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原发性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特征
目的:总结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肝脏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CT特征性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0岁,均出现上腹部胀痛,其中6例(6/8)出现发热,但血常规提示WBC计数正常,HBsAg均为阳性,血清甲胎球蛋白2例正常,余6例平均约123 g/L,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7例无肝硬化基础.8例肉瘤样肝细胞癌均为巨块型,直径约5-10cm,以单发、团块状、囊实性病变为主,多无肝硬化背景(7/8例).6例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影,其内见条状分隔影(2例)及散在分布的条状、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4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余2例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3例可见门静脉癌栓.结论:肉瘤样肝细胞癌的临床与CT特征具有肝细胞癌及肉瘤的双重特征.
-
家兔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形成中层粘连蛋白及透明质酸的变化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取肝组织用扫描电镜、特殊染色等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LN;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HA,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家兔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基底膜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肝窦毛细血管化,即窗孔消失、基底膜形成;肝窦壁LN表达(面积百分比)和血清HA含量(mg/L)均随着肝纤维化形成逐渐增加,在8 wk末阳性强,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LN:25.2±1.0 vs 5.1±0.7,P<0.01;血清HA:1422.18±20.9 vs 1189.3±13.1,P<0.01),停止造模后逐渐下降,但停药8 wk均强于正常组.结论: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壁功能性基底膜被破坏,发生肝窦毛细血管化.血清HA含量的变化与电镜下SEC去窗孔的改变,以及LN的变化相一致.
-
丹参对肝星状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降门脉压作用是否与促进NOS表达有关.方法:制备丹参浸膏,借助细胞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丹参对一氧化氮合酶(NOS)iNOS和eNOS表达的影响.结果:丹参可促进活化的HSCs iNOS表达,其棕色吸光度值增加,同干预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0.053±0.002vs 0.034±0.001,P<0.05),而eNOS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丹参可促进活化的HSCs iNOS表达.
-
Ss-A/Ro 60 ku亚单位变异体1在胃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对Ro 60变异体1在胃癌多药耐药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方法:克隆Ro 60变异体1编码基因,构建Ro60变异体1编码基因的正义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导入SGC7901细胞,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基因转染细胞进行鉴定,通过MTT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蓄积的阿霉素.结果:成功构建Ro 60变异体1正义真核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导入SGC7901,其表达量明显增加;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提示,与SGC7901和SGC7901-pcDNA3.1细胞相比,转染细胞对长春新碱(IC50:2.87±0.10mg/L vs 0.47±0.07 mg/L,0.63±0.08 mg/L,P<0.01)、5-氟尿嘧啶(IC50:3.89±0.12 mg/L vs0.59±0.17 mg/L,0.92±0.12 mg/L,P<0.01)、丝裂霉素(IC50:1.02±0.06 mg/L vs 0.50±0.04mg/L,0.73±0.09 mg/L,P<0.05)、顺铂(IC50:1.15±0.06 mg/L vs 0.46±0.04 mg/L.0.52±0.05 mg/L,P<0.01)、阿霉素(IC50:0.45±0.03mg/L vs 0.15±0.03 mg/L,0.16±0.02 mg/L,P<0.01)的敏感性减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减少(50.39±2.09 mg/L vs 94.99±4.07 mg/L,88.06±2.67mg/L,P<0.01).结论:Ro 60变异体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GC7901细胞后,显示多药耐药特性.
