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转染重组bcl-2基因缓解RA介导NTCD的电镜观察
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中关键的形态学变化是神经管的形成,在此过程中, 正常PCD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在神经管关闭过程中发生率很高的各种神经管关闭缺陷 (neural tube closure defect,NTCD),大多数亦与凋亡异常有关.研究发现PCD广泛存在于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其意义在于对神经系统进行雕塑 ,终使人神经系统的发育达到结构的高度精细和功能的尽善尽美.但目前关于早期神经管发育中的PCD及与原癌基因bcl-2的关系研究极少.为此本实验用电镜技术结合全胚胎培养技术和重组基因转染技术研究转染bcl-2基因能否减轻PA介导NTCD中的细胞凋亡,旨在揭示bcl-2在神经管缺陷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正常神经管上皮细胞呈未分化状态,核浆比例大,胞质内细胞器少,主要为核糖体.在RA介导的神经管缺陷组,电镜下神经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特征,早期为染色质的边聚,以后核膜发生凹陷和皱缩,进一步是核在胞浆内的断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在凋亡的全部过程中,细胞膜一直保持完整.我们还观察到,在凋亡的早期有大量空泡(vacuoles)出现在胞浆 ,高倍电镜下这些空泡是由于线粒体内膜嵴的断裂而导致线粒体的气球样变(balloo ned)而形成.经转染正义bcl-2基因后,虽然也偶见凋亡早期的细胞,但多数基本呈现正常的结构,与正常全胚胎培养的鼠胚神经管上皮细胞形态接近.我们将全胚胎培养的正常鼠胚转染反义bcl-2基因后,神经管上皮又呈现出细胞凋亡特征,如核的断裂、线粒体嵴的崩解和空泡形成.过去认为线粒体在凋亡中基本没有变化,故人们即使观察到凋亡细胞内的大量空泡,也不知道这种空泡的来源和意义.这一现象由Sasaki等于199 7年首次描述,认为线粒体的空泡形成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观察到线粒体的破坏和凋亡现象共存在于RA介导的细胞凋亡.转染bcl-2基因后,能缓解部分细胞的凋亡,随之线粒体的损伤也缓解.故我们认为转染外源性bcl-2基因能通过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来抑制凋亡.
-
AngⅡ对ECV304细胞增殖作用的相关基因表达谱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ECV304细胞增殖作用的相关基因表达谱.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实验分AngⅡ处理组、NAC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改良MTT法、Fenton反应和硝酸酶还原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AngⅡ在4h、12h和24h时对ECV304细胞的增殖率和细胞产生ROS(·OH和NO)的量.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和光镜分别检测0.0625和1μmol/LAngⅡ作用12h时ECV304细胞增殖作用的相关基因表达谱和细胞形态学变化.
-
5-LO过表达神经细胞对铝盐损伤的易感性观察
目的:初步观察5-LO过表达神经细胞对铝盐损伤的易感性.方法:以铝盐和原代海马-皮层神经元混合培养,通过检测LDH漏出率、MTT吸光度以及病理形态学变化来评价铝负荷对原代皮层-海马混合培养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建立铝盐致神经细胞损伤模型.把原代皮层-海马混合培养神经元与携带5-LO重组体的腺病毒共同培养,观察5-LO过表达的神经元对铝负荷损伤的易感性.结果:皮层-海马混合神经元在与铝盐混合培养24小时后,吸光度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其上清液LDH活性明显升高,神经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固缩,细胞突起变少,咖啡酸大剂量(10-6mol/L)和中剂量(10-7mol/L)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异鼠李素对肺癌的影响及其抗肿瘤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异鼠李素体外对人肺癌细胞A549、体内Lewis肺癌增殖的影响及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异鼠李素加入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中,用MTT比色法,细胞计数法,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细胞形态学变化、克隆形成、3H-TdR掺入实验等观察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基因组DNA片段分析,彗星电泳、免疫组化等观察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Lewis细胞C57BL/6鼠移植瘤,观察药物对移植瘤的影响.
-
麻黄汤及拆方对汗液、唾液分泌的影响
目的:中药复方"麻黄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发汗解表的著名方剂.本课题以发汗为主要药理学观察指标,通过研究麻黄汤及拆方对汗液、唾液分泌的影响来探讨麻黄汤发汗的主要药物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测法、汗液着色法、唾液分泌法等进行研究.结果:(1)麻黄汤及拆方对正常大鼠足跖部汗腺组织形态学变化表明:麻黄汤标准汤及去甘草组发汗效果好,其余各方也有一定发汗作用.(2)麻黄汤及拆方对正常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的影响,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麻黄汤对小鼠尾静脉注射M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所致的流涎作用实验表明:麻黄汤标准汤能明显增加唾液分泌量,其余各组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但方中去掉麻黄后发汗作用大为减弱.结论:麻黄汤标准汤剂发汗作用强,去甘草后发汗作用不受影响,但去麻黄后作用大减.提示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主要与麻黄有关,桂枝、杏仁次之.有关麻黄汤发汗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正在进行研究.
