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P波离散度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器质性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后者称为特发性心房颤动.由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无心房增大,故特发性心房颤动表现为阵发性.P波离散度( Pwd)是指12导联体表心电图的同一心动周期中,不同导联大P波时限(Pmax)与小P波时限( Pmin)的差值,它反映心房内部和心房间不同部位非均质的电传导及活动[1].本文旨在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Pwd、Pmax的变化,同时将Pwd与左心房内径(LAD)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wd对特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
超声评价结构性心脏病的准确性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评价结构性心脏病的准确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开胸证实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超声检查,分析超声评价结构性心脏病的准确性.结果:40例入选患儿手术证实均为结构性心脏病,超声检查发现37例患儿为结构性心脏病,占92.5%.结论:结构性心脏病采用超声评价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适合在结构性心脏病检查中应用.
-
高敏心脏肌钙蛋白检验临床应用前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临床医师开始使用新一代心脏肌钙蛋白(cTn)检验界限值:99百分位数正常上限值.以前不愿使用这种界限值,是由于非急性心肌缺血性心脏疾病导致cTn的频繁升高.使用肌钙蛋白的绝对界限值,其与以前认为诊断金标准的敏感性较差的标记物(如肌酸激酶MB同工酶)相等或检验获得10%变异系数的低值,认为可降低假阳性.但是使用99百分位数正常上限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和结构性心脏病的检出能力[1].同时这种变化不应该与更新一代检验方法的更替相混淆.
-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在结构性心脏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心瓣膜病的心导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近年来在经食管超声和矩阵探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 TEE),以其实时全容积成像和图像分辨高的特点,可立体显示心脏内部结构,因而为心导管医师所青睐[2].RT-3D TEE为心脏内部结构的可视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野,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拟将RT-3D TEE在结构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单纯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策略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普通人群十二导联心电图检出率1%~4%,Holter检出率40%~75%[1-2].传统意义上讲,发生在结构性心脏病的PVC标志着较高的猝死风险,发生在正常心脏的PVC则是相对良性的(即所谓的孤立性PVC).然而,近10年来PVC相关性心肌病临床证据不断呈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文献复习.
-
结构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家族介入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表现三例
例1患者男,藏族,70岁,因“心悸,活动后加剧2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活动后明显加重,伴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夜间喜高枕卧位,反复在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每次入院3、4d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半个月左右复发.2010年4月患者来我院,要求进一步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央型)(图1),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二尖瓣反流(少量),三尖瓣反流(中量).
-
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诊疗进展
结构性心脏病指先天性或获得性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可导致心脏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心脏瓣膜疾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VHD)、心肌病等[1]。结构性心脏病因心脏及大血管解剖和结构上的缺陷,如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扩张性心肌病等,可引起心脏房室扩大,心肌肥大及纤维化,是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常见原因[2?3]。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手术对窦房结的损害以及在心房遗留的手术瘢痕,也可导致术后发生房颤或致房颤难以恢复窦性节律[4]。国内外大样本回顾性调查显示,29%的房颤患者存在结构性心脏病[5?6]。本文就结构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进展做一综述,以加深读者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
室性心动过速新分类的临床意义
如电解质紊乱和心肌缺血等情况下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存在分子和组织水平的异常.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指既无结构性心脏病,也无任何原因的室性心律失常,故不包括各种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谓特发性是相对的.未来可能找到病因.新近将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无生命威胁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有生命威胁的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笔者将在阐述其机制的基础上对新分类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
重视心房颤动的急性处理
心房颤动(房颤)是急诊常处理的心律失常,约占急诊就诊患者的3.3%~10%,不仅75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且在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其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上升。房颤还可发生于一些急症,如肺炎、急性心肌梗死、败血症、肺栓塞、COPD急性加重期,可引起心力衰竭、卒中,甚至猝死,是严重影响公众的健康问题。因此,应重视房颤的急性处理。
-
室性期前收缩性心肌病诊断与治疗的新观点--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有和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均很常见。有些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很重的患者可能无症状,而一些仅有少数早搏的患者却有明显症状。近期一项Meta分析表明,临床未发现明显结构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高,但其中仅有一项研究用超声评价患者是否有结构性心脏病。目前,对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独立预后价值尚不清楚。早期研究表明,室性期前收缩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病病死率,因而增加左室肥厚患者的整体死亡率。然而,这些研究是观察性研究,是在现代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之前进行的研究。一项关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LVEF<35%)的研究表明,仅凭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不能预测患者猝死的风险,如不与其他变量联合,则对患者预后没有任何预测价值。
-
2014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2014CCSC)通知
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申请,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分会批准,“2014年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2014CCSC)”准备于2014年6月12--1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大会愿为广大医生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沟通的舞台,促进本专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本界大会上,我将邀请众多来自国内国际结构性心脏病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的专题报告及手术直播,会议将讨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病例筛选、经皮介入瓣膜置换的进展、探讨及推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交流如何提高先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进一步规范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运用病例讨论、手术直播、专题讲座等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知识共享、学习提高的学术氛围。
-
开展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以预防心室颤动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医疗保健事业的一个大问题.美国每年45万人发生SCD,我国的人口数倍于此,而冠心病的发生率约为美国的一半左右,估计我国每年死于SCD的人数至少100万.SCD主要发生在各种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尤其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患者,也可发生于经现有的临床检查手段未发现心脏病者,以及仅有心电异常的患者包括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患者.
