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신경질병여정신위생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57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574
- 国内刊号: 23-147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其病因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8例LSM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资料、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8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2.4±7.9)岁;94.1%的患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33.3%合并消化道症状;88.9%患者肌酶升高,以磷酸激酶为显著;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核黄素、左旋肉碱治疗有效率达83.3%.病理学特点为HE染色肌纤维内空泡及裂隙样改变,透射电镜可见大量的无包膜脂肪滴成串堆积在Ⅰ型骨骼肌纤维中.结论 除肢带肌无力外,咀嚼肌受累可能具有特征性,确诊依靠肌肉活检病理形态特征性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左旋肉碱、核黄素、饮食限制等综合治疗可获显效.
-
因公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因公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自制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点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职业、文化、年龄、个性特点.综合科医院情况:受伤时间、受伤时的临床特点等.精神专科医院情况:受伤后第一次到精神科就诊的时间、到调查时在精神科总的住院时间、在精神科的临床特点.入组标准:所有病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受伤时:头部受伤79例(59.39%),具体部位受伤54例(40.61%).当天就诊127例(95.48%),2d后就诊5例(3.76%),10年后就诊1例(0.75%).受封闭伤115例(86.47%).多症状和体征:头痛头晕129例(96.99%),恶心呕吐115例(86.47%),意识障碍114例(85.71%);少的症状:幻觉妄想5例(3.76%),智能障碍4例(3.00%),精神障碍3例(2.26%).做头颅X检查者3例(2.3%),且正常;脑电图检查正常者20例(15.0%),异常者1例(0.8%);脑CT检查正常者41例(30.8%),异常者5例(3.8%).精神科住院时:多的症状是头痛头晕109例(81.95%),记忆障碍108例(81.20%),失眠107例(80.45%),情绪障碍107例(80.45%);少的症状是恶心呕吐1例(0.75%),幻觉4例(3.00%),无自知力23例(17.29%).脑电图检查:正常者102例(78.2%),异常者22例(15.0%);脑CT检查正常者33例(24.8%),异常者16例(12.0%).智商(IQ)测验74例,全智商(51.49±11.65)、言语智商(55.6±11.30)、操作智商(58.78±11.19)分均低于平均值.MMPI测查65例,效度量表诈病因子F高于70分,临床量表分高于50分者依次为:Hs:,Hy,Pt,Pa,Pd,Sc,D,Si.SCL-90测查31例,总分:3.13±0.96.SAS测查42例,总分:64.17±8.98.SDS测查42例,总分:67.88±9.09.结论 受伤时:多症状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意识障碍;少的症状是幻觉妄想,智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绝大多数患者未作辅助检查.精神科住院时:多症状是头痛头晕,记忆障碍,失眠,情绪障碍;少症状是恶心呕吐,幻觉,无自知力,大多数患者做了辅助检查.智商等心理测验异常,有获益和补偿心理.
-
MST-4基因启动子多态位点与AD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MST-4(丝/苏氨酸蛋白激酶-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使用TaqMan-PCR法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在377例日本人AD患者,包括324例迟发型AD(LOAD)与53例早发型AD(EOAD)和379例非痴呆对照组中观察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3507A/G)及APO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并分析与AD的相关性.结果 (1)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中明显低于对照组(0.28比0.35,P值为0.038);同样趋势见于LOAD,EOAD与对照组,但P值均>0.05;(2)进一步在非APOE4携带者中比较发现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中亦低于对照组(0.27比0.35),但P值为0.078;(3)进一步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女性群体中rs2748729上G/G纯合子频率在AD与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ST-4基因启动子rs2748729多态位点与AD存在微弱相关性,G/G纯合子具有一点的保护作用,但这种相关性不表现在女性人群中,需在大样本、多中心人群中进一步去阐明.
