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1349
- 国内刊号: 14-13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主动固定型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起搏导线的植入在起搏系统植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除有减少导线脱位、植入较快,容易拔除等优点外,同时还可以选择部位起搏,是心脏起搏学领域今后应用的方向[1].现将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今年开展的6例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报道如下.
-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脑钠肽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非平衡法,对62例SAH病人与30名健康人的B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SAH组血浆BNP含量为(69.78±17.95) pg/mL高于健康人群的(59.80±11.50) pg/mL(P<0.01).结论 BNP参与SAH的病理生化演变过程,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
目的 探讨从左右辨证入手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左瘫汤及右瘫汤,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共103例,并随机设立传统辨证施治作对照.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右辨证治疗中风偏瘫,可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疗效.
-
溶血磷脂酸、酸性磷脂酸在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酸性磷脂酸(AP)在脑卒中恢复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58例不同时间的脑梗死、脑出血病人进行血浆LPA、AP水平的测定.结果 358例中287例有LPA、AP不同程度的升高,脑梗死组214例,脑出血组73例.结论 LPA、AP 可作为脑卒中恢复期病情是否稳定、有无复发迹象的一项指标.
-
中医卒中单元运作浅谈
卒中病人应该在卒中单元里获得治疗,卒中单元是今后卒中治疗的方向.而在中国卒中单元运作并不尽如人意,有感于中医院运作卒中单元现状,结合实践略陈管见,但愿对卒中单元普及有所帮助.
-
黄芪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46例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重型肝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保肝治疗基础上,治疗组46例加用黄芪注射液,对照组46例用欣康,每日1次,疗程20 d. 结果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量,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可用于治疗重型肝炎引起的心肌损害.
-
老年心悸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心悸病人的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 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老年心悸病人(310例)及对照组(99例)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悸组SDNN及SDANN值降低(P<0.05),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时域测值关系显示rMSSD增高,SDNN、SDANN降低(P<0.01或P<0.05).结论 心悸本身并无特异性,但往往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神经官能症.
-
调心汤治疗老年心肌缺血89例
心肌缺血是老年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胸背部疼痛、汗出、乏力等.高龄老年人中,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有时只表现轻微的胸闷,普通心电图也无明显改变[1].只在24 h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试验时表现有ST-T改变.在实验室检查时,有部分老年人血脂、血流变增高.因此,在临床上早期治疗心肌缺血,对于防治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有其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用调心汤治疗老年心肌缺血病病人,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36例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血管性痴呆病人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并口服银杏叶片,对照组只口服银杏叶片.观察两组临床效率及痴呆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63.89%,明显优于对照组38.89%(P<0.05).两组治疗后痴呆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配合银杏叶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较满意.
-
紫杉醇、替尼泊苷及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大多数病人存在多发的,不可切除的脑转移灶,姑息性全脑放疗和激素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仅(3~6)个月.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证实,脑转移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至少部分被破坏,化疗药本身对肿瘤的敏感性可能是影响脑转移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1].本报道采用紫杉醇、替尼泊苷、顺铂联合治疗NSCLC脑转移,旨在观察其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新瑙力隆对偏头痛的防治作用
目的 观察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2005年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于偏头痛病人中筛选出44例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痉挛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T组)服用新瑙力隆,另一组服用全天麻胶囊作为对照组(N组),服药1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
-
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及D-二聚体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剂量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选择素、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将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生脉注射液100 mL静脉输注,15 d为1个疗程.两组均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P选择素、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 两组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生脉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细胞因子作用.