-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一、前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非持续性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与心室颤动(室颤)。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以毫无症状,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心脏性猝死(SCD)。一些患者可同时有多种类型的室性心律失常,而在另一些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心脏异常的早或唯一的表现。由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较为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策略应根据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联合发布了《 ACC / AHA / 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1],该指南对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防治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2009年欧洲心律协会( EHR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共同发布的《 EHRA / HRS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2]和2010年发表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管消融 Venice 宣言》[3]对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与评价,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适应证作了推荐。2014年 EHRA、HRS 和亚太心律协会( APHRS)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在系统回顾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共同撰写并发布了《 EHRA /HRS / 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4]。2015年《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5]为2006年《ACC / AHA / ESC 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猝死预防指南》的升级版,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等治疗方面改变较大。
-
推进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结构性心脏病是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结构异常的统称,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现阶段能够以介入方法治疗的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狭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这项技术以来已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绩.
-
跨越十年,我国室间隔缺损治疗技术飞跃发展——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仙先教授
由全军心血管内科主办,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承办的"第17届全军心血管内科学术会议"于2011年8月18日至2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赵仙先教授,主持了"心脏起搏和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等三场专题研讨会.
-
尽心履职,用知识与技能提升我国结构性心脏病诊治水平——访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主任朱鲜阳教授
2012年7月12日至15日,由亚太心脏联盟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办,江西省南昌市第一医院承办的"2012中国结构性心脏大会(2012CCSC)"在江西南昌隆重召开.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主任朱鲜阳教授出任本次大会主席.这次学术盛会闭幕后,朱鲜阳教授转道北京,返回沈阳.借她在北京短暂的停留时间,本刊记者对朱鲜阳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
介入心脏病学“六大发展契机”
21世纪以来,介入心脏病学不断延伸与拓宽,可谓以加速度方式发展.根据当前的研究与态势,可以预见未来20年介人心脏病学还将在六大领域突飞猛进,尤以冠状动脉疾病、周围血管病和结构性心脏病收获丰.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基于日益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医学以及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学科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
-
“长短”兼顾,遏制“头号杀手”的“重中之重”——访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树森教授
2013年3月20至23日,由中华医学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理事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由欧洲PCR、美国心脏病学会等30多家国内外专业学会及心脏中心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13)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数千名来自国内外心血管病学与放射介入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医务工作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据了解,本次会议内容涵括了介入心脏病学的各个领域,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左主干和分叉病变、主动脉瘤、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及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介入药物学、影像与生理学等领域.
-
电子健康服务:新起点心健康--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开幕
第二十五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亚太心脏大会暨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于2014年10月15~1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设有13个会议领域,400多个会节。来自国际顶级心脏专业学术组织通过19个联合论坛,从新指南到进展荟萃,从实践病例到重大试验,多角度展现国际心血管领域的资讯和研究;此外,国际介入领域和外科专家汇同我国知名学者联合进行TAVR、心外科手术及左心耳封堵等系统讲解或手术演示。以独立会议形式呈现的“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则从概念、技术、进展配合实例操演、工坊等,系统且规范地交流学习新知识;“全身疾病与心血管问题”讨论罕见、少见、全身疾病的心血管病问题;“临床研究、指南与实践”则从国际到国内,从研究到共识,多角度阐述和解读适用于我国的临床指南。传统的基础研究、心血管病预防、冠脉疾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诊危重症、影像与诊断、交叉学科等通过18种会议类型精彩呈现高水平的国内外研究、技术和学术进展。
-
第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14)征文通知
第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The 8th Oriental Congress of Cardiology,OCC 2014)将于2014年5月28~3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27号)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上海市二十家医院共同承办。大会设有高血压论坛、心力衰竭论坛、冠心病介入论坛、心脏节律论坛、结构性心脏病论坛、动脉粥样硬化论坛、肺循环疾病论坛、心血管影像论坛、转化医学论坛、血栓相关疾病论坛、海峡两岸论坛、心外科论坛、继续教育论坛、心血管疾病预防论坛、中西医结合论坛和心脏急症论坛等。OCC 2014将对心血管疾病的新诊治和研究进展进行研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和手术演示。欢迎各级医院同仁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