-
男性卒中后焦虑/抑郁症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男性性激素水平(雌二醇、睾酮、孕酮)与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检测和比较30例男性卒中后焦虑、抑郁症患者和30例非卒中后焦虑、抑郁症患者的血清雌二醇、睾酮、孕酮的水平,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卒中后焦虑、抑郁症患者进行临床评分,同时作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卒中后焦虑、抑郁症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雌二醇水平与HAMA分和HAMD分呈负相关(r=-0.540,P<0.05;r=-0.503,P<0.05).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睾酮水平与HAMA分和HAMD分呈负相关(r=-0.535,P<0.05;r=-0.602,P<0.05).两组的孕酮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卒中后焦虑、抑郁症存在明显的性激素水平的紊乱,与脑卒中的发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雌二醇、睾酮可能成为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
-
DUP和家庭功能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未治疗精神病期(duration of unmediacted psychsis,DUP)和家庭功能等因素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方法 调查经临床治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及其家庭功能,同时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1年间的复发时间及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评定患者的家庭功能情况,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表(BPR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根据患者1年内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进行比较.结果 (1)共入组95例患者,其中87例完成1年随访,有34例在1年中复发.复发组的DUP明显长于未复发组(4.59±3.79)月 vs (3.12±1.78)月,t=2.121,P=0.04;(2)复发组患者随访1年末PANSS阴性量表分与DUP有相关性(r=0.483,P=0.004);(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比较,APGAR总分、适应度、亲密度分均有显著差异(APGAR总分:(5.91±1.62) vs (7.13±1.47),t=-3.631,P=0.000;适应度:(1.53± 0.51) vs (1.71±0.34),t=-2.752,P=0.008;亲密度:(1.09±0.29) vs (1.25±0.43),t=-2.028,P=0.046.结论 长DUP和低家庭功能水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的复发可能有不良影响.
-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成年大鼠大脑MyT1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成年大鼠大脑MyT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以线栓法制作成年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90min再灌注1,7,14d);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成年大鼠早期大脑梗死中心区、梗死周边区和缺血对侧区MyT1阳性细胞数量.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梗死中心区MyT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2)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周边区MyT1阳性细胞数从脑缺血后第1天开始增加;脑缺血后7d和14d时,各组大鼠MyT1阳性细胞增加数较之对照组大鼠有显著的差别.结论 成年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周边区MyT1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发育过程,调节髓鞘蛋白基因的转录,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过程.
-
社会工作者介入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干预观察
目的 探讨社会工作者介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效果的影响,探索提高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好方法.方法 将符合CCMD-3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7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由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展小组活动(每周活动1~2次,每次1h,共开展12次)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别对每位患者各评定一次.结果 SSPI与PANSS在社会工作者介入前两组评定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会工作者介入后于12周末经t检验,两组经单盲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结束时,干预组成员在社会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精神症状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工作者介入开展小组治疗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社会功能有临床意义.
-
体外神经干细胞培养特性观察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分离培养和增殖的特性.方法 从新生24h内的SD大鼠脑组织分离NSCs,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进行NSCs体外扩增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通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NSCs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SCs标志物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的表达及分化后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2,3-环核甘酸磷酸二脂酶(CNP)的表达.结果 从新生SD大鼠脑组织分离的细胞在无血清的培养基中形成悬浮的神经球.神经球具有自我更新和表达Nestin的能力,分化后的细胞能表达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 从新生大鼠的脑组织中成功分离出NSCs,其具有在体外自我更新和增殖、多向分化潜能及表达Nestin的能力.
-
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总结85例患者,按一期硬脑膜修补方式分为自体膜修补组(甲组33例)、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乙组16例)和自体膜联合人工硬脑膜修补组(丙组36例),对二期颅骨修补过程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丙组分离皮瓣出血量较甲组平均减少70ml(P<0.05),手术时间平均减少30min(P<0.05),二期术后癫痫的发生率少于甲组、乙组(P<0.05),术后感染、皮下积液方面三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体膜修补联合人工硬脑膜补片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二期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卒中相关头痛较为常见,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及病房收治患者,36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0例对照组,对其各项临床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病例NIHSS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即观察组病情明显重于对照组.大部分观察组患者既往存在偏头痛病史,而对照组偏头痛病史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 合并卒中相关头痛的卒中患者病情明显重于不合并卒中相关头痛的卒中患者,而且既往有偏头痛病史者更易出现卒中相关头痛.应注意的是,少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仅有头痛,不伴眩晕,无任何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仅在头MRI检查时,发现新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极易误诊或漏诊.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 677T多态性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0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对照者的MTHFR基因C 677T多态性分布,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33%、40%、6.67%;脑梗死组分别为50%、43.33%、6.67%,两组各基因型分布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3.33%、26.67%,脑梗死组分别为71.66%、28.34%,两组等位基因的分布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脑梗死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粉防己碱对难治性癫痫大鼠行为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中药提取物粉防己碱对于难治性癫痫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 建立戊四氮化学点燃的慢性癫痫大鼠模型,通过后放电阈值的变化筛选出难治性癫痫大鼠,将其分为粉防己碱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粉防己碱组予以粉防己碱腹腔注射,观察粉防己碱对于癫痫发作行为变化.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粉防己碱组大鼠在给予粉防己碱后,Racine行为分级明显下降(P<0.05).结论 粉防己碱可以协助AEDs降低点燃后发作分级,提示粉防己碱可以逆转难治性癫痫的耐药.