-
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45例
目的 探讨索他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所有病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指标并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索他洛尔治疗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总有效率达77.8%,无明显副反应.结论 索他洛尔治疗房性及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
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偏瘫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0例,采用SUT-生物电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针灸、康复训练或其他的理疗等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瘫肢体肌力的改善情况,观察SUT-生物电配合针刺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4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愈显率39%、总有效率91%,两组均对偏瘫肢体的早期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
结核性脑膜炎22例治疗体会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可治性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有所回升,预后与结核药物治疗的早晚、用药方法正确与否、有否并发症等有密切关系[1].只有合理的病原治疗,结合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才不至于导致病情迁延或恶化.本研究运用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急性脑卒中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195例分析
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是脑卒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不仅发生率高,且对预后影响大,往往可加重脑损害和其他脏器的功能衰竭.因此积极防治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是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回顾分析了1 10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及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率,尚在探讨脑卒中与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关系,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硝酸甘油针剂应用体会
硝酸甘油针剂是心血管临床中常应用的药物之一,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疼痛缓解及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进性高血压的抢救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尽管近年来曾有观点认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对这些疾病的预后缺乏根本性的改观作用,但全球心血管临床医生中仍有80%的人还将坚持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这不难看出人们对此类药物临床价值的肯定和推崇.但是,硝酸甘油针剂的应用即使指证明确.但却因其本身存在着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和毒副反应,因此,就要求在临床中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和正确掌握,如此,方能达到既于疾病有益但又不增加对病人危害的结果.下面仅就自己在应用硝酸甘油针剂方面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
-
72例心包积液病因及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72例心包积液病因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6年3月诊断有心包积液的病例72例.结果 心包积液病因依次是肿瘤性(22.2%);结核性(16.7%);心力衰竭性(12.5%);非特异性(11.1%);甲状腺机能减退性(8.3%);其他病因及诊断不明的占29.2%.结论 肿瘤性心包积液发病率高,且肿瘤性心包积液误诊为结核性及非特异性高.
-
经皮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3例
2003年10月-2005年10月,临床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33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32例中风后遗症病人舌象分析
目的 观察中风恢复期病人舌象变化,判断此阶段中风病人的证候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根据邓铁涛望舌诊断标准,对132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舌质、舌体、舌态、舌苔等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132例病人中气阴两虚舌象所占比例高,其次是瘀血阻滞.结论 中风恢复期病人的证候特征以气阴两虚为主,其次也存在瘀血的证候因素.
-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增高时尽快予以药物干预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抗高血压组与非抗高血压组,各20例.测定入院48 h后血压值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治疗48 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抗高血压组较非抗高血压组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过早降低一定范围增高的血压,不仅无益,反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
肥胖因素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肥胖因素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高血压形成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人193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另外根据超重比指数分为无肥胖、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四组,测量各组病人中高血压的病例数及发病率.结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合并肥胖180例,合并高血压病89例,肥胖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8.9%.结论 肥胖是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人并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的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能否引起心肌损伤.方法 同时检测7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静脉血的总胆红素和心肌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患儿经光照和/或输注白蛋白后,再次检测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谱.结果 治疗前的心肌酶各项指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AST、LDH、CK、α-HBD仍高于正常值,而CK-MB与正常参考值无差异.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能引起心肌酶谱的升高,但不一定造成患儿心肌细胞不可逆损伤.
-
喜普妙治疗高血压伴抑郁症34例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除年龄之外心脑血管病发生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伴抑郁症的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改善抑郁和高血压症状[1-3].百优解已经临床证明对高血压伴抑郁症具有良好的疗效[1-3].本文对喜普妙(西安杨森公司生产)与百优解(美国礼来公司生产)治疗高血压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尿激酶静脉溶栓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2004年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人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h、6 h、24 h、48 h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且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7 d、21 d对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溶栓后1 h血浆中D-二聚体急骤升高至峰值,维持约6 h,24 h后基本恢复至溶栓前水平,48 h后明显下降,基本恢复正常.溶栓组治疗后1 d、3 d、7 d、21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尿激酶在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低钠血症是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见的并发症,常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易误诊为肺性脑病,如不能及时发现、识别和处理,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1997年-2005年共收治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病人165例,其中并发低钠血症54例.现报道如下.
-
肺癌脑转移12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有不断增高趋势,肺癌脑转移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肺癌病人生存期超过1年,脑转移危险率为66%,生存期超过两年,脑转移危险率可达80%[1].现就2000年-2005年收治的12例肺癌脑转移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28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析
宽QRS波群是指QRS波群宽度≥120 ms,频率≥100/min的心动过速[1].对28例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病人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病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步行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后病人步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5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同时配合BWSTT,共训练8周,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30 min,训练前后各评价1次.结果 训练8周后两组FAC评分、步行速度及步长较训练前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01 );训练后,治疗组步行速度及步长提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FAC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01 ).结论 BWSTT可提高偏瘫病人的步行能力、步行速度及步长.
