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多种机制参与其中,与许多临床病理过程相关,如肝脏手术、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及Budd-Chiari综合征等[1].其病理特点主要是由Kuffer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起组织细胞受损,同时钙超载、氧自由基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和活化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坏死、凋亡.另外,肝窦内皮细胞的损害导致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引起细胞坏死、凋亡等不可逆损害,终导致肝功能异常、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全、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因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做一述评.
-
肝细胞凋亡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意义及治疗对策
1965年Lockshin提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的概念,指的是由基因活动指导下的任何细胞死亡.1972年英国理学家Kerr等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这是一种在形态学上有别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过程,在细胞死亡过程中有细胞出泡、细胞收缩、染色体凝集、核酸片段化,并形成凋亡小体.许多研究者认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同细胞凋亡具有相同含义,并将程序性细胞死亡称为细胞凋亡.
-
TNFα/ActD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超微结构观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先于细胞坏死,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诱发肝细胞凋亡并参与肝脏疾病的发病过程.据报道,体外单独使用TNFα并不能引起细胞凋亡,须与氨基半乳糖(GaIN)或放线菌素D(ActD)合用才可显示出明显的毒性作用.本研究即是以透射电镜观察TNFα诱导ActD致敏的大鼠肝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改变.
-
钇90动脉栓塞内放疗治疗肝细胞癌:生物学经验、当前挑战与临床展望
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HCC 发生隐匿,往往造成晚期确诊,加之合并症多、供体有限等因素导致只有大约百分之十的患者能够接受有效治疗。因此,临床亟需发展能对 HCC 各个时期具有治疗作用的新疗法。过去十年经动脉的局部疗法发展迅速,其中,钇90动脉栓塞内放疗技术凭借其介导细胞坏死和延缓病程进展的机制,成为一种较为认可的治疗新选择。本篇综述将叙述基于钇90突出的开创性结果而建立的生物学理论依据,提出研究新问题,为钇90在今后 HCC 的治疗作用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
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是肿瘤死亡的两个基本途径,细胞凋亡是肿瘤细胞在基因调控下的生理性死亡过程,各种抗肿瘤药物均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化疗所产生的许多副作用和肿块缩小可能都是由于肿瘤细胞凋亡增多而致[1]。 为观察术前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又称介入化疗)抑制和杀灭胃癌细胞作用与细胞凋亡之间关系,我们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标记法(TUNEL法)对110例胃癌患者术前介入化疗和未化疗的术后病理切片进行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同时对比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以期阐明术前介入化疗抑制和杀灭胃癌细胞的机制。
-
细胞凋亡与肝脏常见疾病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不同于细胞坏死,而是由内在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是多细胞生物个体正常发育及维持组织自身内稳定的基本生理过程.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机制是高度保守、非常精确.许多细胞内外的刺激信号对凋亡均有影响,如特异性细胞死亡受体、蛋白酶、癌基因、转录因子和炎性因子等.
-
急性胰腺炎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调控
目前认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病程演进、病理生理过程分为:第1期,胰腺内消化酶的激活和胰腺细胞的损伤;第2期,胰腺内炎性反应和不同程度胰腺细胞坏死;第3期,胰腺进一步损伤和胰外改变,如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根据现有的研究提示,无SIRS患者病死率为0.7%,短暂性SIRS(≤48 h)患者病死率为8.0%,持续性SIRS(>48 h)患者病死率为25.4%,因此,SIRS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
-
亚低温对急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
急性脑损伤是指各种损伤因子(感染、缺氧缺血、外伤、中毒等)所引起的急性脑细胞功能异常或死亡,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现代医学揭示,无论何种损伤,其病理基础均出现异常的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离子内流、自由基产生、炎症介质的表达、过度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坏死与凋亡等一系列级联反应[1~2]。由于神经元细胞死亡后再生困难,故如何有效地保护神经元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发现亚低温(轻微低温)即有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损害的作用,避免了深低温的诸多副作用,因此人工降温保护脑细胞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亚低温保护急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
新人工阳离子多肽AIK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新发现的人工阳离子多肽AIK在体内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和杀伤机制.方法:MTS方法检测AIK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作用,确定AIK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并以此条件测定其对10株人肿瘤细胞(95C、95D、HL-60、HeLa、B95-8、HO-8910PM、HO-8910、SMMC-7721、U2OS和A549细胞)及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抑制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AIK对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制备小鼠荷肝癌-H22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36只模型小鼠随机分为PBS阴性对照组、AIK低剂量组[8 mg/(kg·d)]、高剂量组[15 mg/(kg·d)]以及MTX阳性对照组[1 mg/(kg·d)],给予连续10 d瘤旁注射治疗,记录小鼠体质量并观察其活动状态;用药结束后,脊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比较肿瘤质量及体积.结果:AIK对10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杀伤活性,600 μg/mlAIK作用24 h后对肺巨细胞癌95C、白血病HL-60和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抑制分别达(90.33 ±0.75)%、(89.06±1.28)%和(76.09±3.68)%.AIK处理组HeLa凋亡细胞[(4.88±0.57)% vs(0.51±0.19)%,P<0.05]及坏死细胞比例[(2.96±0.50)% vs(1.87±0.27)%,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0 μg/ml AIK处理组50%以上的H22细胞出现胞膜破碎、细胞裂解等坏死表型.AIK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MTX阳性对照组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均显著低于PBS阴性对照组(P<0.01).4组小鼠体质量在治疗期间没有显著差异,但MTX组小鼠体质量在治疗第5天开始出现下降,其余3组在药物处理期间呈上升趋势.结论:AIK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显著抑制肝癌H22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无明显不良反应.
