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联规则挖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探讨关联规则挖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采用Apriori算法,通过设置小支持度和小可信度对冠心病病例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的关联规则揭示了冠心病与它产生的可能因素之间潜在的、有价值的关系,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动态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9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予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二者对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者72例,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阳性者52例,冠脉造影诊断阳性者64例.动态心电图组>冠脉造影组(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组>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组(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组<冠脉造影组(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是动态心电图还是超声心动图对准确诊断冠心病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详细分析临床症状,结合多方面检查,尤其是冠脉造影检查以期正确诊断冠心病.
-
心肌肌钙蛋白Tn、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与冠心病的诊断
本文简要介绍了心肌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的实验检测方法以及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心肌肌钙蛋白、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对比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进入本院治疗的74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给予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者设定为实验组,给予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者设定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分配37例患者.结果 干预后,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的实验组检出率高于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对照组(P< 0.05).结论 为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建议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联合使用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两种方式.
-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268例临床分析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既往冠脉介入主要以经股动脉途径进行,随着冠脉介入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及介入器材的改良,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已被各级医院广泛采用.因此技术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活动无明显受限,已逐渐被心脏介入医生和广大患者接受及欢迎.本文总结近2年开展经桡动脉途径冠状介入的经验,探讨与传统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
-
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冠心病的 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重复性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疑似冠心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放射科同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ICA)与冠状动脉CT成像(CTCA)检查后,分别由两名ICA医师与CTCA进行盲法原则分析,其中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按照盲法原则独立分析分析后,其中一名再次进行盲法重复分析,核对两名ICA医师与CTCA医师的诊断结果并将协商后的的看法作为诊断结果.结果:两名ICA医师的的诊断K值为0.78,两名CTCA医师的诊断K值为0.73.两名ICA医师的95%CI为0.79~0.89和0.69~0.81,同一医师诊断的CAD的K值为0.87、0.76,95%的CI为0.80~0.91和0.75~0.84.冠状动脉造影统一医师诊断管动脉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的比率83.89%,高于医师间的诊断81.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A同一医师诊断CAD一致的冠动脉节段数比率94.11%高于92.15%.结论:不同医师以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诊断存在误差,采用可重复性ICA和CTCA诊断CAD能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效果以及患者治疗方案确定,且ICA法显著优于CACT法,临床冠心病诊断中应该采用ICA与CACT重复诊断,以避免诊断误差造成的不良影响.
-
冠心病患者76例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提高趋势,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它是冠心病诊断中早、常用和基本的诊断方法.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其心电图特点为ST段呈下垂型、水平型下移≥0.05~0.1mv,T波高耸或倒置.变异性心绞痛时,肢体导联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1mv,胸导联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坏死,其心电图特点是病理性Q波和ST-T改变.
-
利用动态心电图的循证发展提高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
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提供证据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的监测与诊断方面有着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常规心电图难以记录到短暂的心电图缺血证据得到真实的记录,它能记录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图形改变;心电图的改变涉及血管的部位、缺血发生时间的长短并同病人的自觉症状相结合,为是否可以诊断冠心病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这种能将病人症状与客观证据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这种客观与主观感受的结合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患者的合作下执行这种诊断决策取得了好的临床效果.
-
U波倒置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U波倒置(NU)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颇不少见,因其是位于T波后相当于T波电压的1/10的单相波,在阅读心电图时常被忽略.本文报告21例冠心病NU患者,其中静息心电图检查15例,活动平板诱发6例,均无高血压及左室负荷增加疾患,全部病例进行心脏彩超、冠脉造影对照,旨在探讨NU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
-
女性要小心X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有不少患者明明有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比如稍微一活动就会引起胸部及附近部位不舒服,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也呈阳性结果,但偏偏冠状动脉造影却显示正常.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与现有诊断技术的局限性有关,因为现有的心血管影像技术,只能显示相对粗大的冠状动脉,而小于500微米的小血管则显示不了.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入选的病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并参照1979年上海冠心病座谈会修定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收集近3年来本院门诊及病房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病例90例,随机分成三组,即中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对照组.
-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7例后的护理体会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指选择性地向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插入导管,注射造影剂,从而显示冠状动脉走形和病变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从而为冠心病诊断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方面的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
血清肌钙蛋白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清肌钙蛋白(Tn)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别是非典型AMI诊断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Tn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不与骨胳肌起交叉反应,且灵敏度高.本文对72例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Tn进行检测,进一步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生过程中的变化,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半乳糖凝集素-3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主要的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主要病理基础[1],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转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目前,应用广范、成熟的心脏标志物包括肌红蛋白、心脏肌钙蛋白、CK-MB、CRP以及BNP、Pro-BNP等[3].
-
多普勒组织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又称多普勒心肌成像(Doppler myocardial imaging,DMI),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可选择性地实时显示心肌运动的方向与速度,弥补了传统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的一些局限性,为定量分析心肌运动及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初步研究表明,DTI对冠心病的无创诊断具有较大潜力,应用前景较为乐观.
-
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
冠脉内超声是将微小的超声探头镶嵌于心导管的顶端,置于血管内,以此而获得血管壁及血管腔的切面图像.冠脉内超声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可以准确测量血管的径线.冠脉内超声不仅可以对血管径线和血管腔的面积进行精确测量,而且还可以发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征.这些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国外学者对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常规用于冠心病诊断和评价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由于我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起步较晚,国内对冠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未进行系统的研究.
-
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诊断的价值分析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近年来,由于饮食等方面的原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冠脉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为创伤性检查且受技术原因限制,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仍广为临床医生应用,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检查.本文旨在对上述三种方法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诊断中的作用作一对比分析,阐述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排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析检查结果提供一些有利的证据.
-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技术于1992年由Mc Dicken等人所提出 [1],其显示方式有5种;即速度图、加速度图、能量图、频谱和M型模式.其中频谱显示模式(pulsed wave Doppler tissue imaging,PW-DTI)是目前临床上研究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它是直接从心肌组织提取低频、高振幅的多普勒信号,实时、定量的反映心肌运动速度和方向.其定量测定的指标有:1.心肌运动速度;2.PW-DTI的E/A比值;3.心肌运动速度阶差;4.二尖瓣环运动速度;5.时间间期.将这些指标的改变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就可对室壁的运动作出定性和定量诊断,同时来评价心功能情况.
-
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进展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运动试验应用广泛,但对因老年及其他残疾或合并症而无法或不能充分运动的患者,药物负荷试验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用于心肌灌注显像负荷试验的药物可分为两大类:冠脉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前者主要有潘生丁、腺苷(或ATP);后者主要有多巴酚丁胺、阿布他明(Arbutamine).本文就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多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的应用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约50%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首发表现是心肌梗塞,超过50%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急性期一个月内死亡[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在症状出现前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明确诊断、进行相应治疗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给影像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