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包穿刺的新方法——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术
李新军,李春海,张雪羽.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1,21(1):11.16例心包积液患者年龄18岁至55岁,其中转移性癌性心包积液6例,结核性心包积液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非特异性心包积液3例.治疗方法:术前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及穿刺针、1次性20mL注射器及输血器.患者取坐位稍后仰或高坡半卧位.超声定位,穿刺点为剑突左旁或心尖内侧.手术期间行心电监护.进针穿刺前准备按常规进行.取出穿刺针,接有10mL0.9%氯化钠的注射器保持负压进针,见液体流出时即停止进针,表明针已进入心包腔,术者右手卸下注射器,然后迅速插入J型导引钢丝,拔出穿刺针.在导引钢丝进皮处,用手术刀切开皮肤,用扩张鞘管沿导丝扩张分离皮下组织,沿导引钢丝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然后退出导引钢丝,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心包腔内,接上输血器,即可行心包积液引流.结果:16例共接受22次中心静脉导管法心包穿刺引流术,引流量50mL至500 mL,全部操作均在30分钟内完成,无任何围手术期并发症.本法有以下优点:①安全性高,进针时刺破心包层便停止进针,从而防止不慎将针刺入过深,抽液过程中无心肌损伤的可能;②引流管粗、有侧孔、流量大,尤其对急性心包填塞者可缓解症状,操作过程明显缩短,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③经无菌输血管排液可方便留取标本,还可减少污染;④输血器引流代替了注射器抽吸,明显减少了抽吸时间,且省力,引流量可随时调节;⑤全部使用1次性消毒用品,适合各种医疗单位使用,与高压消毒心包穿刺包相比,其灭菌有效期长,防潮性好,携带使用方便,
-
全脊椎切除术在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我科收治的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4例,D级3例,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椎弓根螺钉加椎间钛网自体骨固定,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术后随访3~24个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10~600 min,平均438 min;术中出血量800~7500 mL,平均3000 mL;VAS评分由术前(8.56±0.77)分下降至末次(4.12±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例因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发生截瘫,术后双下肢肌力0级,只能佩戴支具坐轮椅;;Frankel级别从D级跌至A级,余均获得改善;术中发生1例硬脊膜撕裂伴脑脊液漏,予以缝合修补,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生中枢系统感染;还有1例神经根牵拉损伤,术后通过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已恢复。结论全脊椎切除术在脊柱转移瘤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积极的外科治疗手段。
-
老年病人非心脏手术全麻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非心脏手术的数量逐年增多.而在老年非心脏手术中,心血管事件是围手术期并发症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威胁病人的生命.为提高手术质量,更好保障术后安全,现回顾性分析我科非心脏手术全麻术后的324例老年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年龄、性别、手术部位等对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
上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治疗与术前备血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其在适应证内可以达到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完整性切除和根治性治疗已成为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标准手段,确定适宜的ESD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及术前合理备血对降低ESD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Frey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Frey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32例行Frey手术的CP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缓解率,着重了解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结果 32例患者术后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4%(3/32).其中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第4天出现胰瘘,经禁食、营养支持治疗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1±2)d.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个月,16例(50.0%)患者疼痛完全消失,14例(43.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2例无效,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3.8%.5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病情无加重,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3例.3例术前伴消化不良、脂肪泻患者中,1例术后口服胰酶制剂后症状缓解,2例无变化;新增脂肪泻患者4例.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指证的前提下,采用Frey手术治疗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快速流程在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于术后疼痛管理、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微创手术的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外科手术正进行一些革命性的改变.有围手术期管理研究的证据显示,快速流程(fast track,FT)能够安全、有效地取代一些传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模式,并能够显著降低围手术期外科应激反应,由此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及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从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Kehlet首次提出了快速流程的概念,并在随后的研究及临床实践中不断修正及改进.目前已有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支持FT在结直肠外科择期手术中的应用,此外,尚有报道称,FT已成功应用于肺叶切除、主动脉瘤以及普外科领域.
