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狭窄大鼠血浆AngⅡ与血管PDGF-B表达的变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是血管发生狭窄的重要病理特征.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PDGF-B)均可促进VSMC增殖,Ang Ⅱ还可上调VSMC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表达[1].本实验探讨Ang Ⅱ上调PDGF-B的信号传导途径,以探讨血管狭窄的发生机制.
-
颈内动脉闭塞
颈内动脉闭塞(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1-2]。有研究显示15%大血管所致的卒中可能是由颈内动脉闭塞所致[3]。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可使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2]。一项回顾性人群研究显示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发病率为6/10万[3]。颈内动脉闭塞临床多样性与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代偿和血管闭塞的特征等有关。因此,深入了解颈内动脉闭塞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颈动脉的超声诊断现状及进展
随着现代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频探头的不断改善,以及超声图像质量的提高,血管超声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技术简单易行、形象直观、无创伤、无射线辐射,患者乐于接受,已成为筛选血管病变的首选手段.本文主要阐述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常见病变中的应用.
-
高血压患者血管超负荷指数与心血管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超负荷指数(vascular overload index, VOI)与以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ation, FM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CA-IMT)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为评价指标的心血管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关系。
-
颅外颈动脉瘤腔内治疗11例
颅外颈动脉瘤(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ECAA)较罕见,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以及诊断治疗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未经治疗的ECAA病死率高达70%.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病的诊治有了较大的提高.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08年10月到2011年3月收治11例ECAA患者,应用血管覆膜支架行血管腔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外科干预的选择:手术还是支架?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是脑血管事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e attack,TIA)、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Faries等[1]报道美国每年约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第3位原因,其中80%来自脑缺血,20%~30%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引起,而通过早期的积极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
颅外颈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颅外颈动脉动脉瘤(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ECAA)较罕见.1687年,国外文献报道了首例ECAA.1836年,Cooper首次用结扎颈总动脉近端的方法成功治愈1例ECAA.
-
颈动脉狭窄的筛查:美国卫生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
说明 本建议是对199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提出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人群筛查建议的更新. 方法:USPSTF回顾分析了CAS自然史的证据、筛查准确性的系统评价、无症状CAS筛查和由于治疗导致危害的观察性研究,以及CAS患者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益处的随机对照试验. 建议:不建议对无症状CAS成年人群进行筛查(D级建议).USPSTF旨在对目标病变未出现明显症状或体征的患者提出预防保健建议.USPSTF的建议是基于系统评价益处和危害的证据,同时对此项服务的益处进行评估.USPSTF指出,相比单一证据,临床决策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除针对特殊患者或情况做出特别决策以适应个体需要外,临床医师和决策者均应充分认识证据.
-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支架置入术联合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的疗效分析
颈内动脉闭塞( in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缺血性卒中重要但相对少见的病因. 研究提示,症状性颈动脉闭塞的年发病率为6/100 000[1]. ICAO处多位于颈内动脉C1~C4段,其病理过程进展缓慢,颅内可形成侧支循环代偿供应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的供血区,使得病情隐匿.一旦患者血容量不足或代偿机制失效,则可导致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2]. 但是,传统药物治疗对于慢性ICAO的治疗效果欠佳,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长足进展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近年研究显示,经皮经腔脑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erebr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CAS)可解除颈内动脉狭窄,防止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成为治疗慢性ICAO的有效方法之一,已在欧美国家广泛开展,国内亦有少量报道[3]. 然而PTCAS术后可能出现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HS)等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脑水肿,癫痫等,甚至威胁生命. 引起CHS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各种原因(例如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功能受损、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麻醉剂等)引起的术后血压升高[4]. 因此,PTCAS术后血压控制或有助于减少CHS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搜集并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慢性ICAO患者临床资料,初步评价PTCAS的治疗效果及其联合围手术期血压控制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价值.
-
颈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初步研究
正常人体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分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eid artery,ICA )和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两支,分别供应颅内段与颅外段区域.如果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会影响到正常的脑部血供,存在脑缺血的风险,严重时有脑卒中甚至死亡可能.动脉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尤其是颈动脉分叉处,而90%的颈动脉狭窄都是动脉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窦是颈动脉上特别的一个结构,有学者发现颈动脉窦的外侧壁面是粥样斑块的高发区[1].
