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心肌缺血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京利;马国平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或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患者术后心肌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临床研究,探讨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预测标准共入选病例98例。患者入手术室后行Holter监测,持续至术后48 h,术后患者入住SICU病房,监测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应激水平(血皮质醇、血糖、白细胞介素-6)、肌钙蛋白I、体温监测、疼痛评分,术后随访至患者出院。根据Holter监测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术后心肌缺血组和非缺血组,两组间各监测指标先行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缺血组和非缺血组间心血管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心动过速、低血压、低体温、低氧血症高于非缺血组(P<0.05);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动过速、低血压、低体温、低氧血症是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心肌缺血是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警指标,心动过速、低血压、低体温、低氧血症是术后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作者:王海玲;王宇;张志莲;王玥;刘志玄;静国丽;张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与高血压病有很强的相关性,50%~60%的OSAS并发高血压病,50%的高血压病患者有OSAS[1].OSAS是独立于年龄、体重、饮食、吸烟等因素之外的高血压病重要危险因子,近年亦被列为高血压病因之首[2],与部分夜间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病关系密切.近来不少研究指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呈显著相关,且是其独立的决定因素,是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的重要原因.OSAS患者睡眠时血压昼夜节律多发生异常改变[3].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 老年骨折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评估心血管事件研究

    作者:索钢;易松;李霞

    老年人应激能力差,当机体受到骨折创伤后,伴随剧烈疼痛、紧张、恐惧、焦虑失眠等一系列症状,使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诱发一系列心律失常,同时也加重心绞痛发作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增加死亡风险。老年骨折患者常常因骨折疼痛掩盖心绞痛症状,同时较多老年患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症状不典型甚至无胸痛发作,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贻误诊断治疗。一般普通心电图检查不能全面及动态反映心电信息,而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电信息量远超过普通心电图[1],其监测到患者的动态心律、ST-T改变,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更有独到之处。本文对住院的65岁以上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并行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 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变化

    作者:郑玉丽;李春梅;王雷;宫海滨

    顽固性高血压,又称为难治性高血压[1],是指经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充分合理的三种药物包括利尿剂的合理治疗,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仍未能降至目标血压。顽固性高血压与应用一到三种药物能够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相比,更有可能发生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2]。因此,对顽固性高血压进行正确评估和治疗是目前高血压管理的难点。对于高血压患者,脉搏波速度( PWV )增加引起的大动脉损害常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PWV是检测动脉硬化的指标之一,被认为是评估动脉硬化的无创、简单、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方法,与患者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3]。欧洲高血压指南于2007年将PWV纳入常规的高血压监控指标,并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和靶器官损害评价指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也将PWV作为靶器官损害评估的主要指标之一。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群,血压控制不满意,目前,国内外关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损害的情况研究尚不足。因此,该研究以患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作为观察对象,对CFPWV进行测定,试分析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减弱,动脉僵硬度增加的情况。

  • 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影响

    作者:彭伟;李长运;王一丹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造影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造影剂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也不断增加.造影剂急性肾损伤(CI-AKI)是继手术和低血压之后造成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原因,占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的10%[1],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重要原因.CI-AKI是PCI术后再次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风险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2].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在2012年3月提出CI-AKI的新诊断标准:碘造影剂血管内给药后48 h内出现的血清肌酐绝对值增加≥44.2 μmol/L(0.5 mg/dl)或者较基础水平增加≥25%,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急性肾功能损伤.有研究[3]表明阿托伐他汀应用对比剂前给药可以减少使用对比剂后CI-AKI的发生,这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内皮等作用有关.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PCI患者术前应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

  • 极晚期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后冠状动脉瘤伴血栓事件三例

    作者:韩雅君;田志强;赵平

    例1,患者男,60岁。6年余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于前降支置入Firebird 3.0 mm ×23 mm支架一枚。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后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 6个月后停药。近5年来一直未服用任何药物,无不适,吸烟10支/d。62个月后突发心前区疼痛2 h来急诊就诊,心电图提示V1~V4 ST段抬高,急诊溶栓治疗ST段回落,10 d后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支架处冠状动脉瘤,支架段内可见血栓影,前降支血流TIMI 2级(图1)。给予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随访18个月无心血管事件发生。