-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不同时间窗对新生仔兔HIBD治疗时NSE变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贴敷式头部亚低温不同时间窗对新生仔兔HIBD(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前后血中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揭示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新生仔兔HIBD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时间窗时间的血清中NSE.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实施6h治疗.结果 HIBD后不同时间窗组及假手术组(正常组)组间比较,血清中NSE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经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IBD后3h组NSE含量与正常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HIBD后其他组与正常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贴敷式头部亚低温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有保护作用;HIBD后不同时间窗均有脑保护作用,但HIBD后3h组脑保护作用强.
-
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社会功能研究
帕利哌酮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产物9-羟利培酮,为苯并异噁唑的衍生物,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2A(5-HT 2A)受体和多巴胺D2(DA2)受体发挥抗精神病的作用.笔者对帕利哌酮缓释片的疗效、安全性及社会功能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
丙戊酸钠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AP)对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NC)组、PTZ组和VAP组,PTZ组和VAP组大鼠腹腔注射阈下剂量的PTZ 35mg/(kg·d),直至达到点燃标准.点燃后,VAP组大鼠经腹腔注入VAP15mg/(kg·d),PTZ组大鼠经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min后,再腹腔注射PTZ诱发癫痫发作.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Fas、Caspase-3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 PTZ组大鼠海马神经元Fas、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明显高于VAP组和NC组(均P<0.01),Survivin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明显低于VAP组(P<0.01),但高于NC组(P<0.05);VAP组大鼠海马神经元Fas、Caspase-3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明显高于NC组(均P<0.05),Survivin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明显高于NC组(P<0.01).结论 癫痫发作可以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而丙戊酸钠有对抗癫痫发作导致细胞凋亡的作用,主要通过促进Survivin的表达和抑制Fas和Caspase-3的表达发挥作用.
-
S100A12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S100蛋白家族是一个钙结合蛋白家族,该家族的所有蛋白都具有与钙离子结合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1].S100A12是钙结合蛋白家族的一个较新成员,它具有S100蛋白家族的一些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其参与炎症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生长抑制、诱导细胞凋亡等,
-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982年由Adams等[1]正式命名,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本文对DAI新近几年来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其诊疗效果.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
β-分泌酶2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D作为老年期痴呆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遗传易感性、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Aβ)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学说.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年斑是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rotein,Aβ).
-
甘丙肽拮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脑内给予甘丙肽(GAL)能够调节啮齿类模型动物的抑郁应激反应,表明甘丙肽具有调节抑郁行为的作用.GAL具有GALR1、GALR2、GALR3三种亚型受体,GALR2特异性激动剂和GALR1/GALR3特异性拮抗剂均具有很好的抗抑郁作用,表明甘丙肽系统具有治疗抑郁症的前景.
-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内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转化障碍的临床特征和防治策略
转化障碍是指随意运动和特殊感觉方面的功能障碍,但是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所解释,转化障碍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器质性神经疾病共存.对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转化障碍是一个既模糊又陌生的概念,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若持续存在预后较差.为了增进对这种复杂障碍的认识和处理,本文从临床及防治方面作一综述.
-
不同临床类型的初发腔隙性脑梗死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不同临床类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1例,其中纯运动性轻偏瘫(PMH)25例(27.47%),纯感觉性卒中(PSS)13例(14.29%),感觉运动性卒中(SMS)17例(18.68%),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H)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DCHS)共15例(16.48%),其他类型21例(23.08%).于发病1周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化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图片排列、数字符号和积木测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简化的Rey复杂图形测验、Stroop测验、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测验和画钟测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 SMS型的大部分认知功能测试为五型中差.SMS型的WHO-UCLA听觉词语学习测验(F=4.074,P=0.005)与词语再认(击中-虚报)(F=2.952,P=0.024)评分低于其他四型,SMS型的大部分的记忆力评分较其他类型患者低(P<0.05),尤其是低于PSS型和AH/DCHS型;SMS型在部分的执行能力和视空间结构能力方面较PMH型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MS型患者在记忆力、执行能力和视空间结构能力方面的障碍较其他类型的初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为严重,应加强重视和早期干预.
