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主要依靠骨髓穿刺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实现,骨髓穿刺因取材有限无法在整体水平反映病情,因为有创性操作存在着感染和出血风险,多次反复进行患者不易耐受,白血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骨髓原始细胞在造血组织中异常增生,正常组织被肿瘤细胞代替,骨髓增生活跃,骨小梁呈溶骨性改变纤细、萎缩[1],由于肿瘤细胞浸润致骨髓内细胞及组织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在磁共振成像(MRI)上表现异常,MRI对骨髓成像,能直接、准确地反映骨髓的分布及生理、病理状况,近年来随着MRI设备及程序的发展,其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方面的应用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加速期合并高钙血症肾功能衰竭一例
患者:男性,66岁.因乏力、腹胀2个月,于1998年2月10日入院.查体:脾大平脐,血常规:白细胞81.7×10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282×109/L,幼稚粒细胞35%,未见原、早期粒细胞.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明显增高14:1,粒系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占有核细胞的62%,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的3%,早幼粒细胞占有核细胞的4.5%.
-
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软组织感染1例诊治体会
1.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主因头晕、乏力2个月住院.入院查体:T37℃,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元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化验Hb60g/L,WBC70×109,BPC10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单核系明显增生,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占94%,POX(+),SB(+),NaF/NAE抑制试验(+),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 5,经DAVP16方案1疗程获完全缓解(CR),停化疗后第6天,白细胞下降至0.4×109/L,同时发现左大腿内侧有一肿块,核桃大,局部红、肿、痛,次日出现发热,体温39.8℃,肿块进行性增大,疼痛渐加剧,考虑合并蜂窝组织炎,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初应用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头抱拉啶加了胺卡那霉素无效,后换用罗氏芬、菌刻单、泰能等高档次抗生素,外敷如意金黄散,局部红、肿、痛进行性加重,肿块增大至拳头大小,体温持续在39℃-40℃,多次清外科大夫会诊,认为局部肿块红、肿、硬,无波动感,应继续应用高档次抗生素,等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因分型及实验室检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增殖性疾病, 它不等同于"白血病前期",是从回顾性研究白血病前期中界定出来的一个独立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骨髓病态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治疗反应差和高风险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约20%~40% 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MDS的发生率为5/100 000,发病以老年人为主, 少数为儿童[1~5].近年来,MDS特别是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MDS)发病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且不易诊断和鉴别诊断[6].故在此对其病因、分型及实验室检查做一简单综述,望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
超细珍珠粉治疗糖尿病褥疮一例
患者男,73岁.以"反复胸闷、气急6年,再发伴咳嗽10d"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阻塞性肺气肿、2型糖尿病、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胰腺炎.
-
以体重不增就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患儿,男,2月.主因"体重不增"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第一胎第一产,宫内无窘迫,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3kg,生后一般情况尚可.母孕期及患儿出生后均无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未服过任何药物,母孕体健.患儿生后母乳喂养,食乳尚正常,不发热,无鼻衄及牙龈出血,不咳喘,未吐泻,未抽,无关节疼痛等.体检:T36.8℃、P120次/分,R34次/分,体重:3kg,神清,重度贫血貌,右耳廊及腹部可见三处约1.0cm陈旧性淤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腔粘膜无溃疡及出血点,心肺正常,腹软,肝于右肋下4.5cm,剑下6.5cm处可触及,质中等,稍有触痛,脾于左肋下3cm处可触及,质中等,触痛不明显,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胸片:心肺正常;B超:肝脾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检测不出,红细胞:2.10×1012/L,血红蛋白:23g/L,血小板:33×109/L;外周血细胞形态红系基本正常,白系早幼稚淋巴细胞0.98,血小板散在可见.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全片示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超过97%,红系和巨核细胞不易见到,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美施康定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重度疼痛1例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9岁.1999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胀痛,伴腰痛.2001年6月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右下肢、髋关节疼痛,乏力,行走困难.2001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作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M:E=4.3:1,粒系比例增高,余未见异常.同时作血清免疫电泳及本周氏蛋白,均为阴性.查体:脊柱呈正常生理弯曲,L3、L4、L5、S1轻度压痛,右侧胫骨压痛阳性,右下肢活动受限.腰椎CT提示:L3、L4、L5、S1椎体病变,转移瘤可能性大.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骨ECT提示:(1)多发性骨髓瘤?(2)骨质疏松.2002年2月入我院后复查:血红蛋白91g/L,红细胞计数4.24×1012/L,血沉140mm/h,碱性磷酸酶416U/L;乳酸脱氢酶LD3峰值>LD1峰值,β2微球蛋白升高达2790U/L.骨X光片:多发性溶骨性破坏.2002年3月20日在我院再次做骨活检,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入院以来自诉疼痛明显,以左下肢为重,不能行走,需坐轮椅,严重影响睡眠.按WHO颁布NRS分级法,该患者疼痛可判定为8分(重度),患者入院前曾口服去痛片1.0g,3次/d,强痛定片60mg/d,达半年以上,疼痛无明显减轻.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并广泛性脾梗死1例
