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使人返老还童、耳聪目明的物质
人到老年后,往往会出现眼看不清、耳听不明的现象.传统观点认为这是由于人的感觉系统迟钝的缘故.然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周逸峰与美国专家合作完成的新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有可能是因为其大脑无法得到足够量的化学物质伽马氨基丁酸(GABA)而造成的.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2005年5月初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
-
"慢性肾病非肾虚"说之实验证明研究
已故著名中医药学家赵绍琴先生采用凉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临床疗效显著,并据此提出"慢性肾病非肾虚"说[1].传统观点认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肾虚,因而临床上采用补肾法治疗慢性肾病较为普遍.为了验证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慢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孰优孰劣,我们通过动物对照实验,观察凉血化瘀法和补肾法对肾毒血清性肾炎大鼠的不同治疗效果,为"慢性肾病非肾虚"说提供实验依据.
-
性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是子宫切除的主要适应症,严重影响中年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子宫肌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传统观点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本研究采用RIA测定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六种性激素E2、T、P、PRL、FSH、LH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子宫肌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防治子宫肌瘤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
17β-雌二醇增加人肝细胞C-反应蛋白表达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主要由肝脏合成,离体与在体实验均证实,IL-6是CRP基因表达的主要诱导者.传统观点认为,CRP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和炎症标志物.越来越多的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显示,CRP可以直接诱导炎症,是心血管疾病为有力的预示因子与重要的危险因子,可以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发生的各个重要阶段,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
术语"实质性器官"不科学
根据人体解剖学的传统观点,内脏(消化器、呼吸器、泌尿器、生殖器)器官按其基本结构可分为中空性器官(如胃肠道、胆囊、膀胱、子宫等)和实质性器官(parenchymatous organ如肝、胰、肾、前列腺等)两类.
-
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致哮喘发病机理研究
甲醛可介导多种毒性效应,特别是甲醛诱导型哮喘.传统观点认为,甲醛是一种半抗原,可以与血浆清蛋白或皮肤角蛋白形成完全抗原,通过Ⅰ型超敏反应诱发哮喘.但是有关的研究指出,在甲醛所致哮喘的病例中,只有部分的个体可以在体内检出甲醛特异性IgE(FA-IgE),多数个体体内没有发现FAIgE,提示甲醛诱导型哮喘有其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发病机理.
-
急腹症的早期止痛
1背景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对于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之前不应使用止痛剂,以免使用后掩盖病情、改变体征,终延误诊断和具体的治疗干预[1].但这种观点并无理论依据,近来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几项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早期正确有效地使用止痛剂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而且并不影响诊断的正确性,甚至有研究表明,使用止痛剂后更有助于诊断.这些研究结果终导致人们逐渐接受早期使用止痛剂的观点.
-
院前和急诊药物镇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院前和急诊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主诉急性剧烈疼痛[1-3]。传统观点认为疼痛是医师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药物镇痛掩盖病情,导致诊断不及时或漏诊,诊断明确后才可以药物镇痛。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第五大体征,给患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需要及时控制疼痛[4-7]。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免疫学相关性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椎疾病,约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30%以上,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痛和坐骨神经痛,但疼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观点有机械压迫学说和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Nayloy等[1]基于椎间盘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首先提出自身免疫学说,认为突出椎间盘的自身免疫作用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
-
干细胞移植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神经细胞属于一种永久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因此,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造成大量神经元缺失时,因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而致损伤后的功能难于恢复。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历来是临床治疗面临的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干细胞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巨大潜能,干细胞的发现改变了以往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神经元不能再生的认识,因此干细胞移植成为了当前国际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为人类神经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
乡镇医院农村老年患者的护理研究
农村乡镇医院是基层护理力量的集中地,是用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力量,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以人性化服务为主.一些老年人有错误的健康观,有“重治疗轻保健”的传统观点,加上文化素质不高,仍保持饮酒、吸烟及长时间玩麻将等很多对健康不利的传统生活习惯[1].乡镇医院护理人员应针对农村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人性化护理,充分发挥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
-
部分性脾栓塞术
脾脏是人体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传统观点认为脾脏切除后其功能可由其它脏器代偿,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全脾切除后患者暴发性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儿童,全脾切除者比未切脾者感染率高出58倍,死亡率高出200倍,因此全脾切除术只有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考虑实施.而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既能抑制亢进的脾功能和减少过大的脾体积,又能保留部分脾脏的功能[1],目前已成为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治疗方法[2].
