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广西香港海鸥菌分离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方法,了解广西水产品监测所分离的香港海鸥菌的相关性.方法 以NotⅠ限制性内切酶对2005年分离的香港海鸥菌酶切后进行脉冲电泳,用BioNumerics 5.1聚类分析获得电泳图谱.结果 7株香港海鸥菌分为6个分子型,其中从南宁分离的与从河池分离的2株香港海鸥菌高度同源,相似度达100%.结论 PFGE可应用于香港海鸥菌分子分型,有助于发现香港海鸥菌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水鸟可能是香港海鸥菌传播环节的一种重要媒介.
-
从宰鸡肉、市售鸡肉中分别检出一株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被认为是九十年代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自1982年美国在一次汉堡包集体中毒中,首次确定EHEC O157:H7为致病菌以来.世界各地均有关于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1]1996年在日本暴发O157:H7食物中毒,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
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三级培训班纪要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引起人类疾病食源性病原菌.但是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未知的.为适应发展全球性沙门氏菌监测与交流网络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1月组建了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WHO GSS).[1,2]WHO GSS目前主要的工作之一是监测技术的系列培训,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迄今为止已在全世界举办了24期培训班.2001年4月16~21日、2002年11月24~29日分别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一级和二级培训.[3,4]WHO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于2004年5月10~15日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了WHO GSS的三级培训.
-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2001~2005年规划简介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引起人类疾病食源性病原菌。但是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却是未知的。为适应发展全球性沙门氏菌监测与交流的网络的需求,WHO、丹麦兽医实验室(DVL)、美国CDC于2001年1月共同组建了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WHO GSS)。WHO GSS是专业机构与个人组成的包括沙门氏菌的监测、血清分型和耐药实验的全球性网络,目前有104个国家的100个国家级的机构成员和348位个人成员参加。WHO GSS目前主要有以下5项工作:(1)电子讨论园地,(2)地区培训,(3)室间质量控制(EQAS),(4)基于互联网的国家级数据库,(5)参考实验室服务。
-
即食凉拌菜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
沙门菌(salmonel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我国70%~80%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菌引起,4.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1-2],在美国和加拿大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别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和45%[3].
-
空肠弯曲菌flaA-PCR-RFLP分子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导致细菌性肠炎的常见病原菌[1],作为食源性病原菌,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建立快速、准确的分子亚分型方法对于追踪污染来源和监控暴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PCR-RFLP(PCR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是针对单基因的一种亚分型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菌株进行调查研究,不需要特殊设备,普通临床实验室即可开展,已被应用于多种人兽共患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溯源性分析[1].
-
某市2006~2011年生食蔬菜中病原菌污染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桂林市近年生食蔬菜中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状况,为加强生食蔬菜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桂林市2006~2011年餐饮店生食蔬菜中病原菌污染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其特点.结果 2006~2011年共检测样品364份,检出病原菌5份,总检出率为1.37%,其中2006年检测样品57份,检出2份,检出率为3.51%;2007年检测样品60份,检出2份,检出率为3.33%;2008年检测样品51份,检出1份,检出率为1.96%.2006、2007年和2008年3个年份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4 6,v = 2,P = 0.876 1).2009~2011年检出率均为0.2006~2008年的检出率与2009~2011年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 7,P = 0.047 7).香菜、香葱和生菜是受到污染的主要品种.5株病原菌均为沙门菌.结论 近3年桂林市即食生食蔬菜卫生状况良好,生食蔬菜的卫生管理应以香菜、香葱和生菜的监测为主.
-
2013年厦门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
目的 了解厦门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工作手册》的要求,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 共监测样品408份,检出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为5.3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0%(4/20),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12.5%(4/3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6.67%(5/75).结论 饮用水、婴幼儿食品、地方特色食品、餐饮食品和水产品是厦门市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应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由此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2004年至2006年北京地区临床医院分离副溶血弧菌的研究
副溶血弧菌(V ibrio parahaem oly ficus,VIP)是一种重要的嗜盐的革兰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常存在于近海海水、海产品及盐渍食品中.主要导致三种临床疾病: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从1950年开始副溶血弧菌被认为是一种在亚洲、日本和美国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VIP感染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食源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必须持续地进行环境、食品以及临床标本中VIP的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1,2].本研究针对所有分离株采用PCR方法检测副溶血弧菌特异性基因toxR作为菌株传统生化鉴定方法的补充,应用PCR检测副溶血弧菌的tdh和trh,并特意检测了菌株是否可产生尿素酶,通过低抑菌浓度测定副溶血性弧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状况,以全面了解副溶血弧菌所致感染在北京地区的流行状况.