病人男性,36岁.因左肋下肿块渐大并隐痛、消瘦2个月,于2000年7月4日人院.皮肤粘膜红紫,脾下极平脐,质硬,无触痛.RBC 7.21×1012/L,红细胞压积(HCT)63.3%,血红蛋白(Hb)201g/L,血小板(PLT)469×109/L,WBC27.7×109/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PT)18s.碱性磷酸酶(ALP)269U/L,γ-谷氨酰转酞酶(γ-GT)114U/L,谷草转氨酶(AST)118U/L,乳酸脱氢酶(LDH)433U/L,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彩色B超提示脾巨大,内见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内部欠均匀,大约11.5cm×7.9cm,位于上极,内见5.2cm×3.1cm不规则液性暗区,彩色血流显像见星点状血流信号,肝胆胰和门静脉未见异常.CT平扫示脾体积约10cm×15cm×14cm,内部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多囊状改变,部分囊壁不规整,有结节灶及索条分隔影,脾包膜完整.增强CT见“壁结节”强化影明显,囊变区无强化.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妊娠至中孕引产成功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妊娠至中孕引产成功1例,现将具体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
幽门螺杆菌除菌和ITP治疗
一、什么是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以①尚未确认该病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②红细胞系和自细胞系未见异常;③未见骨髓增生减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变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
1 临床资料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 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
-
ALL自身外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由MDS转为AML
患者,女,15岁,于1997年7月11日头晕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未及.血常规:WBC13.2×109/L,Hb67 g/L,PLT89×109/L,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65%,成熟淋巴细胞占17%;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细胞占0.97,POX阳性率0%,PAS阳性率55%,为粗颗粒型,ANAE阳性率88%(胸腺样).形态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多数偏大;核圆形、椭圆形,可见凹陷、折叠,核染色质较粗,致密或疏松,核仁0~3个,较清晰;浆量中等,染淡兰色,确诊为ALL-L2.予VDLP方案化疗1疗程达完全缓解,此后巩固化疗6个疗程,一直未复发,处于完全缓解状态.
-
蜂毒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
1 病历摘要患者女,35岁.病历号01182.因1个月前被黄蜂群蜇伤多处,随即发生全身皮肤剧痒,继而出现多处出血、破溃、水肿、发热、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病情逐渐加重于1999年9月1日入院.该患者有皮肤病经过抗银屑治疗史;无个人及家族血液病史.查体:T37.重度贫血貌,颌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WBC 2.5×109/L,RBC 1.1×1012/L,Hb 33g/L,Plt22×109/L,BT7min,CT5min,RC0.005.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60%,多颗粒早幼粒细胞占70%,POX强阳性.
-
结核性腹膜炎并乳糜腹1例分析
患者,女性,38岁,于1998年1月2日以腹胀、腹痛入院,伴有乏力,盗汗,低热。查体:体温37.1℃,血压120/80mmHg,慢性消耗病容,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肌紧张,有压痛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WBC7.2×10 9/L,SO.38,LO.62,血沉第1小时为102mm,CEA、CA50、CA99等癌标记物阴性,B超示腹腔积液,心电图及胸片均正常。骨穿骨髓增生良好,细胞分类无异常。PDD试验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给予常规抗痨治疗,PAS、雷米封、链霉素、利福平四联治疗。同时做腹腔穿刺,每5天1次,腹液为草黄色,利凡陀+,细胞数0.58×10 9/L,LO.80,腹腔内注入雷米封及地塞米松,于第4次穿刺时,腹液呈乳白色,加入乙醚后可变清,苏丹Ⅲ染色阳性,微生物学检查阴性。继续给予抗痨及支持治疗,同时给予低脂饮食,2周后腹水乳糜试验转阴性,2个月后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无复发。
-
长春新碱过量1例报道
1病例介绍患者,男,37岁.于2004-02-05入院.9个月前于外院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曾使用长春新碱(VCR)、环磷酰胺(CTX)、甲氨喋呤(MTX)等药物治疗.入院前3 d在家中由其姐(某医院护士)误将20mg VCR+5%葡萄糖注射液300mL静滴,而后又静脉滴入CTX 600 mg.次日出现手足麻木、吞咽困难、腹痛、腹泻、水样便.第3天出现发热(T 38.5℃),心慌、腹痛、腹泻加重,排尿困难及黑便而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烦躁不安,HR 160次/min,BP 80/55 mmHg,颈软,膝及跟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足呈下垂位.血常规:WBC 2.5×109/L、RBC 4.31×1012/L、BPC69×109/L、Hb 120g/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受抑,成熟淋巴细胞占79%,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见中毒性颗粒,晚幼红占1.0%,网状细胞占1.8%,全片未飓巨核细胞,血小板罕见.