-
术前hs-CRP升高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低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他汀类药物对外科围手术期hs-CRP升高患者指标的影响和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观察.方法 选择175例外科围手术期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且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5天后行外科手术并复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强化组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加大剂量)5天后行外科手术并复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术后复查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组术前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值变化及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强化组患者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患者hs-CRP水平及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
靶控输注异丙酚对椎管内麻醉病人50例镇静效果观察
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病人因自身心理素质差异及外部环境影响,易产生紧张、焦虑与不适,增加不必要应激反应和恐手术的不愉快感.对椎管内麻醉下手术患者采取适当的镇静对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靶控输注是靶控系统模拟人体药物代谢而自身调节给药速度,维持稳定血药浓度的一项新型技术.本组50例病人,采用靶控方式对椎管内麻醉患者静脉输注异丙酚镇静,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高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群呈上升趋势,以及医疗技术的提高,高龄患者手术的机率也随之上升.为探讨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为此,笔者通过本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0月43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
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术期并发症
目的 探讨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 选取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产妇,依据胎盘与子宫附着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胎盘植入组(n=30)、胎盘粘连组(n=20)和正常剥离组(n=40)三组,对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输血量、输血、子宫切除、妊娠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正常剥离组患者的输血率分别为96.67%、87.5%、57.5%,子宫切除率分别为66.67%、5.00%、0.00%.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均显著多于正常剥离组(t值分别为4.303、3.182、2.776、2.571,均 P<0.05),而胎盘植入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又均显著多于胎盘粘连组(t值分别为2.447、2.365,均 P<0.05);胎盘植入组、胎盘粘连组患者的输血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剥离组(χ2值分别为5.021、7.383,均 P<0.05);胎盘植入组患者的输血量显著高于胎盘粘连组、正常剥离组(t值分别为2.447、2.365,均 P<0.05),子宫切除率显著高于胎盘粘连组、正常剥离组(χ2值分别为11.142、12.831,均 P<0.05);三组患者的羊水栓塞、心脏骤停、死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0.860、0.760、0.450、0.600、0.450,均 P>0.05).结论 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患者围手术期具有较高的胎盘植入发生率,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够对出血进行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疤痕子宫合并中央性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胎盘粘连 围手术期并发症 处理措施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术前评估与围手术期治疗
目的:预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从而做充分术前准备降低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盛京医院5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病理结果、预后及是否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情况分组,分别归纳对应组别的VMA值、术后住院天数、瘤体大小、体重及瘤体增强平扫CT差值,并做相关分析.结果:应用正肾组32例与未应用正肾组19例的CT差值、病理良性组43例与病理恶性组8例的瘤体大小、预后良好组47例与进入ICU及死亡组4例的体重、并发症组38例与无并发症组13例的CT差值,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VMA、术后住院天数、正肾以及病理组的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增强平扫CT差值、体重可以初步预测其围手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出现几率.