  • 老年患者围术期循环稳态的监测与调控

    作者:郑拥军;王震虹;王祥瑞

    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亿人接受各种手术,其中近90万人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其死亡率高达10%~15%.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肌缺血,主要诱因是手术疼痛等因素诱发的强应激和内脏牵张等刺激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因此研究更加有效的手段预防或减少疼痛和心肌缺血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和远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

    作者:骆雷鸣

    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高血压发病率高,损害器官广泛,危险权重大.全球范围内,包括终末期肾脏病(:ESRD)在内的慢性肾脏病(CKD)发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成年人发病率约10%左右,主要的致病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肾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力衰竭,其中以高血压与CKD的关系为密切.因此,在高血压早期,筛查并干预CKD的发生和进展,已经成为高血压靶器官保护的重要举措.

  •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及其诊治

    作者:魏培丹;余毅

    心血管疾病( CVD )是慢性肾脏病( CKD )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高龄透析患者死于CVD,其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0~30倍[1]。临床研究提示40%~60%的CKD 3~5期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的钙化,而 CKD 5期患者的钙化率高达80%~90%[2]。临床组织学和影像学研究表明[3],CKD 5期患者在发生心血管事件之前即有广泛的血管钙化,其血管和瓣膜钙化程度较普通人群更加严重。血管钙化已成为 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充分认识血管钙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管钙化,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CKD患者CVD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强化降脂新进展

    作者:唐晓芳;袁晋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的新概念,它包括心源性猝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目前心血管疾病,特别是ACS,是导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策略的进展已经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生活质量,但仍有许多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许多临床研究充分证明[1-4],心血管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这些他汀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获益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2001年发表的NCEP ATPⅢ[5]提出了根据患者危险分层进行调脂治疗的概念。2004年NCEP ATPIII补充报告[6]中,进一步建议将高危患者的LDL-C降低至<2.6 mmol/L,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极高危患者可降低至<1.8 mmol/L,从而明确提出了冠心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需要进行强化降脂治疗的概念。

  • 昼夜节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王欢;王云帆;孙秀华;张庆刚;王利宏;车贤达;屈百鸣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STEMI患者212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上午组(84例)、下午组(64例)及夜间组(64例),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次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夜间组MACE [20.0%(13/64)、6.0%(5/84)、7.8%(5/64)]及恶性心律失常[18.8%(12/64)、2.4%(2/84)、4.7%(3/64)]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上午组及下午组(P均<0.017),而上午组及下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7).而三组患者间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696、1.601、2.555,P=0.706、0.449、0.279).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夜间发病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OR=3.736,95%CI(1.172,11.902),P=0.028].结论 夜间发病会增加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

  • 心血管事件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30 d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龙威;李利娟;邢鹏程;苏文涛;赵立东;王冬莲;杨吉林

    目的探讨心血管事件(CVE)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30 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符合老年重症CAP诊断标准并入院接受治疗的167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CAP指南进行规范化治疗。记录患者住院期间CVE发生情况及30 d病死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合并CVE患者与未合并CVE患者的病死率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CVE对CAP患者30 d病死率的影响。结果167例符合标准的重症CAP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28.7%(48/167),86例发生CVE (51.5%),合并CVE的CAP患者30 d病死率为39.5%(34/86),未合并CVE的CAP患者病死率为17.3%(14/81),两者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10.065,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并发CVE是老年重症CAP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97,P<0.05)。结论合并CVE的老年重症CAP患者有更高的30 d死亡风险。

  • 季节性调整降压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曹平良;程晓曙;李年娥;唐琼珍;陈早芳