-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干预研究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动脉血管壁的形态学改变在脑血管痉挛的(cerebral vasospasm,CVS)病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研究是认为肌层的病理学改变对CVS发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近期实验研究发现SAH后脑血管痉挛存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及血管壁细胞的增殖的现象.本研究对SD大鼠SAH后基底动脉进行形态学变化的数值测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动态展示了SAH后CVS的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终演变的过程;通过对SD大鼠SAH后脑基底动脉电镜下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从超微角度探讨了SAH后迟发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发生机制,本文以细胞凋亡水平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丰富SAH后CVS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还探讨了环孢素(CsA)抗细胞凋亡在治疗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
全横断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相腹角的形态学变化(摘要)
为了解全横断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相腹角的形态学变化.将21只SD大鼠分组制作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L1),分别于伤后24h,7d及21d取出L2脊髓作连续冰冻切片后苏木精染色,观察其腹角的形态学改变并与正常者比较.结果:伤后24h及7d者全横断脊髓相邻上下节段腹角出现大量空泡,神经元数明显较正常者减少(P<0.05).而伤后21d者空泡消失,似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结果表明: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即可致腹角绝大部分神经元丧失而代之以大量空泡.以后,空泡可能被大量增生的胶质细胞所填充.但伤后21d者神经元数有无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
-
慢性汽油中毒对小鼠肾脏损害的影响研究
汽油作为一种燃料,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汽油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对于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者都会产生影响。长期接触汽油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贫血和皮肤损害[1]。探讨慢性汽油中毒对肾脏的影响,可以为更好的防治因长期直接接触汽油导致的肾脏损害提供防治依据。也可以为在法医学鉴定过程中,了解汽油对肾脏的损害程度,为临床医学救治、中毒原因的判断和民事赔偿等提供科学的依据[2]。本研究制作了小鼠吸入汽油挥发性气体的模型,探讨了效应-剂量的关系,观察肾脏的形态学变化及损伤的特征,为临床诊断汽油对肾脏损害提供参考依据。
-
CPG15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中不同时间点脑额叶皮层组织中候选可塑性相关基因15 (candidate plasticity related gene 15, CPG1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和DAI组36只;采用头颅侧向旋转致伤方法制作DAI模型,并按伤后大鼠处死时间分为第1d、4d、7d、10d、14d、21d组,每组6只.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额叶皮层CPG15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CPG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 正常对照大鼠额叶皮质中无CPG15的表达;DAI后,CPG15表达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DAI后1d,大鼠大脑皮层仅见少量CPG15表达;DAI后4d、7d、10d CPG15表达逐渐增强,至14d达到峰值;损伤后第21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DAI后不同时间,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DAI后,随着脑内CPG15表达增强,神经元数量也逐渐增多,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本文对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
二期梅毒皮肤组织超微结构的研究
二期梅毒组织学改变与临床表现均具有多样性,并且其诊断与临床体征、组织形态学又有密切联系[1].为进一步探讨梅毒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和损伤机制以及协助诊断,我们对二期梅毒皮肤组织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
皮肤科学基础
20120001 人原代表皮干细胞及其传代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王元元(三军大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皮肤科重庆市创伤愈合与组织工程研究所),杨桂红,杨涛…//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24 ~27选择2009年5 -12月在该科医学美容门诊行包皮环切术后的包皮标本共20例,从包皮标本获得人原代表皮干细胞,利用0.25%胰蛋白酶冷消化4h获得传代细胞,利用CASY系统计数后计算细胞的黏附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干细胞及传代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观察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整合素β1和CK19,细胞分化的表面标志物CK10的表达,以及各代细胞基因组的表达差异.结果:原代干细胞的黏附率为(55.44±2.42)%,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2代、4代及6代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44.30±2.76)%,(30.95±2.24)%和(20.64±1.37)%,与原代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生长融合时间随着传代次数而增加.各代细胞均表达整合素β1;原代、2代及4代细胞表达CK19,但6代细胞不表达CK19;部分6代细胞表达CK10.原代及4代细胞基因组比较结果相近,但与6代细胞结果差异较大.提示与原代干细胞相比,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在4代以后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实验宜选用4代以前的细胞.
