亡和突触的功能丧失,人身皂苷Rg1对神经元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目的:验证人身皂苷Rg1对SD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的营养保护作用。
方法:对孕龄16日的胚鼠进行脊髓神经元细胞分离提取,对神经元细胞进行冻存和复苏。实验分为3组:空白组、人参皂苷Rg1干预组、阳性对照组(培养孔内加入苯酚溶液)。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内线粒体的活性及人参皂甙Rg1对神经元细胞的增殖作用。
结果与结论:人参皂苷Rg1干预组细胞吸光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人参皂苷Rg1干预组细胞的相对活力高于空白组,说明人参皂苷Rg1对神经元细胞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人参皂苷Rg1干预后,细胞的突起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空白组的细胞,说明人参皂苷Rg1对脊髓神经元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使细胞活力增强。 -
艾烟溶液干预人肺腺癌细胞活性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背景:艾灸生成物的安全性研究是近年来灸法领域的关注热点,探讨艾烟成分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是研究艾灸安全性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艾烟溶液可引起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凋亡,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艾烟采集物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549生长抑制率、细胞内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探讨艾烟采集物对A549的氧化损伤机制。
方法:采用便携式空气采样器采集艾条燃烧产生的烟气颗粒物,加入DMEM培养基分别配制质量浓度0.5,0.4,0.3,0.2,0.1,0.05,0.025,0.01 g/L的艾烟溶液干预A549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法观察细胞内活性氧信号强度,分光光度法测量并计算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不同质量浓度艾烟溶液干预A549细胞4,6,8 h结果均显示,0.4,0.5 g/L艾烟溶液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高于0.01,0.025 g/L组(P<0.05)。质量浓度0.05,0.1 g/L艾烟溶液可降低肺A549细胞内活性氧的含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质量浓度0.4 g/L艾烟溶液可增加肺A54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P<0.01),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1)。结果证实,艾烟对A549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可能是高浓度艾烟溶液抑制A549细胞生长的重要机制。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PFTK1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中的潜在作用
背景:少突胶质细胞主要来自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该分化过程被多种因子严格调控。一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可以调控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对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分析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PFTK1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分化中的潜在作用及相应机制。
方法:利用siRNA技术和Western印迹实验来检测OLN-93细胞分化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及相应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撤去血清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系OLN-93细胞可进行自发分化。形态观察表明,用siRNA技术沉默PFTK1基因表达后,OLN-93细胞的分化得以明显加快。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PFTK1基因沉默后, OLN-93分化的相关分子标志物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的诱导出现显著增加。对PFTK1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则发现,PFRK1基因的沉默表达可诱发 PI3K/AKT 信号通路的活化。而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可抵消PFTK1沉默对OLN-93细胞分化的促进效果。实验结果首次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PFTK1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分化,为脱髓鞘引起的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
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前牙种植修复中的效果
背景: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是利用膜的机械屏障原理,阻挡软组织长入种植体周骨缺损,使成骨细胞在膜下空间中优势生长,形成新骨充填骨缺损。
目的:于上前牙种植中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观察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74例单颗前牙种植成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上前牙二期种植,但未行骨增量;观察组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实施上前牙种植,待其种植体初期稳定后植入人工骨粉。于术后当天、种植牙负重6个月、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及种植体周围骨水平。
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种植牙负重6,12个月红色美学指数值较基线水平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种植牙负重12个月时,除唇侧龈缘水平和牙槽突外形外,2组患者红色美学指数其余各项指数值较基线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但2组间红色美学指数各项指数值比较(P >0.05)。种植牙负重12个月时,2组患者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相比正常骨组织种植修复来说,临床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于上前牙种植中修复可取得较好效果,且两者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性。 -
花香满屋
临近春节的前一天,办公室里突然闯进了一大簇鲜花,那是很多的怒放着的红玫瑰和很多的盛开着的白色香水百合。玫瑰姑娘的芬芳和香水百合小姐的清香沁人心肺的拥挤在我办公室的每一个角落里。
-
臭氧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背景:臭氧溶于血液治疗疾病目前已作为指南之外的补充治疗或者辅助治疗方法,但研究报告多为临床疗效描述性观察,臭氧治疗是否影响血清细胞因子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前列腺素F-2a、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瘦素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6例,按患者意愿分为臭氧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独护肝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护肝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所有伴有2型糖尿病和(或)血脂紊乱的入选者均接受专业的降糖和(或)降脂治疗,测定所有入选者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前列腺素F-2a、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瘦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前列腺素 F-2a 和瘦素水平较高(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瘦素差值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而前列腺素F-2a治疗前后差值水平差异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2)。提示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水平,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瘦素抵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远期预后可能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
心房纤维化与组织结构重构: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多种神经体液介质的作用
背景: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心房纤维化是多种神经体液介质相互作用引起的,其中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半乳糖凝集素3、炎症递质、松弛素等。
目的:探讨上述神经体液介质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及在心房结构重构及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0至2014年文献,中文检索词为“心房纤维化,结构重构,房颤,转化生长因子β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半乳糖凝集素3,炎症,松弛素”;英文检索词为“myocardial fibrosis,Structural remodeling,Atrial fibril ation,RAAS,Galectin-3,Inflammatory mediators,relaxin”,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42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通过分析影响心房纤维化的诸多因素,可以发现促进纤维化发生的各因子间并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以一定方式相互增强或相互抑制的,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各种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各个信号传导途径有不同的侧重,各个信号途径之间亦存在着交叉作用,加深了心房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心房纤维化会导致局部区域的传导异质性,引起单向阻滞和多子波折返,促进房颤发生。 -