-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109例
中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由于颅内出血或血脉梗死致使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是造成中风病后出现言语不利甚至失语的原因.中风病后出现言语不利、失语,能自然恢复者较少,治疗上颇多困难.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结合体针、头针等治疗中风后言语不利109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102例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198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益气温阳法治疗)和对照组96例(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心悸、呼吸困难、肺部口罗音、下肢水肿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0%明显优于对照组89.58%(P<0.05).结论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疗效观察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新一代具有血管选择性的二氢吡啶类药物,用于治疗各种高血压病人群, CAPE试验[1]评估了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除了进行常规的抗心绞痛治疗外,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口服,结果使用氨氯地平后的有症状或无症状心肌缺血事件的频度明显减少.还适用于高血压伴心室肥厚、高血压伴糖尿病、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肾性高血压,能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心绞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
-
中医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C反应蛋白干预的研究进展
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对冠心病C反应蛋白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
-
中西医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认识
总结中西医结合学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认识其在病因、病机、病理、病程发展及辨证分型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
天麻钩藤饮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天麻钩藤饮是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有效经典名方,本文就近年来天麻钩藤饮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胸痹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痹通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96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胸痹通胶囊组(治疗组)49例及心可舒组(对照组)47例,分别用胸痹通胶囊和心可舒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7%(P<0.05).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三酰甘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除红细胞比容、血沉外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 胸痹通胶囊对冠心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优于心可舒.
-
超声雾化吸入一氧化氮载体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一氧化氮(NO)载体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VBI病人给予硝酸甘油3 mg或5 mg超声雾化吸入,动态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并检测血清NO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低流速型、高流速型首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时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指标及NO含量变化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雾化吸入NO载体治疗VBI可明显改善脑血流量.
-
补肾健脑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拟补肾健脑汤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疗效及其对VD病人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计算长谷痴呆量表(HD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积分,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TCD检测VD病人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HDS和MMSE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低切变率全血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治疗组对血流速度减慢的VD病人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补肾健脑汤可以明显提高VD病人的智能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而实现的.
-
温肾活血汤治疗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
目的 观察温肾活血汤治疗冠心病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温肾活血汤,疗程4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疗效、心电图变化,疗程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90%(P<0.05),治疗组在提高心率、改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温肾活血汤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比较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NSTEMI与STEMI病人入院后10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 NSTE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STE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STEMI组(P<0.05).结论 NSTEMI的多支病率高于STEMI,前者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者差.
-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素、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血瘀组和非血瘀组病人的血浆ET、TXB2和6-keto-PGF1α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同非血瘀证组相比,血瘀证组病人ET和TXB2明显增高(P<0.05),6-keto-PGF1α水平则明显降低(P<0.01),ET和TXB2同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呈正相关(r=0.506,P<0.05;r=0.439,P<0.05),6-keto-PGF1α水平同HbAlc水平呈负相关(r=-0.461,P<0.05).结论 ET、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可作为糖尿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标志物.
-
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目的 研究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作用.方法 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8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中药杏丁注射液剂及通心络胶囊口服中药,以14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后两组临床心电图疗效.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5%、9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84.6%(P<0.05).结论 杏丁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时有明显疗效.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变化的探讨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0例老年AMI病人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 结果 QTd及QTdc>100 ms病人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100 ms者(72.7%及6.9%,P<0.001).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 ms±21.4 ms及62.8 ms±21.9 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 ms±21.1 ms及90.0 ms±30.6 ms,P<0.05).结论 老年AMI病人QTd、QTdc延长者,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
脑蛋白水解物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目的 观察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合用通心络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单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日3次.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3%(P<0.05).结论 脑蛋白水解物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TIA的疗效优于单用通心络胶囊.
-
五虫复元通脉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69例
目的 观察五虫复元汤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病人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自拟五虫复元通脉汤连续治疗28 d,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75%,对照组总有效率91.3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79.71%)明显优于对照组(52.17%,P<0.05),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服药过程中及服药后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五虫复元通脉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影响
目的 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前24 h、24 h~48 h、>48 h有无发作过心绞痛的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158例AMI病人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观察组)46例,其中24 h内发生心绞痛11例,24 h~48 h内发生心绞痛6例,>48 h发生心绞痛29例;非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对照组)112例.结果 观察组除>48 h外,均比对照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0.01),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峰值低(P<0.01),住院期间发生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死亡等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48 h以内发作的心绞痛对AMI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 评价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电子、手工、补充三条检索途径收集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研究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1 396 例病人.所有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近期病死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R合并=0.85,95%CI=0.42~1.73);近期有效率:醒脑静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有提高临床有效率的作用(OR合并=2.47,95%CI=1.86~3.29);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醒脑静注射液较对照组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WMD=-4.48,95%CI=-5.19~-3.78);血浆内皮素: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WMD=-45.14,95%CI=-52.81~-37.46).结论 由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尚须进行严格设计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
七叶皂甙钠联合纳洛酮治疗外伤性脑梗死
目的 观察七叶皂甙钠联合纳洛酮治疗外伤性脑梗死(T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TCI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七叶皂甙钠和纳洛酮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的生活能力状态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50%(χ2=6.44,P<0.05),生活能力状态优于对照组(χ2=4.18,P<0.05).结论 七叶皂甙钠和纳洛酮合用治疗TCI可提高疗效.
