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人经常腿抽搐如何应对是好?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日常血糖的控制,如果出现低血糖抽筋的症状要及时吃糖来缓解.如果经常出现腿抽筋,睡觉时可以采用侧卧的睡眠方式,平日多做伸展运动.糖尿病人为何会经常出现腿抽筋?原因1:血糖控制不好 专家介绍,由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比较高,干扰肌肉细胞内的钙离子内流,引起抽搐.再加上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缺钙,也可以引起腿抽筋,因此要注意适当补钙及维生素D3,促进钙的吸收.原因2:周围神经病变 专家介绍,糖尿病患者出现四肢尤其是肢端麻痹、痹痛、抽筋时,考虑合并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的影响,极易侵犯血管和神经,出现肢端麻痹、 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蚁爬感,严重时行走时出现疼痛.
-
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方式探讨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常侵及门静脉和肝动脉,侵犯后如何手术处理直接关系患者预后,成为较棘手的问题.肿瘤侵犯门静脉及肝动脉是限制肿瘤切除的主要因素之一,外科医师往往在探查过程中发现肿瘤侵犯血管即放弃切除,改行引流术,既限制了肿瘤的切除,也影响了患者术后生存时间.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技术和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受侵已不再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技术难题.如何联合血管切除,提高根治性切除率,降低术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仍然是目前探讨的难题.
-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的途径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肝细胞癌晚期易侵犯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外脏器(如肺、骨等),但却很少发生胆道侵犯或转移。文献报道〔1〕肝癌晚期发生胆道侵犯后,可在胆道内形成与肝内原发灶一致的癌栓或癌性血栓,从而导致阻塞性黄疸的发生,临床上称为“黄疸型(icteric type)”或“淤胆型(cholestatic type)”肝癌。其发病率约占肝癌型病人的1.5%~10%〔2〕。本文通过对此类病人临床特征及病理标本的研究,探讨了肝癌侵入胆道的几种可能途径。 1.材料和方法: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肝细胞癌侵犯胆道病人的39例,占同期肝癌病人的6.3%。19例病人进行了病灶侧的半肝、肝叶或肝段切除,其余病人进行胆总管取栓术及肝血管插管化疗或放疗术。手术标本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肝切除标本在肿瘤边缘及中心进行多处取材,每个标本制作5~10张切片,HE染色后镜检。镜下主要观察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肿瘤侵犯血管及胆管的方式及途径,以及肿瘤有无包膜及合并的基础肝病。见表1~2。
-
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的TNM分期(一)
适用于经组织学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据物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手术探查确定T、N和M类别.T--原发肿瘤TX 原发肿瘤情况不明.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1 肿瘤单发,大径≤2 cm,未侵犯血管.T2 肿瘤单发,大径≤2 cm,侵犯血管;或肿瘤多发,局限于一叶,每个肿瘤大径均≤2 cm,无血管侵犯;或肿瘤单发,大径>2 cm,无血管侵犯.T3 肿瘤单发,大径>2 cm,侵犯血管;或肿瘤多发,局限于一叶,每个肿瘤≤2 cm,侵犯血管;或肿瘤多发,局限于一叶,肿瘤大径>2 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T4 肿瘤多发,超过一个肝叶;或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主要分支,或肿瘤直接侵犯除胆囊外的相邻器官,或肿瘤穿透脏层腹膜.N--区域淋巴结(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门淋巴结)NX 区域淋巴结情况不明.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M--远处转移MX 远处转移情况不明.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
-
血管重建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1990年4月至1996年7月我们对18例肺癌侵犯血管的病人做肺叶切除、袖状肺叶切除的同时对被侵血管施行了切除成形术或同种血管间位移植术,现报告如下.
-
脑血管重建术与围手术期脑血流监测
脑血管重建术是指采用手术方法重新建立脑的侧支循环通路,包括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extracranial -intracranial bypass,EC - IC bypass)等直接血管吻合技术,或头皮动脉-硬脑膜动脉-颞肌-脑皮质血管粘连成形术等间接建立脑血流等方法.其主要目的:(1)在主要颅内血管需要阻断时,起代偿作用,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阻断载瘤动脉和颅底手术切除侵犯血管的肿瘤时;(2)重建已闭塞的血管,预防进一步发生缺血,常见于脑缺血和烟雾病(Moyamoya)病的治疗中[1].
