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毒鼠强中毒135例脑电图分析

    作者:于士平;颜世龙

    毒鼠强(四次甲基二矾四胺,又称四二四)是一种神经毒剂,中毒后无特效解毒剂,常引起死亡.

  • 表现为呕吐发作的癫痫1例报告

    作者:胡俊红

    临床表现为呕吐发作的癫痫较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1 病例男,31岁.发作性呕吐及意识丧失1年而于1998年9月10日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呕吐及意识丧失.发作时,患者先感上腹部憋胀,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继而双眼凝视,呼之不应,持续约半分钟左右清醒.醒后不知自己曾发生过呕吐.发作过后,一切如常.近年来约每月发作1次.既往无癫痫病史,亦无家族史.查体:脑电图示双侧大脑半球散在θ波,伴有高波幅棘波放电.头颅CT扫描正常.给予卡马西平0.1,每日3次口服,发作停止,半年后随访仍无发作.

  • 从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论功能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

    作者:张建国

    1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与现况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通路或神经元群,人为地改变其病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的一门学科。虽然据传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年,当时古罗马医师用电鳐放电为患者治疗头痛,但是早前的有关功能神经外科的工作大多以对大脑电信号的采集记录以及对大脑进行电刺激研究脑功能为主。直到1925年神经病学家Jackson才认识到癫痫是由皮质神经细胞的过度放电所致,这一伟大的提示,奠定了今日癫痫和癫痫外科的基础,在1936年Gibbs记录到癫痫发作期脑电图的棘波之前,癫痫外科都是以Jackson观点主导的以切除癫痫症状对应区域为主的手术,脑电图应用之后,至今一直是寻找电生理致痫灶、指导癫痫外科手术的重要工具[1]。1947年,Spiegel和Wycis教授发明了首个比较完善的人脑立体定向手术头架系统,并在1950年,首次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为一位亨廷顿舞蹈病的患者施行了脑内苍白球和丘脑背内侧核团注射微量乙醇的毁损手术,术后患者的肢体震颤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手术标志着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正式成立[2]。1967年10月,Shealy 医生为1例癌痛患者植入了脊髓电刺激设备,完成了首例脊髓电刺激手术并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3]。1968年美敦力公司的植入式脊髓电刺激器正式商业上市,这一发明的问世标志着神经调控学的诞生。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功能神经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是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迅速、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随着磁共振、PET-CT、脑磁图等检查技术的发明发展,脑电技术的成熟乃至皮层脑电监测技术和立体定向脑电监测技术的出现,致痫灶定位技术日渐完善,癫痫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机器人辅助下电极埋藏技术的发展,可以以更小的创伤在更短的时间内置入电极。除了电极埋藏,在机器人辅助下也可以行颞叶深部结构热凝损毁术和精准干细胞移植技术,必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4]。随着适用于全身各个不同部位的神经电刺激器的发明问世,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等神经调控手术不断进入临床,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医治以往传统神经外科无法治疗的病症。目前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和诊治的疾病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药物难治性癫痫、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疼痛、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状态等[5]。国际上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手术的患者均已超过14万。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据统计难治性癫痫患者超过900万,2006年,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例,2030年将达500万例[6],如果将精神疾病、疼痛、药物成瘾等患者统计在内,保守估计我国神经调控技术的适用对象将超过5000万例。随着接受手术的患者增多,寻求更好的调控模式至关重要,以反馈式电刺激为代表的智能神经调控理念的提出,旨在实现快速、动态的调节脑网络,加速脑功能性疾病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的起效时间及加强治疗效果[7]。研究的目标是在帕金森病中可以通过检测异常的β振荡来自行调节电刺激的参数,以更好的控制症状[8]。此外,随着对癫痫等疾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脑功能性疾病大都涉及神经网络问题,而非局限性疾病。在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丘脑前核局部场电位变化早于临床发作,所以可以通过癫痫的网络早期识别癫痫发作并且应用反馈性电刺激来控制癫痫发作[9]。因此相信反馈性电刺激也必将使得神经调控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在老年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

    作者:王兆霞;罗婷

    目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改善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显得日益重要.老年患者常合并多器官的疾病,如脑卒中、昏迷、智能障碍等,这些疾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为保证营养素及药物定时供给,避免由此导致的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1],鼻饲已成为老年患者综合治疗的必要手段.

  • 人体"天时"与养生保健

    作者:倪合一

    有报道说,一些献身科学的人们,不带钟表,自愿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洞里几个月,他们记录了自己的体温、脉搏、血压、脑电以及生活作息情况,结果显示,虽然洞内的居民对于时间的识别已经模糊,但是,他们身体的生理节律,却依然顽强地保持在大约24小时的昼夜周期之内,所有的测量数据都呈现出规律的升降.

