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性关节炎软骨的生化与代谢变化
正常关节软骨具有耐磨、传导关节负荷、吸收震荡和润滑关节等作用[1].软骨要发挥其正常的生理特性,依赖于它化学组成及组织结构两方面的正常.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以下简称OA)时软骨退变,关节周围有增生性改变,特征可概括为功能退变,软骨损害,关节周围的新骨形成[2].一系列的研究表明,OA时退变软骨的生化及代谢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
补肾强督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Dickkopf1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补肾强督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45例AS患者(AS组,给予补肾强督方,每日1剂,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后及40名健康人(健康组)血清Dickkopf1蛋白(DKK1)水平,并检测AS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中医证候积分、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水平.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S组治疗前血清DKK1水平较健康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DKK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SR、CRP、中医证候积分、BASFI、BASDAI、枕墙距、指地距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补肾强督方能明显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且安全可靠,其可能作用机制与升高血清DKK1水平有关.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补肾强督方 Dickkopf1蛋白 新骨形成 -
右锁骨大块骨溶解症一例
患者男,15岁.主因间断性头痛,恶心,呕吐伴轻度胸痛2个月于1999年5月28日入院.体检:右锁骨处塌陷,触之右锁骨中段缺如.头颅MRI示枕骨斜坡及两侧岩骨骨尖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改变.颅底CT示斜坡及岩骨尖骨质结构消失,其内可见边缘略膨隆,呈清晰低密度区.胸部正侧位片示右锁骨及肩胛骨皮质变薄,髓腔内有透明区,未见骨膜反应及新骨形成,考虑为骨质溶解性病变(图1).全身SPECT示右侧锁骨显影不明显.胸腔穿刺示血性乳糜胸水.取右锁骨病变处活检.
-
云克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随着人口老龄化,膝退行性骨性关节炎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骨性关节炎患病率达到65%[1].临床上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诉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关节表面、边缘及软骨下新骨形成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我们在常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的基础上,发现联合应用云克(99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DP)治疗膝骨关节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他汀类药物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二膦酸盐、雌激素、降钙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这些药物均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防治骨质疏松,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地保持或增加骨量,并能显著减少骨折的危险性.近,一些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他汀类药物具有促进新骨形成的作用,是一种极具潜在应用价值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
鹿瓜多肽临床应用的疗效评价
鹿瓜多肽(松梅乐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止骨质疏松,以及抗炎镇痛等作用.自2001年2月~2004年12月应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368例骨病患者,并进行了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
可注射性磷酸钙水泥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
长骨干骺端、跟骨和椎体骨折由于局部以松质骨为主常致压缩骨折,在骨折复位后局部造成空隙常需自体骨或异体材料填充,利用自体骨填充除了引起供骨处的并发症外,其主要的不足是不能提供即时的稳定性,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尤其在骨质疏松的病人中行内固定,常引起植入物松动和骨折端的移位;异体材料种类繁多,包括同种异体骨、异种骨、骨水泥(PMMA)和各种生物活性陶瓷(玻璃陶瓷、磷酸钙陶瓷、羟基磷灰石陶瓷等),理想的填充材料除有足够的强度能提供即时稳定性外,还要求能逐渐被吸收替代,并且要求吸收的速度与新骨形成的速度同步.近年来,可注射性、具有生物活性、可生物降解的磷酸钙水泥在骨折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较多,综述如下.
-
异体骨移植材料骨诱导的影响因素
异体骨来源丰富,不受形态、大小限制,有生物学活性,已广泛用于修复因创伤、感染、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关节缺损.异体骨移植愈合是移植骨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宿主骨床与移植骨连结而实现骨掺入的过程.异体骨移植的愈合主要依靠骨诱导和骨传导作用,其中,骨诱导在其愈合早期发挥重要作用[1].笔者将异体骨移植材料骨诱导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研究进展
因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大块或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治疗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受限于自体骨量,无法满足大段或大块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并且需要2次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疼痛和其他风险。同种异体骨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临床骨移植替代品,仍然潜在免疫排斥、慢性炎症等风险。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应具有广泛的来源、类似于自体骨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 Grane[1]首先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人工骨的系统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和α-半水硫酸钙(α-CSH)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β-TCP的降解速率较新骨形成速度还是较慢的;对α-CSH晶体形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降解速率,但仍比新骨形成的速度快。二者复合是否可使其降解速率与新骨生成速度趋于一致?本文就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aget病致胸椎管狭窄一例报告
Paget病又称畸形性骨炎、变形性骨炎,是一种骨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骨吸收增加,随之代偿性新骨形成增加,骨转换、骨重建单位生成率增加,导致病变部位编织骨和板层骨镶嵌,终导致骨膨大、疏松、血管增多,容易发生畸形和骨折….该病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中多见,亚洲、非洲等地区少见,国内仅见个案报告,且以累及骨盆、肢体为主,累及脊柱且行手术治疗病例鲜见报告.我科于2009年6月收治1例Paget病致胸椎管狭窄患者并行手术治疗,现报告该病例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他汀类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减少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目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有骨吸收抑制剂(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和骨形成刺激剂(包括氟化物、小剂量的甲状旁腺激素等)两大类.前者主要抑制骨的重吸收,对骨骼形成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难以使已发生的骨质疏松组织恢复正常;后者氟化物如氟化钠虽然可以促进新骨形成,却可以导致骨质强度降低[1].形成的作用,从而成为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研究的热点.
