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房杂志
China Pharmacy 중국약방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
- 影响因子: 0.9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0408
- 国内刊号: 50-10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影响治疗药物监测中生物样品分析的因素研究
由于患者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有个体差异性,其病理生理状态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许多医院建立了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和临床药动学(试验)服务,以此评价患者对推荐剂量给药方案的反应[1]>.
关键词: -
噻托溴铵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
自1980年引入异丙托溴铵以来,抗胆碱能药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标准治疗药物.目前,各级COPD指南都推荐异丙托溴铵,但其作用持续时间只有4~6 h,每日多次给药易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噻托溴铵是合成的非手性四价铵抗胆碱药,有两个特性:(1)对调节气道平滑肌收缩的M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2)作用时间长,每日只需给药1次.2002年,噻托溴铵已在除美国之外的部分国家使用.2004年1月,美国正式批准使用.由于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该药在临床越来越受到欢迎.本文着重概述噻托溴铵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 -
来曲唑配合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来曲唑配合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排卵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PCOS患者300例,随机分为3组:枸橼酸氯米芬(CC)组100例(188周期)、尿促性腺激素(HMG)组100例(104周期)、来曲唑(LE)组100例(155周期).比较3组治疗后成熟卵泡出现率、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畸胎率、取消周期数、无优势卵泡发生数、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等参数.结果:CC组出生30人,HMG组出生34人,LE组出生43人;在成熟卵泡出现率、排卵率、妊娠率方面,LE组高于CC组、HMG组(P<0.05),HMG组高于CC组(P<0.05);在流产率、畸胎率、取消周期数、无优势卵泡发育数、OHSS方面,LE组低于CC组、HMG组(P<0.05),CC组、H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胎率HMG组高于CC组、LE组(P<0.05).结论:应用来曲唑配合中药可治疗PCOS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排卵率及妊娠率较高,经济、方便、安全.
-
玻璃酸钠辅助复方倍他米松及氨基葡萄糖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辅助复方倍他米松及氨基葡萄糖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9例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玻璃酸钠)、B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C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氨基葡萄糖),每组23例,疗程均为5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与日常活动能力都有改善(P<0.01),效果依次是C组>B组>A组;A、B、C组有效率分别为60.87%、78.26%、86.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辅助复方倍他米松及氨基葡萄糖治疗中度膝骨关节炎可明显提高疗效.
-
氟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考察氟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6例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氟伐他汀组(n=32,氟伐他汀40~8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8周)和血脂康组(n=24,血脂康0.6 g,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TC由(7.39±1.98)mmol·L-1降至(5.62±0.93)mmol·L-1,LDL由(3.68±1.13)mmol·L-1降至(2.86±0.83)mmol·L-1;血脂康组治疗后,TC由(6.82±1.29)mmol·L-1降至(5.56±1.19)mmol·L-1,LDL由(3.26±0.73)mmol·L-1降至(2.78±0.80)mmol·L-1;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2组间TC和LDL降幅无显著性差异,且TG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氟伐他汀和血脂康治疗肾移植术后高脂血症安全、有效.
-
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联合应用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联合应用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观察2008年我院儿科门诊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患儿103例,其中53例加用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为治疗组,50例不加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25,P<0.01).结论:蒙脱石散与维生素B6联合应用对减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
-
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辅助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辅助治疗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disc、CNKI数据库及Cochrane图书馆,手工检索其它白血病相关杂志,对纳入的GM-CSF治疗AM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A、B、C级文章分别有3篇、5篇、2篇.分析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感染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研究结果,GM-CSF不能提高患者完全缓解率,亦不能降低复发率、感染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
瑞舒伐他汀10 mg·d-1对国人调脂作用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10 mg·d-1对国人调脂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电子期刊中检索2001~2008年的相关文献,比较应用瑞舒伐他汀10 mg·d-1前、后血脂的变化,并利用RevMan4.2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结果:5项研究共346例患者入选,经瑞舒伐他汀10 mg·d-1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平均降低1.71 mmol·L-1,总胆固醇(TC)平均降低1.98 mmol·L-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平均升高0.17 mmol·L-1,甘油三酯(TG)平均降低0.79 mmol·L-1.共报道了54例不良事件,主要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轻微背痛、轻微乏力和轻微胃肠道不适,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10mg·d-1在国内的临床研究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
甲泼尼龙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联合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13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0例给予甲泼尼龙(3 d)和多索茶碱(10 d)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地塞米松(3 d)和二羟丙茶碱注射液(10 d)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分别为92.9%、45.7%,均高于对照组的77.4%、27.4%(P=0.019.P=0.0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多索茶碱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
-
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 g,对照组静脉注射5 mL生理盐水,疗程12周.另设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tHcy,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常规方法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空腹血糖与空腹胰岛素浓度水平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12周后ISI明显提高,tHcy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SI、tHcy无明显变化.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高tHcy血症,左卡尼汀能显著改善患者上述现象.
