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复合物研究进展
DNA依赖的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是重组修复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修复由电离辐射所引起的DNA双链断裂(DSBs),并且可以通过磷酸化多种蛋白质底物,广泛参与转录及细胞凋亡等过程.
-
GP1bα-凝血酶复合物晶体结构的新认识
-
致病真菌抵抗宿主氧化杀伤的机制
真菌人侵人体后,首先面临的是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清除,其中很重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通过吞噬小体复杂的生化信号传导系统,激活了和膜相连的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依赖的氧化酶复合物,吞噬了真菌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呼吸暴发,产生大量毒性的反应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杀伤其吞噬的真菌,这是吞噬细胞处理侵入机体真菌的主要方式之一[1].
-
CYP2C9基因1300A>T突变对体外药物代谢活性的影响
华法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自20世纪40年代合成以来,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抗凝和抗血栓治疗,至今仍无有效的替代品出现。华法林的有效治疗范围较窄,不同个体间维持剂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用药不当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1-2]。近年来研究发现,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及饮食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华法林的临床药效,其中基因多态性是重要的因素之一[1-4]。我们在临床日常工作中发现1例华法林高敏感患者,其日常稳定服药量仅为常规剂量的1/2,本研究对该患者进行了细胞色素P4502C9( cytochrome P4502C9,CYP2C9)、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1,VKORC1)及细胞色素P4504F2(cytochrome P4504F2,CYP4F2)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其CYP2 C9基因携带一种全新的突变类型1300A>T,并将突变型CYP2C9蛋白在昆虫细胞微粒体中重组表达,体外添加探针底物药,以研究其主要体外药物代谢特性是否发生改变,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意义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缓解期UC患者及45名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Ag),血栓调节蛋白(TM),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GMP-140,vWF:Ag,TM,D-D,TAT含量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不同病变部位的活动期UC患者指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全结肠炎组,左半结肠炎组,直乙结肠炎组,直肠炎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活动期和缓解期UC患者各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UC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变活动性及病变范围有关,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监测可作为监测UC患者活动性及判断疗效的指标.
-
肺血栓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及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血管内皮或凝血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变化对早期诊断和观察血栓形成具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意义[1-2].临床上常见的肺血栓栓塞(PTE)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我们对PTE患者在不同溶栓治疗方法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的含量进行定量检测,探讨这些分子标志物在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
-
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细胞的生长、分裂必须经过间期和有丝分裂期.细胞周期得以运行的核心机制是在一系列细胞周期素(cyclin)相起伏的调控下,相应的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CDK)依次激活,驱动细胞由G1,S,G2到M期.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紊乱,将造成细胞失控性生长,终导致肿瘤发生.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是泛素连接酶复合物SCF(Skpl-Cullin-F-box)的底物识别序列,对细胞周期的调控起重要作用,并在肿瘤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缺陷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病病因复杂,基本原因为线粒体呼吸链酶系统代谢异常导致氧化磷酸化障碍,三磷酸腺苷(ATP)产生减少,因此,能量需求越高的组织和器官受损越重,如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和心脏[1-2].
-
DNA依赖蛋白激酶与细胞放射敏感性
DNA依赖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是一种DNA活化的核丝氨酸或苏氨酸蛋白激酶,在DNA修复、维持染色体端粒结构、V(D)J重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并可通过磷酸化多种蛋白质底物,广泛参与转录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它是介导凋亡通路上的一个重要目标蛋白[3].
-
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线粒体基因及表达产物的研究
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当前严重的老年性致盲眼病之一.新近研究表明,老年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涉及细胞质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突变及其参与编码的电子传递链酶复合物活性[1],我们通过检测AMD患者mtDNA突变和电子传递链酶复合物活性,探讨AMD发病与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湿性AMD患者26例,年龄(64.6±5.6)岁;干性AMD患者10例,年龄(63.9±9.3)岁;另选正常对照者20例,年龄(62.1±6.2)岁.实验分为3组,各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F=1.69,P>0.05).根据现行临床AMD诊断标准、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Humphery视野计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确诊为AMD患者.
-
急性运动对大鼠肝脏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运动对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的影响.方法:21只健康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大强度运动组和中等强度运动组,每组7只.大强度运动组进行大强度间歇性跑台运动,速度为27m/min,坡度为0,总运动时间90min,每运动10min间歇1min;中等强度运动组进行中等强度持续性跑台运动,速度为18m/min,坡度为0,运动时间100min;对照组未进行任何运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结果: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大强度运动组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Ⅱ活性无显著性变化,复合物Ⅲ和复合物Ⅳ活性分别下降16%和45%,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中等强度运动组复合物Ⅰ、复合物Ⅲ和复合物Ⅳ活性分别下降26.1%、24%和65%,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合物Ⅱ活性显著升高(P<0.01),升高54.7%.与大强度运动组相比,中等强度运动组复合物Ⅰ和复合物Ⅳ活性显著降低(P<0.01),复合物Ⅱ活性显著升高(P<0.01),复合物Ⅲ活性下降9.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强度间歇疲劳运动对大鼠肝线粒体NADH呼吸链起始端酶(复合物Ⅰ)和FADH2呼吸链起始端酶(复合物Ⅱ)活性无显著影响,可使复合物Ⅲ和复合物Ⅳ活性显著下降;中等强度持续疲劳运动使大鼠肝线粒体NADH呼吸链酶(复合物Ⅰ、复合物Ⅲ和复合物Ⅳ)活性显著下降,复合物Ⅱ活性显著增强;中等强度运动对肝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Ⅲ和Ⅳ的影响较大强度运动严重.
