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절강대학학보(의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8-9292
  • 国内刊号: 33-1248/R
  • 发行周期:
  • 邮发: 32-2
  • 曾用名: 浙江大学学报杂志;浙江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 创刊时间: 195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罗建红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转移性肾细胞癌靶向治疗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作者:来翀;滕晓东

    肾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仅部分早期肾细胞癌患者可通过手术而治愈。如何在外科术后对患者进行更精准的抗肿瘤治疗是未来肾细胞癌治疗探索的方向。肾细胞癌中大部分转移性肾细胞癌为肾透明细胞癌,因此针对肾透明细胞癌具有开发靶向药物的价值。目前靶点基因分子改变明确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仍只有肾透明细胞癌特异性的VHL相关通路的关键蛋白。 VHL的失活引起诸多基因的改变。临床现有的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治疗大多数针对信号通路靶点,其他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和干细胞则是针对新抗癌机制。尚无确切的能使大多数肾细胞癌患者受益且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案。本文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分子特征、VHL突变通路以及进展期肾透明细胞癌的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进行重点阐述,旨在寻找精确的肾细胞癌治疗靶点,指导临床肾细胞癌的精准化治疗。

  •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外源性水通道蛋白基因经导管逆行注射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何虹;张洁銎;范艳;孙晓爽;朱玉豪

    腺病毒在感染周期中能大程度合成病毒蛋白而关闭宿主蛋白质合成,不会引起患者染色体结构破坏,安全性好,基因转染效率也高。人工泪液、唾液或口服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酸刺激和手术等等传统疗法的局限性,外源性水通道蛋白转染至干燥综合征小鼠涎腺组织可以改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并将残余导管上皮细胞转变为能分泌水分和盐分的腺泡样细胞,改变细胞的类型与功能,增加腺液分泌,实现涎腺功能重建。上述机制已经得到动物实验证实,美国已经批准应用腺病毒介导的人水通道蛋白对涎腺放射性损伤患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

  • 基于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的痰液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建立及初步应用

    作者:苏敏;陈晋;白冰;黄云秀;魏兰;刘旻雁;陈婷梅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散在分布重复单位及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MIRU-VNTR)是一项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分子分型的技术,本研究基于该技术旨在建立一种直接应用临床痰液标本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实验室方法。方法:根据扩增条件及临床检测的实际需要,优化选择八个 MIRU-VNTR 位点( MTUB21、MTUB04、QUB18、QUB26、QUB11b、MIRU31、MIRU10和MIRU26)作为检测靶标,收集130例肺结核患者和200例非肺结核患者(其他肺部疾病)的痰液样本,分别以传统的罗氏培养法和临床诊断的方法为标准,用MIRU-VNTR分析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 )对上述样本进行检测。结果:以罗氏培养法为标准时, MIRU-VNTR 的灵敏度为93.1%,特异度为97.7%;FQ-PCR 检测的灵敏度为94.0%,特异度为96.7%,MIRU-VNTR分析与FQ-PCR检测结果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 P=0.569)。以临床诊断为标准时, MIRU-VNTR分析的灵敏度为86.9%,特异度为100%;FQ-PCR 检测的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9.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 P=0.862),且MIRU-VNTR分析中未发现假阳性结果。在MIRU-VNTR检测为阳性的结果中,98.2%(111/113)的样本分子编码互不相同,只有1.8%(2/113)分子编码一致(皆为54685538)。结论:应用临床痰液标本建立的基于MIRU-VNTR的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 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特点

    作者:赵雅莹;俞陌桑;王哲民;孟凡升;季峰

    目的:了解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患者门静脉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均行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和胃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发现,存在脾—肾或胃—肾分流患者24例(分流组)、无上述分流患者94例(无分流组)。分流组门静脉直径为(12.48±2.79) mm,无分流组门静脉直径为(13.58±3.46)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分流组胃底曲张静脉面积为294.00(0.00~2400.00) mm2,显著大于无分流组[26.00(0.00~1620.00)mm2, P<0.001]。分流组与无分流组食管静脉曲张范围及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流组食管静脉曲张范围小、程度较轻。无论有无消化道出血史,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均大于无分流组( P<0.05);无内镜治疗史的患者中,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大于无分流组( P<0.001);无脾切除治疗史的患者中,分流组的胃底静脉面积大于无分流组( P<0.001),分流组的门静脉直径小于无分流组(P<0.05);Child-Pugh A、B级的患者中,分流组胃底静脉面积均大于无分流组(均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自发性分流且未接受脾切除手术的患者具有更小的门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轻;自发性分流患者内镜表现有较大扭曲的胃底曲张静脉。

