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N 末端脑钠肽前体和血浆肌钙蛋白Ⅰ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的临床意义
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主要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吡喃阿霉素、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是乳腺癌辅助化疗方案的首选药物。但是蒽环类药物存在心脏毒性,包括急性、慢性和迟发性毒性。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即可造成心脏损伤,随着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毒性愈加明显且不可逆。因此早期监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并及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监测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后患者血清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血浆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及心电图(ECG)、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探讨 NT-proBNP 和 cTnI 相较 ECG 、LVEF 在监测蒽环类药物早期心脏毒性的临床意义。
-
帕米磷酸二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痛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骨痛、骨骼变形、病理性骨折、造血器官损害、贫血、易感染等.其中骨损害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70%~80%患者有骨损害[1].
-
透脓散为主方治愈霍奇金淋巴瘤1例
霍奇金氏病/淋巴瘤(Hodgkin disease/Hodgkin lymphoma,HD/HL)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作者应用透脓散为主方成功治愈1例经化疗、放疗未能达到完全缓解的Ⅳ期HD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吴某,男,65岁,退休教师,因"颈部包块2月余"收住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2009年10月10日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侧颈部有一约10 cm×8 cm无痛质硬肿块,未治.于2009年12月23日至上海市中山医院行ECT示:左颈淋巴结肿大伴糖代谢异常增强;多处骨骼骨质密度不均伴轻度糖代谢增强.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肽类疫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有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存在,复发仍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肿瘤多肽疫苗是有望克服MRD的免疫疗法之一.本文重点介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WT1、RHAMM、BCR-ABL、PR1多肽疫苗的新临床试验结果,PRAME、Survivin等多肽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新进展,及不规则肽疫苗、新型免疫佐剂、结合肽疫苗、Ad-tWT1疫苗等增强疫苗免疫治疗效应的新措施及其应用前景.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潜在价值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其甚至可决定肿瘤细胞的命运.鉴于CAF在推动肿瘤进展方面的关键作用,因而CAF近已经成为多种肿瘤的治疗靶点,但在血液系统肿瘤中CAF相关研究尚少.新近研究发现,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多种血液恶性肿瘤的耐药、复发及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与CAF密切相关,靶向CAF可有效提高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进而提高疗效,因而有望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铁是细胞生长增殖和机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之一.绝大多数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在内摄取铁主要通过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介导.研究显示,转铁蛋白受体在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因而可与多种物质联合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本文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药物(青蒿素、多柔比星和藤黄酸等)、基因、抗体、聚乙二醇、纳米方面对近年来转铁蛋白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抗CD20抗体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绝大多数是B细胞来源的,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10大恶性肿瘤之一.NHL还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增长速度快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但是许多化疗药物对NHL的治疗效果并不好.
-
单克隆抗体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传统的化疗、放疗、骨髓移植或细胞因子介导的系统性免疫治疗,对机体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免疫学基础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特异性细胞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由于血液系统细胞具有系特异性,不同分化阶段表达不同的表面抗原,肿瘤细胞常大量表达相应系性细胞的表面抗原,因而血液系统肿瘤适于单克隆抗体的治疗.针对肿瘤抗原制备的单抗治疗具有杀伤性强、副作用小,能显著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的特点.
-
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室特征及误诊漏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以骨髓为主要浸润部位的多灶性恶性肿瘤,其以血清单克隆球蛋白、溶骨性损害(表现为病理性骨折、骨痛、高血钙)、贫血和肾功能不全为主要特征[1].MM好发于中老年人,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2].MM临床表现复杂,首发症状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为临床减少MM误诊、漏诊提供实验室依据.
-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概况
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地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部分实体瘤的治疗.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或)全身放疗(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的预处理后,一系列继发于化疗、放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并发症相继出现,如恶心、呕吐、粘膜炎、食管炎、肠炎,以及真菌、病毒、细菌感染,胃肠、肝、肾毒性损害,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和其它问题,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耐受随这些副作用以及治疗的药物而改变.