-
关节软骨定量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早期软骨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大多在出现临床症状时才被发现.关节镜是诊断软骨病变的金标准,但关节镜检查为有创检查,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不能了解关节软骨的内部情况.定量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qMRI)具有无创、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的优势,不仅可显示软骨形态学变化,而且可以定量评估软骨的生化成分.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是磁共振灌注成像中2大技术之一,区别于主要反映解剖形态学变化的常规MR成像,它开启了非侵袭性研究人类脑功能和生理学独一无二的通道.ASL技术早由Detre等[1]于1992年提出并在老鼠身上实验成功,Roberts等[2]于1994年应用于人体上也取得成功,但因硬件及软件方面的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一直较少.随着高场MR设备的出现及软件方面的成熟,ASL技术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开展起来.现就ASL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CT灌注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常规CT主要反映大体形态学的变化,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尚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属于功能成像的范畴[1~4].因其可反映或测得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准确显示常规CT、MRI检查不能发现的超早期脑梗死,同时还能揭示脑肿瘤的病理和生理改变,从而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而越来越受到医学影像学界和临床所重视.
-
功能CT的肝脏应用及病理相关性
肝脏病变出现形态学变化之前,大体和局部血流已改变.肝硬变时门静脉灌注减少,动脉代偿性增生致动脉灌注增加,但总肝灌注量减少,且灌注量改变与肝硬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1].临床需要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更需要对转移复发的预测和预后评估.汤剑猷认为生物学特性将取代肝癌大小成为分期的重要依据,影像医学将重视血管和功能成像[2].肝癌血管生成是其病理基础和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3].通过毛细血管水平量化肝癌灌注量、血容量和血管通透性,功能CT更全面地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功能变化并提供预后信息.
-
肾脏皮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
测量肾脏皮质和实质厚度,探讨其与年龄、性别、体型等的关系,对于研究慢性肾病的形态学变化很有意义,国内外有很多相关报道[1~4].采用传统的放射检查技术测量肾脏大小不能准确反映肾脏的形态学变化.增强螺旋CT能够准确测量肾脏皮实质的厚度,是研究肾脏形态变化的一种敏感的手段[2].笔者探讨增强螺旋CT测量肾皮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了解不同年龄段肾皮质的正常值.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能够在显示形态学变化的同时反映组织生理功能的改变,因此是一种功能成像.它是根据血流变化与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的原理,通过对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状态进行评估,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中的应用.
-
腰骶移行椎的临床影像研究进展
腰骶移行椎(lumbosacral transitional vertebrae, LSTV)是一种较常见的脊柱先天性变异,依据移行方向分为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前者指向尾侧移行,后者则是向颅侧移行。据报道 LSTV 在人群中的出现率约4%~30%[1]。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在影像学上对 LSTV 的诊断及其相关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LSTV 涉及腰椎数目变化及 L5、S1的形态学变化,易被漏诊及造成椎体定数错误,同时也发现 LSTV是腰骶痛、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诱因。由于目前在临床上对 LSTV 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足,临床工作中 LSTV 常影响术中定位、腰骶痛及其他一些症状相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本文就近年来对 LSTV 的临床与影像研究作一综述。
-
腰椎骨质疏松骨密度与形态学变化研究
0 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降低、骨折危险性增大的老年性疾病,而脊柱骨质疏松早发生在腰椎.我们研究了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椎体形态学变化方面的关系,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腰椎形态的影响.
-
乙醇诱导的肝癌细胞HCC-9204凋亡及其与Bax和Bcl-2蛋白的关系
[杨连君,王文亮,司晓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4):315-317] 目的探讨乙醇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与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的关系. 方法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0~100 mL·L-1的乙醇对肝癌细胞系HCC-9204的杀伤作用. 然后,用60 mL·L-1乙醇作用6 h诱导HCC-9204细胞凋亡. 以May-Grunwald-Giemsa (MGG)染色法、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DNA断裂情况和不同细胞周期的DNA含量变化. 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图像分析法,检测诱导凋亡前、后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其对HCC-9204细胞的杀伤作用逐渐增强. 60 mL·L-1乙醇可使HCC-9204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并且大部分细胞为TUNEL阳性着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可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凋亡峰. 诱导凋亡后的HCC-9204细胞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而Bcl-2在诱导凋亡前、后的HCC-9204细胞中均未见表达. 结论低浓度乙醇对肝癌细胞HCC-9204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其凋亡的发生与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何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