-
体外冲击波疗法在骨科的应用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主要用来治疗运动系中的某些骨骼和软组织疾病.动物实验证实,高能冲击波可以激活成骨细胞,从而促进新骨形成[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ESWT治疗骨不连患者的成功率为80%~90%,而且发现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效果优于萎缩性骨不连[2].目前,ESWT技术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广泛展开,并陆续在德国、瑞士、奥地利、英国及美国获得认证,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上的应用已逐渐扩展至治疗慢性软组织劳损性疾病.
-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统计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术后5-9年种植体存留率,观察种植体根尖骨改建情况.方法:回访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5年以上107颗种植体,通过CBCT测量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结果:种植体存留率为96.3%.对28例患者(35颗种植体)进行CBCT分析,发现20颗种植体埋于新上颌窦底下,15颗种植体突出新上颌窦底.结论: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种植体5年以上存留率在90%以上.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可获得理想的长期稳定提升效果.
关键词: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 存留率 新骨形成 锥形束CT -
中枢神经损伤合并异位骨化7例报告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指关节周围软组织中出现成熟的板状组织,也可称为关节周围骨化或关节周围新骨形成.HO的发生与中枢神经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报道[1]中枢神经损伤后HO的发病率为11%~22%.HO发生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延缓康复进程,甚至造成永久的功能障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高压氧科于2010年1 月至2012年10月收治了7例中枢神经损伤合并异位骨化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促进新骨形成的研究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兔拔牙窝骨缺损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2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7只,随机分3组,每组9只,建立动物模型,均在全身麻醉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A、B和C组分别为BMSCs复合PRF、单一PRF和空白对照.每组3只于3个时间点,即第4、8、12周,在骨缺损部位取材,拍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区骨质的愈合及改建情况.同时制作HE染色的组织切片,进行骨计量观察.结果 观察和使用灰度值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8、12周A组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B、C组(P<0.01).A组与B、C组的骨计量学比较分析显示骨小梁宽度、缺损区骨量、成骨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体BMSCs复合PRF应用于兔牙槽骨缺损区能有效促进新骨形成.
-
力学载荷刺激新骨形成局部机制的研究进展
力学载荷在刺激新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增加力学载荷(如运动、机械振动)能够提高骨量,改善骨结构;而力学载荷缺失(如太空行走、长期卧床等)会导致骨量丢失,出现骨质疏松.力学载荷刺激新骨形成的途径月前尚不明确,但有研究证明局部机制比全身机制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力学载荷刺激新骨形成的局部机制作一综述.
-
骨重建与骨质量
骨代谢过程是骨组织自身不断更新的过程.从出生、成长、发育成熟到衰老,骨骼不间断地重复着陈旧骨清除及新骨形成的骨重建过程,经历着骨量增长、骨质改善到骨量减少、骨质衰退的历程.人生不同阶段量与质的盛衰可以从骨骼的物理性能--骨强度准确地反映出来.
-
流痰施治
流痰之病,属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又以其后期可出现虚痨症状,又有骨痨之称.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
-
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性休克早期症状的观察与护理
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是近年骨科广泛使用的新药,由新鲜冷冻的猪四肢骨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制成的无菌冻干品,为中药复方制剂.此药含多种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止骨质疏松和抗炎镇痛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腰腿疼痛、骨折创伤修复等,适应证几乎包括了骨科的所有疾病[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量的增加,出现了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我科有9例患者使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后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早期症状,经及时有效地处理,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后遗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骨免疫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骨免疫学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纳入的30例活动性AS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23(IL-23)及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Win信号通路中拮抗分子(DKK1)、硬骨素(SOST)表达,并对其与AS疾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AS患者外周血IL-23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AS疾病活动指数评分(BASDAI)及病程无相关性(P>0.05);MIF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P<0.01),而与ESR、CRP和BASDAI无明显相关性(P>0.05);RANKL水平与ESR、CRP、BASDAI、IL-23、MIF、OPG、DKK1、SOST及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OPG水平与病程、ESR呈正相关(P<0.01,P<0.05),与CRP、BASDAI、IL-23、MIF、DKK1和SOST无显著相关性(P>0.05);DKK1水平与BASDAI呈正相关(P<0.05),而与病程、ESR、CRP、IL-23、MIF和SOST无相关性(P>0.05);SOST水平与病程、ESR、CRP、BASDAI、IL-23和MIF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AS患者存在炎性因子与骨破坏/新骨形成的分离现象,应对不同病程AS患者的骨免疫学特征进行深入探索,以揭示其炎症和骨代谢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