-
肌苷减少高浓度锌损伤的PC12细胞坏死而不是凋亡
目的探讨高浓度锌损伤后PC12细胞的死亡类型和肌苷对该死亡类型的影响.方法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锌(50、100、200、400 μmol/L)或肌苷(0.1、0.5、1.0、2.0 mmol/L)作用PC12细胞12 h后的存活率;用Hoechst33342/PI荧光双染色、Annexin-V结合实验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200μmol/L氯化锌、2.0 mmol/L肌苷作用PC12细胞12 h后细胞死亡类型的变化.结果锌从100 μmol/L作用浓度开始可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200 μmol/L锌可引起(56.5±7.2)%坏死、(24.4±2.5)%的正常和(19.1±7.6)%的细胞凋亡.肌苷从0.5 mmol/L作用浓度开始可显著提高锌损伤的细胞存活率;与单独锌作用相比,2.0 mmoL/L肌苷降低锌引起的坏死细胞数至(27.9±2.2)%,而使正常和凋亡细胞数分别增加到(33.8±2.8)%和(38.4±4.9)%.结论随锌浓度的增高PC1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肌苷可浓度依赖性地保护锌致伤的PC12细胞;高浓度锌可造成PC12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但肌苷能降低坏死而不是使细胞凋亡.
-
高压氧治疗慢性辐射损伤411例的疗效观察
临床上高压氧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辐射组织损伤[1]。辐射损伤指由电离辐射所致的急性、迟发性或慢性机体组织损害。全身长期超剂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剂量照射,可产生局部慢性损伤,引起的动脉内膜炎[1],导致血液灌注不足使局部电离辐射的组织缺氧、缺血、细胞坏死等。连续辐射后进行更新的组织(如肠上皮、骨髓、性腺)可产生进行性再生不良,萎缩,终纤维化[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疗法应用到临床肿瘤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会导致临床治疗辐射损伤并发症,这种损伤的病理过程是终导致组织纤维化、缺血坏死等。慢性辐射损伤可分为软组织放射性坏死(STRN )和放射性骨坏死(ORN )。一旦发生慢性辐射损伤,不经过治疗很难自愈[3]。一般的治疗方法是选择高压氧结合活血化瘀药物综合治疗。
-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其高压氧治疗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指由于不同原因使股骨头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缺血,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
-
坏死细胞释放IL-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坏死细胞对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因子.方法 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无糖低氧条件诱导细胞坏死,收集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体外培养且生长正常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坏死上清组(NCS组,以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进行干预)和NCS+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组(NCS+IL-1RA组).对各组氧化应激指标细胞活性氧(ROS)生成以及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检测;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氧化酶亚基p47ph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CS组ROS生成和MDA含量明显增多(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NCS组比较,NCS+ IL-1 RA组ROS生成和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CS组和NCS+ IL-1RA组细胞中iNOS、cNOS和p47pho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且NCS+ IL-1RA组较NCS组显著下调(P<0.05).结论 坏死细胞可诱导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IL-1信号通路能减轻由坏死细胞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
-
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PC12细胞损害的研究
目的"多种状态如缺血、缺氧等引起的神经细胞损害与谷氨酸(GT)有关.该文研究不同浓度GT致PC12细胞损害的机制. 方法"用DNA末端标记等方法检测GT对培养的PC12细胞的损害作用.结果"大剂量GT主要引起神经细胞坏死,而小剂量GT主要诱导凋亡,且在亚剂量状态下,GT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与剂量有关. 结论"不同剂量GT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机制不同.
