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源性痛诱发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变化
动作电位的异常爆发和编码是痛觉信号传递的电生理学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感觉神经元的敏化是慢性痛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次实验通过结扎大鼠单侧L5和L6脊神经诱发神经源性痛,经Von Frey Hair机械痛敏测量法筛选后,运用全细胞膜片电流钳技术研究急性分离的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结果发现:①对照组大鼠背根神经节小直径神经元(细胞直径<30μm)的动作电位阈值为-11.12±1.06 mV(n=11),神经源性痛后小直径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降低了7.82 mV(-18.98±0.69,n=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神经源性痛后中等直径DRG神经元(30 μm≤细胞直径≤40μm)兴奋性升高,其动作电位爆发阈从-14.55±1.81 mV(n=8)降低至-19.44±2.22 mV(n=9),差异显著(P<0.05).
-
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的研究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酶消化胰腺本身所引起的急性炎症。病理上有水肿、坏死及出血等主要变化。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细胞因子TNF-α系由激活的巨噬/单核细胞系统所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起到介导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我们用RIA法检测了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以观察其在该两种疾病中的变化。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临床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35例(男15例,女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6例(男32例,女14例)。两组年龄25—65岁。正常人30名(男18名,女12名),年龄26—60岁。
-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合理化循证化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老年人多发,在普通人群中每年发病率为1/10万~3/10万,而在>65岁老年人中,年龄每增加1岁其发病率每年增加7/10万~13/10万.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CSDH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对CSDH患者进行为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笔者长期的临床经验,结合复习近年文献,简要回顾CSDH的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重点就CSDH的合理化循证化治疗进行探讨.
-
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Cajal间质细胞的改变
目的: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实验动物模型,探讨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与结肠慢传输运动病理生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小鼠皮下注射吗啡,按吗啡给药时间分为:实验组Ⅰ(吗啡每日2.5 mg/kg×30 d,n=15)、实验组Ⅱ(吗啡每日2.5 mg/kg×45 d,n=15);设立相应的2个对照组(n=15×2)小鼠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日平均粪便重量及活性碳悬液推进试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肠道传输功能;免疫组化标记结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ajal细胞数量变化.结果:日平均粪便重量:实验组Ⅰ为18.8±3.2 g,对照组Ⅰ为20.6±1.8 g,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Ⅱ为16.8±2.0 g,对照组Ⅱ为22.0±3.2 g,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肠道推进率:实验组Ⅰ为45.3±1.5%,对照组Ⅰ为49.2±1.8%,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Ⅱ为40.6±1.3%,对照组Ⅱ为50.6±3.0%,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肠c-kit+细胞面积:实验组Ⅰ为81.3±7.9万μm2,对照组Ⅰ为98.6±8.0万μm2,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Ⅱ为66.5±8.4万μm2,对照组Ⅱ为100.9±10.0万μm2,有显著差异(P<0.01),两实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结肠慢传输运动模型日平均粪便量、肠道推进率、结肠Cajal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且减少的幅度与吗啡给药时间呈正相关.
-
日渐流行的老年糖尿病:人口统计学,环境因素和病理生理学研究
糖尿病对于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负担,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如此.在美国,每年用于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就超过了1 320亿美元,它所带来的死亡率的上升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由此可见一斑.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关于糖尿病治疗费用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并且回顾老年糖尿病的流行现状以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幽门螺杆菌和胰腺疾病
自从第一次由Warren和Marshall描述了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以后,该细菌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今,它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和胃肿瘤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逐渐有证据证明Hp胃感染与许多胃以外的疾病有关.Hp感染可导致上消化道(胃肠道)生理学改变.它通过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的生理学变化,同样可引起外分泌腺胰腺疾病的发生或产生临床表现,但至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少.因为胰腺与胃及十二指肠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既然这种细菌能引起胃肠道生理变化,那同样有可能引起胰腺变化.
-
肺栓塞的病理生理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目前对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已有广泛研究,其病理生理学变化复杂多变,主要是影响呼吸系统、血流动力学[1-4 ]及血管内皮功能[5,6],从而产生一系列心肺功能异常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既往是否患有心肺血管疾病、肺动脉堵塞的范围及速度.研究室
-
脓毒症病理生理学变化与治疗研究进展
尽管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未被发现的疾病得到了诊断和治疗,但脓毒症仍是威胁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尤其随着社会老年化,在内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约75万人发病,超过21万人死亡[1],而中国大约至少300万人患病,约100万人死亡.脓毒症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包括采用抗炎制剂的临床治疗,但收效甚微.近期有关脓毒症病理生理学和基因学机制的揭示改变了对此综合症的认识,有些治疗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脓毒症的几种新观点和有潜力的治疗作一综述.