-
颞叶癫痫手术效果与术前综合定位手段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手术治疗效果与多种术前定位方法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2001年9月~2008年9月在我院行颞叶切除的癫痫患者99例,随访1~6年,按Engle预后分级,Ⅰ级:65例,Ⅱ级10例,Ⅲ级9例,Ⅳ级15例,Ⅰ~Ⅱ级为预后良好,分析这组病例的术前定位方法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确定其预测价值.结果 (1)发作间期脑电图颞区有局限慢波的48例患者中41例(85.4%)手术疗效好,无局限性慢波的27例中17例(63%)手术效果好,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97,P=0.027);(2)脑电图发作间期蝶骨电极单侧尖波57例中,效果好的47例(83%),双侧尖波18例,效果好11例(6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3.566,P=0.063);(3)发作期起始脑电图表现形式一致的56例中,效果好47例(84%),表现不一致的12例中4例(33%)手术效果好,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3.5,P=0.001);(4)发作极期脑电图:发作过程中脑电图无扩展的23例中14例(60%)手术效果好;脑电图向手术切除侧同侧扩展的39例中34例(87%)疗效好;向对侧扩展的6例中3例(50%)效果好,三者之间显著性差异(χ2=7.535,P=0.023);(5)头颅MRI与手术效果:82例患者的头颅MRI:未见结构异常7例中6例(85.7%)效果好,单侧颞区萎缩的10例中4例(40%)效果好,海马硬化的27例中24例(88.9%)效果好,颞区有明显结构异常的18例中13例(72.2%)效果较好,其他部位异常信号的20例中17例(85%)效果好,显示不同MRI改变之间的手术效果有显著性差异(χ2=11.463,P<0.02);(6)埋置颅内电极的20例中9例(45%)效果较好,未埋置颅内电极79例中66例(80%)效果好,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16.36,P=0.001);(7)其他:手术切除的侧别、发作症状和有无继发性的全面发作均与手术效果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颞叶癫痫手术切除效果与头颅MRI的结构改变有关;放置颅内电极与未放置颅内电极的手术效果有明显的差异,并与放置颅内电极的病例定位难度较大有关;颞叶切除的手术效果与患者不同次发作期脑电图改变是否一致有明显的相关性,发作起始期脑电图改变方式一致的手术效果较不一致的效果好;发作间期背景无局限性慢波、有局限性慢波的手术疗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慢波的手术疗效好,而发作间期的颞区尖波不能预测手术效果.
-
孤独症患儿生物学父母的认知功能研究
目的 比较孤独症父母和健康对照的认知功能,探索孤独症核心家系中神经心理的改变.方法 选用11个效能可靠的神经心理测验,通过与正常对照的比较,来探索孤独症父母的认知损害.结果 孤独症父母在数字符号、木块图、Stroop CW、言语流畅性测验的重复数、WCST的持续错误数、WCST的非持续错误数、坚持性反应数和概括力水平百分数、Hanoi塔的执行时间、Hanoi塔的总分和总分/执行时间测验上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孤独症父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别是构建功能、注意和执行功能方面,这些神经心理指标可能是孤独症遗传的表型标记.
-
氟比洛芬酯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20~60岁的功能功能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组)和B组(对照组),各30例.麻醉后,于手术开始前10min,A组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于术后2,24,48h对疼痛行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并记录各时间点镇痛药用量.结果 A组在2,24,48h的VAS镇痛评分及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药容积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在各时间点上的镇静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度镇静(如昏睡、昏迷).结论 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适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
不同pH环境下Cu2+和Zn2+诱导淀粉样β蛋白聚集作用的研究
目的 观察生理(pH=7.4)或病理性微酸(pH=6.6)环境下过渡金属离子(Cu2+、Zn2+)对阿尔茨海默病(AD)关键致病分子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Aβ)聚集的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浊度法和考马斯亮蓝上清蛋白测定法观察Cu2+和Zn2+对Aβ1-40聚集的诱导作用.结果 (1)浊度法的结果表明,微酸性pH6.6下,Cu2+和Zn2+在5~20μm的浓度明显诱导Aβ(10μm)聚集,该作用呈剂量相关性;生理pH=7.4环境下,Zn2+在5~20μm的浓度仍能明显诱导Aβ(10μm)聚集,作用呈剂量相关性;而Cu2+在此浓度范围内诱导Aβ聚集作用不明显;(2)考马斯亮蓝上清蛋白测定法的结果显示,在微酸性pH6.6下,Cu2和Zn2+均能剂量依赖性地诱导Aβ聚集,且Cu2+诱导Aβ聚集作用较Zn2+更为明显;与浊度法的结果相似,Cu2+在生理pH7.4环境下诱导Aβ聚集作用不明显,而Zn2+仍能诱导Aβ聚集.结论 (1)Cu2+和Zn2+诱导Aβ聚集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2)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性微酸环境下,Zn2+均能够诱导Aβ聚集,而Cu2+对Aβ聚集的诱导作用具有明显的pH依赖性:在病理性微酸环境下能够明显诱导Aβ聚集,而在生理pH下,Cu2+未表现出对Aβ聚集的诱导作用.
