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高尿酸血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关于高尿酸血症对甲状腺功能异常影响的研究,早见于1955年,KUZZEL等[1]对520名痛风患者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测,发现男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病率为20%,女性甲减患病率为30%。1989年,高尿酸血症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间的联系也被发现[2]。近些年,人们开始关注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血尿酸的影响,因为甲状腺功能的异常会对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生明显的影响,甲减及甲亢患者均存在高尿酸血症。本文对有关甲状腺功能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的流行病学报道做一汇总,并对两者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以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在1983年首次由 Weber[1]在增殖的癌细胞中发现,后续研究表明,IMPDH 在细胞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催化细胞内次黄嘌呤核苷酸(IMP)氧化生成黄嘌呤核苷酸(XMP),是细胞内鸟嘌呤核苷酸(GMP)从头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图1)[2]。这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条思路:抑制细胞内 IMPDH的活性,就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效果[3-4]。当今,IMPDH的研究已经历了30年,这30年也产生了越来越多以 IMPDH为靶点的应用于抗肿瘤之外的新思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复制原料,而病毒复制的重要原料之一 GMP的从头合成途径依赖宿主细胞内的 IMPDH,因此,IMPDH抑制剂的使用会耗尽胞内 GMP,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5-7],依据此原理产生一类针对 IMPDH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本文将对 IMPDH的基本属性、其抑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痛风及其多系统损害
尿酸是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以维持体内动态平衡。正常人血尿酸浓度为男性150~350μmol/L,女性100~300μmol/L,尿酸生成增多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均可能导致高尿酸血症[ HUA,血尿酸浓度男性>420μmol/L (7.0 mg/dl ),女性>357μmol/L(6.0 mg/dl)]。 HUA是痛风发生的生化基础。痛风是HUA后尿酸盐( monosodium urate ,MSU)晶体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
高血压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病因复杂且常发生于某些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然而,大多数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不明。临床上可见某些心房颤动患者血尿酸值偏高,除合并高血压外无其他心血管病并存。尿酸(U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关的危险因素,作为人体内嘌呤核苷酸代谢的终产物,尿酸如何引起心房颤动发生,尚不清楚。我们推测高尿酸血症可影响心房肌小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引起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改变及纤维化,进而导致心房结构改变及心房颤动发生。
-
胃癌组织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的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因子2(Rho 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RhoGDI2)是RhoGDI家族成员之一,以往研究认为其为肿瘤侵袭转移的抑制因子[1],但近来研究显示其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不尽相同[2-5].有研究表明,RhoGDI2在胃癌中高表达[6],但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oGDI2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基础.
-
改变病情的抗风湿药物(二)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本药可以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IMPDH),进而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导致鸟嘌呤核苷酸缺乏,DNA合成受阻,使细胞静止于G1期.
-
痛风和高尿酸的治疗
尿酸是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人体尿酸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①外源性:从富含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转化而来,占体内尿酸的20%.②内源性:由体内氨基酸、核苷酸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的核酸分解代谢而来,占体内尿酸的80%.正常体内尿酸池平均为1200mg,产生750mg/d,排泄500~1000mg,其中1/3(约200mg)在大肠内分解,2/3(约600mg)由肾脏排泄.