  • 高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γ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作者:白亮;张亚莉;谢晨;王蓉;赵四海;贾玉枝;刘恩岐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激活受体( PPAR )γ高表达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从5~6周龄C57BL/6J小鼠分离培养原代肝细胞,分别用LacZ腺病毒( Ad/LacZ)或PPARγ腺病毒( Ad/PPARγ)感染细胞48 h,油红O染色检测原代肝细胞脂肪积聚情况;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析PPARγ、成脂相关基因aP2和CideA等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分离培养的小鼠肝细胞透光度好,胞核圆且透亮,细胞呈圆形生长,有双核,连接成片状或岛状。用Ad/LacZ或Ad/PPARγ感染48 h后,Ad/LacZ组肝细胞几乎无脂肪积聚,而Ad/PPARγ感染肝细胞中有大量脂肪滴沉积。外源PPARγ刺激作用下,肝细胞中PPARγ、aP2、FGF21、CideA mRNA表达增加,而adiponectin mRNA表达下降(均P<0.05)。 Ad/PPARγ感染后,PPARγ和aP2蛋白表达也增加。结论:高表达PPARγ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相关基因表达。

  • 血小板计数可预测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的疗效

    作者:沈海燕;徐承富;陈春晓

    目的:分析血小板计数预测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 IFX )治疗活动性克罗恩病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确诊并接受IFX规律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74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24例,诊断时年龄中位数21岁,病程中位数10个月。在开始治疗前和第三次、第六次治疗后检测患者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并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指数。结果:IFX治疗三次后,患者克罗恩病活动指数以及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1),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容积增加(均P<0.01);第六次治疗后上述指标比第三次治疗后进一步改善。共53例患者经三次治疗后达到临床缓解(克罗恩病活动指数<150);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与克罗恩病严重程度相关,且病程较长、治疗前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大的患者IFX治疗三次后不易缓解。结论:克罗恩病患者血小板计数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可作为预测IFX早期疗效的指标。

  • 段树民院士和汪浩研究员团队揭示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机制

    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段树民院士和汪浩研究员合作研究揭示了小鼠对天敌气味诱导的先天性恐惧的神经环路基础,该研究论文“Laterodorsal tegmentum interneuron subtypes oppositely regulate olfactory cue-induced innate fear”近期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在线发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727549)。

  • 张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领衔的神经内外科脑血管团队研究项目《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诊治策略研究》荣获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脑卒中已是当今我国第一位死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200~250万,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之中,造成的直接经济费用高达400多亿元,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为脑卒中病理机制不甚明了,影像学评估手段有限,内外科治疗均不够规范,因此脑卒中的疗效欠佳。张建民教授团队探索炎症、凋亡及自噬等在脑卒中后病理损伤中的作用,以寻找“内”、“外”源性神经保护方法;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缺血急性溶栓的规范化诊治流程及基于影像学的脑出血个体化微创治疗等方法,以期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他们结合病理机制和临床诊治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以下结果:①探索脑卒中后“内源性”神经保护新机制。在国际上率先阐明炎症小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提示先天性免疫是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靶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反应能够抑制神经元凋亡;率先利用新型影像序列研究颅内微出血,证实多发微出血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内在机制之一。②研究“外源性”神经保护药物,为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在国际上首次阐明P2 X7受体阻断剂能够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外ATP引发的凋亡;揭示氢气通过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和细胞凋亡;率先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脑缺血,其机制为增加梗死区域葡萄糖利用。③制定并完善了脑卒中规范化诊治流程、微创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在国内率先推出并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规范化诊治流程,由经过资质审核的医生开展脑血管介入工作,保证了治疗质量;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个体化微创治疗;制定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溶栓和取栓治疗的规范化诊治流程,首创时间追踪模式,增加溶栓比例,持续缩短入院至溶栓时间,推动溶栓工作的开展。

  • 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等

    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共同领衔的“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由220多位科研人员组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终末期肝病综合诊治创新团队以提高终末期肝病诊治水平、降低重症肝病患者死亡率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实现了终末期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经历20多年的协同创新,团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等优秀人才汇聚的专家团队。目前,团队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四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两位工程院院士、两位海外高层次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家、四位长江学者、两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两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六位传染病重大专项负责人、三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负责人、一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以及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组组长。团队已荣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称号。

  • 京都全球共识对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启示

    作者:谢川;吕农华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报告》于2015年7月在《消化道》(Gut)杂志全文发表。该共识对胃炎的病因学分类、诊断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消化不良及Hp胃炎治疗理念进行了革新,是继欧洲Maastricht Ⅳ共识之后发布的又一项有关Hp感染的重要国际共识。该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Hp感染胃炎诊治的认识。但是,我国Hp感染人口基数大、抗生素耐药率高、卫生资源相对缺乏,因此临床实践中不能照搬国际共识,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p感染诊治策略。