-
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及评价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早期就可侵犯血管,发生远处器官的跳跃式转移,形成微转移灶(亚临床转移灶)[1].有人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Ⅰ~Ⅱ期病人术前骨髓微转移灶的发生率,并研究其与预后的关系,发现Ⅰ期病人骨髓微转移灶阳性率为23.0%,Ⅱ期为38.0%,腋下淋巴结转移LN(+)者达41.0%.
-
现代影像诊断学在累犯血管的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现代影像学在软组织肉瘤累犯血管的诊断价值和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4例软组织肉瘤手术前、后均行影像学检查.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肿瘤无复发.现代影像学诊断血管被侵犯后的手术干预率为87.5%.结论:CT、MRI、DSA对诊断软组织肉瘤是否侵犯血管有重要价值,并能评价受累程度,从而指导外科治疗.
-
腹膜后巨大恶性副神经节瘤
[病例] 男,70岁.因发现左侧腹部包块4年,食欲缺乏、乏力20天,于2000年9月5日入院.查体:慢性病容,意识清,左侧腹部稍隆起,可触及一15 cm×12 cm×10 cm包块,质中,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压痛(+),不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腹部B超检查示左肾上方、胰腺后方实性非均质性包块;CT检查示左中腹腹膜后巨大肿块.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包块位于腹膜后,上自胃小弯,下至左肾门,内侧至脊柱,外侧至左结肠旁沟,与胰体尾、脾蒂、肾蒂、腹主动脉及降结肠粘连,手术行肿瘤联合多脏器切除.术后病理示瘤细胞多为中等大小,核圆形、深染,呈团、片状分布,瘤组织间非常醒目地见散在或片状的巨细胞,核大畸形,胞浆丰富,瘤组织侵犯血管并向周围浸润生长;免疫组化:CK(+),AAT(+),Syn(+),S-100(-).病理诊断:恶性副神经节瘤.腹膜后组织来源复杂,肿瘤有几十种之多,副神经节瘤约占4%.腹膜后副神经节瘤(retroperitoneal paraganglioma)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据报道恶性占20%~40%[1].一般认为单靠组织形态难以区分良恶性,必须结合临床诊断,肿瘤组织浸润包膜或血管、转移和复发是恶性表现.本例术中见血管和周围脏器受侵犯.腹部包块是其首发主要临床表现,腹部B超和CT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治疗主要靠早期和彻底的手术切除,切除后复发者可再切除,有肿瘤切除后5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后6年仍健在的报道[2].
-
怎样防治脉管炎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侵犯血管的炎症和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下肢中小动脉,可引起血管闭塞,炎症,下肢溃疡及坏疽,较为难治.此病以中老年人多发,男性为主.这种情况是由致病因素决定的,为此,了解并认识其病因将有助于预防脉管炎的发生.
-
肝癌门静脉癌栓与门静脉高压症
1 概述近30年来,原发性肝癌(HCC,简称肝癌)的诊治取得了很大进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使部分病人获得治愈.但肝癌有侵犯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尸检、影像学及肝癌病理学检查,20%~70%的HCC合并有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1]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脊髓炎2例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血管、皮肤、浆膜、肾脏等脏器,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如精神症状和癫痫发作,也可出现周围神经病变、舞蹈病及肌肉病变等,但狼疮性脊髓炎较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脊髓炎患者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3岁,农民,2012年12月7日因双下肢无力伴尿便困难4d就诊于我院.发病时双下肢不能行走.病程中伴有双肩部及后背部疼痛、不适感.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7年,股骨头坏死病史2年,右眼视力下降2年.2009年3月2日因双上肢麻木、活动不灵伴胸腹部束带感10余天就诊于我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脊髓炎.查体: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阳性,颈2平面以下痛觉减退,双侧深感觉减退.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01×109/L,红细胞3.41×1012/L.