    目的 探讨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90例(均连续接受降压药物治疗至少3年)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组前至少3年的临床实际降压治疗方案分为3组:调整方案组(182例,冬季增加降压药物剂量或增加降压药物品种,夏季减少降压药物剂量或减少降压药物品种,每年冬夏调整降压治疗维持时间合计至少2个月)、固定方案组(262例,固定1种治疗方案)和随机方案组(246例,临时增减降压药物剂量或品种).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新发或再发非致死性脑卒中、新发或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血管病死亡.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3组之间生存曲线的差异,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调整方案组明显降低冬季诊室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均P<0.05).3组总共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148例,其中脑卒中123例,心肌梗死43例,心血管病死亡39例;调整方案组、固定方案组和随机方案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19%、22.52%和26.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P=0.004).经Log-Rank检验表明,调整方案组无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累计生存率高于固定方案组和随机方案组(P<0.001).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与固定方案组相比较,调整方案组的主要复合终点的相对风险下降16%(HR=0.84,95%CI0.53~0.93,P=0.005),脑卒中的相对风险下降52%(RR=0.48,95%CI0.26~0.88,P=0.015).结论 季节性调整降压药物治疗方案能明显减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分析

    作者:王文;张宇清;张学中;张善同;唐新华;陈涛;周景春;张亮清;张廷杰;孙明;王云献;乔德仁;王宪衍;刘力生

    背景高血压降压治疗是否存在"J"形曲线仍有争议.主要问题是降低血压水平是否增加心脏事件.目的 .了解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3.3年后平均血压水平与终点事件的关系.并了解血压有无"J"形曲线.方法 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研究(FEVER)是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治疗9711例高血压患者.将平均治疗3.3年后收缩压分为5级:<120,120~129,130~139,140~149,≥150 mm Hg;舒张压分为4级:<70,70~79,80~89,≥90 mm Hg.分析治疗后不同血压级别与脑卒中、心脏事件、心血管病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和总死亡发生频率的关系.结果 9711例患者.治疗后平均收缩压130~149 mm Hg者占68%,舒张压70~89 mm Hg者占83%.总的脑卒中发生率是心脏事件的3倍.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66%.脑卒中、心脏事件、心血管病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及总死亡均随治疗3.3年后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的下降而减少.收缩压<120 mm Hg或舒张压<70 mm Hg时终点事件及总死亡率低,未见到"J"形曲线.结论 研究终点事件及死亡率随治疗3.3年后平均血压水平逐步降低而减少,血压降至<120/70 mm Hg仍有益.

  •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杨光;吴云涛;阮晓兰;董岩;陶杰;郑瑶;季春鹏;高新颖;陈朔华

    目的 探讨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开滦研究队列中,符合单纯糖尿病诊断的3173例,单纯高血压诊断的35 16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诊断的5261例,对照组(无高血压及糖尿病)50 320人.随访研究对象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或死亡.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因素.结果 高血压组的男性比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肌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均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高血压组(均P<0.05).平均随访48月,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863例.对照组总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和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病率分别为0.87%、0.19%、0.20%、0.49%、1.09%;糖尿病组分别为3.18%、0.88%、0.38%、1.95%、2.90%;高血压组分别为2.99%、0.55%、0.74%、1.77%、2.20%;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5.11%、1.27%、0.78%、3.19%、3.78%(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了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发生总事件的RR值(95% CI)分别为2.773(2.225~3.455)、2.571(2.290~2.887)、3.975(3.390~4.662);发生心肌梗死的RR值(95% CI)分别为3.040(1.976~4.677)、1.965(1.528~2.528)、3.797(2.740~5.261);发生脑梗死的RR值(95% CI)分别为3.026(2.281~4.015)、2.629(2.256~3.063)、4.383(3.569~5.383);发生脑出血的RR值(95% CI)分别为1.927(1.058~3.508)、3.733(2.961~4.705)、3.977(2.763~5.723);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988(1.584~2.494)、1.462(1.305~1.639)、2.411(2.035~2.856)(均P<0.05).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发病率高于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脑出血发病率高于糖尿病患者.