  • Narcotrend在老年骨科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宋美娟

    麻醉意识深度监测仪(narcotrend,NT)是一新型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能将麻醉/镇静下的脑电图自动分析并分级,从而显示麻醉/镇静深度。NT能很好反映意识状态,麻醉镇静程度与麻醉药物的用量,与镇静药的血药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减少丙泊酚用量[1],对围手术期麻醉安全,减轻疼痛,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观察骨科手术患者应用丙泊酚、舒芬太尼及七氟醚全麻过程中NT的监测与变化,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麻醉深度监测小剂量肌松诱导喉罩通气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肖萍;张蔚青

    作者介绍一种基于脑电的镇静深度即-脑电熵指数(Entropy)监测方法,探讨不同剂量肌松剂阿曲库胺诱导,全凭靶控TCL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乳腺手术患者的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 异丙酚TCI与BIS技术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燕

    目前用于门诊人工流产的麻醉方法多采用较为传统的手工静注、持续输注等静脉麻醉.异丙酚靶控输注(TC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是一种全新的静脉麻醉手段和脑电监测方式,将其联合应用门诊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少有报道.作者自2003年7至9月比较TCI组、持续输注组、人工静注组患者的BIS值、生命体征等,评价TCI在BIS监测下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报道如下.

  • BIS监测下氟吗西尼与多沙普仑拮抗异丙酚疗效观察

    作者:陈本林;卫法泉

    异丙酚静脉微泵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近来临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麻醉后能否及时消除药物效应滞后引起的呼吸抑制,防止麻醉后低氧血症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对国产氟吗西尼多沙普仑拮抗异丙酚的镇静作用作了对照,并在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IS)的监测下,对其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

  • Narcotrend监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兰(综述);杨建平(审校)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全麻过程中术中知晓或麻醉过深均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如何在全麻过程中维持患者合适的麻醉深度一直是麻醉医生普遍关注并努力的方向。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麻醉深度监测系统(Narcotrend NT)等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广的技术。其中NT先于2000年在欧洲应用并逐渐得到推广,目前已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许可,我国也已有不少医院引进使用。现对其近年来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综述。

  • 发笑性癫痫 2例报告

    作者:冯雪玲

    1 病例介绍例 1, 男 , 15岁 , 无产伤、外伤史 , 无癫痫家族史 . 反复发作性发笑 2年 , 2年来曾先后 3次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笑 , 不能控制 , 开始神志清楚 , 继而狂笑不止 , 伴意识不清 , 两眼上翻 , 四肢抽搐 , 小便失禁 . 约 3~ 4min后症状缓解 , 清醒后恢复如常 , 事后不能回忆 . 脑电图示 : 弥漫性异常 , 多次见到高幅尖波及 100~ 300uv.2.5~ 3cps δ呈段阵发 , 头前部明显 , CT检查正常 . 临床诊断为癫痫 , 经抗癫痫治疗后未发作 . 例 2男 , 8岁 , 学生 , 无产伤、外伤史 , 无癫痫家庭史 . 反复发作性发笑 4年 . 近几个月来发作频繁 , 1~ 2次 /d, 上课时经常独自发笑 . 患者在等待检查时 , 突然发出傻笑声 , 且双眼凝视 , 呼之不应 , 约 1min左右 , 笑声停止 , 恢复如常 , 不能回忆发笑过程 . 在 EEG描记过程中未见发笑发作 . 多次见到 100~ 200uv.2~ 3cps, 棘慢、多棘慢波阵发 , 以两额明显 , 右额为著 . 临床诊断为癫痫 , 经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发作 .

  • 酒精性精神障碍的定量脑电频谱分析

    作者:庄丽频;冯永铭;郑孝荣

    常规EEG检测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已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定量脑电频谱技术,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脑电改变.现报告如下.

  • 基于样本熵的乌拉坦麻醉大鼠脑电特征初步研究

    作者:高春芳;张根葆;李田;陆晓华;黄磊;徐晓燕;张娅

    目的:初步探究样本熵值在大鼠不同麻醉状态中的差异,期望能用样本熵值描述麻醉深度。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常规麻醉剂量组(S组),减半剂量伴小剂量追加给药组(HL组),常规剂量伴小剂量追加给药组(SL组),每组7只。用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集麻醉大鼠头皮脑电。应用MATLAB软件编写样本熵程序对不同组麻醉大鼠头皮脑电信号做非线性动力学样本熵分析。结果:S组脑电样本熵均值从2.8降低到2.4,有明显的降低阶段,但这个低熵值不能长期维持。 HL组样本熵均值从3.8降低到2.6,起始熵值较高且下降速度缓慢。 SL组脑电样本熵均值从2.8降低到1.9,在小剂量追加给药期间能长期维持低样本熵状态。在3组内每只大鼠低样本熵时段取2段脑电数据(每组共14段),做组间样本熵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3种给药情况下,大鼠在行为学上都能够进入昏睡、尾部刺痛无明显应激反应的麻醉状态,但脑电的样本熵值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样本熵值比行为学观察能更精细地监测大鼠麻醉深度。

  • 以急腹症为表现的癫痫发作2例

    作者:练天生;童友良

    1病历摘要例1,男性,18岁,以"夜间阵发性腹痛2天"为主诉,发作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查体: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入院时查血常规示:WBC 7.2×109/L,N 70%,Hb 128g/L;右下腹B超示:未见异常.初步诊断:腹痛待查.入院后予以氨苄青霉素、654-2、诺松治疗2天,右下腹疼痛仍于夜间阵发性发作,每次发作时间1~2小时,间歇期一切正常.3天后查脑电图示:两半球6~7次θ波,呈阵发性发放.经使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安定治疗,当晚腹痛消失,诊断为腹痛型癫痫.2天后出院,规则抗癫痫治疗2年,未见复发.