-
高住低训对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住低训(HiLo)习服过程中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5组:常氧对照组以及HiLo 1、2、3、4周组,每组8只.HiLo组大鼠每天在模拟海拔2500m(氧含量约为15.4%)的环境生活,在模拟海拔1300m(氧含量约为19.4%)环境游泳1h,每周6天.通过光谱分析法,观察在1~4周时间内,在HiLo作用下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物Ⅲ(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复合物Ⅳ(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常氧对照组不进行运动,测试指标与运动组相同.结果:HiLo 1周组大鼠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P<0.01).HiLo 2周组除酶复合物Ⅲ外,其他三种酶复合物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HiLo 3周组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HiLo 4周组心肌线粒体酶复合物Ⅰ、Ⅱ、Ⅳ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在HiLo的习服过程中需要3周时间.
-
运动中补充支链氨基酸对肌肉代谢的影响
支链氨基酸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是机体不能合成而由食物蛋白提供的三种必需氨基酸,是长时间持续运动时参与供能的重要氨基酸.肌肉内BCAA分解代谢非常活跃,与其它多数氨基酸相比,BCAA能以相当快的速率转氨基和完全氧化,并为丙氨酸和谷氨酰胺提供氨基.BCAA代谢的限速酶支链-酮酸脱氢酶复合物(BC复合物)在肌肉中的活性较强,使肌肉具有很强的氧化和利用BCAA的能力,所以BCAA主要在肌肉中代谢[1].BCAA在肌肉中氧化脱氨,生成相应的α-酮酸,进入三羧循环氧化供能,而脱下的氨基则由丙酮酸接受生成丙氨酸,经血液到肝脏,其氨基形成尿素,碳架经糖异生作用转化为糖,进入糖代谢.因此在运动中补充BCAA对肌肉代谢的影响十分重要,本文对其进行综述,以帮助全面了解BCAA,为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慢病毒载体介导RNAi的研究进展
一、慢病毒及慢病毒载体目前RNAi技术作为一种主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特异性抑制基因的表达研究.RNAi的作用机制表明:双链RNA分子首先被细胞内RNA酶Dicer降解成21~23个碱基大小的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siRNA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RISC通过碱基配对定位到有同源序列的mRNA上,并在特定位置切割该mRNA,从而抑制该同源基因的表达[1].siRNA被认为是RNAi的主要效应物.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以妇女为主(男女之比为1∶9)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特点为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伴随门脉周围炎症,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BC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抗体,即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不详,并且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对那些症状难以控制者和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
肿瘤规范化、标准化诊治第14讲中青年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策略及新进展(下)
3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在肿瘤的治疗中,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治疗靶点.蛋白酶体构成了蛋白水解酶复合物,蛋白水解酶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内的泛素蛋白,泛素蛋白则包括一些可以控制细胞周期、细胞生长及分化的功能蛋白.硼替佐米(先前称PS-341)是一种新的二肽硼酸,可对26S蛋白酶体进行可逆性的抑制.
-
艾滋病毒如何“劫持”人体免疫细胞
据“健康报”2014年1月24日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学院黄志伟教授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的结构,阐明了Vif如何“劫持”人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研制全新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相关论文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在线发表。黄志伟课题组的研究自2012年7月开始,在1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弄清了Vif五元复合物结构,显示出Vif结构自身形成与目前所有已知蛋白结构不一样的折叠,同时揭示了Vif如何“劫持”人CBF-β以及CUL5 E3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黄志伟说,揭示Vif的结构为未来艾滋病治疗从鸡尾酒式的混合用药方式,转向研制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目前,黄志伟课题组正在和国内相关高校实验室密切合作,进行艾滋病新药的研发和攻关。
-
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二)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相关自身抗体2.1抗线粒体抗体(AMA):AMA为一组可同线粒体内膜或外膜上多种酶复合物成分相结合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及D-二聚体检测
我们通过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检测,并与常规试验比较,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纤溶的变化,指导其早期诊治。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以女性患者为主(男:女=1:9)的慢性进行性疾病.该病的特点为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伴随门脉周围炎症,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PBC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抗体,即抗线粒体抗体(AMA)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