-
穿心莲内酯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穿心莲内酯对肝硬化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研究对象尿液标本中甘露醇(mannitol,M)和乳果糖(lactulose,L)排出率比值,通过计算甘露醇和乳果糖的排出率来评估肠道通透性.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肝硬化大鼠尿液标本中乳果糖/甘露醇排出率较正常大鼠(0.036±0.012 vs 0.026±0.009,P<0.05)显著增高.穿心莲及诺氟沙星干预组较对照组L/M显著降低(0.022±0.010,0.022±0.007 vs 0.036±0.012,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较正常大鼠肠道通透性显著性增高.肝硬化大鼠中,穿心莲及诺氟沙星干预组大鼠的肠道通透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
肝癌差异表达基因EEG1的克隆和鉴定
目的:筛选和克隆肝癌和正常肝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DD),比较肝癌及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对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其中一条有明显差异的基因用半定量RT-PCR分析该基因在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凝胶扫描显示在500-600 bp处有一条差异片段,差异条带经酶切图谱分析证实重组质粒是目的克隆,将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该片段与已知基因EEG1高度同源(99%).RT-PCR结果显示在肝癌组织中EEG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肝癌组织(P=0.001).结论:EEG1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提示EEG1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
维甲酸和肠道免疫稳态
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调控免疫病理、防止机体遭受免疫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肠道,初始T细胞受到抗原激活后表达Foxp3,这一过程需要维甲酸和转移生长因子(TGF-β)的参与.维甲酸是肠道相关树突状细胞产生的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通过诱导T细胞产生整合素α4β7和CCR9,提高外周天然T细胞转化为调节性T细胞的能力,并使其定居肠道.此外维甲酸还可以减少RORγt,来降低Th17、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转化.
-
HO-CO系统与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多存在高动力循环状态,有报道血红素氧合酶(hemeoxygenase,HO)与内源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作为HO-CO系统在血管调节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效应,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的持续存在、肝微循环变化以及高动力循环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肝硬化PH的血液动力学改变、HO-CO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和HO-CO系统与PH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等三部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途径的限速酶.IDO在抗病毒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他能介导IFN-γ病毒及有免疫调节和致免疫耐受功能.本文就其在抗病毒免疫方面作一综述.
-
卡巴胆碱减轻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组织氧自由基的损伤
目的: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carbachol,CAR)对大鼠烫伤休克期肠内补液时肠组织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方法:38只♂ Wistar大鼠,采用沸水法(100℃,10 s)造成35%TBSAⅢ度烫伤.随机分为不复苏组(单烫组,n=8)、葡萄糖-电解质溶液(glucose electrolyte solution)复苏组(GES组,n=10)、单纯卡巴胆碱治疗组(CAR组,n=10)和GES+CAR复苏组(GES/CAR组,n=10).两液体复苏组在伤后30 min将GES经十二指肠造口匀速泵入,按Parkland公式设定补液速率,CAR组和GES/CAR组在伤后30 min将CAR以60 μg/kg溶于0.5 mL生理盐水中一次注入十二指肠.所有大鼠在伤后4 h处死,取空肠组织测定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并观察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烫伤后GES组肠组织XOD、MP0活性和MDA含量分别高于单烫组13.2%、21.3%和21.1%,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GES/CAR组XOD,MPO和MDA均较GES组明显下降(1.36±0.37 vs 2.5l±0.56;0.47±0.14 vs 0.83±0.21;3.97±1.57 vs 6.59±1.50,P<0.01);CAR组各指标数值低.肠组织病理损伤也表现为CAR组和GES/CAR组轻,单烫组次之,GES组损伤重.结论:卡巴胆碱能有效减轻烫伤休克大鼠肠内复苏时的肠道氧自由基损伤,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影响
目的:比较乌梅丸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疗效的大小,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免疫加醋酸局部灌肠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56只健康SD大鼠(雌雄各半),按雌雄随机分4组,分别为乌梅丸组、SASP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分别观察治疗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匀浆NF-κB p65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结肠组织中NF-κB p65无或仅有弱阳性表达,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45.67%±4.25% vs 10.45%±5.20%,P<0.05),乌梅丸(26.32%±9.65%)和SASP(31.23%±5.18%)组阳性细胞率则明显低于模型组,乌梅丸组阳性细胞率较SASP组更低.结论:NF-κB与UC发病关系密切,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活性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
核因子-κB及其调控产物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hepatitis,EAH)肝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及其调控产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EAH中的表达和在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肝抗原S-100与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予d 1、7、14和21 C57BL/6,小鼠ip诱导EAH模型,于d 28处死所有小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κB、ICAM-1、TNF-α、IL-6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汇管区无炎症浸润,EAH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学可见肝细胞片状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中未观察到NF-κB、ICAM-1、TNF-α和IL-6的表达,而模型组中均有阳性表达.结论:NF-κB通过调控ICAM-1、TNF-α和IL-6的基因表达,NF-κB及其调控产物可能在EAH的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L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和L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70例、癌旁组织48例及人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及Livin的表达,分析Survivin和Liv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和Livin在胃癌组织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2.86% vs 2.08%,44.29%vs4.17%,P<0.01);胞质Survivin和Livin高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P=0.007,P=0.018)及组织学类型有关(P=0.005,P=0.049),胞质Survivin还与胃癌转移有关:胞核Survivin高表达与胃癌的生长方式及远处转移有关,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urvivin核阴性和低表达组(40% vs 66%,P=0.04).结论:Survivin、Livin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标志.