-
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单增李斯特菌),是李斯特菌属(Listeria)中重要的人类食源性病原菌[1].目前单增李斯特菌的检测方法主要依靠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该方法费时费力[2,3].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氏菌)是李斯特氏菌(Listeria)属中重要的人类食源性病原菌.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人和动物的粪便中.因此,该菌很容易污染食品而引起人的食物中毒.目前人们对单增李氏菌污染食品的问题很关注.本文基于近年来一些文献作一简要综述.
-
2009年雅安市食源性病原菌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雅安市食品中污染的食源性疾病中的重要致病菌,积累监测数据.方法 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2009年度工作手册>,检测10大类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菌群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 果汁、凉拌蔬菜和蔬菜沙拉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60%、100%和100%;生畜肉、生食水产品和皮蛋中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0%、20%和3.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基础监测,加强食品安全,为雅安市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一起由O∶3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的随访及病原分析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近年来受到全球重视的一种肠道致病菌,它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多种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的疾病[1].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的少数几种肠道致病菌之一.它除引起胃肠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和结缔组织等疾患,甚至可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证实有两次流行,造成500多人感染[2].本研究报道一起由O∶3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旨在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排菌规律及菌株病原学特点.
-
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现况研究
目的 了解龙湾区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开展食品的危险性评估和管理.方法 采用国标(GB/T 4789-2008)方法,对采集的样品分别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 采集的340份样品检出52株病原菌,总检出率为15.2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为8.24%,金黄色葡萄球菌为8.82%,沙门菌为2.06%,单增李斯特菌为1.47%.结论 龙湾区市售食品中存在食源性病原菌的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次之.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诸暨市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食源性疾病是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即食食品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了解诸暨市餐饮行业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查证食物中毒的高发原因,于2009-2011年对诸暨市部分餐饮行业即食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材料与方法1 样品种类及来源2009-2011年从诸暨市不同餐饮店及制作加工店采集生食水产品、凉拌蔬菜、散装熟肉、鲜奶蛋糕和鲜榨果汁等5种即食食品,共410份.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溶血素的研究进展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属于李斯特菌属,与其同属的还有伊万诺夫李斯特菌(L.ivanovii)、无害李斯特菌(L.innocua)、威斯梅尔李斯特菌(L.welshimeri)和西里杰李斯特菌(L.seeligeri),L.ivanovii仅感染反刍动物,而LM是人畜共患李斯特菌病的主要病原,亦是四大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
广西首次自水产品中检出香港海鸥菌
香港海鸥菌(Laribacter hongkonggensis)是一种新发现的食源性病原菌,属奈瑟氏科,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HKU1株是它的模式株.香港海鸥菌早的报道见于2001年,由香港大学自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患有肝硬化的病人血液和胸腔脓汁中分离出.香港海鸥菌可引起社区性胃肠炎(community-acquired gastroenteritis)和旅行者腹泻(traveler's diarrhea).目前该菌在香港、中国大陆、日本、瑞士、非洲及中美洲相继被发现.淡水鱼己被证实为香港海鸥菌宿主.
-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检测及污染现状分析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病,又是致病性强的食源性病原菌后其临床症状为人类脑膜炎、菌血症、孕妇流产等.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不易被寒冷、日晒等因素杀灭,多种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该菌所致疾病多次在世界上引起爆发,且死亡率在30%左右[1].它是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由于近年来不断从食品中分离到致病性李斯特氏菌,在我国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在2000年我国启动的全国污染物监测课题中,浙江省绍兴市作为成员之一对近2年市售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污染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
衢州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强致病性的食源性病原菌,主要侵袭孕妇、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成人,特别是老年人.该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种食品均可受到污染.为了解衢州市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我们对2002~2004年衢州市市区菜市场、超市的食品进行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速冻食品中李斯特菌检测方法探讨与结果分析
李斯特菌(Listeria)病是一种能引起人兽共患病,致病性强的食源性病原菌,其临床症状为人类脑膜炎、菌血症/孕妇流产等.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不易被寒冷日晒等因素杀灭.多种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该菌所致疾病多次在世界上引起爆发,且死亡率在30%左右[1],它是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致病菌之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