-
3次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与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三餐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TID)与三餐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强化控制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TID和MSII进行短期强化达标治疗,比较治疗后7个时点血糖均值、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胰岛素用量、治疗第14天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例/次.结果:治疗后7个时点血糖均值、低血糖发生例/次,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D组与MSII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分别为(6.32±0.89)、(5.79±0.83)mmol·L-1,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8.59±2.73)、(6.44±2.83)d,迭标时胰岛素用量分别为(31.50±11.16)、(41.44±12.i0)IU·d-1,治疗第14天胰岛素用量分别为(24.91±10.83)、(33.63±13.01)IU·d-1,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均能促进T2DM患者血糖短期达标,且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D组显著减少胰岛素用量,但在降低空腹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阃方面,MSII优于TID.
-
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
目的:了解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及细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对本院2007~2008年抗菌药物消耗量进行统计,并对同期病原菌培养分离结果和药敏试验中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抗菌药物临床治疗对策.结果:药品用量DDDs排序为β-内酰胺类高,其次为大环内酯类;本院病原菌感染动态为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高,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较高,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具有相关性.结论:抗感染治疗应参照药敏结果,结合临床疗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用量,防止或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排泄延迟分析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加四氢叶酸钙(HDMTX+CF)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出现的甲氨蝶呤(MTX)排泄延迟,与患儿性别、民族及MTX给药剂量的关系,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排泄延迟的发生.方法:分析67例儿童ALL进行的226次HDMTX+CF化疗的MTX血清药物浓度测定数据,分别按患儿性别、民族及MTX剂量分组,比较各组MTX排泄延迟的发生率.结果:患儿总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27.0%;男性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29.3%,女性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22.8%;汉族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22.9%,少数民族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33.7%;3 g·m-2 MTX组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20.0%,5 g·m-2 MTX组的排泄延迟发生率为30.6%.各组的排泄延迟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MTX+CF化疗出现MTX排泄延迟与患儿性别、民族及MTX剂量之间的差异无关,而与患儿的个体差异及MTX在体内的药动学特点有关.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茶碱的浓度
目的:建立以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茶碱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不用任何前处理直接进样测定,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有效长度21 cm),其中阴极缓冲液(A液)为15 mmol·L-1的硼砂(pH10),运行缓冲液(B液)为内含200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A液,压力进样,分离电压为12 kV,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结果:平均每个样品测定11 min;茶碱血药浓度在1.25~4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检测限为0.5 μg·mL-1;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0.33%(RSD=2.51%);日内、日间RSD分别为2.34%~3.36%、2.03%~6.51%.结论:本方法方便、快捷、灵敏,适用于茶碱的治疗药物监测.
-
限进介质-HPLC法与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人血浆中卡马西平浓度的比较
目的:建立以限进介质-高效液相色谱(RAM-HPLC)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卡马西平(CBZ)浓度的方法,并与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方法:血浆样品离心后,静脉血浆用FPIA法和RAM-HPLC法测定,指端血浆仅用RAM-HPLC法测定.其中,色谱柱为Hisep shielded hydrophobic phase分析柱,流动相为醋酸铵缓冲液-乙腈(88:12),流速为1.5m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室温.结果:FPIA法测定静脉血浆CBZ的结果与RAM-HPLC法分别测定静脉和指端血浆CBZ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989、0.995),但有显著性差异(P<0.05);RAM-HPLC法测定静脉和指端血浆CBZ的结果亦有良好相关性(r=0.998),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AM-HPLC法和FPIA法均可测定CBZ浓度,FPIA法更适合常规监测,RAM-HPLC法更适合相关研究和特殊病例监测.2种测定方法均不需样品前处理,有良好的重现性.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PRPa)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对60株临床分离的IMPRPa,采用聚合酶链(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IMP、VIM、OprD2,并对部分IMP、VIM基因的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受试菌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检测阳性为:IMP 7株,VIM 18株,有3株菌同时携带IMP、VIM基因,IMP、VIM基因序列分析为IMP-1型和VIM-2型,OprD2基因缺失29株.结论:OprD2蛋白通道缺失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是IMPRPa耐亚胺培南的主要机制.
