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绒毛状淋巴细胞的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33岁.因发热、乏力、左上腹疼痛40 d于2007年11月13日入院.原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入院前曾在上海瑞金医院进行骨髓检查,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略下降.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活跃,粒、巨二系细胞伴成熟障碍,血小板散在少见.结合病史考虑脾功能亢进.
-
骨髓纤维化颅内髓外造血一例
患者,女,38岁.因头昏14年,视力减退2月余,于2004年11月26日收住我院血液科.患者14年前出现头昏、乏力,多次查血常规示"贫血",曾11次做骨髓穿刺检查,均"干抽".7年前因"脾大,脾功能亢进"在当地医院行脾脏切除术.2001年5月6日到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就诊,入院后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以晚幼红为主,粒系增生低下,未见骨髓小粒和非造血细胞.
-
毛细胞白血病并发乳腺癌治疗缓解一例
患者,女,54岁.于2004年12月查体发现血小板减少,肝脾正常,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较少,骨髓涂片及血片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90%,积分245分,糖原染色(+),当地医院考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十一酸睾酮、泼尼松等药物治疗后复查血小板计数为86×109/L.
-
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伴绒毛状淋巴细胞一例
患者,男,56岁,因低热1个月于2000年3月24日入我院.入院后B超示脾厚6.8 cm,脾肋缘下4.8 cm.血常规:Hb 120 g/L,WBC 25.4×109/L,BPC 107×109/L,淋巴细胞0.60,异常淋巴细胞0.15.骨髓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细胞占0.175,易见异常淋巴细胞.
-
一家三口同患急性白血病
例1,男,29岁.因发热、鼻出血、皮肤出血点5 d,于1986年4月21日入我院血液科.家族史:直系亲属无血液病病史,无化学毒物、放射线接触史.查体:中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腹股沟扪及1 cm×2 cm大小的淋巴结,活动,无粘连,无触痛,胸骨压痛明显,肝无三肿大,脾肋缘下1 cm.血常规:RBC 2.3 × 10~(12)/L,Hb 81 g/L,BPC27×10~9/L,WBC 21.3×10~9/L,幼稚细胞占0.750.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巨核二系受抑制,幼稚淋巴细胞占0.950,细胞大小较一致、核不规则折叠扭曲、核仁不明,胞质淡蓝色,过氧化酶(POX)染色阴性.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转至解放军总医院,诊断为"ALL-L_1型",应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2 mg,第1、8、15、22天;柔红霉素40mg,第1~3天;左旋门冬酰胺酶10 000 U,第19-28天;泼尼松45 mg,第1~28天)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回我院血液科巩固治疗共12个疗程.5年后因骨髓衰竭死亡.
-
左旋咪唑致急性粒细胞缺乏二例
例1,女,41岁,2003年8月2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周因多发性足疣,间断服用左旋咪唑(50 mg,每日3次),共计服用1350mg.入院前2 d出现发热,体温38.7 ℃,伴咽痛,门诊查外周血WBC 0.9×109/L,中性粒细胞 0.08,收住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体健,入院前2个月体检时曾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未服用过其他药物.入院时查体:高热病容,无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巩膜无黄染,咽充血,扁桃体Ⅱ度大,未见脓性分泌物,颈无抵抗,胸骨无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口罗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血常规:Hb 114 g/L,WBC 0.42×109/L, 中性粒细胞 0.03,淋巴细胞 0.91,单核细胞 0.06,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013×109/L,BPC 247×109/L,网织红细胞 0.0047.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正常.骨髓检查: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占0.095,红系占0.180,粒红系之比为0.52∶1,全片可见17个巨核细胞,血小板小堆分布.诊断: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上呼吸道感染.予以G-CSF300 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同时予以头孢哌酮抗炎,并对症治疗,5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升至1.16×109/L, 中性粒细胞 0.32, 淋巴细胞 0.56.7 d后患者WBC 3.96×109/L, 中性粒细胞 0.54, 淋巴细胞 0.32, 网织红细胞0.0139.10 d后WBC 8.4×109/L,中性粒细胞 0.56,ANC 4.7×109/L,于2003年9月16日治愈出院,门诊间断复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异常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端粒酶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1,2].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具有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以骨髓增生能力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造血干细胞性疾病.AA骨髓端粒酶活性水平是否与其增殖能力相对应而极度低下?它与骨髓增殖能力
-
HHV8病毒和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关系
发性骨髓瘤(MM)发病原因一直不很清楚.1997年Rettig等[1]和Said等[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原位杂交(ISH)的方法,在MM患者长期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C)及骨髓活检标本中检出了HHV8病毒 DNA片段,尔后各家报道的结果很不一致.我们用以筑巢式PCR为主的方法检测MM患者骨髓活检、骨髓穿刺和周围血标本,了解HHV8病毒的存在情况,观察HHV8病毒感染与MM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 病例和细胞系选择35例临床确诊的MM患者,并以我院1999年2~6月收治的5例其他血液病患者[2例骨髓增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关键词: 骨髓增生 -
小儿全血细胞减少相关疾病
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PCP)是以外周血至少连续2次血红蛋白(Hb)<90g/L,白细胞(WBC)<4.0×109/L,血小板(PLT)<100×109/L为特征的一组常见的临床综合表现.临床以贫血、出血和反复感染为主要症状.小儿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骨髓生成障碍,其中主要包括骨髓增生减低/骨髓无效造血,造血原料不足、恶性细胞"占位"等;(2)血细胞的外周消耗过多,如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等.