-
嘌呤核苷酸对吗啡依赖大鼠痛阈及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
目的:探讨嘌呤核苷酸对吗啡依赖大鼠痛阈及急性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将30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嘌呤核苷酸+吗啡组,于实验d1、3、5、7用电子压痛仪检测大鼠尾压痛阈值,d2、4、6、8进行热甩尾实验检测大鼠抗热痛觉过敏能力,于d8给药后4 h观察纳洛酮急性戒断症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1起吗啡组及嘌呤核苷酸+吗啡组大鼠尾压痛阈值增高(P<0.01),d3起嘌呤核苷酸+吗啡组压痛阈值明显高于吗啡组(P<0.01);d2起吗啡组热甩尾潜伏期延长(P<0.05),d6起嘌呤核苷酸+吗啡组热甩尾潜伏期时间长于吗啡组(P<0.05);嘌呤核苷酸+吗啡组戒断症状评分与吗啡组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嘌呤核苷酸能够明显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并减轻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
-
吗啡对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影响-吗啡依赖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吗啡依赖、戒断的大鼠模型,测定大鼠血浆中尿酸及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各组织中的腺苷脱氨酶含量以及大鼠脑顶叶、肝脏、小肠和肌肉组织中腺苷脱氨酶的基因转录产物.结果:吗啡给药大鼠血浆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吗啡给药及戒断期间,大鼠血浆AD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吗啡给药组大鼠脑顶叶、肝脏、小肠和肌肉组织匀浆中的AD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而在自然戒断期间,上述各组织ADA含量较给药组有所下降;吗啡给药3 d组大鼠脑顶叶、吗啡给药7 d组大鼠肝脏、小肠和肌肉组织中ADA的基因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除肌肉组织外,在自然戒断期间,上述各组织ADA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加强可能是吗啡的基本作用,也可能是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
海洛因对大鼠黄嘌呤氧化酶和血尿酸的影响
目的: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和血浆尿酸含量,研究海洛因给药对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海洛因给药、停药大鼠模型,测定尿酸及XOD含量.结果:给药组尿酸及XOD含量高于对照组.与给药组比较,两个停药组尿酸含量、血浆和肝XOD含量降低;停药8 d组脑顶叶XOD含量降低,脑干XOD含量略有下降趋势.但两个停药组脑干XOD含量仍高于对照组.结论:海洛因通过增加XOD的含量,使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增强,且脑中这一作用消除较慢.
-
Rho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Rho激酶是一群小分子单体的Ras(an abbreviation of RAt Sarcoma)相关蛋白[1].Rho蛋白根据其结构域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6个亚家族,其中主要包括Rac(Ras -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RhoA(Ras homolog gene family member A)和Cdc42( cell division control protein 42 homolog)这3个亚家族.在哺乳动物体内,Rac又可以分为Rac1(Ras - 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1),Rac2(Ras -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2),Rac3( Ras - related C3 botulinum toxin substrate 3)3种同工酶的形式.其中Rac1和Rac3在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Rac2则特异性地存在于造血细胞中[2].Rac有二种存在形式:即有活性的三磷酸鸟嘌呤核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结合形式与无活性的二磷酸鸟嘌呤核苷(guanosine diphosphate)结合形式.Rac和其他小G蛋白一样,可被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鸟嘌呤核苷酸释放抑制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release inhibition factor)以及鸟嘌呤-5'-三磷酸酶激活蛋白(GTPase - activating protein)调节.Rac是Rho激酶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在许多信号通路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早期对于Rac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对细胞骨架的调控上.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功能,包括对囊泡转运,细胞极性和细胞周期的调控等[3].近10年发现,Rac在学习与记忆中也发挥了许多作用.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麦考酚酸的浓度
麦考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til,MMF)为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2-乙基酯类的衍生产物.MMF经病人口服后迅速大量吸收,并代谢为活性成分MPA.MPA是一种高效、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途径.临床主要用于预防肾移植病人的排斥反应及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可与环孢霉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配伍应用.为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药物反应,参考国外HPLC [1~4],对人血浆中MPA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
-
G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及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一、G蛋白的结构和种类1.结构:G蛋白(G-protein/GTP binding protein)是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水解GTP生成GDP即具有GTP酶(GTPase)活性的蛋白,位于细胞膜胞浆面的外周蛋白,一般是指与膜受体偶联的异源三聚体,由3个亚基组成,它们是α亚基(45kD)、β亚基(35kD)、γ亚基(70kD).总分子质量为100kD左右.G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是以αβγ三聚体存在并与GDP结合,为非活化型,另一种构象是α亚基与GTP结合并致βγ亚基脱落,此为活化型.