-
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5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醒脑静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提高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
-
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治疗4周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定及心绞痛疗效评定, 并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79.0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79%(P<0.01).治疗组能降低病人低切率下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表达,改善病人的血液流变性,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ET)水平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下降,一氧化氮(NO)含量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NO水平无显著改变.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及其相关症状,并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性作用.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低下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低下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静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当药物已不能维持有效血循环时由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尿量、心率、意识改变,放置漂浮导管测连续心排血量(CO)、有创动脉收缩压(S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CI)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结果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SBP、MABP、CO、CI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16例心功能不同程度改善,尿量增多,心率减慢,2例改善不明显,2例病亡.结论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能有效地改善PCI术后低心排血量病人的心功能.
-
血平衡疗法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平衡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生活能力状态分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5%(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亦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结论 血平衡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失去溶栓机会或者有溶栓禁忌证的病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大鼠缺氧-再给氧损伤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 复氧损伤中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缺氧/ 复氧损伤模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观察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4 h后 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再给氧6 h、12 h后 ICAM-1和V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显著降低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 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可通过降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和V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性反应对心功能造成损害.
-
槲皮素、三七总皂甙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PDGF-B链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槲皮素(Que)、三七总皂甙(tPNS)及二者不同比例的益气活血组方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主动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PDGF-B)mRNA表达的影响,以阐明其治疗AS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高脂饲料复制A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以Que、tPNS及二者2:1、3:1组方灌胃干预4周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主动脉PDGF-B mRNA的表达.结果 各干预组PDGF-B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3:1组治疗效果佳,而3:1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对照组的PDGF-B mRNA的表达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ue、tPNS及二者2:1、3:1益气活血组方都可以下调主动脉PDGF-B mRNA的表达.
-
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单胺氧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补肾活血化痰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及其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以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造成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其学习记忆成绩及其测量脑组织中单胺氧化酶、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健脑复智口服液高、低剂量组均能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P<0.01或P<0.05),降低单胺氧化酶的含量(P<0.01或P<0.05),改善其学习记忆成绩.结论 健脑复智口服液可通过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降低单胺氧化酶的含量,从而改善其学习记忆成绩.
-
稳心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方法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记录再灌注开始后3 min内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并测定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 稳心颗粒有明显降低VT、VF的发生率和缩短VT、VF的持续时间;与模型组相比,稳心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心肌酶含量(P<0.05或P<0.001).结论 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的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
蹬车试验诱发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分析
1 资料[病例1] 男,38岁,因心慌、胸闷1个月,加重3 d,门诊以心肌炎收住入院.入院后行运动试验检查,试验类型选择蹬车Protocol-1方案.试验前病人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kPa),心率76/min,运动至7分40秒时心率达标,达标心率156/min,血压150/80 mmHg,终止试验,运动中无心律失常及缺血性ST-T改变.终止试验1 min后病人主诉头晕,立即扶病人离开踏车,平卧,此刻病人意识消失、面色苍白、出冷汗、抽搐、口吐白沫.
-
心包钙化致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狭窄1例分析
慢性心包炎病人,心包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导致心包增厚、黏连、甚至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包钙化的诊断方法及钙化的形态学特征临床上已有报道[1-3],但心包钙化致上腔静脉和肺动脉狭窄致三尖瓣中度反流的报道较少[4].
-
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近6年来,经临床确诊的9例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均合并神经系统症状,CT/MRI检查阳性发现5例;治疗后遗留神经系统症状2例,痊愈7例. 结论妊娠剧吐并发Wernicke's脑病易误诊,足量尽早补充维生素B1可以治疗和预防其发生,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
药物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溃疡4例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为其好发因素,尤其是糖尿病,1988年,据Laing报道2型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20倍,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后,病情进展较快,预后也更差,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为全身动脉硬化中常见的,表现为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溃疡及坏疽.下肢远端的缺血性溃疡是肢体缺血的好证明.没有血管重建,坏疽和截肢就不可避免.而临床上血管重建并不总能实现,对于流出道差,末梢循环障碍,以及其他一些如经济条件、个人意愿等因素,保守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6 17 18 19 20 23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