-
硬膜外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的关系
分娩时的剧烈疼痛可导致一系列神经生理学变化,从而引起产后情绪改变和认知功能的障碍[1].在没有麻醉禁忌证且产妇要求的情况下,分娩镇痛是值得提倡的.但接受硬膜外镇痛的孕妇产时发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2-3].硬膜外麻醉改变机体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使产热多于散热,体温上升[4].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院自2010年10月开展分娩时硬膜外镇痛以来,有50%~70%的孕妇选择分娩镇痛.现选取部分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硬膜外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
国际空间站上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与进展
第一批长期考查组进驻国际空间站(ISS)开始长期载人飞行活动,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崭新的一页,迄今已成功完成14批长期考查组飞行任务.在航天飞行中,航天员受到微重力、辐射、昼夜节律变化、隔离等异常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保障航天员长期飞行的健康,在ISS上已开展或将要开展的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共计59项.这些研究探讨了长期失重引起骨皮质下骨质丧失与恢复的速度,骨骼肌萎缩与功能降低的特点,脊髓兴奋性降低,以及免疫功能降低与病毒再度活化的关系.另外,亦观察了长期隔离导致航天员心理与行为的变化,昼夜快速转换对睡眠的影响,并发现长期辐射可能引起白内障与肿瘤,也可能导致生殖、神经系统的损害,甚至会诱发遗传性病变.同时在飞行过程中检验了药物、运动、营养与振动等对抗措施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观测这些对抗措施对不同系统的防护效果.这些研究结果 为发展新一代、针对性更强的对抗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护理
尿流动力学是泌尿外科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排尿的生理活动及其功能障碍,其原理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检测尿路各部分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了解尿路排送尿液的功能和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其特殊性,由于感觉的缺失,故患者的配合及检查后的护理对诊断与治疗该病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科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护理体会现总结如下.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出血性脑损伤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ICH)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左右,病死率在50%以上,40%的存活者遗留严重残疾[1].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是一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血肿的占位性损害、血液成分及其裂解产物的毒性损害以及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
-
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产妇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
妊娠妇女中合并心脏病者的比例约为0.4% ~4.1%[1].随着心脏内科治疗技术及外科手术的进步,大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妇女可生存至育龄期.妊娠期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学变化:血容量在妊娠32周时可达正常值的两倍,心排出量(CO)增加30% ~ 40%,外周血管阻力(SVR)下降,血液呈高凝状态,肺功能残气量减少等[2,3].这对于本来就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易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卒中等并发症,因此适时的完成或终止妊娠对保障产妇安全极其重要,尽管CHD并不是剖宫产的指征,许多产妇可顺利经阴道分娩,但第二阶段的每次宫缩可增加500ml的回心血量,加剧了心脏负担,故权衡产妇及胎儿的安全,剖宫产则是较为安全的选择[1].
-
进一步提高机械通气的应用与管理水平
机械通气主要用于治疗或维持心肺衰竭患者的呼吸功能。在过去,通气支持的目的不仅包括有效的生命支持,而且也是减少医源性呼吸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微处理器的发展,机械通气在改善患者通气氧合的需求、人机协调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呼吸机监护日臻完善,通过呼吸机参数、曲线波形、整合呼吸力学以测定跨肺压(Ptp)与跨膈压以及功能残气量(FRC),能够反映患者肺脏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从而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呼吸机常提供临床不同选项供医生使用,提高了机械通气的临床与管理水平,使机械通气在诸多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明显提高了脱机成功率[1-2]。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机械通气具有潜在的引起肺感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负面影响。
-
DWI和PWI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不断发展,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技术的出现,在显示中风理生理学变化的敏感度方面是其它成像方法难以与之相比的,对于确定早期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指导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显示了一定的应用价值[1].1.对于DWI和PWI的简单认识 DWI是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相对运动.水分子弥散减小(即受限制)的区域,DWI信号的衰减减小,在DWI产生高信号病变,呈现亮的区域.在对水的弥散几乎无阻碍的区域如脑脊液,在DWI的图像是暗的.水分子运动限制的程度用表观弥散系数(ADC)来定量测定.与DWI相反,ADC图像显示的弥散减少是低信号,表现为暗的区域.DWI对急性脑缺血极为敏感,表现为界限清楚的高信号区域,表明ADC减少.更新的证据显示DWI可以区分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
-
合并肝功能不全病人的全身麻醉问题
合并肝功能不全的病人接受肝脏或非肝脏手术全身麻醉时,往往由于手术的直接和间接损伤或药物损害而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作为麻醉医生须了解的问题是肝功能不全时各器官系统会发生哪些病理生理学变化?这些变化与麻醉的关系如何?麻醉药物的体内过程如何改变以及麻醉药物与方法会对肝功能产生哪些影响?
-
卵子成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卵母细胞成熟的过程被称为卵母细胞获能(oocyte capacitation),这一获能过程包括核恢复减数分裂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静止和经历一系列复杂生理生化变化的细胞质的成熟.在临床上,比较理想的卵子成熟障碍的病理模型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它表现为卵巢皮质内多个小卵泡的发育停滞在不成熟的阶段,并伴有一系列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复苏进展
1休克复苏的目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变化首先是创伤和失血所致全身应激反应、循环血容量不足、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从而引起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改变、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释放和自由基大量产生,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或衰竭、细胞代谢障碍、能量衰竭和酸中毒,终导致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和结构改变、细胞死亡、多个器官的急性能量危机和功能障碍.
-
喘康速和必可酮在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观察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疾病.尽管其发病机理至今未明,但人们又普遍知道它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树对各种刺激反应性增强所引起的广泛气道狭窄的疾病,其共同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却是粘膜炎症反应,并伴有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收缩和气道内分泌物的增多与滞流所引起的气道可逆性阻塞,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上非常多见。大量研究表明,IBS病理生理学变化的特征为胃肠道反应性增高,其中以胃肠动力学异常受重视。胃肠激素广泛参与胃肠道运动的调节,且某些胃肠激素为肠神经系统递质,很有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病[1]。为此,本研究检测了IBS患者血液中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的含量变化情况,试图探讨胃肠激素在IBS发病中的可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