-
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 Wingspan 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Wingspan 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支架置入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95.35%,围手术期(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20.0%(共8例),其中2例无后遗症,致死致残性患者6例,死残率15%。36例患者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日期为36.3个月(12~75个月),随访率92.3%。17例患者接受了影像学(DSA 或 CTA)随访,平均随访日期为9.4个月(4~41个月),2例患者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1.76%。在12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3例缺血性事件,年不良事件发生率8.33%。结论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 Wingspan 支架成形术是可行的、有效的,需慎重把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 Wingspan 支架 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围手术期并发症 -
落实外科手术安全核查表可减少医患纠纷
1临床资料
外科手术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全球每年实施各类手术约234000000例,这超过了全球每年新生儿数。虽然手术治疗可挽救生命,减少残疾,解除病痛,但也会带来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围手术期处理在住院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各地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特征并不明显,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约为0.4%~0.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17%,发展中国家这些数字更高[1]。因此围手术期并发症加重了各国卫生保障体系及患者个人的各种负担。 -
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治疗进展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疾病,近100年来关节镜一直作为半月板损伤的常用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对半月板疾病进行治疗的佳方法,该项手术治疗技术主要具有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快、总体治疗效果好等优点,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关节镜的辅助下对该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在对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和疗效也有新的认识,关节镜下可根据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情况对半月板进行全切除术或成形术甚至缝合术,对于半月板损伤的具体治疗方法可以分为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半月板完全切除术、半月板修复术、半月板重建术以及盘状半月板成形术等。
-
肝包虫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肝包虫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并非少见,有些并发症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肝包虫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胃肠肿瘤术后全静脉营养与护理
完全胃肠外静脉营养(TPN)是利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为临床上较长时间不能进食或禁食、水电解质紊乱患者输入经科学计算含氨基酸、糖、脂肪、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混合液,为患者提供完全营养的一种临床治疗方法[1].胃肠肿瘤病人因病程长、能量消耗大,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快,多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患者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
-
踝关节脱位是导致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旋后外旋型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为常见的类型。其中 SER 四型骨折由于造成踝关节不稳,所以需要手术治疗。SER四型骨折部分会造成踝关节脱位。踝关节骨折脱位意味着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但目前还缺乏脱位对围手术期并发症、放射学及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脱位是否会增加 SER 四型踝关节骨折(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切口并发症或深部感染发生率、是否会增加骨折复位不良的风险、是否与经过至少随访1年后的关节功能不良有关。2004—2010年由同一医生治疗的 SER 四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共178例,经过选择后共有108例纳入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前后位或侧位片上胫骨和距骨对位不良时判定为骨折脱位。MRI 检查用来判断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第1天 CT 检查评估关节复位情况、下胫腓复位情况及后踝骨缺损情况。伤口并发症定义为伤口需要长期换药处理或口服抗生素。术后感染则依据伤口是否需要冲洗或清创来决定。初的临床结果评价采用 FAOS 评分。第二期临床评价在末次随访时进行,通过与健侧踝关节运动比较进行评分。108例患者中,73例无脱位,35例有脱位,且以三踝骨折多见。两组患者的统计学资料和并发症是相同的。开放性骨折和外固定应用在脱位患者中比例明显更高(分别为 P =0.037,P =0.003)。CT 显示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的恢复、后踝骨缺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伴有脱位的患者则有更高的骨折复位不良的风险(P =0.005)。围手术期切口并发症及术后感染的发生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P =0.375,P =0.65)。在平均21个月的随访中,根据 FAOS 评分的测量结果表明,踝关节骨折脱位的患者疼痛增加(P =0.005),日常活动度减少(P =0.014)。对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则表明伴有脱位的患者踝关节内外翻及跖屈活动度明显减少(P =0.007,P =0.028,P =0.001),而背伸活动度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2)。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踝关节骨折同时发生脱位和不良的影像学表现与功能结果有关,但没有增加表浅和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医生向患者在交待预期临床效果时更加明确,并且可能对处理这种复杂创伤有所帮助。
-
儿童肾移植的现状与进展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病的佳治疗手段。儿童肾移植通常是指受者年龄在16岁以下的肾移植。既往由于儿童肾移植手术难度大、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导致儿童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低于成人肾移植。近20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改进,儿童肾移植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移植数量也显著增加。但是与成人肾移植相比,儿童肾移植在机体免疫、原发性肾脏疾病谱、移植前免疫接种、供肾分配原则、手术方式、药代动力学、术后感染防治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儿童肾移植的发展概况综述如下。
-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肛门直肠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约为1/5 000,近年来肛门直肠畸形的外科手术技术有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较多的并发症.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并发症分为围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其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伤口裂开、直肠回缩等,远期并发症有便秘、大便失禁、直肠尿道瘘、直肠阴道瘘、阴道闭锁、尿道闭锁、后尿道憩室、神经性膀胱、直肠脱垂等,这些并发症均需要积极的治疗,而肛门直肠功能评价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颈椎病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及护理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颈椎病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1.术前护理,2.术后护理,3.出院指导。结果:本组病人无1例病人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满意。结论:颈椎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但临床护士如做到精心到位的护理,使患者能顺利度过危险期,可大程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