-
外周血ph染色体阳性的白血病2例
例1,男,32岁,入院9天前因误吸杀虫剂"万灵”,20min后出现意识不清 ,立即在当地医院急诊抢救,症状渐缓解,翌日病人出现发热,体温38.4℃,无寒战,于2000年8月28 日来我院,门诊以"类白血病反应”收入院.查体:一般状态尚可,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胸骨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侧扁桃体Ⅲ度肿大.实验室检查 :WBC 39.7×109/L,Hb 125g/L,PLT 110×109/L,分类:早幼粒0.01,中幼粒0.0 7,晚幼粒0.09,杆状0.07,分叶0.11,单核0.02,幼红1∶100,嗜酸0.01,嗜碱0.0 3;骨髓增生极度活跃(Ⅰ级),全片见巨核460余枚,以颗粒巨为主,可见幼巨,产板巨少见,但血小板散在,且见小堆分布,形态正常.粒系过度增殖占0.90,以中性分叶增多为主,各阶段均见,形态部分细胞外形不规则,有的退化,余未见明显形态改变 .其他细胞相对减少,但网状细胞、组织嗜酸细胞易见到.诊断意见:①粒系增殖过度;② NAP阳性率1%;③建议查ph染色体.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结果:计数40个中期分裂相,ph阳性核型占67%,并可见超、亚2倍体核型,故可除外类白血病,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足部感染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以骨髓增生减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慢性型较多见,起病缓,病程长,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等.2012年10月,我科收治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足部感染患者.根据该患者足部感染特点采取如意黄金散、地塞米松、茶叶水混合后外敷加红光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以反复脑出血为首发症状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70岁,因头昏、视物不清2天以脑出血收住院,既往健康.查体:Bp23/14kPa,口唇、面部皮肤呈紫红色,球结膜血管迂曲、充血,双侧颞部静脉怒张,血管弹性差,心肺腹(-),双眼底视乳头轻度水肿,双眼左同向偏盲,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实验室检查: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约30ml;血常规:WBC(21.12~27.01)×109/L,HBG189~213g/L,RBC(6.07~6.9)×1012/L,HCT52.7%~60.3%,PLT(322~343)×109/L,ESR 0mm/h;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系显著.经羟基尿、β-七叶皂甙钠、脑复康等综合治疗,皮肤、粘膜颜色渐浅,神经系统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继服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出院后2个月,患者于干家务活时突然出现头痛,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第二次入院.
-
11年来国内相关期刊报道苯白血病病例分析
苯在工业上的应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自从十九世纪末苯毒性所致的血液毒性首次报道以来,有关苯造血系统毒性等问题就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研究,1982年,Delore等第一次发表了苯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报告[1][2],此后许多国家也相继报道了苯接触工人发生包括再障、骨髓增生、淋巴瘤和白血病等造血系统多种功能障碍和恶性肿瘤的病例和研究成果,无论是流行病学调查还是实验室研究都证实了苯与白血病的因果关系,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苯是人类致白血病因子,许多国家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机构例如美国环境保护局(EPA)、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署(OSHA)及国立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所(NIOSH)等都把苯确认为人类致癌物.我国的职业病名单中也包括了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3].
-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患者,男,22岁,因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无咽痛、发热、痰血,于1998年8月21日入院.查体:左扁桃体Ⅱ度,右扁桃体Ⅲ度,表面光滑,无充血,无渗出,无溃疡,颈部淋巴结未及肿大.于1998年8月25日行双侧扁桃体摘除术.术中见右扁桃体体质地较硬.术后病理报告:左扁桃体慢性炎症,右扁桃体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弥漫型,B细胞性,大裂大无裂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标(N612):LCA(+),L26(+),CD79(+),CD43(±),VCHL(-),K(±),λ(±),BCL-2(-).骨髓穿刺涂片结果: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活跃,偶见幼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