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影响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CI)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目前公认口服阿司匹林(ASP)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可靠治疗.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C反应蛋白(CRP)为一种反映各种急慢性炎症的指标蛋白.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多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高血压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增强[1].阿司匹林的防治作用是由于其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文对口服阿司匹林75mg的91例脑梗死患者通过测定其血清CRP及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观察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本研究对日服阿司匹林75 mg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通过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观察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广泛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由于其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所以阿司匹林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以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未能达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本文就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AS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选择性患者的一级预防,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期报告[1~3]的结论认为,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
维生素B2新用多
治疗偏头痛 比利时和卢森堡的研究人员经过多次研究与实验,发现大剂量补充维生素B2可减少偏头痛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维生素B2对偏头痛的疗效较好,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用维生素B2来预防治疗偏头时,对1个月内只出现几次偏头痛的中度病人效果好,大多数患者用药3个月后可收到佳疗效.维生素B2的药物治疗量一般应掌握在400毫克左右.因为国内尚未见报道服用如此大的剂量,所以应谨慎试用,好在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治疗心血管病 研究认为,血小板聚集的增强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可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脂质过氧化维生素类药作为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药物.临床观察到小剂量维生素B2每日20毫克时无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大剂量维生素B2每日75毫克时则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相比,二者对血小板Ⅰ相聚集的抑制作用相似.实验还证明,维生素B2能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脏功能.
-
心绞痛药物治疗进展
1 硝酸酯类1.1 作用机制 (1)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流量,降低心脏前负荷,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因此,能减少室壁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具有直接扩张冠脉的效应以增加冠脉的血流量.(2)近年来,还发现硝酸酯类药物有减少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硝酸酯类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转化为一氧化氮(NO),即内源性衍生舒张因子(EDRF),当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后,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失调,血管内皮产生EDRF减少,而硝酸酯类药物能提供其不足,因而,能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
-
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00多万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估计今后10年里,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中风,因其致残者人数更多.35年前首次报道阿司匹林(Aspirin,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以后开展了多项ASA预防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老年人服阿司匹林有讲究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等作用,发挥作用迅速,药效稳定,很少发生过敏反应.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首次揭示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引起人们极大兴趣.为了减少其内出血的副作用,科学家开发了肠溶性阿司匹林,为心脑血管病的药物预防开创了新纪元.肠溶性阿司匹林可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如暂时性脑缺血、脑梗死、脑血栓、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房纤颤,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及其他手术后,也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只要有适应症,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应用.但因其没有扩张血管、稀释血液和降血脂的作用,只能作为预防性药物,没有治疗作用.
-
灯盏细辛联合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的增加.灯盏细辛注射液具有扩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有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肌氨肽苷注射液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为主,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增强心肌利用氧,同时有增加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对缺血性心脏病治疗,能改善心肌缺血,提高运动耐量,缓解心绞痛.本院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采用灯盏细辛注射液与肌苷肽注射液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穿琥宁注射液引起可逆性血小板下降
穿琥宁(kallii dehydrographolidi suocinus)注射液是从穿心莲叶中提取的一种纯中药复方针剂,属于一种低毒高效的抗病毒药.它有抗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穿心莲中的有效成份API0134可通过促进抗凝纤溶作用,增加EC的抗血栓功能,强烈抑制钙调蛋白的活力,从而发挥抗凝血作用,另外穿心莲的提取物可激活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提高血小板内的cAMP的水平,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1].
-
当归补血口服液研究进展
1 前言当归补血口服液由当归、黄芪2味中药组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34册[1],具有补养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血亏虚,头昏头晕,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及久病体衰者.当归是方中主药,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干燥根,其主要成分是阿魏酸,具有明显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胶原和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其主要成分为黄芪甲苷,具有降压、利尿和强心的作用[2].
-
应用COX-1,COX-2,5-LOX抑制药防治血栓性疾病和血管炎症
血栓性疾病是当前缺血性心血管疾病(CVD)常见的发病原因,血小板聚集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关键因素.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上是血管炎性损害早期的机制,这种黏附可造成血管闭塞[1].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由生理性刺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这种抗聚集作用可能利于临床治疗CVD.但阿司匹林对胃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广泛应用.新的具有同时抑制环氧酶(COX)和脂氧酶(5-LOX)的双效抑制药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并且可以避免胃损伤.
-
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a受体拮抗剂--心血管病学的突破
导言 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TCA后缺血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迄今已知道每个血小板有50 000~80 000个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是活化的血小板聚集的后共同途径。这些受体对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类序列有高度亲和力,RGD序列存在于纤维蛋白质、von Willebrand因子、粘连蛋白和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由于在血浆中浓度较高,因而是GPⅡb/Ⅲa首选配体。血小板粘合在纤维蛋白原上,交叉耦合和聚集,终导致富含血小板血栓形成。由于拮抗GPⅡb/Ⅲa受体具有阻断通过任何激活途径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比其他抗血小板
-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120例疗效观察
灯盏花草又名灯盏细草,系菊科正蓬属植物-短葶飞蓬,[1]主要成份为焦炔康酸及野黄苓甙原等黄酮化合物,灯盏花素是从彝族药灯盏花草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以灯盏乙素为主,含有少量灯盏甲素,结构式为4,5,6-三羟基黄酮-7-葡聚糖醛酸甙.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等所致后遗症瘫痪病人,具有较好疗效.在心血管方面,灯盏花素具有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肌组织血液供应量,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用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并与复方丹参治疗比较,发现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
出血与维生素K
出血性疾病很常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常发生于皮肤、粘膜、腔道、内脏等部位.分析其原因,可归纳为: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血小板量或质异常;凝血机制紊乱.正常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功能,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3个方面因素.出血后,局部破裂的血管立即发生反应性收缩,使血流速度减缓,血小板随即附着于损伤的血管壁内皮下基底膜上,通过释放和聚集作用,形成血栓而堵塞伤口;其后,暴露的血管壁内胶原组织先后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引起链锁性酶反应,使血液凝固而完成止血过程.
-
低分子肝素对1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VOD的预防
肝静脉栓塞综合征(VOD)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生率约20%~40%,死亡率约50%~70%,系移植后前2个月的主要死因,血小板在肝窦内聚集过多,肝静脉窦内皮的损伤是VOD的主要病因,损伤致使纤维蛋白原沉积,肝内回流受阻,肝内后静脉窦高压,形成VOD,它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肝功不良,高剂量的放/化预处理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区疼痛、肝大、黄疸、腹水[1].为防治该并发症,作者应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低分子肝素取得了良好疗效.
-
潘生丁皮肤病中显身手
潘生丁自1961年首次人工合成后,因其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绞痛等疾病.近年来经实验证明和临床实践发现,该药还有抗病毒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取得较好效果.
-
浅析阿司匹林在临床中的配伍
阿司匹林(ASA)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小剂量 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长期服用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和神经病学,并被世界各国收入治疗指南和广泛推荐(1)。因此,阿司匹林经常会与多种药物联用,在药效学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
前列腺素E1治疗肝病副作用的护理
前列素E1(PGE1)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能扩张血管、改善末梢循环,对肝细胞膜、细胞器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细胞的脂肪浸润,减少三酸甘油脂在肝内浸润,通过强烈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使心、肾、肝血管扩张,改善肝循环、调节肝细胞的物质代谢等一系列作用。因其作用迅速、疗效肯定,越来越多地用于肝病的治疗。通过对50例肝病患者的治疗,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进展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临床应用较普遍的解热消炎镇痛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等.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是阿斯匹林,因其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近年来己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用药.并且目前临床上服用的患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该类药物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防治NSAIDs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损伤己成为当今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