  • 黄河教授团队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者:

    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恶性肿瘤中,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所致的死亡率位居第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恶性血液病等70余种疾病的唯一根治手段,但全球新数据显示,移植患者3年存活率仍徘徊在40%~50%。移植后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干细胞供者来源匮乏是目前全球移植领域具有挑战和急需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黄河教授主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历经十年系列研究,取得下列创新性成果:①阐明移植后复发新机制并建立防治新策略。首次提出并证明在移植后复发中存在关键功能基因突变和白血病细胞克隆演变,揭示免疫逃逸关键靶点;建立移植后复发的术前风险分层,针对中、高危患者创立预防与抢先治疗免疫干预技术;创建符合国情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分层治疗新方案,有效减少移植后复发,74%患者实现治愈,避免终身服药。②创建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预警与诊治新体系。团队率先在大样本的中国移植患者中,系统性研究关键非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多态性与GVHD关系,首次揭示高风险基因型,创建适合中国人的GVHD 移植前风险分层体系;创建急性GVHD早期、无创性诊断新模式;创立适合中国人群的GVHD预防新方案,针对致死率极高的糖皮质激素耐药的重度急性GVHD采用细胞因子联合阻断治疗新方案。③建立造血干细胞来源及干细胞应用新技术。创立亲缘人类白细胞抗原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优化新方案,患者5年存活率达60畅8%;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临床应用技术平台,制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骨髓MSC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创立快速、高效富集MSC 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骨髓MSC治疗慢性广泛型GVHD的细胞治疗方案。

  • 乳腺黏液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和肾母细胞瘤蛋白1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王教辰;翁寿向;金晓芬;余文杰;周涛;甘梅富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神经内分泌分化及肾母细胞瘤蛋白1( WT-1)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连续诊断的65例乳腺黏液癌(混合型黏液癌31例、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23例、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1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及WT-1的表达。比较各型乳腺黏液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WT-1的表达差异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混合型黏液癌和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的淋巴结转移率、人表皮生长因子2( HER-2)阳性率高于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均P<0.01)。而混合型黏液癌的淋巴结转移率、HER-2阳性率与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型黏液癌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分化和WT-1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的神经内分泌表达高于混合型黏液癌和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均P<0.05),但混合型黏液癌与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型黏液癌的WT-1表达低于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和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均P<0.05),但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与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乳腺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组的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低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1), WT-1虽然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较低,但与淋巴结无转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纯黏液癌细胞丰富型比纯黏液癌细胞稀少型HER-2扩增率和淋巴结转移率高,因此纯黏液癌有必要进一步分类。检测乳腺黏液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及WT-1的表达对亚型分类有所帮助。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乳腺黏液癌淋巴结转移率较低。

  • 促泌素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作者:刘琴;来茂德

    促泌素( secretagogin)蛋白是由奥地利学者在胰岛β细胞中鉴定出来的一个新型的EF-手型钙结合蛋白。该蛋白为六聚体左旋蛋白,表达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轴和中枢神经系统。促泌素有着丰富的生物学功能。一定程度的钙离子浓度变化会导致促泌素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改变。从已有的初步研究推断,促泌素将来有可能作为一种工具来治疗应激反应,如精神疾病(抑郁症)、烧伤或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疼痛导致的慢性应激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促泌素在海马中的表达可阻止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病变。促泌素亦可作为疾病标志物。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促泌素与经典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嗜铬素A、突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有很好的一致性,但其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此外,脑缺血性疾病引起神经损伤后,促泌素会释放到血清中,这表明促泌素可作为脑损伤的标志物。本文结合促泌素蛋白在各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分布、功能以及在非肿瘤性病变如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对促泌素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进展

    作者:滕晓东;赵明;来茂德

    在临床诊断实践中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不少见,其组织学分类、分级与消化道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类分级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2015年新的WHO分类中,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类癌(包括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以及癌前病变———弥漫性特发性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等几个范畴,各自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预后特征。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不同的标本类型中的诊断要点也明显不同。基于治疗和处理的不同,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各范畴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文中就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进展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强调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姚晓晨;王峰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GEP-NET)是具有神经内分泌标志物和产生多肽激素的一类生物学行为各异且难以预测的肿瘤。本文简要介绍CT、MRI、超声和内镜对GEP-NET的诊断价值,重点介绍针对GEP-NET高表达生长抑素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胆囊收缩素受体、胰高血糖素相关肽受体等,放射性核素68镓与其他放射性核素标记核素分子显像剂的新进展及分子成像在GEP-NET中的诊断价值、检查前注意事项和临床适应证。68镓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已成为GEP-NET诊断的金标准,对临床治疗决策起关键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和胰高血糖素相关肽等新的靶向分子探针的不断涌现,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肿瘤显像在GEP-NET诊疗中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 神经内分泌分化在胃腺癌进展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作者:徐芳英;刘琴;韩丰艳;徐恩萍;来茂德;赵仲生