-
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抗菌效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测定2种抗生素单用和联用分别对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及20株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联合药敏指数.结果:2药联用对临床分离的190株常见耐药致病菌的MIC均明显降低、抗菌作用增强,体外抗菌作用以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结论:本研究对指导医院常见耐药菌感染的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
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应用情况及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抗高血压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我院2007年11月18日~12月17日门诊高血压患者处方952张,统计其用药情况及治疗方案、药品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与日均费用(DDC)等.结果:治疗方案中以单一用药和二联用药居多.钙离子拮抗药(CC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应用多,分别占30.67%和28.45%.DDDs排序列前3位的是替米沙坦、氨氯地平、贝尼地平;销售金额排序列前3位的是替米沙坦、缬沙坦和氨氟地平.结论:我院抗高血压药应用基本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准则.
-
某三级甲等医院谷氨酰胺类药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某三级甲等医院谷氨酰胺类药的应用情况.方法:从该院2007年10~12月应用谷氨酰胺类药(丙酰胺谷氨酰胺注射液、谷氨酰胺颗粒)的2 125份住院病历中,随机抽取其中607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通外科、心胸外科等科室应用较多;人均用药量较大,集中在10~174.58 g之间;有100例不符合用药适应证,主要表现为儿童用药(12.36%)和用药周期过长(3.95%);用药疾病种类以肿瘤/癌症、结直肠疾病、肝胆疾病为主.结论:谷氨酰胺类药在该院许多科室被广泛应用,大多数患者应用较合理;对烧伤和创伤患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我院2006~2008年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应用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比较我院2006~2008年AR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药的临床使用数据,包括用药频度(DDDs)与销售金额等.结果:ARB的销售金额和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其DDDs均有所增长,以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增长速度快,氯沙坦钾的DDDs连续3年大.结论:ARB作为我院的主流降压药,越来越受到医师和患者欢迎,临床使用空间巨大.
-
我院住院部2003~2007年头孢菌素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部头孢菌素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住院部2003~2007年头孢菌素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住院部头孢菌素和抗生素应用在所有药品中均占较大比例,其中大多数第2、3代头孢菌素的销售金额、DDDs和DDC均比第1、4代头孢菌素高,但第4代头孢菌素的销售金额和DDDs至2006年起有大幅增加趋势.DDC波动范围较大,高者达647.5元/日.结论:我院头孢菌素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应用起点过高现象,应加强监管力度,使其应用更趋合理.
-
长江流域6城市177家医院2004~2008年抗骨质疏松药利用分析
目的:了解长江流域医院抗骨质疏松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采用金额排序法及限定日剂量法,对长江流域6城市177家医院2004~2008年抗骨质疏松药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长江流域医院抗骨质疏松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比例保持在1.16%左右;双膦酸盐类的销售金额上升趋势明显,有多个品种进入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且排名逐年上升;阿法骨化醇、降钙素在销售金额排序中每年均位居前2位;在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0位的生产厂家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占大多数.结论: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民众保健意识增强,抗骨质疏松药市场潜力巨大,对国产产品和国内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
我院门诊药房处方评价与分析
目的:评价我院门诊的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5月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后的门诊处方10 680张,对书写不规范、用药不适宜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我院书写不规范处方占抽查处方的12.0%.用药不适宜处方占抽查处方的51.6%.结论:我院处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书写不规范、用药不适宜现象,需引起重视.