-
8 p11骨髓增殖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红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骨髓增殖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主要生物学特征是骨髓粒系高度增生,嗜酸粒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和高危发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及短期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BCR/ABL 融合基因阴性,染色体核型异常累及8p11。2008年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将骨髓增殖综合征命名为伴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唱1(FGFR1)异常的骨髓和淋巴瘤[1]。为提高对骨髓增殖综合征的认识,现报道1例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红细胞白血病,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
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
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全世界每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达10万余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合的亲缘相关或无亲缘关系供者是Allo-HSCT合适的供者.然而,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亲缘关系人群中找到HLA相合供者的概率仅为1/10万~1/5万.在我国,随着单子女家庭数的日益增加,约70%~80%的患者因为不能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而失去HSCT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亲属间或非血缘关系供受者HLA单倍型相合HSCT得到飞速的发展,90%的白血病患者能够找到HLA单倍型相合供者进行HSCT,获得治愈的机会.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BO 转型特征与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策略
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是目前临床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Buckner等[1]曾首次报道ABO血型不合对骨髓移植的影响,目前众多的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 HSC )并不表达ABH抗原,移植受者外周血循环中暂时存在的抗A、抗B凝集素对HSC不会产生损害作用,故ABO 血型不合并不影响HSC的植活,亦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的发病率和严重性,因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在临床应用中不存在移植成功的障碍。基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成果,allo-HSCT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allo-HSCT包括骨髓HSC、外周血HSC和脐血HSC,在临床上allo-HSCT 约占造血干细胞移植总数的23%~30%[2]。移植中供受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Ⅰ类和Ⅱ类位点全相合或单倍体型相合,但ABO红细胞血型不合。 ABO红细胞血型不合包括主侧血型不合、次侧血型不合和主次侧血型均不合,移植后受者ABO血型血清学表达与普通正常人存在较大的差异。
-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5例的CT诊断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是一种严重的肺机遇性感染性病变,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有逐渐升高之势[1-3],而且多并发于免疫抑制性患者,如白细胞减少症、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器官移植术后、淋巴网状内皮系统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因此,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尤其重要.
-
连续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和预后评价中的价值
侵袭性肺曲霉病(IPA)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连续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可用于该人群IPA的早期诊断.近来研究结果提示入住ICU的重症COPD患者是IPA的高危人群,在这一人群中,IPA往往难以与普通细菌感染相鉴别,诊断困难,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始治疗对改善重症COPD合并IPA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GM检测亦可作为评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队列研究的方法,评价了连续血清GM检测对入住ICU的重症COPD合并IPA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
-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研究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和采集,因其对供体伤害小、费用少及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早,在自体移植中已逐步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1].老年患者是否可行自体移植,取决于是否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自体PBSC.为此,我们对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进行了临床观察,以探讨老年患者自体PBSC动员效果及影响因素.
-
多发性骨髓瘤147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发病率高于白血病,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该病起病隐匿,表现多样,常规化疗尚难治愈.我院治疗的147例初发MM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我国MM的临床特点.
-
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MM目前仍然不能被治愈,初发患者经治疗后多数演变为复发/难治性,治疗困难,预后差.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靶向治疗药物在MM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对复发/难治性病例,明显优于传统化疗[1].我们应用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20例复发/难治性MM,取得较好疗效.
-
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Survivin及p27蛋白的表达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Survivin是新发现的一类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 p27与细胞周期调控密切相关,在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中,p27蛋白呈低表达,而在淋巴瘤组织的表达与上述结果不很一致.本研究拟同时检测这两种蛋白在NHL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
硼替佐米联合其他药物治疗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应用传统的治疗方法,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4年[1],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的出现为M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硼替佐米是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体外及体内试验均证实它有抗MM作用.2003年5月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而且,在体外实验中,硼替佐米可以增加化疗敏感性,并克服对地塞米松等药物的耐药[2].我科选择了30例患者,对硼替佐米在我国M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