    目的:研究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现象与肿瘤进展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了240例胃腺癌患者石蜡包块,并制备组织芯片,同时调查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及随访信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嗜铬素A、突触素和促泌素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嗜铬素A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部位、Lauren分型、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 分期均无相关性;突触素阳性时肿瘤浸润深度较深( P =0.042);促泌素阳性时发生淋巴结转移者更多( P=0.047)。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在胃腺癌弥漫型患者中嗜铬素A阳性( P=0.019)或促泌素阳性( P=0.001)时预后较差,而突触素的表达( P=0.102)与预后无关。 TNM分期Ⅱ期患者中,嗜铬素A阳性(P=0.049)和突触素阳性(P=0.002)是不利预后因素,但是促泌素与预后无关( P=0.529),而且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突触素是患者独立的预后指标。结论:嗜铬素A、突触素与促泌素虽然都是神经内分泌标志物,但临床意义不尽相同;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时,肿瘤浸润深度较深,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及病理学进展

    作者:李增山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一组少见的异质性肿瘤,其发病率在过去的40年中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对该类肿瘤的不断认识以及内镜和影像技术的发展导致检出率增高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类肿瘤具有特定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从过去的“类癌”到现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其命名及分类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目前WHO根据其分化程度、形态学和增殖活性将其分为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但不同解剖部位的肿瘤具有各异的表型和生物学行为,因此具有不同的分期系统,用于提示预后和指导治疗。此外,近年的研究显示不同部位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表达一些特定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这对于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和转移性病变原发部位的判定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在分子生物学机制方面,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表观遗传学和肿瘤微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上述的研究进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分类、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认识和问题

    作者:来茂德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绝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在胃肠胰。随着近年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临床对病理诊断的要求愈来愈高。正确的靶向治疗首先需要正确的靶向诊断,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形成共识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规范。本文阐述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百年认识过程;概要呈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名称和分级的演化过程;从临床需求出发,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八个步骤;本文还对目前病理诊断中尚无统一意见的四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病理诊断过程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选择和应用,高增殖活性亚群神经内分泌肿瘤,普通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靶向治疗。这些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2016年本刊常用专业词汇缩写

    作者:

    关键词: 专业词汇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峻立;郭峰;卫积书;陆子鹏;陈建敏;高文涛;李强;蒋奎荣;戴存才;苗毅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NEN)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大类,根治性手术是治愈肿瘤和争取患者长期生存的唯一有效手段。局部可切除肿瘤首选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局部切除(剜除)术和规则性胰腺切除术。胰岛素瘤和直径小于2 cm无功能性PNEN可行局部切除(剜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或节段胰腺切除术;直径2 cm及以上或恶性倾向PNEN应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附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中段胰腺切除术等。对于局部进展无法根治切除病变,功能性PNEN可以选择减瘤术,尽量切除90%以上的肿瘤,包括转移灶和原发灶;无功能性PNEN患者出现黄疸、消化道梗阻和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考虑行肿瘤原发灶切除。肝脏是PNEN常见远处转移部位,可分为Ⅰ、Ⅱ、Ⅲ型。对Ⅰ型PNEN患者,只要无手术禁忌应建议手术切除。对Ⅱ型PNEN患者如考虑行减瘤术,应尽可能切除全部肝转移灶的90%;对原发灶已切除且不伴有肝外远处转移、分化好( G1/G2)的患者,肝移植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对无法切除的Ⅲ型PNEN患者,可选择多种辅助治疗方法。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前沿

    作者:施军平

    1950年3月成立的美国肝病研究协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AASLD)已成为肝病研究和学术交流为重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第66届AASLD年会于2015年11月13至17日在美国旧金山如期召开。作为世界顶级肝病学盛会之一,此次AASLD年会以各种形式展示摘要2299份,内容几乎涵盖肝病学领域各个方面。其中,脂肪性肝病因发病率快速增加且趋低龄化,又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病因[1-2]而成为肝脏病学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本次AASLD年会中有关研究前沿涵盖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表现、主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及分子病理学机制等多个层面。本文将就这些NAFLD方面的亮点做一简介。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