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盆"歪"了也腰痛
骨盆倾斜--特殊的腰痛原因老百姓有几个没经历过腰痛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对这个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有所了解.今天我要和大家说一种特殊的腰痛,这种腰痛需要到医院找专业的治疗医师治疗.由于反射性保护和机体代偿的原因,腰痛的病人经常表现出哈着腰、扭着身、腰板不直、屁股歪在一边等各种各样的姿势.给这样的病人拍摄腰椎X线片时,你可以看到腰椎侧弯、旋转、滑脱、不稳和骨盆倾斜等征象.其中骨盆歪斜是继发的,是因腰痛而产生的结果!
-
舰艇环境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及其防治
舰艇舱室是个极其复杂的特殊环境[1].舰艇长期航行时,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舰(艇)员的机体就会受到不良影响.当综合作用的程度超过机体调节功能限度时,机体就会依靠其生理储备进行调节和代偿[2,3],使之逐步与环境相适应.
-
浅谈血透机的维修和保养
血透机的基本功能是代偿人体肾脏功能,清除人体代谢废物.它是治疗肾衰病人很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血透机是集水、电、机械于一体的医疗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仪器的维修和保养.以减少机器的故障率,延长机器的运转时间和使用寿命.
-
慢性肺心病的辨证体会
慢性肺心病主要是由于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所引起的脉动脉高血,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后右心代偿不全,引起右心衰竭,缺氧代谢障碍的全身疾患。从临床来看,主要表现喘咳不能平卧,胸闷、气短、口唇紫绀,水肿,尿少,甚则昏迷并嗜睡、狂躁等症,为中年和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痰饮,喘咳,水肿,心悸范围。
-
脊椎错位引起的代偿及其临床意义
脊柱的平衡在发生病理性变化时会打破,但人体有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脊柱必会发生一系列代偿性变化来重新建立平衡,这就是人体平衡系统作用的结果.当脊椎发生错位,即推拿医生关心的脊椎错位时,脊柱内部将会发生怎样的代偿性变化及具有什么样的临床意义,下文将给予阐述.
-
基于“八虚”理念探析机关之室“代偿”及其意义
八虚者,机关之室,然其非仅称谓之语,更纳涵着所指“本气不足,劳易虚损”的内在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机体求于平、和,而表现出诸多代偿之象.文章即从“八虚”之内涵、“八虚”之“代偿”及“代偿”之意义三方面,立于“八虚”理念,探讨机关之室“代偿”其及所提示的摄身御病之理.笔者以为,机关之筋肉者,应其本气不足,衡其内在不坚之生理性“代偿”,以示摄身防病之则;筋骨衰损,骨端渐进者,应其正气虚惫,和其内在空乏之病理性“代偿”,以昭缓疾治病之理.而摄身防病、缓疾治病者,因生命之时不同而用法不一,少壮长阳,中老勿用则为其不变之法.
-
胰腺β细胞的发育与代偿
传统观念认为,出生时就已拥有了终生的胰腺β细胞(由它产生胰岛素).然而,现有证据表明,β细胞群是动态的,通过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群大小数量的变化来维持血糖浓度局限于一个很狭窄的生理范围内.β细胞群大小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与β细胞数量(增殖或凋亡)和单个细胞体积(肥大或萎缩)的变化有关.当机体不能精确调控β细胞群的大小数量时,就会发生糖尿病.因此,了解β细胞的发育分化、干细胞起源和代偿机制对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取得的进展.
-
成年动物大脑干细胞可在体内分化成血细胞
干细胞存在于成年动物组织中,通过替代由于生理代偿和其他伤害而失去的已经分化细胞的形式,参与组织的动态平衡,是广泛的细胞补充者.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能够产生在成年动物脑发现的三种主要类型的细胞,即:星形胶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
-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简称人工肝(artificial liver,AL),是国外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用以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体外肝功能支持的技术方法,它的出现与发展为肝衰竭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人工肝装置通过体外循环方式来代偿肝脏功能,而非置入人体,故又称为体外人工肝支持系统.人工肝的类型有三大类:(1)非生物型人工肝:指不包括生物部分构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
-
苯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疗效分析
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被激活,血管紧张素Ⅱ(AⅡ)升高,增加了水钠潴留和周围血管阻力,代偿过度,致心室进行性扩张,终加重心衰.
-
1例脑干多发性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双侧脑桥、小脑、丘脑、脑干多发梗死临床并不多见,由于忽视早期或较早期的功能训练而导致永久性致残病人很多[1],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2].