-
靶向Cdc的42基因microRNAs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Ras相关GTP酶超家族包括约150个小单体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成员,主要包括5个亚家族:Rho、Ras、Rab、Arf/Sar和Ran [1]。 Rho 家族蛋白在非活性GDP结合形式和活性GTP结合形式之间循环主要通过鸟苷酸交换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GEFs)、GTP酶活化蛋白(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s,GAPs)、GDP解离抑制因子(guanine nucleotide dissociation inhibitors,GDIs)3个特殊的蛋白质调节。Cdc42作为一个在肿瘤中表达常见的小GTP酶,已经公认Cdc42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和膜转运来调节细胞增殖、细胞运动、细胞极性、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等生物进程[2]。肿瘤作为目前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大的一类疾病,它的生长、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的生存、生长、增殖和迁移。现普遍认为 Rho家族蛋白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形态、细胞迁移,以及细胞周期进展、基因转录调节、生长和增殖对肿瘤起作用。Cdc42作为Rho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Cdc42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它的信号途径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
尿酸: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的板凳队员
尿酸是嘌呤碱在人体的主要代谢产物,正常人尿酸约80%来源于内生嘌呤核苷酸的分解,20%来源于食物,在细胞外液以尿酸盐的形式存在,且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目前国内外已发表了大量关于血清尿酸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的研究报道,早甚至可以追溯至19世纪~([1]),但至今人们对尿酸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的认识似乎依然扑朔迷离,在众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尿酸始终未被列到主要危险因素之中.
-
海洛因对大鼠腺苷脱氨酶和血尿酸影响的研究
关于阿片类作用与核酸代谢变化的关系,国内外报道很少.控制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关键酶有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和黄嘌呤氧化酶,ADA占优势地位[1],故通过检测ADA和血浆尿酸含量,研究海洛因是否影响了机体的核酸代谢,探讨海洛因作用的物质基础.
-
高尿酸给健康带来新隐患
说起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如今,“第四高”——高尿酸渐渐浮出水面,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新隐患.尿酸是嘌呤核苷酸在肝脏中经过分解代谢而来,是嘌呤在人体的代谢终产物.嘌呤核苷酸本来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物质,但如果体内嘌呤过多以致生成尿酸过多,活尿酸排出不足,就会导致尿酸浓度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人体中20%的嘌呤来自食物,80%经体内细胞代谢产生.人体每天合成的尿酸约700毫克,其中500毫克通过肾脏经由尿液排出体外,余下200毫克通过胃肠道经由粪便排出.高蛋白食物是典型的高嘌呤食物,因为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分解产生嘌呤.
-
Rho/ROCK通路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G蛋白即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GTP binding proteins)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为经典的信号分子,包含两类:一类是与膜受体耦合的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funmeric GTP binding proteins),介导了多数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等的跨膜信号转导;另一类称为小G蛋白,因其分子量在20~30 kD之间而得名,是单亚基蛋白.
-
Kalirin-7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致残致死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信号转导通路、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活化、NO作用等.Kalirin是Rho蛋白家族中小GTP酶的一种神经特异的鸟嘌呤核苷酸转化因子,kalirin-7是成熟大脑中丰富的kalirin同种型,对树突棘的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研究显示,kalirin-7在缺血性脑卒中也起一定作用,此分子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其含量的减少加重了神经元的损伤.其机制可能包括:与PSD-95结合而改变了JNK信号传导通路,与NMDA受体亚单位结合减少以至兴奋性谷氨酸作用增强,以及对iNOS的抑制减少.
-
胰高血糖素与糖尿病及其临床问题
胰高血糖素 (Glucagon,Gg)是由胰岛α细胞分泌的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分泌后进入血循环,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在门静脉中含量高,一般可高达300~500 pg/ml.肝脏是胰高血糖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当与受体结合后,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调节蛋白Gs相互作用,使Gs的α亚单位释放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转化为cAMP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肝中胰高血糖素的许多生物活性即是通过腺苷酸活化酶的活化介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