  • 左房增大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

    作者:李洋威;林金秀

    左房增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决定左房大小主要因素是左室功能障碍,是左室舒张障碍的重要指标.左房大小主要用心脏彩超测定,有两个指标:左房内径(LAD)和左房容积(LAV).目前很多临床研究发现左房大小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是预测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

  • 心动过速危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泓;谢银莲;周晓霞

    心率受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作用影响,人体心率在24小时中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分布节律.一般在觉醒前3小时(即凌晨03:00~06:00)达到谷值,觉醒后心率迅速上升,并于3~6小时后(上午09:00~12:00)达到峰值[1~3].与心血管事件在这段时间多发相关.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研究发现,静息心率增快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静息时心动过速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与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增高、左室肥厚、高血细胞压积、高血糖等症状有关[4].

  • 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郑琦;吴可贵;晋学庆

    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和中风等事件好发于清晨醒后的数小时,它伴随着血压的升高、心率的增快、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改变,即常说的晨峰现象.其中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夜间至凌晨3:00逐渐降至低谷,而后平稳地升高,至清晨6:00-10:00血压骤升,收缩压以3mm Hg/h,舒张压2 mm Hg/h的速度上升.因此,人们推测清晨血压的骤升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并将清晨升高的血压定义为清晨高血压[1].狭义上讲,清晨高血压仅限于高血压患者.对许多高血压患者而言,清晨血压的骤然升高在原有靶器官损害的基础上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意味着探讨清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策略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 降压和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血管疾病预防作用的析因随机试验-(ADVANCE) 方案简介

    作者:ADVANCE中国区协作中心

    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全球健康的主要问题.估计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约3000万.2型糖尿病增加某些类型大血管和微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有高血压,血压水平同脑卒中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具有连续性,即使血压不高,这种连续性也不会消失. 降压试验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下降10 mmHg,脑卒中的危险性将降低35%~40%,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下降20%.UKPDS研究积极降压治疗的病人,微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下降37%.UKPDS研究发现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均降低1%,微血管并发症可减少1/4, 心肌梗塞危险性的降低具有临界显著性,但脑卒中或糖尿病死亡的危险性降低不明显.

  • 不同剂型硝苯吡啶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白融;谢维娅;林立;王铁锚;唐家荣

    目的在比较常规剂型(CF)与控释剂型(GITS)硝苯吡啶(N)降压效果的基础上,以心率变异性(HRV)为观察指标,评价两者对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患者25例,采取自身对照方式,先后服用N-CF与N-GITS各四周,监测血压波动;于第四周、第八周末分别行Holter检查及HRV分析.观察降压效果,在两种药物间比较24小时HRV变化,同时比较服用某种药物后不同时段的5分钟HRV变化(第Ⅰ时段5:30 AM~5:35 AM,第Ⅱ时段10:00 AM ~10:05 AM).结果 N-GITS使SBP、DBP下降的绝对值(32.00±23.97,19.25±10.55,mmHg)明显大于N-CF(24.50±24.54,15.00±9.73,mmHg ,P<0.001);服用N-GITS后的24小时RMSSD与PNN50(25.70±9.51,5.33±5.07)明显大于服用N-CF后(22.22±10.52,3.40±3.41,P<0.05),5分钟HRV中第Ⅱ时段的TP、LFn与LF/HF均大于第Ⅰ时段(814.57±570.71 vs 371.63±336.50, 66.84±24.72 vs 50.16±23.83,4.66±4.88 vs 2.01±3.11,P<0.05),且HRV仍有昼夜节律性;服用N-CF后第Ⅰ时段的LFn大于第Ⅱ时段(67.88±14.65 vs 54.12±21.85,P<0.05),第Ⅱ时段的TP大于第Ⅰ时段(1514.30±1495.11 vs 472.91±887.89,P<0.05),两时段的LF/HF无差异.结论 N-GITS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同等剂量的N-CF;且N-GITS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能提高迷走神经张力,不干扰HRV的昼夜变化规律,可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远期预后有益.

2014 条记录 8/101 页 « 12...567891011...10010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