  • 140例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的脑电图分析

    作者:陈虹;刘红芸;王倩;卢熔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3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儿童保健科共诊治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140例,均符合CCMD-Ⅱ诊断标准.其中男130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3:1.年龄4~15岁,以7~9岁多.

  • 基于EEG与眼动的腹腔镜训练疲劳分析

    作者:左艳;王殊轶;张敏燕;刘云;杜云霄;宋成利

    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新手在腹腔镜训练箱和模拟器训练过程中不同疲劳水平下的训练效果.20名志愿者,随机均分成A、B组;A组使用训练箱训练,B组使用模拟器训练.首次采用脑电信号评价训练过程中的脑力疲劳,定义状态指标F量化疲劳水平;采用眼动特征和完成时间、错误数来评价训练效果.分析两组F值曲线,第1~5次训练两组斜率均为0.17;第6~15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114、0.078;第16~20次训练斜率分别为0.54、0.24.研究结果表明,对于A组训练者,脑力疲劳的发生更容易影响其完成时间和注视点个数;对于B组训练者更容易影响错误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和注视/眼跳百分比.相同任务下,腹腔镜训练箱相对于模拟器更易于使训练者疲劳,两种训练器都对训练效果有提升,但训练效果不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而一直在提高.当疲劳发生时,训练效果会呈下降的趋势.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脑活动影响的溯源分析

    作者:向芳;刘睿旭;靳静娜;王欣;刘志朋;殷涛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手部运动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rTMS联合运动训练对脑皮层活动的影响作用.募集19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rTMS联合运动训练组和运动训练组,分别进行为期14 d的1 Hz rTMS联合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利用标准低分辨率电磁断层成像(standardized low resolution electromagnetic tomography analysis , sLoreta)对实验前后采集的静息态脑电信号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调制皮层活动从高频向低频偏移,且θ频段皮层活动增加明显,表现在多个脑区,表明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能加强了皮层间的协调活动.另外,相比于运动训练,rTMS联合运动训练仅增强了顶叶皮层活动,而额叶皮层活动未发生显著改变,提示rT-MS联合运动训练可能降低了对运动认知脑区的调动,提高了运动认知的效率.本研究加深了对rTMS联合运动训练的脑调控作用理解,有望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提供帮助和指导.

  • 观看3D 电视中正负视差图片的脑电信号研究

    作者:杨杰;钱志余;金帅;范海豪;张庆召;瞿诗华;杜垚

    采集记录志愿者在观看正负视差图片时的脑电信号,探究3D产品的相关参数。用自行搭建的测试系统,对10名志愿者用正负视差图片刺激,记录其脑电信号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 ICA)来处理其脑电信号,并用统计学的相关方法分析脑电与图片刺激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志愿者在分别观看正负视差的3D图片后,其脑电信号变化表出现明显不同,经分析发现,观看负视差图片时所有导联的Pα/Pβ比值比观看正视差图片时要小,且导联T4、FCz、C3、Pz具有统计学意义。观看负视差图片比正视差图片更能引起人体兴奋;Pα/Pβ的比值可以作为检测3D影像作品的一个参考指标。

  • α频率光刺激脑电信号同步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羽;钱志余;李韪韬;张建华

    研究α频率(8~13Hz)闪光刺激是否能引起人脑枕区同频率脑电信号的增加.采集15名正常志愿者在平静、光刺激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利用脑地形图、小波分析和功率谱估计的方法对α频率光刺激前后的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分为平静-激活组、男女对照组、两个不同电极位置组进行对比分析,对组间信号的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受试者精神状态的变化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周期性α频率光刺激能引起大脑枕区同频率脑电的显著增加.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得到了大脑在外部闪光刺激时脑电的变化规律,本实验结果对研究外部刺激对脑电的影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快速分析与癫痫脑电分析

    作者:邵晨曦;童松桃

    通过分析比较非线性时间序列动力学分析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算法,选择出适合脑电分析的算法.这些算法时空复杂度较高,计算耗时.我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串行优化和改进,使其时间复杂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提高了其准确度;再对其进行并行化,进一步提升了算法效率.后整个计算过程运行时间缩短为优化前运行时间的1/50.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快速分析系统的设计,并使用该系统分析了癫痫脑电数据,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373 条记录 12/19 页 « 12...9101112131415...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