-
沙眼衣原体感染诱生的活性氧(ROS)对宿主细胞坏死的影响
目的 初步观察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诱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宿主细胞坏死的影响,为沙眼衣原体与宿主细胞死亡机制的相互作用提供初步线索.方法 沙眼衣原体小鼠生物型(Chlamydia muridarum)感染L929细胞,分别在12h、24 h收集细胞,检测其ROS、坏死率及16srRNA表达,并检测应用ROS抑制剂(diphenyliodonium chloride,DPI)后上述指标及caspase-1的活性情况.结果 沙眼衣原体感染了L929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12h、24h2个检测时间点的ROS、细胞坏死率及16srRNA表达均有显著增加,且随时间延长增加趋势加大(P<0.05).用药物DPI处理感染的L929细胞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不但ROS水平降低,而且伴随着细胞坏死率、caspase-1活性和16srRNA表达的降低(P<0.05).结论 沙眼衣原体感染L929细胞后诱生的ROS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宿主细胞的坏死.
-
围产期窒息对心肌损伤的机制
围产期窒息是围产期胎儿和新生儿伤残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时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氧和二氧化碳交换能力丧失,导致体内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积聚及酸中毒.围产期窒息所发生的缺血、缺氧过程中,体内血流重分布,进而导致重要脏器的细胞坏死、凋亡和组织损伤;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可减轻甚至避免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但在长时间严重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却会引起更剧烈的损伤,即再灌注损伤.现就其概念和对心肌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
-
ELISA法定量检测长春新碱诱导的K562及K562/VCR凋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方式,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特征.其生物化学变化主要表现为内源性核酸内切酶的激活.它依赖于Ca2+、Mg2+的核酸内切酶从核小体间连接处将双链DNA切断,形成以180bp为小单位的DNA片断,经琼脂糖电泳分离后形成"DNA梯子",故可用琼脂糖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但此方法只能进行定性分析,而无法对细胞凋亡进行定量检测.本试验采用ELISA法检测凋亡细胞组蛋白-DNA片断,并将测定结果与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进行了比较.
-
Salvinorin A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和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 观察Salvinorin A(S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脑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体重300~350 g,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I/R组、SA组和Norbin(κ阿片受体拮抗剂)+SA组.I/R后6h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析海马CA1、CA3区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CA1、CA3区细胞凋亡,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坏死情况.结果 I/R后6h,I/R组CA1和CA3区凋亡细胞表达阳性率和坏死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SA组和Norbin+ SA组(P值均<0.05),SA组显著低于Norbin+ SA组(P值均<0.05).I/R组CA1和CA3区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而显著低于SA组和Norbin+ SA组(P值均<0.05);SA组CA1和CA3区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orbin+SA组(P值均<0.05).结论 全脑缺血10 min再灌注可以导致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坏死,SA可以减轻全脑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促进VEGF在海马CA1和CA3区的表达.SA的作用部分是通过κ阿片受体实现的.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Salvinorin A 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
"肠胃清"对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奥沙利铂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对肿瘤组织坏死凋亡的影响研究
目的:研究肠胃清对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奥沙利铂(L-OHP)治疗的增敏作用及对肿瘤组织坏死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裸鼠结肠癌细胞HCT-116皮下移植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OHP组、肠胃清组和肠胃清联合L-OHP组(联合组),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3周后,观察各组裸鼠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给药组给药后瘤体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联合组瘤体体积明显小于L-OHP组和肠胃清组(P<0.01).各组抑瘤率比较,联合组明显高于L-OHP组和肠胃清组(P<0.01).各给药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百分比和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联合组明显高于L-OHP组和肠胃清组(P<0.05或P<0.01).结论:肠胃清对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L-OHP治疗有增敏作用,并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及凋亡.
-
卡介苗Ag85B对小鼠膀胱癌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Ag85B蛋白对小鼠膀胱癌的抑癌效应及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T739小鼠皮下膀胱癌模型,肿瘤局部皮下注射BCG Ag85B蛋白,并用BCG和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各组的肿瘤重量和存活期,利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的3种主要细胞因子的水平,电镜和光镜观察各组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周期.结果 BCG Ag85B组小鼠肿瘤瘤重显著低于其它两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小鼠存活天数显著长于其它2组,P<0.05;该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水平明显高于其它2组,P<0.05;电镜和光镜下观察Ag85B组坏死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指数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G Ag85B蛋白对T739小鼠膀胱癌具有抑制作用,并能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不论从细胞因子水平和光镜与电镜观察坏死和凋亡情况,还是从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来看Ag85B蛋白均优于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