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附加侧方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股骨干骨折的发生多需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约占全身骨折的6%,是长骨骨折中常见的骨折类型[1]。对于新鲜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交锁髓内钉因其为轴心固定、创伤小、治疗后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等优点逐渐成为手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金标准”。但治疗适应证的不断扩大,操作技术不规范,股骨干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案例屡有报道[2-4]。目前临床上对于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部位以及骨不连处骨缺损情况,如何选择相应的翻修手术方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研究课题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来探讨保留髓内钉附加侧方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后退针原因分析
我科自1995年至2001年,进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共322例,其中术后出现克氏针松动或退针现象而影响正常愈合共30例,占9.3%.现总结分析如下.
-
椎弓根螺钉内固术后螺钉松动原因临床分析
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疾患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安全简便等优点,但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其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松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8月共收治21例胸腰椎短节段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患者,报告如下.
-
重度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神经根损伤原因的研究进展
腰椎滑脱指腰椎峡部存在裂隙或骨折后未能连接、腰椎退行性变、外伤、医源性等因素引起的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发生滑移.据Meyerding等[1]分期:重度腰椎滑脱指滑脱程度超过50%的滑脱.Marchetti等[2]将重度腰椎滑脱分为发展性腰椎滑脱和获得性腰椎滑脱,并认为前者或多或少有发育异常和继发骨骼解剖结构的改变.
-
臂丛+强化麻醉中循环骤停一例抢救总结
患者女性,18岁,36kg,右锁骨内固定术后1年,拟在臂丛麻醉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前评估ASA Ⅰ级.入室后测血压120/70mmHg,肌间沟入路臂丛麻醉,异感清楚,回抽无回血和脑脊液,肌间沟注入1%利多卡因10ml+0.375%罗哌卡因10ml行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过程顺利.20分钟后患者无不适表现下开始手术,术中取钢板时打滑,患者诉痛、烦躁,遂静脉推注力月西4mg和芬太尼0.04mg.约4分钟后发现面色紫绀,呼之不应,心电监护示室颤,暂停手术,胸外心脏按压,面罩加压给氧及紧急气管插管.
-
腰椎内固定术后C反应蛋白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动态监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对术后早期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分为感染组(A组,30例),非感染组(B组,30例),术后行CRP动态监测(术后1个月),观察CRP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CRP水平均升高,B组患者在术后3 d达到峰值,14 d时回落至正常水平;A组患者中12例CRP持续升高,18例术后7 d逐渐下降,2周后再次升高。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通过动态监测CRP ,能够发现术后早期感染,并可作为判断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客观指标。
-
斯氏针游走盆腔伴直肠损伤1例
患者,男,53岁,因"左髋臼、左股骨颈骨折行钢板及3枚斯氏针内固定术后15年,下腹部不适、便血2月,加重20 d"于2007年2月26日入院.患者于1992年7月因车祸致左髋臼、左股骨颈基底部骨折,伤后7 d在当地医院行左髋臼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透视下闭合复位3枚斯氏针内固定术,针尾均埋于皮下.术后3个月扶拐
-
腓肠神经血管伴行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36例
1997年5月~2000年8月,我科采用远端为蒂的腓肠神经血管伴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23~57岁,平均37.5岁。其中胫腓骨下1/3骨折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皮肤缺损19例,内外踝皮肤缺损11例,跟腱、足跟部皮肤缺损6例。受伤因素为矿井下作业损伤25例,车祸伤11例。
-
带血管腓骨和髂骨联合移植重建股骨颈的临床应用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颈骨质吸收所致的股骨颈短缩的治疗非常困难。1994年~1999年我们采用吻合血管腓骨和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联合移植加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法重建股骨颈9例。术后经2~3年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24~48岁。左侧5例,右侧4例。车祸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摔伤1例。病程3~8个月。经X线摄片示,股骨颈缺损3~5 cm;股骨下骨断面与股骨颈基底的骨断面骨质无硬化,股骨头密度尚正常。本组有3例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失败,5例闭合穿针内固定,1例牵引治疗。
-
前路减压椎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从1995年3月-2001年4月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33例,全组行前路减压椎体钉内固定术,结果33例椎管减压充分,内固定术后近期脊柱均重获稳定,66.7%病人获得功能改善,并发症明显减少.
-
长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探讨
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技术和内固定器材虽然在不断改进,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内固定术后失败的病例并不少见.现就笔者收集院内外的48例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护理
下肢长骨干不稳定的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常因内固定强度不定、术后不敢早期功能锻炼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关节功能的康复.我院自2000-2003年8月对45例下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静力型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早期行下肢CPM锻炼及主动训练,经临床观察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失败10例分析
我院自1996年9月-2003年5月共收治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失败10例,现就其失败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如下:
-
股骨内固定术后全段骨坏死2例
例1,男性,23岁.车祸致左股骨中上段及髁间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伤后14天行骨折内固定术.中上段骨折使用AO角钢板,下端使用AO髁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一期愈合.以后伤肢持续性疼痛,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干增粗、变形,骨密度增高,有死骨形成.继之伤肢疼痛加剧,手术切口肿胀.破溃后有淡黄色液体流出.涂片元脓球,无发热、寒颤症状.窦道经久不愈.术后20个月X线片示股骨全段失去正常形态,呈广泛骨坏死征象.伤肢功能有明显障碍.
-
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钛板取出原因分析(附171例报告)
由于解剖结构特点,颌骨的有些部位在结构和力学上属于薄弱区,为骨折的好发部位.这些部位骨折后往往造成咀嚼功能障碍、面部畸形.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其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四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失效的原因分析
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行四肢长管状骨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280例,术后钢板螺钉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6例,内固定失效率2.14%,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例,男5例,女1例,年龄36~65岁,平均42岁.股骨干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1例,胫骨干骨折1例.钢板断裂4例,螺钉断裂1例,螺钉松动骨折不愈合1例.本组按AO/ASIF分型标准,B1型1例,B2型1例,C2型3例,C3型1例.锁定钢板2例,LCP钢板4例.无感染病例.
-
椎弓根螺钉内固术后螺钉松动原因临床分析
经椎弓根置入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疾患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安全简便等优点.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一些并发症,其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松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院自1999年3月~2007年8月收治21例胸腰椎短节段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患者,报告如下.
-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皮缘坏死及感染的防治经验探讨
目的:通过分析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缘坏死及感染因素,降低皮缘坏死及感染发生率.方法:对我院45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3例切口皮缘坏死,坏死部位均为"L"形拐角的近端顶点处.结论: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理,才能降低皮缘坏死及感染发生率.
-
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后负压冲洗引流7例护理报告
近年来,腰椎结核患病者越来越多,而病灶常影响到患病部位脊柱的稳定性[1].随着对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的深入了解,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小腿逆行岛状双叶皮瓣修复足跟部洞穿性缺损一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某男,41岁,右足跟骨粉碎性开放性骨折,伴外踝及距骨骨折,在外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15天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