-
社区脑卒中后患者营养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上海市虹口区社区医院住院的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以及进食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以438例在社区医院住院的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学特征、洼田饮水试验评估结果、营养学指标(包括人体测量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和进食情况.结果 438例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的检出率分别为18.6%、42.7%和52.7%;376例患者经口进食,61例鼻饲肠内喂养,1例经皮内窥镜胃造瘘术.其中376例经口进食患者中32%进食量恢复正常,60%进食量为正常状态的一半以上,8%为正常状态的一半以下;62例肠内营养患者中46例能量需要量未按照"肠内肠外营养临床指南(2006版)"推荐的标准实施.结论 社区医院住院的卒中后患者中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存在吞咽障碍,低白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患者进食缺乏统一管理,饮食内容随意无序,进食缺乏监控;临床医生应关注卒中后患者的营养现状.
-
品行障碍暴力攻击行为的生物学影响因素
品行障碍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严重行为障碍,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问题.暴力攻击行为是品行障碍突出的症状表现之一,其与品行障碍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在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条件的发展而逐步受到研究者关注.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学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暴力攻击行为的病因探索以及针对性预防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为照料者实施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BPSD症状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为照料者实施综合干预对稳定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BPSD)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住院老年痴呆患者的照料者实施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于干预前、干预3,6个月末采用AD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总体衰退量表(GDS)分别对患者的BPSD症状及痴呆衰退程度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干预3,6个月末患者BEHAVE-AD总分及除妄想、幻觉外的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其中尤以攻击行为、焦虑恐惧、行为紊乱因子分值降低明显.而GDS评分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照料者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痴呆患者BPSD症状,稳定患者病情,利于护理.
-
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并选用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与抑郁症患者的健康状况相对比,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抑郁症组SF-36的问卷得分较对照组有高度显著性(t=-18.620,P<0.01).抑郁症患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低于国内常模(t=-4.012,P<0.01).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334,P=0.009<0.01).结论 社会支持对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是有影响的,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的改善.
-
港冀精神科防暴约束用具约束效果的对照研究
目的 了解香港及河北省两地精神科护士应对精神科暴力行为时所使用的约束用具(德国磁扣式约束用具和传统的约束带)的约束效果及差异,为河北省精神科临床约束用具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香港和河北省的部分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护理人员为调查群体,对两地精神科约束工具的约束效果及差异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约束用具是否科学实用,港冀两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85,P<0.001),被约束的患者舒适程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4,P<0.001);(2)约束用具的约束效果比较,包括是否发生约束带脱出、约束带脱出约束失败造成暴力行为、约束效果及防止约束带脱出的效果港冀两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45、29.55、206.15和206.15,P<0.001);(3)约束用具达到约束效果需约束的部位,港冀两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14,P<0.001;(4)港冀两地精神科护士对目前所使用的约束用具不满意希望更新约束用具的需求情况,港冀两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0和140.14,P<0.001).结论 河北精神科目前所使用的约束工具(传统的约束带)无论是科学实用性、约束效果、要达到更好的约束效果所需约束患者的部位、被约束患者的舒适度,还是护士对科学实用的约束用具的需求情况,与香港精神科目前所使用的约束工具(德国磁扣式约束工具)都存在较大差异,香港目前所用的约束工具约束效果好、被约束患者舒适度高,更加科学实用.所以,为提高精神科临床护理约束用具的约束效果,更好地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应尽快为河北省精神科临床更新更加科学、实用、约束效果更好的新一代约束工具,减少因约束工具落后、约束效果差而造成患者和护士的伤害.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