-
胃癌组织TGF-β1和TGF-βR1及其前体mRNA的表达意义
目的:探讨TGF-β1和TGF-β R1蛋白及其前体mRNA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PCR(real-time PCR)方法,对胃癌50例、萎缩性胃炎19例和正常胃黏膜18例的TGF-β1和TGF-βR1蛋白及其前体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TGF-β1和TGF-βR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其阳性率(80.0%和75.0%)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33.3%和27.8%)及萎缩性胃炎组(36.8%和36.8%),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越低,TGF-β1、TGF-βR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越高(r=35.58,P<0.01).同样,胃癌组织中TGF-β1和TGF-βR1前体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TGF-β1:4.20±0.51 vs 9.15±2.12.8.22±1.81;TGF-β R1:1.28±0.48 vs 5.55±1.48,4.19±0.95).结论:TGF-β1和TGF-βR1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可能有关.
-
胃癌远处隐匿性腹膜转移组织学检测的意义
目的:分析胃癌远处隐匿性腹膜转移(distant occult peritoneal metastasis.DOPM)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2-01/2003-12收治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58例,术前影像学检查或术中常规理学检查皆未发现远处转移.所有患者于手术结束关腹前,分别于陶氏腔两侧切取两片腹膜,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比较有DOPM与无DOPM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分化程度和Laur閚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对上述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是否为DoPM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在58例患者中,有12例发现DOPM,占20.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OPM与患者的性别、肿瘤大小、侵犯深度、Lauren分型(弥漫型)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等相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和分化程度不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发生DOPM的独立相关因素依次是Laur閚分型(弥散型)和肿瘤大小,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侵犯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非DOPM的独立相关因素.本组病例中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00%,Ⅲ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4.1%,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4.7%(P<0.001).Ⅳ期患者中,有DOPM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0.3%,与N3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22.1%)接近,与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胃癌远处隐匿性腹膜转移发生率较高.对进展期胃癌和具备Laur閚分型弥散型等危险因素的胃癌患者,术中应常规检测是否存在隐匿性腹膜转移.
-
胃癌高发区人群胃黏膜病变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
目的:研究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人群中胃黏膜病变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523例受试者进行胃内窥镜检查,在胃内不同部位取胃黏膜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明确胃黏膜病变的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表达,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INEL),评价不同病变细胞凋亡状况.结果:在受检人群中,93.8%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各种病变在胃内分布不同,在胃体大弯处,正常或浅表性胃炎占84.56%,异型增生仅占0.07%,而在胃角处正常或浅表性胃炎为19.19%,而异型增生则为5.26%.研究还发现,细胞增殖与病变程度相对应,随着病变的加重,增殖趋于活跃,不同病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细胞凋亡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159).结论:在大样本人群研究中,明确了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部位的一致关系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失调.
-
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存在于人类胃黏膜的G-的螺旋形细菌,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并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关系密切.因此,H pylori的根治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是临床上H pylori根除率却不高,其原因主要是日益突出的抗生素耐药问题.本文就有关H pylori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近况作一阐述.
-
电阻抗断层成像与胃排空和胃动力检测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于近20余年发展,出现的新一代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功能成像,无损伤和医学图像监护三大突出优势.其在胃肠领域的多应用是评价通过胃部的食物流动以替代临床仍然视为胃排空测量金标准的核素法.在离体的模型实验中EIT可精确测量玻璃棒/气囊的容积变化.在体实验条件下,EIT能精确测量胃容积(气囊)的变化.EIT胃排空测量与染料稀释法、胃存留法、核素法等有较好的相关性.EIT胃动力测量以置于体表的电极阵列实现无损检测,以实时图像方式直接显示体内胃体的收缩和运动状况,将是胃动力检测与评价手段的重大进步,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