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背景:创面愈合是外科学研究的热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的:综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瘢痕愈合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www.cnki.net)、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及PubMed 数据库相关文章。以“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瘢痕;创面愈合;再生”为中文检索词;以“CTGF;CCN2;Wound healing;Regeneration”为英文检索词。纳入37篇关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创面愈合实验中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结果与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在创伤修复初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短暂上调可促进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加速创面修复过程;在伤口修复和重塑阶段的持续表达可明显促进过度基质的产生、胶原沉积和瘢痕挛缩,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了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其在加速创面愈合和控制瘢痕形成方面可能具有应用前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下游产物,除本身的生物学作用外,其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促纤维化、诱导黏附及迁移等作用是其影响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之一。 -
联合腱与喙肩韧带双束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解剖学及临床试验验证
背景:Rockwood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修复方法繁多,其中大部分通过各种内固定物(如锁骨钩钢板钢板、螺钉、克氏针等)来达到肩锁关节的初次稳定性和复位。但术中内固定物对肩锁关节不同程度的占位及损伤,以及术后取出内固定后复位丢失均较为常见。
目的:应用联合腱与喙肩韧带双束重建喙锁韧带修复 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并通过尸体解剖提供理论基础,临床病例随访分析其修复效果。
方法:①尸体解剖形态学研究:于2012年9至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行成人肩部尸体解剖共46例,观察肩锁关节解剖形态并测量相关骨性标志和韧带的形态学参数。②临床病例分析:对2012至2014年采用联合腱外侧半肌腱与喙肩韧带内侧半肌腱双束共同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11例患者进行随访。终随访时应用放射学评估术后肩锁关节恢复情况,并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及肩关节简明测试问卷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尸体解剖形态学研究结果:试验获得了肩锁关节及其周围组织、肌皮神经较为详细的形态学参数,为该部位手术提供了解剖学资料。②临床病例分析结果:11例RockwoodⅢ型患者行联合腱外侧半肌腱与喙肩韧带内侧半肌腱双束共同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随访2-24个月,平均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为92.3分,平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0.4分,平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31.6分,平均目测类比评分1.4分,平均肩关节简明测试问卷肯定答案为8个,总体优良率为91%(10/11)。1例患者修复结果较差。课题通过解剖重建肩锁关节的静态稳定性结构(如喙锁韧带)和动态稳定性结构(如关节囊、斜方肌和三角肌)实现了肩锁关节的解剖复位。总而言之,联合腱与喙肩韧带双束重建喙锁韧带修复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
背景:在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的改建不仅受正畸加力方式和唇舌肌平衡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牙槽骨形态的限制。
目的: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析。
方法:选取60例年龄在11-16岁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分为3组:①高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40°,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32°。②低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29°,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22°。③均角组:前颅底-下颌平面角≥29°,≤40,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22°,≤32°。每组各20例,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上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和高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尖牙槽骨厚度:UBP值(U平面相较于上前牙唇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LBP值(L平面相较于下前牙唇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及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3组之间差异、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ULP值(U平面相较于上前牙腭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LLP 值(L 平面相较于下前牙舌侧骨皮质于一点,此点与根尖点距离)在高角组与低角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牙槽骨高度:UBH值(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U平面垂直距离,为唇侧牙槽骨高度)、ULH值(上前牙腭侧牙槽嵴顶到U平面垂直距离,为腭侧牙槽骨高度)、LBH值(下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L平面垂直距离,为唇侧牙槽骨高度)、LLH值(下前牙唇侧牙槽嵴顶到L平面垂直距离,为舌侧牙槽骨高度)在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型患者唇侧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提示在内收过程要防止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低角型患者唇侧牙槽骨较厚,前牙内收范围较大。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
背景: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中,有很多韧带属于部分损伤,尚有部分韧带是正常的或可以保留的,但损伤已造成关节不稳定,并产生临床症状,将韧带完全切除进行重建势必造成更大的损伤。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40例前交叉韧带部分束断裂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的患者,治疗后随访6-48个月,并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的功能。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率、前抽屉试验阳性率、ADT试验阳性率、Tegner评分、胫骨位移距离均显著下降(P<0.05),IKDC2000、Lysholm、BRISTOL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选择性重建前交叉韧带部分束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和缓解症状,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
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负压封闭引流与皮瓣移植的应用
背景:足部软组织缺损可以采用皮瓣移植技术予以修复。研究显示移植之前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为皮瓣移植提供良好的组织床,以加快局部的肉芽组织生长。
目的:进一步验证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移植技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23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修复方案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分别实施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皮瓣移植和非负压封闭引流联合皮瓣移植。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的治疗总优良率和皮瓣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移植后随访6个月,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观察组的皮瓣成活情况良好,且皮瓣呈红黄色,柔软且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区别不大,效果优于对照。结果表明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瓣移植技术来进行足部软组织缺损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