-
肺癌侵犯肺血管的影像学评价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为人们普遍关注,手术切除是肺癌治疗有效的方法.但是肿瘤侵犯血管将影响肺切除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1~4].选择性血管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血管情况的"金标准",常规用于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
-
儿童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临床特点
曲霉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继念珠菌后第2位的人类机会性真菌感染.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是指组织学上在组织中确定有曲霉菌菌丝存在,例如呼吸道IA的诊断根据基底膜中的菌丝[1].曲霉菌通过呼吸道侵入肺组织,可发展成多发性脓肿或肉芽肿,亦可侵犯血管,引起中性粒细胞渗出,导致血栓和组织坏死.菌丝侵入较大血管,可随血流播散至心、脑等全身各脏器,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不相邻器官的活动性感染,则为播散性曲霉菌病[1].近来,IA正呈逐年增加趋势,日本1970年~1995年全国性的尸检调查提示在此期间曲霉菌病由0.4%升至1.4%,是世界范围常见的侵袭性真菌病[2].现就其临床特点综述如下.
-
细胞黏附与血管炎
血管炎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以血管炎症、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组疾病,可引起相应器官或组织供血不足而发生病变.临床症状因受损器官的类型、大小、部位及炎症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而异.一般将血管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指不伴有其它疾病的系统性血管炎.继发性是指血管炎继发于另一确诊的系统性疾病,如感染、肿瘤、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根据其侵犯血管的大小和种类大致可分为巨细胞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PAN)、川崎病和 Wegener肉芽肿( WG)、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MPA)、特发性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NCGN)等.
-
接合菌病
接合菌病(zygomycosis)由接合菌纲的致病性真菌所致.接合菌纲包括毛霉目和虫霉目.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称为毛霉病(mucormycosis),好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及周围组织坏死.由虫霉目真菌引起的感染称为虫霉病(entomophthoramycosis),通常引起皮下组织和皮肤黏膜的慢性感染.毛霉病和虫霉病合称接合菌病.
-
胰头癌侵犯PV/SMV行胰十二指肠并血管切除体会
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因血管侵犯而放弃。近年来因技术水平的提高及监护设备系统的完臻,围手术期合理性处理,胰头癌侵犯血管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并血管整块切除,提高了胰头癌根治性切除率,我们应用这种方法治疗病人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4例,女1例,年龄48~67岁,平均57.5岁。临床表现均有无痛性黄疸伴食欲减退及不同程度的体重减轻。BILIT均超过120μmol/L,CA19-9 90~ 100U/ml 2例,>150U/ml 3例,CA50100U/ml 2例。 B 超、CT均提示胰头占位病变。DSA检查3例,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受侵犯3例。
-
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并文献复习
1临床资料例1,男性,73岁.间歇全程肉眼血尿3天入院,无高血压病史.血压130/80mmHg.B超提示膀胱右侧壁强回声肿块1.7cm×1cm,膀胱镜检示膀胱右顶后侧壁一0.5cm×1cm桑椹菜花样肿物,取活检病理报告示恶性肿瘤.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病人出现一过性血压心率波动,血压波动于 210~70/110~45mmHg,心率波动于48~125次/分.术中见膀胱右顶后侧壁一直径约1cm菜花样肿物,基底宽约0.8cm,基底血管增粗.术后病理示膀胱嗜铬细胞瘤,瘤细胞生长较活跃,未见侵犯血管神经组织现象.术后随访2年排尿正常,血压平稳.
-
肺癌切除术中血管重建术的应用
1990年4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59例肺癌侵犯血管的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同时对被侵犯的肺动脉、上腔静脉实行了重建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血清甲胎蛋白-免疫球蛋白M复合物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肝癌细胞容易侵犯血管并造成血行播散,是肝癌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1].我们采用甲胎蛋白.免疫球蛋白M复合物(AFP-IgM)对肝癌、肝硬化和胃癌患者血清含量分析,且与AFP进行联合检测,探讨AFP-IgM对小肝癌的诊断意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