-
3种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小成本分析
目的:评价3种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经济学效果.方法:125例脊柱结核患者分成A、B、C组,均服用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和肌肉注射链霉素注射液,全程观察超短化疗4.5个月(A组)、短程化疗8个月(B组)、标准化疗12个月(C组)的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A、B、C组有效率分别为93.18%、92.50%、92.68%(P>0.05),成本分别为330.27、540.48、790.73元.结论:A组方案较佳.
-
2种用药方案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小成本分析
目的:比较2种用药方案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济学效果.方法:采用已发表的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资料,按其给药方案分为A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B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采用药物经济学小成本法进行比较.结果:A、B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9.05%、74.44%(P>0.05),细菌学有效率分别为62.50%、40.43%(P<0.05),总费用分别为2 313.6、5 709.2元(P<0.05),主治药费分别为2 258.9、5 709.2元(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济效果较优.
-
我院199例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喹诺酮类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07年12月收集到的喹诺酮类药所致的199例不良反应报告表,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例不良反应涉及9种喹诺酮类药,其中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118例;既往有不良反应史者占16.1%;93.5%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严重不良反应7例.结论: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适应证,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方式,重视用药监护,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我院近10年102例住院药疹临床分析
目的:为临床预防和诊治药疹提供参考.方法:对1998~2007年我院102例住院药疹患者的致疹药物、药疹类型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致疹药物以抗感染药(45例)为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药(15例)、中药(15例);皮疹类型以多形性红斑型为常见(39例),其次为荨麻疹型(18例)、固定性红斑型(15例).结论:临床医师在诊治疾病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尽可能减少药疹的发生.
-
别嘌醇不良反应文献及临床案例分析
目的:了解别嘌醇不良反应发生的总体趋势、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检索1991~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别嘌醇不良反应的文献及我院临床案例,并进行汇总、分析、比较.结果:符合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诊断标准的文献共76篇、77例,其中死亡10例(12.99%);临床案例共67例,其中死亡2例(2.99%),死亡率较高.皮肤黏膜损伤常见,占90%以上,主要表现为药疹与发热,且往往伴有多个器官或系统同时受累.结论:临床上使用别嘌醇时应加强其不良反应监测.
-
妊娠期药学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
目的:促进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方法:分析妊娠期妇女的用药现状及需求,指导其正确用药.结果与结论:为妊娠期妇女提供药学服务,可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母体和胎儿造成的身体损害,对提高孕育质量、减少出生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
某院妊娠期妇女用药情况与安全性调查
目的:评价某院妊娠期妇女的用药情况与安全性.方法:调查某院2007年7月~2008年1月505例妊娠期妇女的用药情况,并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妊娠期用药分级进行对照.结果与结论:该院妊娠期妇女的用药比例达35.84%.其中,有54.01%的用药例/次在妊娠期前3个月;应用2种以上药物例/次的构成比为56.15%;中药与中成药是妊娠期妇女用药的首选.妊娠期妇女用药较谨慎,基本符合FDA妊娠期用药分级使用原则,但也涉及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我国尚缺乏妊娠期妇女安全用药指导标准,建立妊娠期药物安全应用制度势在必行.
-
基于Excel函数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
目的: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以头孢唑啉钠、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为例,采用多剂量函数法处理相关药动学数据,将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参数相结合,应用Excel软件编写计算程序,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结果: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杀菌效应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对于血浆消除半袁期短的抗菌药物宜采取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半衰期较长者12~24 h给药1次即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优化临床抗菌疗效的佳PK/PD参数为Cmax/MIC,适宜日剂量单次给予.结论:基于PK/PD,应用Excel函数设计抗菌药物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方法简便、可靠、直观.
-
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具体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临床药师有必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在药物治疗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
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的目的与作用
目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通报>,进一步发挥药物警戒与干预的作用,有效避免或减少ADR.方法:收集国家ADR监测中心自2001年11月~2009年5月发布的共22期
,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类统计,探讨 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结果: 的定期公布,使ADR病例报告数量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政府监管部门与临床用药单位信息反馈滞缓,部分药品反复通报但ADR仍重复发生与蔓延等现象.被通报药品中,中药ADR居多,占25%以上;重复通报的14个药品中,中药高达50%.结论:需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ADR的宣传与培训,使医务人员有效利用 ,确保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