-
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处理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制定颈动脉狭窄处理的循证临床指南.在制定临床实践推荐意见过程中,该委员会使用系统评价对当前佳的证据进行了总结,采用GRADE标准对推荐意见的强度(强烈推荐为GRADE Ⅰ级,一般推荐为GRADE Ⅱ级)和证据的质量(高、中、低和极低)进行了分级.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症状患者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推荐进行佳的内科治疗而非血管重建术(Ⅰ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有症状中到重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50%),推荐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佳的内科治疗(Ⅰ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围手术期风险高的有症状中到重度狭窄患者(狭窄程度≥50%),建议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其替代治疗手段(Ⅱ级推荐,低质量证据).对于中到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只要围手术期风险较低,就推荐行CEA+内科治疗(Ⅰ级推荐,高质量证据).对于中到重度狭窄的无症状患者(狭窄程度≥60%),不推荐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Ⅰ级推荐,低质量证据).颈动脉狭窄≥80%但存在CEA高危解剖学风险的患者可能是一个例外.
-
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和难治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球囊闭塞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用于治疗手术困难夹闭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和困难栓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e,TCCF)并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4].然而,对决定永久性闭塞颈内动脉前患者耐受试验仍有争议[5].目前尚无一种较好的耐受试验能精确预示永久性闭塞颈内动脉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作者介绍一种球囊闭塞颈内动脉试验,依据临床观察和造影观察皮层静脉引流代偿情况,作为永久性闭塞颈内动脉的方法.
-
颈内动脉夹层延伸至大脑前、中动脉致儿童脑梗死一例
患儿 男,8岁,2009年8月4日因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2h于当地医院就诊,发病前2 h出现枕部阵发性跳痛。起病4h头颅CT平扫见右侧壳核低密度(图1)。经治疗后左侧肢体无力有所改善,仍问有枕部跳痛。发病第13天头痛明显加重,颅脑MRI示右侧内囊纹状体梗死(图2),MRA示右侧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内段显影较对侧细小,右侧ICA末端局部扩张,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M1段重度狭窄,右侧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部严重狭窄(图3)。
-
颈动脉入路栓塞治疗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多发颅内动脉瘤1例
右位主动脉弓为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一种,为胚胎期右第4 弓动脉持续存在所致[1].其合并颅内动脉瘤,常规股动脉入路行栓塞术,导管难以到位.我院经颈动脉入路对一例右位主动脉弓合并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
颈动脉夹层病案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头颈部疼痛5 d加重伴阵发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2d入院。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颈部疼痛,在门诊给予口服药物治疗,疼痛未缓解,第4日夜间始出现右侧肢体阵发性麻木、无力,持续数分钟自行缓解,次日上午多次反复发作上述症状,入院后右侧肢体瘫痪、言语正常,入院查体:BP 140/90 mmHg,神志清醒,右上肢肌力5级弱,右下肢肌力1级,肌张力低,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四肢深浅感觉无异常,共济试验稳准,右侧巴氏征阳性。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诊断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ehemic attack,TIA)。②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超早期)。预行急诊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责任病变血管,行机械取栓术,必要时行药物溶栓术,术中发现: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以远长节性闭塞,考虑为颈动脉夹层(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s, ICAD)可能性大,给予尿激酶20万U溶栓后,远端血管部分再通,术后2 h患者右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终诊断为:①颈动脉夹层。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脑梗死。 -
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治疗的现状
2007年,颈动脉硬化狭窄的外科治疗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疗效进一步得到肯定,国内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也逐渐增多.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大学生颈总动脉管壁运动力学状态
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多用于心肌运动和形变的研究,目前许多学者[1-3]将其用于血管壁运动力学状态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笔者应用VVI技术,选取在校健康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正常大学生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短轴切面上各壁段的运动速度(velocity,V)、应变(strain,S)及应变率(strain rate,SR).大学生在学校阶段作息规律、饮食和生活方式比较一致,极少受到疾病、年龄及其他因素的干扰,研究结果更加可信.
-
超声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评价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60例及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并对I M T及斑块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与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平均IMT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与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及血管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不仅可以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IMT及斑块,并可以确定斑块的性质,为临床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
1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斑块取出,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恢复颈动脉血流与脑部供血,恢复受损区域脑组织的功能,从而避免或缓解了脑卒中的发作.颈动脉血管的疏通日前成为神经外科亟待破解的难题.CEA手术技术要求高,是一种看似简单,实际隐藏极大风险的手术,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日前,我院神经外科联合发挥多学科优势,完成了沪上首例完全闭塞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顺利出院.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抗凝护理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人脑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脑动脉血液供应.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因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1].对老年人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确保血液循环重建,提高老年病人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但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2].2005年8月-2005年12月我科共对18例老年病人行经皮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住院期间除1例并发蛛网膜下隙出血外,其余17例均未见出血以及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