-
心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传统观点认为,心肌细胞出生后即向终末分化,不能够复制,并且成年心肌组织中没有储存的心肌祖细胞,因此心肌受损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被疤痕组织代替,终导致心脏的收缩功能受损[1].1994年,Soonpaa首次发现将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到成年小鼠发生梗死的心肌中,能够存活并且能够限制疤痕发展及预防梗塞后心衰的发生[2],提示心肌干细胞治疗可能会从根本上解决心肌损伤后的恢复问题.
-
关注糖尿病的根源—β细胞
β细胞似乎是今年的焦点话题,此前已经举办了几次专题会,关注于有药物开发潜力的与β细胞相关的不同分子路径,如促进胰岛素释放或阻止β细胞凋亡,这些研究对于所有类型的糖尿病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次年会上,这些内容不仅出现在专题报告和"专家面对面"环节,也是壁报交流的热点之一.对于1型和2型糖尿病的传统观点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而今后两种类型糖尿病共同的潜在问题——β细胞衰竭,或许会将两者统一起来.胰岛生物学/胰岛素分泌专场的几场专题和我们分享了有关β细胞在糖尿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所扮演角色的新研究.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细胞凋亡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以上皮细胞损伤及基底膜脱落、间质炎症、成纤维细胞增殖、过度细胞外基质(ECM)沉积、肺泡气体交换单位重塑为特点的一种肺部疾病.由于气体交换单位进行性丢失,患者终死于呼吸衰竭.它的病因至今未明.传统观点认为,慢性炎症是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肺部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近来大量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增殖与纤维化形成可以独立于炎症而发生,临床抗炎治疗收效甚微,这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成纤维细胞异常增生、成纤维细胞灶的形成提示IPF病理变化中肯定存在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失衡.
-
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新进展
传统观点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缺乏有效措施,非甾体消炎药仍是治疗AS的首选,柳氮磺吡啶可能对外周关节炎有效,但中轴关节病变的治疗仍富有挑战性.自1998年以来,生物制剂逐步应用于AS,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其起效迅速明确,且疗效持久,现简介其治疗AS的新进展.
-
高胰岛素血症:是因还是果?——第71届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Banting奖演讲解读
2011年6月26日中午,美国圣迭哥(SanDiego)国际会展中心座无虚席,第71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Banting医学科学成就奖获得者,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肥胖研究中心主任Barbara E.Corkey教授"高胰岛素血症,是因还是果?"的演讲,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挑战传统观点,提出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致病原因新概念.精彩的学术报告,深深吸引着来自全球的1万多名糖尿病学者.
-
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传统观点认为心脏是终末分化器官,心脏细胞数目在出生后固定且终生不再增加,损伤后没有内源性再生能力,因此目前治疗手段局限于改善现有的心肌细胞功能.但日益增多的证据已对这一概念提出挑战,研究者分别在梗死后心肌、晚期缺血性心脏病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中检测到心肌细胞有丝分裂表现[1].
-
肿瘤干细胞理论在泌尿外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传统观点认为,肿瘤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成,每个肿瘤细胞都可以无限制地生长.从20世纪60年代,Nadler等人[1-3]进行的肿瘤细胞自体/异体移植实验都证实,并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再生肿瘤的能力,只有很少数的肿瘤细胞能再生形成肿瘤.2006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将肿瘤干细胞定义为: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异质性肿瘤细胞的细胞.目前,我们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然只占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
-
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手术后营养支持是外科尤其是消化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观点认为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胃、小肠、结肠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麻痹,在胃肠蠕动未恢复前,应用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对肠黏膜屏障和内源性感染关系的认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业已取得共识.本文对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