-
利福平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
1 病例报告例1,男,3岁.半年前因咳嗽、低热、消瘦,胸部X线片报告肺门淋巴结核,口服雷米封、利福平、肌注链霉素抗痨治疗.治疗前化验WBC 13×109/L,Hb 95g/L,BPC 140×109/L,治疗1周后无明显诱因牙龈出血,继而皮肤出现紫癜,止血治疗无效.化验:BPC 20×109/L,WBC 7.3×109/L,Hb105g/L.急收住院治疗,查T 36℃,BP 16/9.3kPa.皮肤散在新鲜大小不等出血点,牙龈出血,颈软,双肺呼吸音粗,心率80/min,律齐.肝脾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院化验:BPC 30×109/L,WBC 9.4×109/L,肝肾功能均正常,X线:肺门淋巴结均肿大,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1],是构成细胞膜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一部分,相对分子质量11 600~11 815,基因定位于15号染色体,电泳在β2区.
-
VAA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我院自1992年4月至1996年6月用VAA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37.5岁,均经血液学及骨髓检查确诊,L1 12例,L2 17例,L3 5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4例,明显活跃和活跃25例,减低者5例.
-
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脾亢误诊为早期再障1例
患者,男,16岁,主因间断腹泻3年,食欲不振1年,于2001年5月10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无粘液脓血,无下坠感,在外院给予黄连素等治疗,腹泻可好转,停药后即反复;诊治期间多次查血象:白细胞(2.1~4.0)×109/L, 血小板(97~105)×109/L,2次骨穿提示“骨髓增生活跃”,诊断为“早期再障”,给予复方藻矾丸、多抗甲素等药物治疗,一年半前开始间断肌注丙酸睾丸酮、口服康力龙等药,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增加,一年前出现食欲不振,查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 33~35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 23~2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0~60U/L,口服保肝药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而入我院.患者2年前出现双侧乳腺增生,口服乳痹消可缓解.家族中无肝病及遗传病史.入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脏深吸气末可触及下缘,质中,无压痛,脾脏于左肋下2cm可及,质中,无压痛,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肝胆CT结果提示:肝硬化、脾大超过10个肋单元.骨穿结果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实验室检查:末梢血WBC 2.4×109/L,Plt 108×109/L,血TBiL 32.4μmol/L,碱性磷酸酶(ALP) 162U/L,总胆固醇(TC) 3.05mmol/L,乙肝五项均阴性,抗-HCV阴性,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P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均阴性,血清铜蓝蛋白0.03g/L(正常0.21~0.53g/L),尿铜210μg/24h(正常<70μg/24h),血清铜0.15mg/L(正常0.80~1.50mg/L),角膜K-F环阴性,头颅CT无异常,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给予驱铜保肝治疗好转出院.
-
1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化疗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临床护理模式探讨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的临床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故目前胃癌难以早期诊断[1].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化疗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情况已不少见,现回顾分析我科2009年7月27日入院的1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时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情发展过程和临床护理过程.该患者重度骨髓抑制期出现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经过积极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联合抗感染、药物促进骨髓增生、营养、对症治疗,做好基础及心理护理,此例患者顺利度过重度骨髓抑制期.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限制性心肌病合并右室憩室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27岁。6月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个月余为主诉入院。入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3.5×109/L,嗜酸性粒细胞2.6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9.9%,网织红细胞比率7.56%,血小板82×109/L,丙氨酸转氨酶109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93 U/L,总胆红素47.1μmol/L,直接胆红素17.3μmol/L,间接胆红素29.8μmol/L,碱性磷酸酶250 U/L,谷氨酰转肽酶246 U/L,脑利钠肽原5070 ng/L,C 反应蛋白定量18.5 mg/L。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细胞比例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弥漫分布,比例增对。行胸部 CT 提示:①右肺炎可能;②心影稍大,少量心包积液。
-
五例骨髓增殖性疾病误诊为心脑血管疾病
一、病例:例1:患者,女,73岁,因头痛就诊于神经内科,颅脑CT示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幼稚粒细胞占20%,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占4%,红细胞计数4.2×109/L,血小板计数440×109/L.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细胞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后转血液内科,经用羟基脲、干扰素、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及对症处理.外周血细胞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
-
慢性苯中毒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1病历报告患者女,23岁,从事矿灯维修,接触苯4年.1999年及2000年劳动卫生现场监测空气中苯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达6.13~7.50倍.
-
重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治疗体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但重症ITP易出现严重出血,威胁生命,为内科急症.现就我院3年来收治的4例重度ITP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17岁.以皮肤瘀斑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双下肢散在大片瘀斑伴口腔血疱,牙龈出血,间断服中、西药无效,人院.血常规:WBC 7.1×109/L,HGB 107 g/L,PLT 21×109/L.骨髓镜检: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0.2:1,巨核系统中全片巨核细胞77个,原始巨和幼巨占70%,未见成熟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罕见.诊断:ITP.治疗:强的松50 mg1/日.
-
儿童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例报告
患者,女,2.5 岁,因皮肤瘀点,鼻衄,面色苍白20 d,加重7 d入院,院外诊断ALL-L2.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散在出血点,无明显黄染,下颌及颌前可触及数个小花生米大小淋巴结,活动好;肝大2 cm,脾大肋下1.5 cm,心肺(-).实验室报告:白细胞22×109/L,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0×109/L;末梢血涂片分类:中性粒细胞0.17,淋巴细胞0.52,单核细胞0.02,原始巨核细胞0.29.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3.2∶1,原始幼稚巨核细胞0.78.可见正常形态的巨核细胞8个及淋巴样小巨核,血小板散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为100 %阴性;糖原染色(PAS)阳性率为36 %,粗颗粒型所用药盒由上海虹桥医用试剂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