-
脑动脉硬化对脑动脉缓冲功能血流动力学影响的TCD研究
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时脑动脉缓冲功能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使用Angiodine型经颅多普勒仪对92例脑动脉硬化(CAS)及非脑动脉硬化(NCAS)的室性早搏患者分别记录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频谱,分别测量室性早搏前正常心动周期的收缩峰流速(NVs)、舒张末流速(NVd)、平均末流速(NVm);室性早搏时的收缩峰流速(EVs)、舒张末流速(EVd)、平均末流速(EVm)及代偿心搏(室性早搏后)的收缩峰流速(PVs)、舒张末流速(PVd)、平均末流速(PVm).结果:两组EVs、EVd、EVm明显低于NVs、NVd、NVm(P<0.01),PVs、PVd、PVm明显高于NVs、NVd、NVm(P<0.01)及EVs、EVd、EVm(P<0.01),NCAS组室性早搏时及早搏后代偿心搏Vs、Vd、Vm之和为正常心搏2NVs、2NVd、2NVm的94.43%、88.21%、90.1%;CAS组室性早搏时及早搏后代偿心搏Vs、Vd、Vm之和为正常心搏2NVs、2NVd、2NVm的86.08%、81.62%、85.30%.结论:两组室性早搏时脑动脉Vs、Vd、Vm降低,室性早搏后增高,但室性早搏后代偿心搏不能完全补偿室性早搏时的降低量;CAS可降低脑动脉的缓冲功能.
-
经颅多普勒对室性早搏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定量研究
目的:探讨室性早搏对脑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使用法国ANGIODOINE型经颅多普勒仪常规方法对31例室早搏患者分别记录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频谱,分别测量室性早搏前正常心动周期的收缩峰流速(NVs) 、平均峰流速(NVm);室性早搏时的收缩峰流速(EVs) 、舒张峰流速(EVd) 、平均峰流速(EVm)及代偿心搏(室性早搏后)的收缩峰流速(PVs) 、平均峰流速(PVm).结果:EVs、EVd、EVm明显低于NVs、NVd、NVm(P<0.01),PVs、PVd、PVm明显高于NVs、NVd、NVm(P<0.01)及EVs、EVd、EVm(P<0.01),室性早搏时及早搏后代偿心搏Vs、Vd、Vm之和为政党心搏2NVs、2NVd、2NVm的94.43%,88.21%,90.19%;结论:室性早搏时脑动脉Vs、Vd、Vm降低,室性早搏后增高,但室性早搏后代偿心搏不能完全补偿性早搏时的降低量,只为正常心搏的94.43%,88.21%,90.19%,提示室性早搏可引起脑动脉灌注不足.
-
运动训练对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了饮食和行为控制[1-2]、复杂环境[3]、运动、过去习得的经验、脑损伤、学习、感觉刺激(光、听觉),物理刺激等均会使成年动物的神经元或突触的功能和形态出现各种代偿性变化,此变化过程包括了形态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即一些相关蛋白、神经因子的基因表达)等几方面.其中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的刺激形式,所有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着重要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多采用大鼠来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下面将近几年来动物实验中运动训练对大鼠ó脑可塑性影响研究新进展作如下简要综述.
-
限制躯干的上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脑损伤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近端到远端,即躯干的恢复优先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躯干肌肉受双侧大脑支配[1],因此,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常过度使用躯干,出现持久的代偿、肢体痉挛及共同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躯干的代偿运动会减少肢体的活动,而肢体的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会进一步阻碍肢体的运动训练和功能恢复.脑卒中的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一个难题,其原因很多.就康复训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推测其与躯干的代偿及过度运动有一定的关系.为强化患者的上肢功能,抑制躯干代偿,我们在训练患者上肢功能时对躯干的过度活动进行限制,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
-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间歇口腔胃管营养法即进食前将胃管经口腔插人胃内,经胃管将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水与药物注入胃内,注入完毕随即拔管的营养供给法.它既是一种进食代偿手段,也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1].
-
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之探索
残疾人辅助器具是指由残疾人使用的、特殊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用于预防、代偿、监测、缓解或降低残疾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辅助器具的使用者有残疾人、老年人及活动受限者.按其使用环境划分为生活用、移乘用、通讯用、教育用、就业用、文体用、公共建筑用等方面.
-
前庭康复
对因前庭系统疾病发生前庭功能紊乱而引起眩晕及平衡失调患者,采取以训练为主的综合措施,加速机体前庭系统的适应、习服机制或视觉、本体觉系统的替代机制,使机体已受损的前庭功能及平衡功能获得提高,促进机体的代偿,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为前庭康复.
-
引导式教育在中国
1 引导式教育的历史简介引导式教育是20世纪40年代创立于匈牙利的一种融康复与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1],其创始人彼图先生(Andras Peto)是一位医生[2],他在观察中发现,中枢神经损伤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各种不同功能之间缺乏整合和协调,因此,这类病人所需要的不是什么"特殊"治疗,而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进行正常模式训练;通过适当的引导和主动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受损的神经系统形成新神经连接,代偿其功能;这就是引导式教育的含义所在,即"引导"和"教育(学习)".
-
假肢技术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安装假肢是截肢者代偿缺失的运动功能,回归社会的有效手段.假肢使用的效果不仅与截肢部位和截肢手术有关,而且假肢接受腔、假肢部件及其控制方法的性能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随着信息科学、传感技术、材料科学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假肢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假肢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假肢技术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